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心理健康讲授什么样的内容

这要看你在哪所学校,像我们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必修课,讲的内容大概是:…………………………………职业生涯规划…………………………………危机与应对…………………………………常用急救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向…………………………………情绪管理别忘了加分啊亲!

大学生心理健康讲授什么样的内容

2,给学生做心理讲座什么内容比较合适

最合适的是教会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考方式。。。这比普及心理学本身更有意义。。。再说很多心理学的东西根本不需要普及,大家都懂的。。。
第一就是就业问题 编导就业的问题需要说明白。第二就是学习心态 编导专业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必须广泛的涉猎知识。第三就是心里素质 第四就是人际关系第五就是淡泊名利

给学生做心理讲座什么内容比较合适

3,谁能帮我写一份关于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主持人稿啊急

走向远方的途中,并不全是鲜花遍野,更多的时候是榛莽遍地,每一步都要砍断拦路的荆棘和缠绕的葛藤,每一步都考验着我们的心性与毅力。然而我们终究会从迷雾中走出,虽然被枝杈划破的肌肤隐隐作痛。不要让沉重的书包成为叹息的理由,不要让挫折的阴影占据头顶的天空。当我们踩在那仿佛高不可攀的险峰上,当我们渡过那看似深不可测的江河时,我们会在心底告诉自己,就这样风雨兼程,坚持将是我们的唯一选择。终会有欣慰的笑容洋溢在眼角,只要我们永葆一颗勇敢的心!

谁能帮我写一份关于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主持人稿啊急

4,心理健康讲座400字

心理健康讲座一:  健康应该是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身体的良好状态是指生理方面的,大家都熟悉,精神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则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1、智力正常。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2、情绪稳定与愉快。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3、行为协调统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4、人际关系融洽。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5、适应能力良好。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现在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5,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有哪些

1、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 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2、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3、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4、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5、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6、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7、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8、情绪稳定表明个人的中抠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况,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常期不稳定,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9、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的和谐与满意。愉快表示一个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总是愁眉苦脸,心情有苦闷,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注意自我调节。10、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11、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12、人生本复杂,只有一个平静的心,不断内省自己的心态、行为,不断改进自身缺点,以无尘之雨洗涤心中的黑暗,才能立足于世。13、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14、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15、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16、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17、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18、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19、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

6,心理健康教育该做什么讲座 报道

当然是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讲座了,而且还要看是哪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年级要讲的主题和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 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内容与主题分析 内容引自《心理健康课教案—教师指导手册》 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是自我、人际、社会、素质等方面,但在这些方面之外各个年龄都有不同特点和问题,但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只探讨适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方面和侧重点。 首先应该帮助中小学生建立明确及正面的自我,提高自我效能与心灵素质。建立明确及正面的自我有三方面,1.主要通过自尊、自我的形成感,增强自我价值来实现:2.能够客观的认识、评价自我,同时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3.发现自身的特点可以接纳认可自我,发现自身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提高自我效能与心灵素质则有两方面要培养:1.树立个人信念与价值观,体会生命的意义。2.增加自我的肯定与成功经验,学会归因及改变负面认知,增强自信心。当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能够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对所犯错误有个正确的认识,不是全面否定自己,客观认识到现实的各种不利因素。 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与心理的发展,要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和促进认知能力。因为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阶段学生都会有一个成人意识的发展以及逻辑思维的过度。经历这一变化的中小学生都会有一个心理上的成人感,就是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像以前那么渺小幼稚了。 这个时候要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或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在思维上:小学会步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初中则会步入形式运算逻辑思维阶段,高中则会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所以要针对不同学龄段进行思维逻辑的训练与教育。 而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有个重要的因素是贯穿始终都要进行培养的便是人际关系与团队竞争关系,在人际方面的能力培养上不得不提的便是要增加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技巧以及沟通能力。健康的人际关系要拥有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支持的环境、积极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要建立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提升学生对自我性格的认识及探讨性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师要教导学生分辨益友和损友,以及拒绝诱惑的方法,鼓励学生选择益友,建立健康的关系。 在人际关系技巧方面包括沟通、自我肯定、拒绝及抗拒、解决冲突及人际协商的运用。要认识不同性质的批评及其效用,鼓励学生应作善意及具建设性的批评,还要认识不同的道歉方法,鼓励学生养成道歉的习惯。在团队竞争与合作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在合作中促进成长,还要帮助学生体会合作完成一件事情的乐趣,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优秀品质以及积极正面行为,和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在长大以后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培养优秀潜能方面要侧重几个方面:正面行为、乐观心态、道德效能、目标抉择、情绪控制、表达能力。 在情绪方面既要做到对自己情绪的把握还要做到对情绪表达的控制,具体要做到认识自己及他人感受的技巧、表达感受的技巧、控制情绪反应或冲动的技巧(延后享乐及容忍挫折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情绪的策略。而在目标和抉择能力方面要掌握订立目标、规划、并选择方案的方法,培养树立目标的意识,掌握设定目标的原则。 了解目标的重要性,掌握制定计划的方法。在道德效能方面要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尊重规则、标准及社会公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在长大之后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很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是未意识到自己违法之后的严重性以及所承担后果的,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而非僵硬的思想品德叨唠。 培养正面的行为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长大之后才能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要做到这点需要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正面行为(亲社会行为),建立标准,并有所行动。只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乐观的态度,学会放松减压,调整认知。 以上是中小学教育当中主要的一些方面和侧重点,而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和学期学段的不同仍有不同的侧重,所以心理健康课并不像其他的科目一样,它的教学大有天地,就看心理老师是否能有所作为以及学校相关领导是否支持。

