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急求小学听课记录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急求小学听课记录

2,小学语文评课稿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是对执教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一)   《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三大段.陈老师用了美文美读的方法,通过以读促悟的手法,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听了陈老师的课感受也是颇深的,下面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1,以读为本.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直到悟出尽凭语言分析难以理解的思想内容. 在这堂课上,学生的读是比较充分的,有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等等.特别是对"雾来是……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这句话的朗读指导,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经验谈了对这句话的理解,品读了语言文字,体会其间的情感.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们也确实真切的感受到了 "雾来时"的 "风起云涌", "雾去时"的"轻轻柔柔","雾浓时"的"遮遮掩掩"以及"雾稀时"时的"隐约之色".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读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而教师的朗读指导却不着痕迹,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2,以人为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只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只有在这样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的效果可见一斑.在本课的导入部分,陈老师引用学生以前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和《望庐山瀑布》为导入手段,这样做,不仅有效联系了与课文有关的旧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此外,在朗读训练中,陈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也注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和感受.   3,不局限于文本.   陈老师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资源,注意引进课外资源来丰富文本,真正体现了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的新理念.比如在课堂的最后环节中,陈老师把学生的同龄人作的一首诗歌《庐山赞》引入了课堂,这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庐山的神奇与神秘,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写诗的欲望,为接下去的"写一首小诗或写一条广告语"的拓展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值得商榷的是,本人觉得这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以致了第五自然段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评课稿(二)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 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接着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可以直接说,可以写纸条,可以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可以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小学语文评课稿

3,小学各科听课记录

基本活动.新课引入课堂展开解决问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小学各科听课记录

4,小学语文评课稿优秀范文

  如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指导是教研员的重要任务,其中评课是常用方法之一。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篇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现在,就我听《桂花雨》一课的粗浅感受,向大家作以汇报,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因此,项老师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一、抓文本用心读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提高“读”的质量很重要。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   1、第一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读;   2、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   3、第三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项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在课堂上,要想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   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一、二段,从中找出重点的语句:桂花树不象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桂花姿态的特点:笨笨拙拙。香气迷人的特点:“香飘十里”、“浸”等。在对“浸”字的理解上,先让学生说出“浸”有“浸泡”、“沉浸”的意思,接着教者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的香气:“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学生通过再次读文,从文句中品味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桂花很平凡也很朴素,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不仅作者喜爱桂花,就连古人也很喜欢桂花呢!”教师出示古人描写桂花的诗句:“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高一流。”诗句对桂花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和解读。学生通过与文中的语句进行进一步的对照,既理解了诗意,又把作者对桂花与众不同特点的喜爱之情体会的更深刻。这样再回头去读课文,读的更加有味了。   2、课文三节第一句: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师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然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比较到位。教师接着让学生想象自己迫切要求妈妈同意自己做某件事时的心情,然后再练读,再指名读,这时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这一训练要求。   三、在感悟中读美   1、   课文的第三小节,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发生了,应当是怎样的心情呢?教师让学生带这乐的心情读文,学生乐的心情体现的不充分,从“使劲”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让学生读,再读。   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师:落下的桂花象什么?   生:象 ......    象 ......     象 ......   教师用柔美的语调描绘美丽的雨景,在再现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引起心灵和感情的共鸣。   师: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老师再让学生读句子,然后结合文字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让学生想象雨飘落在头发、脖颈的情景。   师: 现在是有着浓郁香气的桂花也在飘落,落在发梢,落在脖颈,这“雨”是怎样的“雨”?   生:好香的雨、金色的雨、快乐的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带着这种感情,教师又让学生深入读文,喊出快乐,喊出桂花的香   (教师这样处理就较好的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课本里翱翔,文本语言就活了起来。)   纷纷扬扬飘落的桂花雨,具有诗情画意。接着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呢?   生:高兴、快乐、大声、兴奋......   教师再让学生回到文本,自读自悟享受桂花的芬芳,感受作者摇桂花的欢乐和兴奋,觉得很是开心,和作者同摇同乐。教师更深一步问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三个“!”   学生再回到课文时,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这个火把已经被老师点燃,最后连老师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再让学生整段朗读,整体感悟。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和感悟。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才能“言为心声”而发,也才能最终打动人心。由读美而到美读。   语文教材中集纳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名篇美文,要想让这些文章打动孩子们的心,就须先打动教师自己的心,与作者同悲同喜,这就靠教师感激昂得导读或使学生精神振奋;或使学生悄然泪下。   2、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老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 ”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感人心者,莫善于情”(白居易语)   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以及5、6段自然会带着深深地情感。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还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一教学理念,尤其可贵的是,教者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适时点拨,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如今,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重视朗读,但课堂上反反复复机械式的朗读,往往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从而产生厌倦情绪。如何牢牢地抓住“读”这个根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项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受益非浅。

