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昆 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0}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哪些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1}

3,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方面的文化代表什么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第2条),非物质文化遗产(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 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 传统手工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 (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 和振兴。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请点击采纳为答案“

{2}

4,传承非遗文化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5,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缂丝 · 全聚德 · 苏绣 · 吴歌 · 评弹 · 中和韶乐 · 川剧变脸 · 滩头年画 · 江永女书 · 南京云锦 · 西安古乐 · 南音 · 青浦田歌 · 松江顾绣 · 南汇锣鼓书 · 侗族大歌 · 山西“耍孩儿” · 纳西古乐 · 唐三彩 · 紫砂壶 · 木版年画 · 川江号子 · 古琴 · 皮影戏 · 剪纸艺术 · 傩戏和傩戏面具 · 杨柳青年画 · 木卡姆 · 梁祝 · 少林功夫 · 昆曲
就是不是物质的,比如文化,或者习俗,或者是古老的手工艺,还包括表演艺术

6,请提供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参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申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和古琴。

7,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贵州省施秉县 6  Ⅰ—6   白蛇传传说        江苏省镇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传说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8  Ⅰ—8   孟姜女传说        山东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                      江苏省东台市                      河南省武陟县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传说         浙江省诸暨市 11  Ⅰ—11   济公传说         浙江省天台县 12  Ⅰ—12   满族说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宝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14 Ⅰ—14   耿村民间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沟民间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 重庆市九龙坡区 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大洼县 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 辽宁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间歌诗          河北省河间市 22 Ⅰ—22   吴歌            江苏省苏州市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产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玛纳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  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                       文艺家协会 26 Ⅰ—26   江格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  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  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27 Ⅰ—27   格萨(斯)尔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                       公室 28 Ⅰ—28   阿诗玛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29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0 Ⅰ—30   畲族小说歌         福建省霞浦县 31 Ⅰ—31   青林寺谜语         湖北省宜都市参考: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文章TAG:非遗  遗传  传统  传统文化  非遗传统文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