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详案范文小学科学,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04-28 07:36:00
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简案:目的:让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难点: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结论。用塑料袋吹气,然后,用手摸、弹、拍等,可以发出几种声音?你有什么发现?把黄豆放在鼓上敲鼓,你看见了什么?当你说话发声时,手摸喉咙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会有声音吗?物体在真空中振动会有声音吗?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拓展小结。1.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习本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和各种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学完本节,要求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为了完成探究的过程我把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实验探究,比较讨论得出结论;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教学目标 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4、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测量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执教教师:雷宜武 执教时间:2011-4-17单位:四川省开江长岭中心校课题:跳动起来会怎样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运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实验重点:知道运动会使人的呼吸和心跳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实验难点: 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实验器材:自创的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 、自创的呼吸计数器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师演示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测量心跳,重点示范确定心脏的位置很重要(心脏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2.指导秒表的正确使用。计时要准. 3.学生分组用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同学之间相互测定较好。一次可以三,五个学生同时听. 4.提醒测量呼吸次数的注意点:吸一口气呼一口气算一次呼吸。人在呼吸时鼻腔、胸腔、腹腔等器官都参与了活动,身体上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学生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用自创的呼吸计数器演示测量呼吸次数. (不要紧张,要保持均匀、平稳的呼吸,不要故意深呼吸等)5.学生分组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呼吸。二人一组6.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测量运动结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 运动2分钟即可。2.2分钟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1分钟心跳和呼吸。可以同时测量呼吸和心跳。3.学生分组测量,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4,测量休息一会后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静止状态与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呼吸、心跳次数都不一样,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实验后的反思: 实验前 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比我想象中的更少,当教学中让学生预测自己一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时,数字的大小差异到了令人不信的地步。预测不是没有根据地瞎说一气,必须建立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虽然学生们从三年级已经开始专门训练了测量的技能,但长期以来,跟实际生活脱离的学习还是使学生对数字的感受很生疏。"我一分钟大概要呼吸60次。""1分钟我心跳动的次数大概有十几次吧!""100次!""30次!"……面对这些数字,我真的感觉到了孩子们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也让我意识到了对学生进行量化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实验后: 我又低估了学生的智慧”天气冷了,我们穿的衣服厚,摸心脏测量比较麻烦,有时可能感觉不到。采用摸手腕的脉搏来测量,只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我还发现:不只是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会增加;在哭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考试的时候很紧张,走夜路的时候受到委屈的时候,受到惊吓的时候,做错事的时候,被人吓倒的时候,,,,,,等都可以使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会增加.一分钟呼吸心跳次数记录表 平静状态 运动二分钟后 运动后较长时间一分钟呼吸的次数 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校 开江长岭中心校 年(班)级 四 年级1 班 实验者 时间 2011-4-17 实验名称 测量呼吸和心跳实验器材:带秒表的多路演示汇诊听诊器 、呼吸计数器我的猜测: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我是这样做的:1.用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测量心跳,在老师的指点下确定心脏的位置(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2.学秒表的正确使用,计时准确.3.用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同学之间相互测定。一次三,五个学生同时听.4.用呼吸计数器测量1分钟的呼吸次数.观察到的现象: 平静状态 运动二分钟后 运动后较长时间一分钟呼吸的次数 20 32 25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85 108 90我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5次,心跳在80次;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疑问: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指导教师:雷宜武 评定等级:小学科学《测量呼吸和心跳》探究活动的设计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执教教师:雷宜武 执教时间:2011-4-17单位:四川省开江长岭中心校本课的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谈自己运动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关注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响,了解学生对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响的原始认识。第二,组织学生搜集三种状态(静止、运动后、休息3分钟后)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测量前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指导玩吗在测量数据的时候,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在测量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使我们测量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更准确?”