7,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徐亚灵象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从国外到国内,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这些标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维持都有实际意义。现把其中的几种我认为比较适合我们教师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介绍给老师们,老师们可以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也可以用之去衡量学生是否心理健康,并努力去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让自己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的生活和工作。把这些知识应用于教育管理学生的工作之中,对提高教育管理学生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帮助,也是非常有益的。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和米特乐曼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估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2、台湾心理学家黄厚坚在《青年心理健康》一书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徐亚灵1、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而且能够把他本身的智慧和能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同时他常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之感,因此他常是乐于工作的。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乐于与人交往,而且他常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在与人相处时,正常的态度(如尊重、信任、喜悦等)常多于反常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憎恶等)。3、心理健康者对于他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有悦纳自己的态度。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忧。4、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正确、客观地观察,并且能作健全、有效的适应。他对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在企图逃避。3、我国心理学家李树珍综合研究各心理学家的观点后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徐亚灵这七条标准更适合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根据我的理解介绍给大家:1、自知——自我意识观念明确。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特点的知觉和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体相、健康、体能、心理动机、兴趣、情绪情感、能力、智力和思维等方面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清楚地知道个人的优缺点,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自我意识是调整每个人行为的前提。2、自爱——正视自我,悦纳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生理特点、心智能力及周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个人的理想、信念、行动上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并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既不沾沾自喜,也不自惭形秽。不论长得美丑,有无生理缺陷,有无疾病或疾病的轻重、智力水平的高低,都能接受、接纳自己。不管周围环境优劣、条件好坏,都能从实际出发,努力适应。自我接纳是生活、学习安定的前提条件,一个连自己都不会接纳而否定自我的人,肯定是缺乏生活的自信和动力的。3、自持——情绪稳定、乐观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保持乐观向上心理、善于调节、稳定自己的情绪的人,使自己对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有良好的适应。4、自尊——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做到尊重自己,也能做到尊重他人,他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与人友好和谐的相处。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较多的人际冲突和矛盾,因而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许多的烦恼甚至伤害。5、自强——有理想,有生活目标心理健康的人决不会是整天无所事事,对人生无所追求,得过且过的人。他会是一个热爱生活,并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追求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人。并且他会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地去为实现自我目标而奋斗。6、自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的人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限于社会道德范围之内。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他会约束自己服从社会规范。因为这是自觉的行为,所以他会很自然地保持心理平衡。7、自觉——努力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人明白生活和学习应该是人生存的必然需要,是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他能自觉地从事自己的学习或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4、、大学教材阐述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在网上查到某大学教材阐述的教师心理标准,具体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教材,但是这是我在网上查到比较全面的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该教材写到:一般而言,健康的教师心理须达到如下标准和要求。1、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主要是指在教师认识过程中的智力或智力活动方面的内容。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事物和客观环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并能在教育岗位上表现自己的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2、悦纳教师职业主要是指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接纳等。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的要求,还要了解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等。3、稳定积极的教育心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情绪反应适时、适度,情绪自控力强,能承受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境。4、健全的教育意志教师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的意志品质。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一般都乐于与人交往,并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教育人际关系。他能为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对教育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能接受教育事业的各种新事物,能适应教育变革、发展的要求,并能主动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5、徐亚灵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徐亚灵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竞争的日益加剧,心理健康对人的身体、情绪、工作和生活的重大影响越来越显示出来,以至现在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卫生部等17个部门于2008年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比较详细的对国民的精神卫生问题纳入政府、社区和学校的工作体系。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教育和培养成长中的未成年孩子,教师不仅要让这些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予学生在道德品质、为人处事等做人的素质上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的人。心理健康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起竞争和挫折的考验的一代新人,就成为了现代学校和教师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事实证明,教师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心理是否平静、生活是否幸福,影响到教师的生活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伤影响到教师能否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影响到教师能否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尤其是教师的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冲动的教育方式,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要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求每一个教师的人格是健全的,心理是健康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显得重要。