高中物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物理选修11知识重点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09-19 08:57:05
本文目录一览
1,物理选修11知识重点
选修1-1是文科生学的,不用那么费事,掌握基础的就行。 第一章,库伦力公式,电场强度公式 第二章,知道磁感应强度, 第三张,安培定则,左手定则 第四章,理解磁生电,电生磁,掌握变压器变压公式
2,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总结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1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起电 方法 的实验探究 1.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 两种电荷 自然界中的电荷有2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吗?不一定,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里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 3. 起电的方法 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 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 (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 1.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2. 元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e的整数倍。 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吗?提示:不是,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个带电体,它是指电荷的电荷量.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1.6×10-19C的整数倍。 3. 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4. 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例: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电荷量为QA=6.4×10-9 C,QB=-3.2×10-9 C,让两个绝缘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思路点拨】 当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根据对称性,两个球一定带等量的电荷量.若两个球原先带同种电荷,电荷量相加后均分;若两个球原先带异种电荷,则电荷先中和再均分. 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2 第2节 库仑定律 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 点电荷:当电荷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得多,这样可以忽略电荷在带电体上的具体分布情况,把它抽象成一个几何点。这样的带电体就叫做点电荷。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VS质点 2. 带电体看做点电荷的条件: ①两带电体间的距离远大于它们大小; ②两个电荷均匀分布的绝缘小球。 3. 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因素: ①距离;②电量;③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 二、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注意: 1. 定律成立条件:真空、点电荷 2. 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库仑扭秤) 3. 计算库仑力时,电荷只代入绝对值 4.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5. 两个电荷间的库仑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库仑扭秤实验、控制变量法 例题:两个带电量分别为+3Q和-Q的点电荷分别固定在相距为2L的A、B两点,现在AB连线的中点O放一个带电量为+q的点电荷。求q所受的库仑力。 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3 第3节 电场强度 一、电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电荷(带电体)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物质。电场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 其基本性质就是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电场力。 电场的检验方法:把一个带电体放入其中,看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试探电荷:用来检验电场性质的电荷。其电量很小(不影响原电场);体积很小(可以当作质点)的电荷,也称点电荷。 二、电场强度 1. 场源电荷 2. 电场强度 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与它所带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即如果Q是正电荷,E的方向就是沿着PQ的连线并背离Q;如果Q是负电荷,E的方向就是沿着PQ的连线并指向Q。(“离+Q而去,向-Q而来”) 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本身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反映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性质,其大小表示电场的强弱,由产生电场的场源电荷和点的位置决定,与检验电荷无关。数值上等于单位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 三、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四、电场的叠加 在几个点电荷共同形成的电场中,某点的场强等于各个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这叫做电场的叠加原理。 五、电场线 1. 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在电场中画出的一些曲线,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 2. 电场线的特征 (1)电场线密的地方场强强,电场线疏的地方场强弱。 (2)静电场的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孤立的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电场线止无穷远处点。 (3)电场线不会相交,也不会相切。 (4)电场线是假想的,实际电场中并不存在。 (5)电场线不是闭合曲线,且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 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 (1)正、负点电荷的电场中电场线的分布 特点: ①离点电荷越近,电场线越密,场强越大。 ②e以点电荷为球心作个球面,电场线处处与球面垂直,在此球面上场强大小处处相等,方向不同。 (2)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线分布 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4 第4节 电势能和电势 一、电势差:电势差等于电场中两点电势的差值。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就是该点相对于零势点的电势差。 (1)计算式 (2)单位:伏特(V) (3)电势差是标量。其正负表示大小。 二、电场力的功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一样,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 1. 电势能:电荷处于电场中时所具有的,由其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的能量称为电势能. 注意:系统性、相对性 2. 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1)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 (2)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 (3)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大。 (4)电场力做多少功,电荷电势能就变化多少。 (5)电势能是相对的,与零电势能面有关(通常把电荷在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表面上电势能规定为零。) (6)电势能是电荷和电场所共有的,具有系统性。 (7)电势能是标量。 3. 电势能大小的确定 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点移到电势能为零处电场力所做的功。 三、电势 电势:置于电场中某点的试探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与其电量的比叫做该点的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其大小与试探电荷的正负及电量q均无关,只与电场中该点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故其可衡量电场的性质。 1. 电势的相对性:某点电势的大小是相对于零点电势而言的。零电势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地面和无穷远为零势能面。 2. 电势的固有性: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的大小是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放不放电荷及放什么电荷无关。 3. 电势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负电势表示该处的电势比零电势处电势低.) 4. 计算时EP,q, 都带正负号。 5. 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6. 与电势能的情况相似,应先确定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为零.(通常取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或大地的电势为零.) 三、等势面 1. 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各点构成的面。 2. 等势面的特点 ①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在同一等势面的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②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任意两个等势面都不会相交; ③等差等势面越密的地方电场强度越大 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5 静电现象的应用 一、静电感应现象 1.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2. 导体中存在大量自由电荷。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3. 静电感应现象:放入电场中的导体,其内部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电场的反方向作定向移动,致使导体的两端分别出现等量的正、负电荷。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现象。 4. 感应电荷:静电感应现象中,导体不同部分出现的净电荷。 二、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 1. 静电场中导体内电场分布 2. 静电平衡:电场中导体内(包括表面上)自由电荷不再发生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3. 静电平衡导体的特性: (1)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2) 导体是等势体,表面为等势面 (3)导体外部表面附近场强方向与该点的表面垂直 三、导体上电荷分布 1. 法拉弟圆桶实验 2. 静电平衡时,超导体上电荷分布规律: 导体内部无净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在超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上的电荷量)越大,凹陷位置几乎没有电荷。 3. 尖端放电 四、静电屏蔽 1. 空腔导体或金属网罩可以把外部电场遮住,使其不受外电场的影响。 2. 静电屏蔽的两种情况 导体内腔不受外界影响 接地导体空腔外部不受内部电荷影响 3. 静电屏蔽的本质:静电感应与静电平衡 4. 静电屏蔽的应用: 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外面金属罩、通讯电缆外层金属套 电力工人高压带电作业,全身穿戴金属丝网制成的衣、帽、手套、鞋 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 ★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总结 ★ 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整理 ★ 高二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 最新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 高中物理选修3-4复习资料总结 ★ 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物理必修和选修物理知识点

3,高中物理选修12知识点
学业水平测试只考必修1.必修2.以及选秀1-1。选修1-2基本是不考的。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总结(本人就个人的学习理解程度告诉你) 第一章 电的相关知识 第一节 电的认识本节主要介绍了电的相关认识,主要的知识点如下:知识点一 电的本质电的本质是由于原子的电学构型所导致的,由于原子外部的电子在外高速旋转,在外界力的作用容易导致它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致使带电体的形成。(注意有关物体在摩擦的处理的电荷显性是正还是负)知识点二 电的产生1.摩擦起电:主要是因为摩擦为分子提供了能量用来克服内部分子作用力。2.感应起电:主要是利用一个带电体去引起另一个金属的内部正负电荷偏向不同,这里不在反复。课本上有3.接触起电:主要是一个带电的金属去接触另一个金属,从而产生电荷的转移。(相同的金属电荷平分,前提是中和正负电只显一种电性。等一下!
4,谁有高中物理选修11的知识点总结
文科考试考的很简单。1-11、重点是那么几个公式2、注重生活中的应用是人教版的吗?应该是选修3-1的吧,如果是的话,我可以给你总结一下知识点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总结(本人就个人的学习理解程度告诉你) 第一章 电的相关知识 第一节 电的认识本节主要介绍了电的相关认识,主要的知识点如下:知识点一 电的本质电的本质是由于原子的电学构型所导致的,由于原子外部的电子在外高速旋转,在外界力的作用容易导致它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致使带电体的形成。(注意有关物体在摩擦的处理的电荷显性是正还是负)知识点二 电的产生1.摩擦起电:主要是因为摩擦为分子提供了能量用来克服内部分子作用力。2.感应起电:主要是利用一个带电体去引起另一个金属的内部正负电荷偏向不同,这里不在反复。课本上有3.接触起电:主要是一个带电的金属去接触另一个金属,从而产生电荷的转移。(相同的金属电荷平分,前提是中和正负电只显一种电性。等一下!