对测量的方法和测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细致的讨论。第三,组织学生对搜集的三组数据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以及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和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2、认识到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3、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4、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5、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2、能运用学习过的数学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3、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解释;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3、认识到搜集科学数据的准确性的意义;四、教学重点:重点: 知道运动会使人的呼吸和心跳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心跳又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状态。难点: 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五、教学准备:自创的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 、吸管、自创的呼吸计数器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一、导入1、交流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说一说你平时经常做哪些体育运动。那么我们运动后和运动前相比,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当学生提到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的时候,追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吗?(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谈论自己运动后感受,引出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在运动前后是有变化的,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对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追问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初始认识,为本单元其它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2、看来人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运动前后的变化是最明显的。那你有没有亲自测量过你在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测量我们运动前后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找出它们和运动的关系。(板书课题)二、测量三种状态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次数1、交流谈话:既然说到测量,那么测量的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才能准确的测量出我们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3分钟的时间一起来研究研究。用我自创的呼吸计数器来测量.(学生讨论,教师指导)2、有结果了吗?每组先选一点最想告诉大家的来汇报,其他组听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汇报,要求边讲解、边示范。强调:一呼一吸是一次呼吸——最后统一测量心跳的方法:用手摸心跳或脉搏)(设计意图:在进行实际测量前,对测量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讨论、汇报的形式选择出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并提出测量的要求,将名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才算一次呼吸?明确什么是一次心跳,如何正确测量等。目的就是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这是科学课的根本特征)3、有了测量的方法和标准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实际测量了。首先我们来测心跳,你们可以采用你们感觉最清楚的那种方法。你先估计一下我们一分钟的心跳会是多少下?(随机问一下即可)这样,为了测量结果更加准确,用我自创的带秒表的多路演示会诊听诊器来测量.你自己数心跳的次数,听到停后,将你的心跳次数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1分钟实测)(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预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加关注实验数据)4、用同样的方法测呼吸。(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刻意改变呼吸的频率)5、交流谈话:记录好了吗?和你开始预测的心跳、呼吸次数的数据一样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测量的心跳、呼吸的次数与别人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汇报)(设计意图:在测量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小组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使他们意识到异中有同,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小结:每个人的呼吸、心跳次数都不一样,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6、刚才我们测量的是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那么在参加运动后,我们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样,让我们先来做做运动,然后再实际测量一下吧,要求:运动之后先测量心跳的次数。(做1分钟运动,记录心跳的次数)7、刚才大家在做运动的时候都很卖力气,测量时也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优美的录像休息一下吧,不过可是有条件的:在看完录像之后,我们还要继续测量一次心跳的次数。(学生看录像——继续测量心跳的次数,并记录)8、刚才我们测量了运动后及休息一会后每分钟的心跳的次数,那么我们的呼吸的次数在运动后及休息一会后会有变化吗?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来测量测量吧!(与1、2的方法相同,测量并记录)(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测量运动后及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心跳次数。在活动中注意及时收集运动后呼吸、心跳的次数,并及时记录。休息的过程中,播放录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体,继续收集第三组数据,从而为后面的整理、分析数据做准备。)三、整理、分析数据,形成解释1、刚才我们通过测量收集到了“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一会儿后”的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的数据。对于科学家来说,仅仅观察统计表中收集数据是不够的,更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这就需要借助我们数学课上学过的更加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帮助了(出示统计图,初步讲一下统计图的构成),你能像科学家们那样选择用其中一种统计图的形式,将你测量到的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三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制成统计图吗?