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单元教学设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单元教学设计

2,生物教学案例怎么写

课题名称、课时、授课地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具等)教学过程小结作业课后反思
资料较多,参考如下http://toutiao.com/i6196884659843580417/

生物教学案例怎么写

3,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17课《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材简析: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蜜蜂、蚂蚁是如何将信息传递给其它同伴的,了解其它生物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除了人类之外的各种生物群体的生存、生活及传递信息的方式,初步知道。

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学设计

4,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初中教学案例、课件与试题等 初中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您的位置: 公文易 初中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感谢您选择我站的服务,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您的工作带来方便,并让您满意,如果您有意见或建议或需要额外帮助,请 初中生物教案技术文章-免费教案中心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教案站 -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教案 - 文章内容, 退出登录 用户管理 新课程教学案例“血量、输血和血型”-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北师大-生物教案, 11-02, 466 教学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教学教案,教案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课堂实录,试卷,教学论文,计划总结,班主任,评语初中生物人教初中生物栏目征集人教版初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与案例、课堂实录、课件、教学随笔、视频课例、达标测评、学生作品等文章。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http://www.google.com/bookmarks/url?url=//tyfj.23%0ddian.c%0dom/m/kw/52219/1617392.html
书店有

5,综合实践活动切断的蚯蚓还能成活吗教学设计及案例

蚯蚓是一种低等环节动物,它有头有尾巴,也有口腔、胃、肠以及肛门。它们的身体仿佛是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共同套在一起而组成的。外面的一层却是一环一环连接起来的体壁,其中还有许多中胚层细胞共同组成的肌肉系统。它的体内有一条供消化的肠道,从头到尾贯穿在一层层的隔膜之间。在内外两层管中,充满了体腔液,在每一隔膜的腹面都会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就成为体腔液在体内穿行所需的信道。蚯蚓被截为两截以后,断面上的肌肉组织就会加强收缩,一些肌肉组织快速溶解,然后形成新的细胞团。这时,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也会同时集中在切面上,形成特殊的栓塞,从而使伤口快速闭合。而且它的中胚层细胞还具有十分强的分化能力,当它有创伤时,原本位于体腔内隔膜中的还没有分化的原性细胞,快速移动至伤口切面上来,并与自己已溶解的肌肉细胞连在一起,在切面上形成一个个结节状的凸起,就被称为再生芽。同时,蚯蚓体内的消化道、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等组织的细胞,经过许多分裂,快速地向再生芽里不断生长。于是,切面上就会快速地再生出另外一个头来,并且另一端也会自然生出一条尾巴来。这样一条蚯蚓被截成两截以后不会死,且能够再生,于是就变成两条蚯蚓了。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两条蚯蚓分别切去前端和后端,连接起来竟可长成一条新的蚯蚓,更有人别出心裁,在一条蚯蚓的前半部分并列接上两条蚯蚓的后端,这样一来,就长出了一个头两个尾巴的蚯蚓。
我也不确定,还是看看专业人士怎么说。

6,生物教案应该怎么写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教学设计 四川省郫县第一中学 彭建军 唐鸿倩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本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学生:调查当地人们都常吃哪些食物。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模仿教材中现成的装置,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其中,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铁勺由教师提供)。预习与无机盐、维生素相关的知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丰富以上知识,并结合有关知识自编自演与之相关的小品(课堂上表演)。 课时分配 2 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食物的营养物质 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填写在教科书上。 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 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设疑、提问、引入新课。 巡视,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 格。大多数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水与无机盐 维生素的种类, 缺乏时的病症和相应的食物治疗 膳食纤维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举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18的旁边,再举出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20的旁边。 讨论: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看教材第23页中的插图,互相交流,各小组在此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小组代表发言,小组间进行交流。 对误差大的进行反思。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积极、踊跃通过“医生看病”的角色扮演,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根据角色扮演情况,将相关知识填入P25表1及P26表2。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 巡视检查,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给予鼓励性评价。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化指导。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创设疑问,引入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组织、引导学生诊断、讨论。 小结 练习巩固 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及感想。 自行完成练习,也可小组讨论。 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维持其学习积极性。 最后小结有关内容。巡视、指导。 2005-03-28 自《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生物学 七年级 下册》

7,帮忙设计一节生物课

一节生物探究实验课的教案设计与分析 ——关于“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溧水县永阳中学 任良保   第一部分 教案设计与教学过程: 一、探究实验目标 1、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结论。 2、通过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用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其探究能力。。 二、探究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准备 新鲜馒头、淀粉、麦芽糖、碘液、烧杯、试管、温度计、三角架、石棉网、清水、火柴、标签纸、消毒棉、镊子、刀片等。 2、实验安排 全班56人,2人一组,共分28组。 3、课时安排:l课时。 三、探究实验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过程,运用观察、交流和讨论进行探究活动。 四、探究实验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一胖一瘦两名学生谈一谈平时自己的饮食情况,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分析两人出现胖瘦的原因,以引起学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胖瘦关系的思考:探究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变化过程。 (二)探究实验的设计 1、提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吗? 2、提出问题: 细嚼馒头,说说能尝出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馒头在口腔中,牙齿、舌和唾液各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什么物质? 3、制定计划: 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块。 ②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③取唾液分泌物: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④取3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a、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里,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b、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c、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d、另加4号和5号试内分别放入淀粉和麦芽粉,并各加入2毫升清水。 ⑤将这5支试管—起放入37℃的温水中。 ⑥5—10分后取出这5支试管,各滴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 4、得出结论: 2、3、4号试管中变蓝。说明2、3、4号试管中馒头(淀粉)没有被消化;1、5号试管中没有变蓝。说明1号试管中馒头(淀粉)被消化成麦牙糖。 5、交流讨论: 1、2、3号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从全班28组中抽出8个小组,由学生把自己实验中得到的颜色结论汇总并交流: ①你的实验结论与其他组学生一样吗?如不一样请分析原因? ②食物与牙齿、舌和唾液有什么关系? ③为什么要放在37℃的温水中? ④根据1,2、3号试管中的颜色变化,证明:馒头消化需要哪些条件? ⑤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 6、课堂评议: ①学生自主性探究实验设计是否正确? ②实验结果和假设与观察是否一致? ③学生在操作中是否有问题? 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究了哪些知识? ⑤学生在实验中有无改进的设计? 第二部分 总结与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陶行知也有一首著名的诗:“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能力。 在本节实验教学中,我突出了探究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思维方式来进行实验,通过反向探求、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方法,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自主性探究实验。 探究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来根据实验要求,自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亦由学生相互进行论讨交流,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三、教师的指导,不能够束缚学生的主动性。 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指导时,重点应放在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上,要在不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前提下,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对有问题的小组作个别指导,以帮助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目标。 四、实验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各种能力培养。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地注意到学生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1、发挥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能力;2、细心观察的能力;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善于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五、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应用和发挥。 让学生自主性设计实验计划,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们要敢于创新。学生实验活动不是一种接受性学习,而是一种发现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创造性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此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性强、动手动脑的教学实验机会也多,如何创设更多更好的实验课,使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学会研究并获得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文章TAG:教学  教学设计  设计  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生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