5,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知识整理
一.描述运动的量 (1)位移 (2)速度 (3)加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三.匀变速直线运动 (1)公式4个 (2)实例(自由落体丶竖直上抛)这是基本概念必背!另外再熟读书本左右两边的批注1做平动物体: 物体各点运动方向一致 2位移和路程的关系: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变化,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而无方向,位移≤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 3矢量: 既有大小也有方向,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标量: 只有大小而无方向,运算遵循加法法则 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坐标就是物体所处位置在数轴或坐标系的数学表达,坐标变化量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用坐标方式表示 6速度的定义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7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x/△t,即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方向就是: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8平均速度既: 总位移与总时间比值 9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 :瞬间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强调一瞬间的速度,而平均速度强调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当这一时间间隔很小,即△t→0时,△t内的平均速度可看做物体在该时间间隔内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10速度与速率的区别 :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初中时说的速度就是速率,两个物体速度相同但速率可能不同 11加速度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物理意义 :物体速度变化快慢 公式 :a=(vt-vo)/δt 单位 m/s^2 12 速度公式 v=△x/△t (1)其中: △x为位移,△t为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 (2)明确 :位移的方向 13平均速度公式 :v=△x/△t 14位移公式推导:△x=v*△t 1、加速度a与速度v的关系符合下式:v==at,t为时间变量, 我们有 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2、v==at是一个直线方程,它相当于数学上的y=kx(v相当于y,t相当于x,a相当于k) 数学知识指出,k是特定直线y=kx的斜率, 直线斜率有如下性质: (1)不同直线(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数值不等 (2)同一直线上斜率的数值,处处相等(与y和x的数值无关) (3)直线斜率的数值,可以通过y和x的数值来求算: k==y/x (4)虽然k==y/x,但是,y==0,x==0,k不为零。 仿此, (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v/t (4)虽然a==v/t,但是v==0(由静止开始云动),t==0,但a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刹车方面应用题:汽车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应,马上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最大加速度为5米每二次方秒,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马上制动刹车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问该汽车的刹车距离为多少?(最好附些过程,谢谢) 15米/秒 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 那么停止需要3秒钟 3秒通过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应时间是0.8秒 s=0.8*15=12 总的距离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线运动”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这一章先讲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运算法则学习力的计算。现在倒过来了。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这这章内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即由开始位置指向结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物体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加速运动(叫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就又有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6,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匀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个常量 1、加速度a与速度V的关系符合下式:V==at,t为时间变量, 我们有 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2、V==at是一个直线方程,它相当于数学上的y=kx(V相当于y,t相当于x,a相当于k) 数学知识指出,k是特定直线y=kx的斜率, 直线斜率有如下性质: (1)不同直线(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数值不等 (2)同一直线上斜率的数值,处处相等(与y和x的数值无关) (3)直线斜率的数值,可以通过y和x的数值来求算: k==y/x (4)虽然k==y/x,但是,y==0,x==0,k不为零。 仿此, (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V/t (4)虽然a==V/t,但是V==0(由静止开始云动),t==0,但a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刹车方面应用题:汽车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应,马上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最大加速度为5米每二次方秒,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马上制动刹车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问该汽车的刹车距离为多少?(最好附些过程,谢谢)15米/秒 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 那么停止需要3秒钟 3秒通过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应时间是0.8秒 s=0.8*15=12 总的距离就是22.5+12=34.5原先“直线运动”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这一章先讲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运算法则学习力的计算。现在倒过来了。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这这章内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即由开始位置指向结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物体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加速运动(叫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就又有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对比上面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你就会容易理解一点的。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速度 速率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分类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决定因素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 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方向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 无方向联系 它们的单位相同(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一过程量定义式 单位 m/s m/s2 m/s决定因素 v的大小由v0、a、t决定 a不是由v、△v、△t决定的,而是由f和m决定。 由v与v0决定,而且 ,也由a与△t决定方向 与位移x或△x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与△v方向一致 由 或 决定方向大小 ①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②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③ x-t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 ① 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② 速度改变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③ v—t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1. 理解图象的含义(1) 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 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 (2) 位移—时间关系式: (3) 位移—速度关系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 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x-t图象 v—t图象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②表示物体静止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表示物体静止 ③表示物体静止④ 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位移为x0 ④ 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支点相遇时的位移 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⑥t1时间内物体位移为x1 ⑥ 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 求加速度(1) 逐差法(2)v—t图象法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