(设计意图:统计图的介入,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可以更直观、形象地说明问题,知道制作统计图也是整理数据的一种好方法。)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在做好统计图后,根据统计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制图,讨论,小组内交流)(设计意图: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收集到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看到的现象做出解释,即引导他们发现呼吸与心跳的次数与运动是有关系的。这是科学探究的根本目的)2、学生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发现从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向规律性解释发展。四、延伸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发现运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和心跳,研究到这里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 《测量呼吸和心跳》,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难点是如何采集比较准确的数据。1.小资料: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呼吸频率 心跳频率年龄 每分钟呼吸次数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新生儿 40-50次 新生儿 1405岁儿童 20-30次 3岁儿童 11010岁少年 25次以下 4岁儿童 10015岁青少年 20次以下 10岁少年 90成年人 16-18次 成年男子 70-72成年女子 762、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和呼吸加快的原因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想一想,运动时为什么呼吸会加快? 解释剧烈运动后呼吸、心跳会同时加快的原因。(人体在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能量,这就需要肺部吸进更多的氧气和心脏泵送更多的血液量,这就产生了的呼吸和心跳同时加快的现象。人的身体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需要更多的氧气,这就需要通过加快心跳使血液循环加快,加快呼吸补充运动时需要的大量氧气,这样才能保证人体进行剧烈的运动。)3、认识增强心肺功能需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道理 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3,小学科学它们能吸水吗的教案
一、课题: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它们吸水吗?” 二、执教者及所属学校:钱俊 武大二附小 三、教材分析及处理: 作为“材料”单元的一部分,这节课主要研究材料的吸水能力。教材中设计了以下四项教学活动:1、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观察、描述和比较金属、塑料、木头、纸的吸水能力;2、借助放大镜,运用折、揉、撕等方法观察纸的特点;3、了解中国古代造纸的过程;4、自己动手造一张再生纸。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科学探究学习的特点,我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一、以“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作为探究活动的主题,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比较纸、木头、金属、塑料的吸水能力,发现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产生“为什么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的问题并提出假设,之后增加一组对四种材料的结构进行观察的活动,发现纸、木头等容易吸水的材料表面有很多缝隙,材料的吸水能力与材料的结构有关;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观察纸的特点,认识到纸是由很细小的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结构方式,使纸的纤维之间有很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渗透水分,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的构造相关联的;最后,让学生思考古代造纸采用什么原料,现代造纸采用什么原料,使学生意识到造纸要用富含纤维的物体作原料,废纸可以循环利用。 二、根据教学重点,对教学活动作出相应的取舍。这节课共有多个教学活动,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把所有教学活动充分地展开是不太现实的,根据“材料的吸水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个探究的主题,我对教学活动做了如下取舍:把收集证据,验证材料的吸水能力与材料的结构有关的探究过程作为整节课教学的重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各种材料的结构;对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等探究过程作了弱化处理。例如观察、比较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这个教学活动,教材要求学生按照吸水能力给四种材料排列顺序,这就需要让学生分析比较吸水能力时如何控制变量。我将这个教学活动作为提出 “材料的吸水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一科学问题的情境,由教师直接提供大小、形状几乎相同的材料让学生比较,只要求学生按照容易吸水和不容易吸水给四种材料分类。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材料的吸水性和材料的结构有关; 纸是由纤维组成的,有很多缝隙,所以容易吸水。 2.过程与方法:做简单对比实验比较材料的吸水能力; 借助放大镜等简单工具观察比较材料的结构;能用合适的词语描述材料的吸水能力和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 意识到废纸可以循环利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收集证据探究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材料的结构有关。 六、教学准备: 为每个组准备:大小、形状、厚薄尽量相同的纸片、金属片、塑料片和木片;稀释过的红墨水,滴管;餐巾纸、素描纸,放大镜;泡好的纸浆,塑料杯、筷子、棉布,毛巾。 教师准备:介绍古代造纸过程的光碟,实物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一、探究材料的吸水能力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塑料片、纸片、木片,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 2.学生作出猜测 3.学生制定研究方案 4.汇报并讨论:怎样控制往每种材料上滴的水一样多呢? 5.学生分组观察比较几种材料的吸水能力,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纸和木头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7.提出科学问题:你们认为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交流讨论,作出假设 (三)观察比较,验证猜测 1.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几种材料的特点。 2.汇报交流:通过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四)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小结:纸片、木片等容易吸水的材料都有许多缝隙,金属片、塑料片等不容易吸水的材料几乎没有缝隙,材料的吸水能力与材料的结构有关。 二、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纸的结构,研究其容易吸水的原因。 