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设计是作为教者,基于对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 教学 方法 、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系统设计的一门学科。 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1: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 教育 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入新课:   课前,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有两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行为的节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尔赤鹿”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再播放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录像,用时3~5分钟。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3.自学本课内容:   ①浏览课文。   ②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进行对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书上介绍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作对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处,记下所想到的问题。   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的例子;同样仔细看书上三幅插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4.小组讨论:   ①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   ②补充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讨论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讨论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意义。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着重说明本组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   ②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   6.建议学生边学习动物行为的类型,边完善各组上节课进行的观察或实验设计,争取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2:植物细胞工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理解和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操作过程和联系   (3)了解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2、能力目标:(1)应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收集、分析和交流有关植物细胞工程的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讨论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及 其它 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考纲目标:解读本课题在《考纲》及《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及高频考点   二、复习细胞全能性   1、概念   2、细胞全能大小的比较   三、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学生活动:回忆细胞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写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简图   教师活动:检查学生书写情况并解读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简图中各环节的注意要点   学生活动:完成课题练习。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总结 :   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过程。   2、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全能性大小的比较   3、 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条件:离体(为什么?)、无菌、培养基(形态、成分)、环境条件。   4、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该过程从繁殖方式上应为无性繁殖,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包含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   (2)获取细胞产品的时期应为脱分化之后再分化之前的愈伤组织;制作人工种子需再分化后形成的胚状体阶段。   四、复习植物体细胞杂交   课件展示植物体细胞杂交具体过程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1.你认为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完成融合,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除细胞壁的方法呢?   3.为什么两个原生质体能发生融合,这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有关?   4.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了融合,下一步该做何处理?   5.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 种植 株?   课件展示,教师与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讲解:   1.概念: 用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方法。   2.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的全能性。   3.过程:该图是两种不同品种的植物细胞A、B进行细胞融合的过程。  C:用酶解法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所用酶为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D:在诱导剂的作用下进行诱导融合,先进行膜的融合,再进行核的融合,最后形成杂种细胞E,E细胞有三种(A A型 、B B型 、 AB型 ,只有AB型才是所需的杂种细胞,所以需进行筛选)   常用的诱导方法(物理法:离心、震动、电刺激;化学法:聚乙二醇)   表示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的细胞壁的生成;   G:表示植物体细胞的融合   F:表示进行组织培养。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   1、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概念、原理、过程。   2、 该技术的目的是培养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   3、 该技术最大的优点: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   4、 体细胞杂交即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不管染色体、基因组还是染色体组都采用直接相加的方法   5、 该过程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递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6、 目前还不能让杂种细胞完全按人们的需要去表达亲代的优良性状   五、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阅读课本P38—41,归纳总结   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高效快速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作物脱毒——取材:茎尖、根尖部位进行组织培养可得到无毒植株;人工种子——结构、优点)   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突变体利用)   【课堂教学小结】   【巩固练习】课件展示习题