7,高一物理第一章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 力 1. 重力:G = mg 2.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 直线运动 1. 速度公式: vt = v0 + at ① 2. 位移公式: s = v0t + at2 ② 3. 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 4. 平均速度公式: = ④ = (v0 + vt) ⑤ = ⑥ 5. 位移差公式 : △s = aT2 ⑦ 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 (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 (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 (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 (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 2. 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 3. 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物体平衡 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 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 (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 第五章 匀速圆周运动 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①. 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 角速度的定义式: = ③.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 ④.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⑤.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 ⑥. 向心加速度:a = 或 a =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 (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第六章 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非常之小,小到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 = (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说明:① 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② 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m2/kg2. 3. 重力、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如图所示, 图中F示万有引力, G示重力, F向示向心力), 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转.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 致使向心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 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F≈G>>F向 因此, 重力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两个分量, 同样有: a≈g>>a向 切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2). 脱离地球表面而成了卫星的物体: 重力、向心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回事, 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卫星就会马上写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 m = m 4. 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 v= 即: 半径越大, 速度越小. (2). = 即: 半径越大, 角速度越小. (3). T =2 即: 半径越大, 周期越大. (4). a= 即: 半径越大, 向心加速度越小. 说明: 对于v、 、T、a和r 这五个量,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被确定, 其它四个量就被唯一地确定下来. 以上定量结论不要求记忆, 但必须记住定性结论. 第七章 动量 1. 冲量: I = Ft 冲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 动量: p = mv 动量也是矢量,方向同运动方向. 3. 动量定律: F合 = mvt – mv0 第八章 机械能 1. 功: (1) W = Fs cos (只能用于恒力,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 W = pt (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 W总 = △Ek (动能定律) 2. 功率: (1) p = W/t (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 p = Fv (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3. 动能: Ek = mv2 动能为标量. 4. 重力势能: Ep = mgh 重力势能也为标量, 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5. 动能定理: F合s = mv - mv 6. 机械能守恒定律: mv + mgh1 = mv + mgh21做平动物体: 物体各点运动方向一致 2位移和路程的关系: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变化,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而无方向,位移≤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 3矢量: 既有大小也有方向,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标量: 只有大小而无方向,运算遵循加法法则 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坐标就是物体所处位置在数轴或坐标系的数学表达,坐标变化量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用坐标方式表示 6速度的定义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7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x/△t,即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方向就是: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8平均速度既: 总位移与总时间比值 9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关系 :瞬间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强调一瞬间的速度,而平均速度强调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当这一时间间隔很小,即△t→0时,△t内的平均速度可看做物体在该时间间隔内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10速度与速率的区别 :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初中时说的速度就是速率,两个物体速度相同但速率可能不同 11加速度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物理意义 :物体速度变化快慢 公式 :a=(vt-vo)/δt 单位 m/s^2 12 速度公式 v=△x/△t (1)其中: △x为位移,△t为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 (2)明确 :位移的方向 13平均速度公式 :v=△x/△t 14位移公式推导:△x=v*△t 1、加速度a与速度v的关系符合下式:v==at,t为时间变量, 我们有 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变化率。 2、v==at是一个直线方程,它相当于数学上的y=kx(v相当于y,t相当于x,a相当于k) 数学知识指出,k是特定直线y=kx的斜率, 直线斜率有如下性质: (1)不同直线(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数值不等 (2)同一直线上斜率的数值,处处相等(与y和x的数值无关) (3)直线斜率的数值,可以通过y和x的数值来求算: k==y/x (4)虽然k==y/x,但是,y==0,x==0,k不为零。 仿此, (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v/t (4)虽然a==v/t,但是v==0(由静止开始云动),t==0,但a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刹车方面应用题:汽车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应,马上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刹车时能产生最大加速度为5米每二次方秒,从汽车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马上制动刹车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问该汽车的刹车距离为多少?(最好附些过程,谢谢) 15米/秒 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 那么停止需要3秒钟 3秒通过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应时间是0.8秒 s=0.8*15=12 总的距离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线运动”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这一章先讲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运算法则学习力的计算。现在倒过来了。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这这章内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体运动前后位置的变化,即由开始位置指向结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物体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加速运动(叫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就又有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对比上面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你就会容易理解一点的。