1.提问:纸有许多缝隙,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纸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2.观察活动:把纸撕开,使用放大镜观察它们里面的结构。 3.汇报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 4.小结:纸是由很多细小的纤维组成的,纤维之间有空隙,所以容易吸水。 三、了解造纸要用富含纤维的物体做原料,意识到废纸可以循环利用。 1.提问:纸是由纤维组成的,那古人选择什么作为造纸的原料呢?为什么用这些东西作为造纸的原料呢? 2.播放古代造纸过程的视频,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 3.讨论:现在人们用来造纸的原料有哪些?废纸能作为造纸的原料吗? 4.演示:用废纸制造再生纸。 5.学生观察造出的再生纸。 6.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用过的废纸? 板书设计: 4.它们吸水吗? 纸片 面积大、吸水快 有缝隙,纤维 容易吸水 木片 面积较大,吸水较慢 有缝隙 金属片 几乎不吸水 无缝隙 不易吸水 塑料片 几乎不吸水 无缝隙 结论:材料的吸水能力和材料的结构有关。活动目标: 1.感知摇动装入不同物品的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效果。 2.自制各种瓶子乐器,并演奏简单的乐曲。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色纸、胶水、豆子、米、沙、石子等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导入课题。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一个瓶子,一边摇动一边说:“这是一个会唱歌的瓶子,听,我的瓶子发生什么声音了?” 2.为什么我瓶子会“唱歌?” 3.猜一猜瓶子里面有什么? 4.教师出示另一个瓶子,问:“怎样才能使这个瓶子也唱歌?” 二、幼儿自制瓶子乐器 教师说:“待会儿,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选一种你喜欢的东西,装一勺子放入你的瓶子里,然后拧好盖子,就做好了一个瓶子乐器。” 三、幼儿感知瓶子发出的不同声音。 1.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他会发出什么声音? 2.小朋友做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都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不同的东西放入瓶子里会有不同的声音效果。 四、用自制的乐器演奏乐曲 教师问:“我们可以用这些瓶子乐器做什么?”(表演/演奏) “我们的瓶子乐器除了会唱歌、还会跳舞。”幼儿演奏乐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五、幼... 活动目标: 1.感知摇动装入不同物品的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效果。 2.自制各种瓶子乐器,并演奏简单的乐曲。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色纸、胶水、豆子、米、沙、石子等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导入课题。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一个瓶子,一边摇动一边说:“这是一个会唱歌的瓶子,听,我的瓶子发生什么声音了?” 2.为什么我瓶子会“唱歌?” 3.猜一猜瓶子里面有什么? 4.教师出示另一个瓶子,问:“怎样才能使这个瓶子也唱歌?” 二、幼儿自制瓶子乐器 教师说:“待会儿,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选一种你喜欢的东西,装一勺子放入你的瓶子里,然后拧好盖子,就做好了一个瓶子乐器。” 三、幼儿感知瓶子发出的不同声音。 1.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他会发出什么声音? 2.小朋友做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都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不同的东西放入瓶子里会有不同的声音效果。 四、用自制的乐器演奏乐曲 教师问:“我们可以用这些瓶子乐器做什么?”(表演/演奏) “我们的瓶子乐器除了会唱歌、还会跳舞。”幼儿演奏乐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五、幼儿装扮自制的乐器 “我们的瓶子棒棒?”(棒)“那我们好好为它打扮打扮。请小朋友利用这些色纸打你的瓶子乐器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教师为幼儿准备各种色纸,幼儿根据自己意愿装饰乐器,发挥想象。
4,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大全
好奇和探求是让学生的大脑“思考起来”的原动力,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 反思 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 乒乓球 、 网球 、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 说说 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 方法 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 种植 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 总结 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4 学情分析 食物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最爱吃什么最讨厌什么,谈起来滔滔不绝。然而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这是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采用卡片来记录,摆卡片来研究,最终得出对人的食物的一般认识。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们一天要吃很多种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食物名称记录卡片,拼摆食物记录卡片,对食物进行数量的统计和类别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难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会给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发放一天的食物调查记录表(附后),让学生在家里做好记录。[学生记录的过程不单是为上课准备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学习在家里学习,实现了学习的空间的开放;让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前,实现了学习时间的开放;让学生向家长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学生记录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开放的科学学习的过程。] 二、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食物。关于食物你了解多少?[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在其已有的知识 经验 基础上的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这一问题正是为了了解学生对食物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此要引导学生对食品与食物这二个概念加以区别,以防止在书写卡片时两者相混淆。] 2、你最爱吃什么食物? 3、你最讨厌什么食物? 4、提出研究的问题:我们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来寻找答案吧。 [最喜欢吃的食物与最讨厌的食物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发现同一种食物有的同学喜欢,有的同学讨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吃什么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 三、讨论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开始我们的研究? 2、启发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应注意选取样本。