{0}

2,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水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1.主题   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2.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式、引导探究式。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3.教与学过程   3.1教学环节一:情景创设,引入课题。(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师设疑:孟德尔所说的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通过配子传给子代,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基因在哪里呢?   大家注意:体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那么基因与染色体有什么关系吗?   3.2教学环节二:运用类比推理 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事实,提出假说,布置任务:完成学案上的尝试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①一个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可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   ②一个体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1与2、3与4)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产生多少种类型的性生殖细胞(配子)?   ③填表   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并评价后,师导引:能否用一句话描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学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似。   师:如果你就是科学家,怎样解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具有相似或者说具有平行关系这个事实?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述:上述过程是将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得出假说。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也发现了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于是运用类比推理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学生得知自己具有科学家的思维,非常兴奋。(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的活动,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3教学环节三:运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流程是:问题诱发、探究引领→分析推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领悟假说——演绎)→实验验证→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假说仅仅只是一种推理,并不等于事实,假说要成为事实,还必须经过什么环节?   生:实验的验证。   师:萨顿假说的证明是由另一个科学家摩尔根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现的。   展示摩尔根的头像及所用的实验材料——果蝇。   设疑:为什么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简介特点:个体小易 饲养 、繁殖快、后代多、相对性状明显,便于观察和统计,而且染色体数少。展示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解:引导学生识别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析比较区别, 总结 概述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概念。请学生关注XY的差异。(意在强化实验材料的选择对于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   师出示摩尔根的红白眼果蝇杂交实验:   P 红眼(雌)×白眼(雄)   ↓   F1 红眼(雌、雄)1237只   ↓ 自交   F2 红眼(雌) 2459只 红眼(雄) 1011只 白眼(雄)782只   引导分析:   (1)红眼、白眼这对相对性状中哪个是显性性状?生:F1看出红眼是显性性状。   (2)此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吗?生分析后得出结论:红眼(雌雄)3/4 白眼(雄)1/4,符合。   (3)用孟德尔的方法去分析摩尔根的实验,哪些现象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生:白眼只出现在雄性果蝇,与性别有关。   (4)如何解释白眼只出现在雄性果蝇中?   提示:如果按照萨顿的理论: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呢?如果在性染色体上,那又有哪些可能呢?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假设   学生:在性染色体上,理论依据:性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有关。   假设一: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只在Y染色体上,X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   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师:哪种假设合理呢?判断假设是否成立,首先要能够解释实验。引导学生用假设一解释摩尔根的实验,结果与事实不符,排除假设一的可能。(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做出示范)教师导引学生写出如果假设二成立,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红眼雌)XwYw(白眼雄)。如果假设三成立,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红眼雌)XwY(白眼雄)。(此环节为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任务做铺垫)   布置任务:分组在学案上写出假设二、假设三对实验解释的相应遗传图解,判断假设二、假设三两个假设能否解释实验。   生: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遗传图解,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写出相应的遗传图解。   写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结果都能解释摩尔根实验。   师设疑:两个假设中肯定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如何验证?生:用测交:F1红眼雌果蝇与最初的白眼雄果蝇杂交。   师:首先用演绎推理预测结果。布置任务:请依据假设二和假设三,演绎F1红眼雌与白眼雄的交配后代可能的结果。   生: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相应的预测结果。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写相应的的预测结果。   教师导引学生点评后归纳:   根据假设二:F1红眼雌与白眼雄交配时,子代雌蝇和雄蝇中,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   根据假设三:F1红眼雌与白眼雄交配时,子代雌蝇和雄蝇中,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   师展示摩尔根的F1红眼雌与白眼雄的测交实验结果:子代雌蝇和雄蝇中,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引导学生与预测结果比较,结果两个假设的预测结果与测交实验结果都相吻合。   师:两个假设真的都合理吗?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说,摩尔根又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将上述测交实验所得的白眼雌蝇和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纯种红眼雄蝇杂交。   布置任务:请依据假设二和假设三,分别演绎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杂交,其后代可能的结果。   生: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相应的预测结果。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写相应的预测结果。   教师导引学生点评后归纳:   根据假设二: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交配时,子代中雌蝇都是红眼,雄蝇也是红眼。   根据假设三: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交配时,子代中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   师展示摩尔根的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交配的实验结果:子代的雌果蝇全是红眼,雄果蝇全是白眼。并引导学生与预测结果比较,结果假设二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符。淘汰假设二。假设三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符合。证明假设三是正确的。这样,摩尔根就把决定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上。   师小结: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证实了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3.4教学环节四:尝试运用研究成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   布置任务:在学案上把左边的基因写到右边的染色体上。并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 A和a是什么关系? 它们位于什么染色体上? A与B或b,a与B或b是什么关系?它们位于什么染色体上?   ②在形成配子的时候,等位基因为什么会发生分离?非等位基因为什么会发生自由组合?   ③填写下面的表述:在杂合子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于_______,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相融合;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_______而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这个表述把染色体与基因联系起来了,是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的补充和完善,被称为“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   位于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彼此分离的同时,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4.研讨与点评   4.1该教学案例体现了科学发现的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规律的高度统一性,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萨顿、摩尔根科学发现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发现中的科学方法。   4.2该教学案例对《标准》的解读准确,通过任务驱动式,引领学生进行类比推理,通过引导探究式教学分析摩尔根的实验,引领学生领悟“假说——演绎”法,驾驭教学资源的能力较强。通过适当情景式质疑和设计问题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侧重知识获取过程、 学习方法 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整合,体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3本节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将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思维过程按知识发展的逻辑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学中是思维活动的主体。教师始终是引领者、组织者,有效的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

