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四年级上学期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http://www.kejian123.com/xxyw/ShowSoftDown.asp?UrlID=1&SoftID=21010

小学四年级上学期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2,小学四年级健康教育怎样预防近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近视的发病原因和预防。 2、要求学生能做到预防近视的“六不要”“四注意”以及“三个一”。 5、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近视的预防以及用眼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老师讲了关于脊柱弯曲的内容,还记得那三字经吗?“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现在你坐到了吗?1.谜语导入:上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 生:谜底是眼睛。 2.(出示一些学生戴眼镜的图片)师:这些人有什么特点?生:他们都近视了,戴眼镜。师:对了,人们在形容一样东西非常宝贵和重要时,总喜欢打这样的比方,像爱护你的眼睛一样去爱护你所珍惜的东西,所以我们从而得知眼睛之宝贵决不亚于生命。 而往往,你在拥有珍贵的东西时却不懂得珍惜,就好像眼睛一样,当你视力不好的时候,后悔已来不及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保护视力的重要方面《预防近视》。(出示课题)

小学四年级健康教育怎样预防近视教学设计

3,小学四年级课文幸福是什么教案设计

《幸福是什么》公开课教案之一  教学要求  1.使同学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身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孩子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俺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身出声读全文,考虑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孩子的祝福,并让他们自身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孩子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局部,考虑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同学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示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身的劳动有了效果并且给他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局部,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安排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身不理解的词语。

小学四年级课文幸福是什么教案设计

4,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这里有:http://www.lejiaoyun.com/ResourceSearch/index?keyWord=公顷和平方千米要把连同文字一起复制到浏览器才可以哦
原发布者:刘兆乾9公开课教案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胡益萌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观察与推算,初步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公顷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感知1公顷的大小,应用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的表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复习面积单位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从大到小说一说吗?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1)课桌的面积大约是24( )。(2)1寸照片的面积大约是6( )。(3)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4)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  )。先观看图片,想象面积大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应填什么面积单位。3.揭示课题:看来,“鸟巢”的占地面积20后面的面积单位填“平方米”不太合适,更不可能填“平方分米”或者“平方厘米”了。需要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才能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认识公顷)。【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面积单位的知

5,审定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生1:3+3+3+3=12生2:3×4=124.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预设:生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生2: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5.师: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4。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为什么?预设: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6.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7.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预设:生: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板书:乘法定义)8.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因数×因数=积)9.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9.学生讨论并列式。(2)12÷3=4(3)12÷4=310.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这两个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义?预设:生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12÷3=4生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2÷4=311.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预设:生: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求另一个因数。12.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13.师:想一想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然后,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除法?预设:生: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板书:除法定义)14.师: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额。。。。

6,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第15课的第3题
你是不知道怎样写导学案还是叫别人为你写出上册全部导学案请补充清楚才可能有人回答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B.拭去(shì) 醺醺(xūn) 行事(háng) 长亲(zhǎng)C.劈开(pǐ) 契诃夫(hè) 恐吓(hè) 魁梧(wǔ)D.宪兵(xiàn) 筛子(shāi) 崽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方案(2例课件)......七下语文第五单元教 学 设 计之二广州市第二中学 刘彦 Part1 在课前创设情境,介绍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对探险的兴趣和热情. Part2 作课外的延伸拓展,让学生在交流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1......我爱这土地》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理解本诗的感情和深刻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学习过程与 ...详见:http://hi.baidu.com/wenchuank7/blog/item/fcb293e64ece6a23adafd561.html
1、 《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 ,会写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度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话说说诗句意思。重难点:重点:品位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难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学法:质疑探究法、体验法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视频。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 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以山 为伴,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A. 李白 B、 .杜甫 )2、 夜, 经过洞庭湖,看见优美的洞庭湖夜色,即赋诗一首。(A、夏 刘禹锡 B、 秋 刘禹锡)预习检查:1、选择正确的读音风景旧曾谙(yīn ān ) 潭面无风镜未磨(mó mò )众鸟高飞尽(jìn jìng ) 白银盘里一青螺(lóu luó)2、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累( )( ) 廷( )( ) 音( )( ) 覃( )( )3、恰当解释我会选厌:①憎恶②满足 ③因过多而不喜欢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⑵、这个游戏我们早玩厌了。( )⑶、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该厌弃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 )合作学习:1、(鸟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2、填写修辞方法我来试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④能不忆江南?( )迁移训练: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曾: 谙: 2、“ ”一句是对江南风景总的赞美。与“ ”一句相呼应。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景色的 与 之情。拓展探究:宋代诗人苏轼曾写过一首赞美杭州西湖风景的诗,请写出苏轼的这首诗。

