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一年级下册备课教案全册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6/index_1.html 一年级语文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3/sort015/index_1.html 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册备课教案全册

2,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整理和复习教案怎么写

首先写教学目标,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然后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 三 教具 四 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简案,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 六 板书提纲 七 教学反馈 这样的教案就比较完整,也能及时地总结问题。 我认为写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确立教学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部分,否则上课就会漫无目的,效果比较差。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整理和复习教案怎么写

3,小学一年级下册用数学特殊的连加速算教案

1.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   牢记前两个数计算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 以内的加减法.   全班学生开火车口算.   2.看图列式计算.   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又走来几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怎样列式计算?   出示:   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就要把吃米的3只小鸡和又走来的2只小鸡含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在吃米,走了几只?求还剩几只?怎样列式计算?   出示:   为什么要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整体5只里面去掉走了的2只小鸡,所以用减法计算.)   同学们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要应用它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1.教学连加.   (1)理解连加的意义【出示图片“小鸡图”】   有几只小鸡在吃虫子?走来几只?一共是几只?你是怎么算的?(3加2等于5)又走来1只,现在一共是几只?你是怎么算的?(5加1等于6)   如果把这幅图连起来看,应该怎样叙述它的意思呢?(引导学生叙述题意:有3只小鸡在吃虫子,走来2只小鸡,又走来了一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有和他想法不一样的吗?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板书:   教师范读算式:3加2再加1等于几.

小学一年级下册用数学特殊的连加速算教案

4,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十几减几备课

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教材15页、练习三的1—3题。教学目标:1、通过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3、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口算:8+5= 7+8= 7+6=6+8= 5+7= 5+9=13-9= 16-9= 18-9=15-9= 17-9= 14-9=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几减几(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出示主题图:这是一个金鱼缸,两只小猫围着鱼缸转呀转。同学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它们,行吗?1、探索算法。(1)、独立算法,合作探索。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多少条?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8=5(条)你是怎么计算出13-8的呢?(2)、交流汇报算法。①破十法:10-8=2,3+2=5②想加算减法:因为8+5=13,13-8=5③连减法:13-3=10,10-5=5④数一数:依次数出剩下的鱼的数量2、尝试运用,多种择优。小猫从小朋友这里得到了这么多好方法,解决了他的问题,它们想考考我们:有13条金鱼,黑的有5条,花的有多少条?生独立完成,指生说说是如何口算的。3、小结:同学们用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答案,计算时你要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三、巩固练习同学们,愿意我们一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1、做一做1、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3、练习三的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题目,鼓励学生完整的叙述图意。4、练习三的第3题,先在小组内抢答算式的得数,再各自写出算式。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5,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2的教案怎样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画的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④揭示名称。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作长方形。
∠1=180°-2∠cef ∠2=180°-2∠cfe ∠1+∠2=360°-2(∠cef+∠cfe)=360°-2(180°-∠c)=2∠c

文章TAG:人教  人教版  一年  一年级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