心理健康是指向人的意识和情绪的。心理是否健康是人的心理的一种持续稳定的状态,一种个体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感悟,所以,我从心理健康的这一特点出发,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在社会、学校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在学校、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十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就是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可,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并能从教师职业生活中找到乐趣。没有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厌恶感。心理健康的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白自己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责任,对自己选择教师职业无怨无悔。即使自己的工作辛苦,待遇微薄,地位平常,也能平和的接受,没有怨言。2、对自我能力价值的肯定感教师对自我能力价值的肯定感,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不自负也不自卑,对自我的价值有客观的评价,明白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自我否定感。心理健康的教师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在培养未来一代中的价值,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没有自怨自艾,没有自卑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能教育好学生,相信自己的从事的是一种很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职业。3、对心理情绪的稳定感教师对心理情绪的稳定感,是指教师的心理和情绪能够保持平和稳定的状态,没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冲突。心理健康的教师的心理和情绪是稳定的,即使遇到较大的挫折和心理冲突,也能冷静的面对,通过自我心理调很快消除烦恼,缓解不良情绪,比较快的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4、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感教师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感,是指教师能够比较好的处理好与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关系,即使在学校和家庭的人际关系产生大的矛盾和冲突,也能冷静、科学的做出处理,让自己的人际关系保持和谐。没有长期处于因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严重的内心冲突和不良情绪之中。心理健康的教师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能以理性、宽容、平和的态度对待人际矛盾和冲突,在社会人群中有安全感。5、对竞争压力的平和感教师对竞争压力的平和感,是指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是正常的,能够以平和心态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没有因为职业竞争的激烈和过大的工作压力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的教师能用平、从容的心态去应对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他不会在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产生焦虑、烦恼和不良情绪。6、对学生的平等关爱感教师对学生的平等关爱感,是指教师对师生关系有理性客观的认识,能够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学生有爱心,不居高临下的对待学生。没有出现严重的对现代学生的怨天尤人和问题行为学生的厌恶感。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有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学生具有关爱之心,并且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差生没有歧视的态度,也不会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表现出怒气和焦躁情绪,更不会产生简单冲动的教育行为。7、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是指教师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使命感,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白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家庭和社会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教师面对的是接受教育和训练成长中的未成年学生,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责任心决定着教师能否让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负责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责任感的强弱反映出教师心态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责任心不强或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本身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都是消极的。而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都是积极的,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对自己的工作是一定不会敷衍塞责,而是高度负责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再大的困难也不会退缩,努力克服困难让自己的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尽力把科学文化知识交给学生,尽力教育学生合格做人。心理健康的对工作充满着高度负责的精神,8、对人生态度的积极感教师对人生态度的积极感,是指教师对人生意义有积极的认识,要求自己去追求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活动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以积极良好的状态和高度的责任感去面对教书育人的工作。他能够对人名义的是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不会为名义所束缚,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矛盾和问题。心理健康的教师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态度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工作热情和绩效,而且对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确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能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会对教书工作产生厌倦感,更不会产生职业倦怠。9、对家庭和生活的满足感教师对家庭和生活的满足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家庭关系和生活是满意的,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满足的,对家庭和生活没有不满和怨言。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家庭富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老人、配偶和孩子等家庭成员充满着关爱情感,积极为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努力。10、对人生追求的适度感教师对人生追求的适度感,是指教师对自己锁定的人生目标切合实际,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抱有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既不会自甘落后,也不会好高骛远,能脚踏实地的去为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而努力。而且对人生目标的实现抱有一种平和的态度,能实现的尽力去做,不能实现的能平和面对。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做到在成就面前不晕头,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而且会不断调节自己的心态,不会为工作上的不如意和没有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而焦躁不安,责备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也不会为了实现目标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产生心理疲惫。

文章TAG: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讲授什么样的内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