8,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定律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通过光的反射定律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图和光的反射实验题是初中物理光的反射两大应用题型。初中物理光的反射知识点一览: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概念和分类;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定律极其四大特性和作光路图步骤,光的反射练习题。一、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概念光的反射定律概念: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对人类来说,光的最大规模的反射现象,发生在月球上。人们知道,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因此光的反射无处不在并发生在人们身边。二、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分类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2)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物理现象:表面平滑的物体,易形成光的镜面反射,形成刺目的强光,反而看不清楚物体。通常情况下可以辨别物体之形状和存在,是由于光的漫射之故。日落后暂时能看见物体,乃是因为空气中尘埃引起光的漫射之故。无论是镜面反射或漫反射,都需遵守反射定律。三、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定律(重点):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入射光线与平面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平面的夹角。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居于法线两侧且都在同一个平面内。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四、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图(常考知识点):先找出入射点,过入射点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若是确定某一条入射光线所对应的反射光线,则由入射光线、法线确定入射角的大小及反射光线所在的平面,再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另一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特点,确定反射光线。五、初中物理光的反射的四大特性(难点):1.共面 法线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2.异侧 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和入射角的和为90°3.等角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4.可逆 光路是可逆的六、初中物理光的反射练习题(包含实验题):1、初中物理光的反射选择题1.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沿曲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可逆性2.光污染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问题。据测定,室内洁白、平滑的墙壁能将照射在墙壁上的太阳光的80%反射,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看书学习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其作用之一可以使照射到墙壁上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这是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 B.漫反射 C.镜面反射 D.反射3.如图1所示,一束光线射向平面镜,那么这束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分别为( ) A.40° 40° B.40° 50° C.50° 40° D.50° 50°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90°B.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C.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则入射角为60°D.太阳发出的光传到地球约需500s,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5×108km5.小聪同学通过某种途径看到了小明同学的眼睛,则小明同学( ) A.一定能看到小聪同学的眼睛 B.一定不能看到小聪同学的眼睛 C.可能看不到小聪同学的眼睛 D.一定能看到小聪同学的全身 2、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应用题1.(初中物理光的反射作图题)钱包掉到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钱包.图中已标示了反射与入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平面镜,并画出法线。2.(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实验题)如图所示,是陈涛同学探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1)如图1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i减小,这时∠r跟着减小,使∠ i增大,∠r跟着增大,∠r总是_______∠i,说明__________(2)如图1乙,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________-,说明3、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实验题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选择题:1.C 2.B 3.D 4.A 5.A2、应用题:1.(如图所示)2.(1)影子的形成:光沿直线传播;(2)水中倒影:光的反射 七、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物理现象:1、我们每天都照的镜子。2、路口放置的凸面镜。3、汽车的观后镜。4、我们能看见物体,物体反射了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5、太阳能加热器(太阳灶)6、潜望镜。7、反射式的望远镜。上海市中考物理和化学合卷,物理分值为90分。光的折射对比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来说,则有难度。同学们需要掌握光的折射作图题和实验题相关知识点。昂立新课程针对初中各个科开设如下课程:以上特色课程与初中学科教材匹配,授课形式分为面授和网课,面授课程班型设置不同,有1对1,1对3,15人班,30人班等形式,上海市各区授课时间也不同,具体课程详情请拨打官网热线4008-770-970咨询。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节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质点定义:有质量而不计形状和大小的物质。参考系定义:用来作参考的物体。坐标系定义:在某一问题中确定坐标的方法,就是该问题所用的坐标系。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时刻和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路程和位移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矢量和标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公式:Δx=x1-x2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公式:Δt=t2-t1速度定义: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公式:v=Δx/Δt单位:米每秒(m/s)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也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时间间隔非常非常小,在这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第四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用图象表示速度速度—时间图像(v-t图象):描述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第五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加速度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a=Δv/Δt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大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从v-t图象看加速度从曲线的倾斜程度就饿能判断加速度的大小。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实验处理数据作出速度—时间图象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速度公式:v=v0+at第三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位移公式:x=v0t+at2/2第四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公式:v2-v02=2ax第五节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用g表示。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g=9.8m/s2或g=10m/s2公式:v=gth=gt2/2v2=2ghΔh=gT2第六节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绵延两千年的错误逻辑的力量猜想与假说实验验证伽利略的科学方法第三章 相互作用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图示力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N)。力的图示定义: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重力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公式:G=mg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重心定义: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点。