7,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1、《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的,学生经过实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情趣。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 知识目标: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可以传播。 技能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声音的过程。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重难点定位 本课的重点确定在: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可以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三、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我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 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 现象。因此,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设计时我准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具准备:简易听诊器、漏斗、胶管、钥匙、石头、铃、线、纸杯、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手拿事先准备好的简易听诊器,同学们都去过医院看过病,为什么医生要用听诊器听心脏的声音? 生猜:可能会清楚一点。 教师:心脏声音是怎样“传播”到医生耳朵中去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问题。由简易的听诊器设置情景,想想医生为什么用听诊器听心脏的声音?想想声音是怎样传到医生耳朵里的。 板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目的: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疑问氛围,学生可能会猜出一些想法,教师也不必评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师随即开门见山出示课题。创设有问题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对下面的探究学习新知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加强直观,探索新知,通过3个步骤完成。 第1步:实验分析声音在固体和气体中的传播。 (1)、相互听一听写字的声音。 A、四人一组,一人写字,一人把耳朵贴至桌面,另两人仔细听;然后再交换做法。 B、小组汇报不同的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经桌子(固体)听到的声音比直接用耳朵(经空气)听到的声音要清楚。 (2)、听听纸杯(土电话)传过来的声音 A、照书上图做相互听,听听纸杯中的声音; B、说说纸杯中的声音是怎样传过来的? C、换个纸杯听听看,与刚才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说说听到的情况。(初步感知纸杯有扩大声音的功能) (3)、听听听诊器里的声音 A、说医生是怎样听病人心脏跳动的声音的? B、把漏斗接上胶管,作成一个简易的“听诊器”试试做做医生; C、用“听诊器”听听心脏的声音(自己的和别人的); D、听心脏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 声音是通过胶管和漏斗中的空气传播的。 (4)、通过实验说说声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教师补充、板书、小结:固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且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要大。 【设计目的:这一步的教学,让学生动手实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2步:分组实验分析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A、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让物体在水中发出声音,并试试能不能听到; B、听一听,在水槽中碰响石头或铃,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教师巡视指导)。 C、说一说,有没有听到从水中发出的声音?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D、想一想,听到的声音是不是就是单单靠液体来传播的? E、交流,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是怎样传播过来的?(运用知识) 教师小结,并板书: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设计目的:让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学会了液体传声的实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游泳时潜入水中上否听到声音?有什么特点?通过实验和交流帮助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第3步: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 A、学生自己看书上的材料; B、说说从这些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固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强,气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弱。 C、思考回答:如果把一只钟放在没有空气的罩子中,你会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设计目的:这一步教学,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段有具体数字的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在通过资料思考得出结论:固体传播声音本 领最强,气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弱。在这一部分中,还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既然声音能在空气能传播声音,那么把一只钟放入真空中,你会听到钟的声音 吗?从而认识到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以上三个步骤紧密联系,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 (三)强化练习,综合运用。 1、 铁路上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为什么? 2、 为什么狗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休息? 【设计目的:经过学习,学生基本上从理论上掌握了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还需让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发展学生智力,让学生学习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气体 固体 都能传播声音 液体 固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强,气体传播声音本领最弱。

文章TAG:小学  小学四  四年  四年级  小学四年级教案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