我们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为样本来研究。 [研究方法的确定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环节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选取与研究内容的关系,并初步学习选取研究方法。] 四、记录与统计 我们的研究其实从昨天已经开始,拿出我们昨天填写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并且了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学交流一下?[这一交流活动是对家庭学习的验收,也为下一步填写卡片做好了准备。] 1、下面我们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记录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 提示语 来指导填写卡片的方法) 2、一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名称。 重复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别记录。 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要用多张卡片记录食物名。 3、学生根据记录表填写卡片。 4、初步统计。 6、数一数共用了几张卡片?这说明了什么?把重复的食物卡片用钉书器钉在一起。重复最多的是那些食物?这又说明了什么? 五、整理与研究 1、小组内将重复的卡片钉在一起。 2、把卡片平摆在桌子上。这么多食物我们怎么研究呢?启发给它们分类。 3、如何分类呢?讨论确定分类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与熟食的食物;主食与副食; 动物类 与 植物类 食物) [给物体分类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其生活经验所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有些食物分类不清的情况。为此,组织全班同学首先将食物分成动物与植物类,分类中出现了诸如水、盐、食品填加剂等无法归属的问题。这时指导用“其他”来涵概。] 4、分组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将食物分类。 5、讨论交流分类方法。组织学生间的讨论,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对人的食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人一天中应该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过本问题的讨论旨在使学生明白,人是杂食性动物,因此,没有一种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纠正学生的偏食现象。]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5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对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认识。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观察过我们校园里的荷花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出示群落图片,老师向学生介绍,提醒学生关注下面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1)小组讨论: ?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 (2)记录设计方案。 3、做一个生态瓶。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精编案例汇总 ★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精选方案汇编 ★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2020最新方案 ★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精选篇 ★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篇 ★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5篇范文集锦大全 ★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范文5篇大全 ★ 2020小学生清明节活动方案大全 ★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5,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同学们是否对各种天气现象感到好奇,想要对各种自然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吗,激发你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热情,在实验教案中解决自己的疑惑。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四年级科学教案1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 方法 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 教育 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四年级科学教案2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 经验 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 植物知识 ;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 种植 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 其它 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四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 说说 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 总结 。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相关 文章 : ★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科学教案范例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 ★ 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 四年级开学第一节课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自然界之道》教案范本 ★ 2019小学四年级开学第一课课件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6篇 ★ 2017年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 小学四年级语文《神秘的死海》教学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神奇的光》教案范文
文章TAG:
教案详案范文小学科学教案 范文 小学
大家都在看
-
小班分类的相关教案,按颜色分类小班math教案精选
2022-12-31
-
整合教案车轮的秘密,幼儿园小班教案一览表
2023-01-21
-
隆中队教案,复习参考资料(一)
2023-02-04
-
衣架的使用教案,空气干燥器衣架知多少?问与答(19)
2023-02-17
-
小班水果区域活动教案,我的最爱水果
2023-02-27
-
我用镜子做游戏幼儿教案,小学语文活动照片
2022-12-19
-
人主要食物的营养成分教案,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第七种营养元素
2022-12-31
-
幼儿园中班体游小蜘蛛请客教案,小蜘蛛织网教案怎么写?
2023-01-20
-
小班付又反思的教案,幼儿园小班安全公开课教案《安全全滑梯》
2023-01-23
-
绘本别再请来请去教案,一文读懂!这些幼儿园绘本教案
2023-01-23
-
教案画一棵树的教案,如何写幼儿园美术教案?
2023-01-25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小数乘法整数有何不同?
2023-02-10
-
音乐教案 贝多芬与歌德,歌德不愿意走但乐队鼓励他继续走下去
2023-02-18
-
生活当中的色彩搭配教案,坚毅向前预算案
2022-12-17
-
小学武术踢球教案设计,体育健身操、跑步、游泳、乒乓球
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