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语文新课标如何教学

和学生多互动、交流,给学生多的想象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新课标的首要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尽可能多的说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小学语文新课标如何教学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过程与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问题设计,师生互动,解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

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五: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六: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泰安点金教育为您解答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选择了80多首诗歌,其中有将近50首是古典,而选用的现代白话新诗即儿童诗,内容上多为描写四季、自然景色以及抒发对祖国、自然、农民、老师等的热爱,如《一株紫丁香》、《欢庆》、《快乐的节日》、《长城和运河》等。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特点

4,新课程小学语文各学段古诗教学的教学目标有谁知道帮忙一下

《新课程》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5条,现4条)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5,小学语文6年级新课程标准教案示例一份 SOS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备课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编写的。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领到充满馨香的新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一睹它的面貌。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5篇,共26篇美文。课文分精读、自读两种。安排自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七篇。每单元安排练习一个,共七个。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1个。其中我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性学习”这两个版块最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标准》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册课本承接前9册“习惯篇”的内容,在课本开头安排了有关自主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图片,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养成培养。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更要不断强化。我注意到在本册习作课文中,专门安排了修改作文的练习,那么就应该将其作为一次习惯培养的实践来进行教学。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和“大家来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综合性比较强,需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指导,也得细细斟酌,做到有的放矢。值得一提的是本册继续安排了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的内容。教材在将《上下五千年》里的“郑和远航”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两个故事安排为课文,让学生初步接触后,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形式,利于激发动机,增加兴趣,从而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落到实处。根据《神奇的克隆》一文的主要特点,将课题做了修改,改为“克隆之谜”。本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7组,每组教材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备课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编写的。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领到充满馨香的新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一睹它的面貌。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5篇,共26篇美文。课文分精读、自读两种。安排自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七篇。每单元安排练习一个,共七个。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1个。其中我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性学习”这两个版块最感兴趣

6,探讨语文新课程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笔者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示范课,也多次参加评课。每一次听课,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无论课教得怎样,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有的甚至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精雕细刻。而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使预设的教学程序固定化。有些课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安排学生“探究”,组织学生讨论,但只是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越过“雷池”。总之,教学过程不是以课堂上的学情为转移,而是以教师设计的教案为转移。  笔者以为,重视教学设计无可厚非,但精雕细刻却大可不必,课堂上也无须死抠课前设计的教案。一堂课在大的环节上应该合理安排,力求清晰,但如果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甚至天衣无缝,必然会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而“精雕细刻”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还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闪失”。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意志,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听任教师的摆布,虽然也不乏思维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教师的课堂操作服务。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摆出一副“先知先觉”的架势,把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各种手段强加给学生,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共识。这样的课,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根本不能沉下心来,深入文本,独立思考,更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其教学设计决不是用连环套似的操作程序来控制学生,而是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围,是一种宏观调控。它只需在总体上构建合理的框架,并明确师生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而具体过程则留待课堂上灵活处理。它必须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填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也应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者,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情。事实上,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在课前根本无法预料的情况。这便要求教师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改变“既定方针”。你若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分享课堂控制权,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发表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批判。这样的课必然充满“悬念”,甚至会发生“意外”。可以说,一堂毫无“悬念”即完全按照精雕细刻的教案施教的课不能看作成功的课。  诚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但这种艺术不是体现在如何“教”出观赏性,“教”出新花样;而是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指导,如何使学生从学而无疑走向学中生疑,如何对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作出即时判断和处理,对放开学生手脚后难以避免的过头现象适时纠偏,尤其是在发生“意外”时处惊不变,驾驭得当。这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新颁布的《课文课程标准》正在使语文教学发生根本的变革,这一变革无疑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和教师的角色转换。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尽快走出封闭、狭隘、垄断的阴影。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发挥指导的作用,还可以从学生各具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中受到启示,得到新的收获,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从有利于教师的“教”转向有利于学生的“学”,从注重操作转向注重调控,从不变转向可变。

文章TAG: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小学  小学语文  语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