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初三化学

1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说明为CO2,否则不是。 2性质稳定、不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无毒无味无色、不会与食物反应。

初三化学

2,初中化学听课记录 怎样听好化学课

初中化学的知识点较为零散,上课把握住重点。然后下课有所针对的做些题目就可以。
初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从哪可以收到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 怎样听好化学课

3,初三化学

PdCl2+CO+H2O=Pd2↓+2HCl+CO2 …… 28…… 212 …… x…… 1.06 x=28*1.06/212=0.14 g

初三化学

4,初三化学

同温同压下,气体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比。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消耗0.5L氧气。混合气体的体积是? A CO和C B 无法计算 C 2L D 1L 写方程式发现H2,CO燃烧需要的O2一样都是2:1。 选D。

5,初三化学

40度时原溶液有硝酸钾xg x/80=x+12.8/100+12.8 解得x=31.2 溶解度:31.2+12.8=40g
设原先100g40度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硝酸钾质量为a 则0.5a/(50-20) = 0.5a+12.8 / 50+12.8 饱和溶液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算出a后 a/a-100=s/100 算s

6,初三化学

NaOH变质会生成NaCO3, 加入BaCl2,因为BaCl2能和NaC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BaCl2不能和NaOH反应,BaCl2+NaCO3=NaCl+BaCO3↓ ,若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NaOH已变质 ; NaCl溶液显中性,加入酚酞试液,若变红,则说明还有NaOH存在。
2HCl+Na2CO3=2NaCl+H20+CO2(气体) CO2+Ca(OH)2=CaCO3(沉淀)+H20
NaOH在空气中被CO2反应2NaOH+CO2=Na2CO3+H2O, 这一题就是考察CO3根的检验 可以用可溶性的酸,和与CO3不共存的金属根的碱。 HCl Ba(OH)2
变质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Na2CO3+CO2+H2O=2NaHCO3
NaOH+Ca(OH)2=CaCO3+2NaOH
Na2CO3+2HCl====2NaCl+H20+CO2↑ Na2CO3 +Ca(OH)2=CaCO3↓ 2NaOH

7,初三化学

(一)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叫做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4、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的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 5、浮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浮浊液,浮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 在自然界、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里常遇到的浮浊液,如牛奶、石油原油、橡胶的乳胶、油漆等。浮浊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油——水型,以O/W表示。例如:植物油分散到水里,这个分散系是油内水外,用O/W表示。另一类是水——油型,以W/O表示,例如:由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里含有少量分散的水,这个分散系是水内油外,用W/O表示。 (二)溶解质 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说明:判断一种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要抓住以下四点:一是在一定温度下,二是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因为温度改变或溶剂量改变都会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三是被溶解的物质,即溶质能否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四是某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对该物质而言,但对其他物质则不是饱和溶液,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NaCl了,但还能继续溶解KNO3,即此溶液对于NaCl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KNO3来说则是不饱和溶液。 对同一溶质而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发生转化: 溶液的浓与稀是定性地衡量一定量的溶液中的含溶质相对量的多少,含溶质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少的是稀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但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例如,20℃时熟石灰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溶解的Ca(OH)2很少,是稀溶液,60℃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是浓溶液,在一定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比其同一温度下KNO3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很多,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注意: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溶质溶解时,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二)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质的量,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计算计算依据: 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 关于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的计算 计算依据:稀释或浓缩前后溶液 浓溶液的质量×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浓溶液的质量+增加溶剂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若用两种质量分数不同(a%、b%)的溶液A、B,配制成中间质量分数的溶液(c%),则 m(A)·a%+m(B)·b%=[m(A)+m(B)] ·c% 液体的体积分数:液态溶质的体积与全部溶液体积之比就是液体的体积分数,例如:用70体积的酒精与30体积的水配制成的酒精溶液,其中酒精的体积分数为70%。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实验步骤: ①计算:计算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溶质的质量后,将其放入烧杯里 ③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做1g/cm3,用量筒量取所需水的质量,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这样得到的溶液即为所需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给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给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给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5)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表示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6)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不饱和溶液。

文章TAG:初三  化学  听课  记录  初三化学听课记录20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