{1}

3,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   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   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   1)小游戏:   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   (引出名词——形态特征)   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   (引出名词——生理特性)   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   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2)思考: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相同吗?   3)根据性状的概念说出葡萄的性状。   展示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不同的图片,从而引出:相对性状   2、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展示4组图片,判断图片中的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2)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讨论:   ①在活动最后,有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个体间性状表现是否完全相同?   ②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3)你能行:辨别下列哪些是相对性状。(对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巩固)   知识点二:遗传和变异   1、遗传   1)小游戏:寻找亲人   2)活动: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   讨论:   ①《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②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以上两项活动的体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状有相似性,说明性状可以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从而引出: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展示4组与遗传有关的图片。   4)思考: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性状一定相似吗?展示3组有亲缘关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从而引出: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存在。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学器材:(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猜谜语、欣赏漫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识图能力;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相对性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够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不能对相关的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们,你注意到:   1、他们像吗?   2、他们哪些特征相似?   3、他们哪些特征不相同?学生就会展开讨论,顺利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组织学生开展几个活动活动   1:连连看——学习生物的性状师:很多同学都去过动物园或者在书本或电视上看过很多的动物,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吗?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出了几道谜语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连连看:谜语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是马不拉车,叫马也不错,满身黑道道,听声就奔跑。——斑马。一种动物名叫鹿,鹿角不长脖子长。——长颈鹿。形状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松鼠。   教师提问:恭喜你们都猜对了,你们为什么能猜出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   学生: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   师: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动物的重要特征。像刚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长等都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同学们能说说其他生物的形态特征吗?   生:树叶是绿色的,柿子是橘红色的,树干粗壮······还有说话的声音。   师:那么声音、动作是形态特征吗?   生:不是。   师:这些是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觉正常与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师:给出性状的概念,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师:那么什么是相对性状呢?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思考图片内容说明了什么?生观察图片讨论发言。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通过例子强调同一生物,同一性状。   活动2: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辨别8种性状。指导学生完成个体间性状的比较。完成书本讨论题。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最后没有人站立,这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表见解,普遍能够归纳出在同学当中,同一种性状表现的特征当中,有的性状表现相同,有的性状表现不同。个体之间各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几乎为0。):   活动3:照片连连看   师:大家在做性状自我检查中,发现自己有哪些性状与爸爸妈妈的一样?有哪些不同?(请2~3个学生谈谈)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3个同学都谈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亲或者跟母亲是一样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们下面来做一个小游戏:比眼力!(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学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让大家来猜究竟是哪个同学的父亲或母亲。大家兴致勃勃,大多数能很快猜出来,部分让学生很犹豫,猜错了。教师接着引导大家分析为什么有的很容易猜对,有的猜错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学非常的相似,他们有很多性状是一样的,一看就能看出来是一家子。有的差异很大,所以猜不准。   师:这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阅读100页的第一段文字。并对重点字句圈点出来。(学生快速阅读,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存在差异的现象。)   师:(用多媒体展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活动4:欣赏漫画,并回答书本问题。   师:(多媒体展示法国著名漫画家奥诺.杜米拉的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下面我们来欣赏19世纪的两幅漫画。   引导学生在小组间讨论三个问题:   1、漫画中表达了什么生物学现象?   2、《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3、漫画里哪种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哪种不可能?为什么?学生讨论,各小组代表陈述观点,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这里有些谚语大家来说说其中有哪些是遗传现象,哪些是变异现象?(生基本能说遗传和变异现象)   师:这说明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自然科学中,探究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就是遗传学。我们看到这些特征,你能辨别出哪些是相对性状吗?(教师打出一根据录像内容编写的练习题:山羊的白毛跟花狸鼠的黄毛;鸳鸯的游泳和鸳鸯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性状和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有多了解,你还能说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在遗传学的领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么问题呢?拿出我们的“问号记录本”,把它写下来,课余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想办法解答它,或者在后面的学习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业:参考100页“思考与练习”第三题的性状调查表,可以自行设计,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家庭成员的性状进行调查,建议大家用数据统计,或者图示、表格等办法给大家呈现你的调查结果。   (三)、课堂小结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这一节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把几个概念告诉学生,举几个例子,相信学生也能理解。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就会被扼杀了。对后面“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等抽象内容的学习就会造   七、板书设计:   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1、遗传现象∶性状从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   2、变异现象∶亲子之间性状表现差异的现象。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2}


文章TAG:生物学教学案例模板范文生物  生物学  教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