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三四五年级语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 综合资源 >> 资源导航 http://www.edudown.net/Article/chuzhong/List_2.html

三四五年级语文教案

2,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全套教案,共41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板书课题师:同学们,谁会背诵李白的诗呢?(抽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二、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意思。3.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背诵古诗。三、自学指导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三次比赛第一次,比一比看谁能把古诗读正确四、比读古诗,纠正字音(第一次先学后教)1.先学 2.后教 指名读古诗,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指正并更正读错的字音。 3.练读 五、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次先学后教) 1.结合注释或者借助工具书理解以下重点词语的意思 尽 闲 厌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师总结。 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背诵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教师指导并范读古诗。 3.引导学生读古诗的前两行,体会作者的孤独之情。 4.指名说说古诗的后两行采用的修辞手法。 5.教师总结 6.背诵古诗
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6万年牢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公开课教案

3。 四,增强环保意识1: ⑴ 读字,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 ⑵ 读读词。2,告诉人们要维护大自然。【教学过程】一、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黄河颂》录音带和抗洪资料,维护环境?想象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治理黄河提建议;接着从黄河的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三、绘画演示:1、汇报学习效果,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汇报形式,记住形,今天俺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最后是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明白为什么要维护大自然、小组合作,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公开课教案 1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2、听《黄河颂》录音带导入黄河是母亲河。2、资料展示(抗洪)、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说说科学家为治理黄河所设计的方案,明其义。 【教材分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读准音。 【教学重点】自学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二、初读课文,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办,但原先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以自身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设计治理方案、学会本课生字词。【课时】一课时?后来有哪些变化,了解黄河的变化1。 【板书】10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公开课教案

4,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有什么好教案

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看、听、说、读、做、写等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主  备  案 个性案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出示多音字。)汉字真有趣!我们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准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有些字意思不同,读音就不相同。)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为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学习自主填写。答案力求丰富多样。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语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5,小学四年级课文幸福是什么教案设计

《幸福是什么》公开课教案之一  教学要求  1.使同学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身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孩子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俺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身出声读全文,考虑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孩子的祝福,并让他们自身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孩子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局部,考虑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同学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示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身的劳动有了效果并且给他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局部,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安排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身不理解的词语。

6,四年级人教版语文秦兵马俑的教案怎么写课怎么上才能上好

http://www.isud.com.cn/search.asp?word=%C7%D8%B1%F8%C2%ED%D9%B8&m=2 1、《秦兵马俑》课堂教学实录《秦兵马俑》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秦兵马俑》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从农远资源中收集各种图片、视频资料,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的需要进行整合,再配以深沉、古朴的音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表象,拉近了这2000多年... 类别:五年级语文教案 大小:11.0 KB 日期:2009-08-31 [查看详细] 2、《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13《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十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B、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C、理解“兵马... 类别:五年级语文教案 大小:10.0 KB 日期:2009-08-31 [查看详细] 3、《秦兵马俑》教案《秦兵马俑》教案 一、引导质疑   1、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秦兵马俑》这一课,学习一些质疑的本领。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为了提高质疑的质量和课堂学习效率,老师建议大家围绕课题、... 类别:六年级语文教案 大小:5.00 KB 日期:2009-05-14 [查看详细] 4、苏教版语文六下说课稿 《秦兵马俑》《秦兵马俑》说课稿我今天执教的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秦兵马俑》。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

7,紧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呼风唤雨的世纪

到网上已输入就有啦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下面我将从一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做以说明。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主题,由《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的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四篇课文组成。而《呼风唤雨的世纪》作为一篇主体课文,讲述了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反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分析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由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尽量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验文本、升华情感,在抓双基训练时,要注意学生不脱离课文、回答问题、质疑解疑,却必须抓住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自主求知欲望和能力强,因此这样设计能符合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遵循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协商,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结合本课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材处理 根据课文的编排意图来确定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 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了朗读指导,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我先要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即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 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开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体会“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由什么不同?”这一环节中,我情学生与同桌合作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懂笔墨不读书”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一次,在学习重难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画过程中,深入体会文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预案 我准备这样展开教学 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是这样导入的,先让学生齐读课题,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对课文的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题目吗?课题的意思和文中第一段的意思完全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对吗? 读悟结合,研读课文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勇形成,为使学生掌握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2、3、4段,找重点句,朗读感悟,学生交流。教学时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渗透了对比、举例等说明方法,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在处理文中引用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过渡句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自读自悟,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回应开头、突出中心 对课文内容延伸拓展,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力图使学生在探感悟、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文章TAG:四年  四年级  年级  语文  四年级语文示范课教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