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常称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中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第二节 弹力弹性形变和弹力形变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弹性限度: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在内部所产生的抵抗外力的相互作用力不超过某一极限值时,若外力作用停止,其形变可全部消失而恢复原状,这个极限值称为“弹性限度”。产生弹力的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几种弹力压力和支持力拉力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之消失。公式:F=kxk——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N/m)。第三节 摩擦力摩擦力:连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静摩擦力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个限度,最大值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只要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间没有产生相对于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前者所受的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这个力保持大小。滑动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所受到的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方向: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公式:F=μFNμ——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第四节 力的合成合力: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时产生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几个力的合力。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于某一物体,对物体运动产生的效果相当于另外的几个力同时作用于该物体时产生的效果,则这几个力就是原先那个作用力的分力。力的合成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余弦定理:F2=F12+F22+2F1F2cosθ共点力共点力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外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有共同的作用点或者这几个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外力称为共点力。非共点力既不作用在同一点上,延长线也不交于一点的一组力。第五节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矢量相加的法则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的魅力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变这种状态。惯性定义: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与质量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质量单位:千克(kg)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基本思路: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a∝F,a∝1/m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kma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力的单位牛顿年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ma力的单位:千克米每二次方秒。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基本量:被选定的、可以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物理量。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国际单位制(SI):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的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依存、同时存在的。牛顿第三定律定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第六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第七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所处的状态。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超重和失重超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失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第一, 物体时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是0。第二, 运动过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补充:直线运动的图象运动种类位移-—时间图象(S—t图象)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匀速直线运动tSt V匀变速直线运动Vt1、从S—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S—t图象中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2、从V—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0表示加速,a<0表示减速)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t=0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 )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正,在t轴下方的位移为负。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⑶、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补充: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种类联系区别(特点)匀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2、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V=恒量a=0匀变速直线运动a=恒量= = a与V0同向为加速a与V0反向为减速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⑵若a 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思维拓展: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吗?如:电流强度http://wenku.baidu.com/view/01900866f5335a8102d220ba.html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节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质点定义:有质量而不计形状和大小的物质。参考系定义:用来作参考的物体。坐标系定义:在某一问题中确定坐标的方法,就是该问题所用的坐标系。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时刻和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路程和位移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矢量和标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公式:Δx=x1-x2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公式:Δt=t2-t1速度定义: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公式:v=Δx/Δt单位:米每秒(m/s)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也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时间间隔非常非常小,在这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第四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用图象表示速度速度—时间图像(v-t图象):描述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第五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加速度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a=Δv/Δt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大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从v-t图象看加速度从曲线的倾斜程度就饿能判断加速度的大小。想这样的 最好还是自己想
文章TAG:
高中 高中物理 物理 选修 高中物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大家都在看
-
我妈妈 绘本故事教案,每个孩子都会喜欢这样的父亲和妈妈
2022-12-14
-
黑白线描少儿美术教案,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一)
2022-12-14
-
幼儿园冰皮月饼 教案,自制冰皮月饼制作过程图
2022-12-28
-
区别回收和不可回收 教案,无可回收垃圾什么垃圾都可以回收?
2022-12-30
-
数学分析教案下载,数学分析新练习:直接点击视频下载
2023-01-19
-
走进实验室教案浙教版,小学生科学实验如何进行?
2023-01-24
-
跳高比赛教案,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1动动手指也要动起来!
2023-01-25
-
幼儿园科学我们的小鸟朋友教案,幼儿园小鸟找家教案
2023-01-30
-
二年级认识米教案人教版,一米长的毛巾和书包
2023-02-03
-
100以内数加减法教案ppt,100-3加减法快速计算技巧
2023-02-04
-
小学数学招聘考试教案,学习四则运算和带括号算术
2023-02-12
-
布创意画教案,儿童创意art教案1课时内容及注意事项
2023-02-19
-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元宵节灯谜,幼儿园-3教案来历
2022-12-15
-
有趣的动物泥工教案,教师展示纸糊画引起幼儿观察和思考
2022-12-16
-
花朵律动教案,全球免费高清资源下载地址
20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