5,请问一下小学语文五年级听课记录8篇铸有晓得的人就说下哈贩

我属于花朵我们在此,任水光的幻影噢!一只蜜蜂重重地压在我头发里, 小草儿心田里多么欢畅!美是进行的战争,寻找的幸福,总在一么不经意的一瞬跃进,哈哈
手可摘星辰。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6,求 小学教师见习表和听课记录实例

见习听课记录——《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10月19日公开课:二年级口语交际《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一、导入1、播放图片(各种动物的图片展)2、问题引导:同学们看到了哪些动物?强调学生用“我看到了……”的句式来说。3、提问: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再次播放图片给学生观看)请学生回答,并说明喜欢的原因。(注重对学生进行表扬)4、设疑:“老师今天收到收到一封青蛙的求救信,到底信中讲了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出问题。5、看完信,你有什么话要说的吗?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青蛙对人类有益,所以要保护有益的小动物。随即引出课题: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二、1、提问:哪些小动物对人类有益呢?2、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当学生回答大动物时,老师及时提醒学生要讲的是小动物。)三、1、四人小组交流,问题:小动物对人有什么益处呢?2、请同学回答(教师适当引导,提示和进行表扬。)四、1、互相讨论:找最要好的小伙伴商量“我们该怎样保护这些小动物呢?”(个别同学单独坐着不动,教师及时开导、鼓励,使其参与到讨论中去。) 2、请个别同学回答五、让学生看“空气污染”、“河水污染”的图片,说明要从自己做起,不污染环境。——引出要保护小动物,就要从保护环境做起。六、课堂升华 1、写保护动物的小标语 “你能为保护小动物写个宣传小标语吗?” 2、每人发一张卡片,写上自己想说的话 3、请同学把写好的标语读出来。 4、要求学生把写好的小标语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告诉身边的人要保护小动物。 板书: 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猫头鹰 蝴蝶 狗 牛 蜻蜓 …… 青蛙 七星瓢虫 蜜蜂 啄木鸟 听 课 记 录 课程名称指导教师所在学院实验地点修读学生(学院、专业、年级)实验时间月 日,星期 (上/下)午 第 节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纪实教师授课情况评 价 项 目优良中差备课认真,实验条件准备充分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讲解准确清楚,重点突出演示操作规范熟练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悉心指导学生实验,正确解释实验现象讲究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布置与指导学生写实验报告注重师德师貌,遵守教学纪律对学生听课纪律从严要求,严格管理您对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学生情况做好预习,认真听讲,掌握要求遵守操作规程,仔细观察现象,忠实记录数据注意实验安全,维护实验室清洁卫生尊敬老师,举止文明您对学生上课的总体评价意见与建议 听课人:

7,小学语文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不知道对不!

8,急需小学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10篇有的请发给我谢谢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一、导入以赵佶出以诗句“万绿丛中一点红”来作画的故事,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评:优点:导入自然,富于趣味性。既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主题有初步的感知,有营造了愉悦、互动的课堂氛围。不足:没有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发言,因此对学生引导不足。二、分析课文放课文的 flash课件——让学生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提问学生——让学生评课文中三位弟子的画——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再次体会课文。评:优点:利用flash课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由此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发挥阅读在语文中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故事;准确把握文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如提出“骆驼”中驼字要读轻声,指导学生朗读的语速、语调,能较好地让学生体会语文的音韵美,掌握“虽然……但是”关联词语的用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评画,并且引导学生扮演故事的角色,学生由此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不足:不能很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只关注班上的几个学生; 炉房教育信息网三、拓展、总结学习故事二:“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作画故事——学习故事三:“深山藏古寺”的作画故事——引导学生回忆所知道的与课文主题有关的故事——总结:做事要多动脑筋,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评:优点:利用故事连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讲述与主题有关的故事,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积累与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起很重要的作用的信息不足:后两个故事中的诗句意蕴较深,可以再次利用图画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差别;或两个故事的阐述不够深入,学生最终没有很好地把握。 一、激趣导入1、 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今天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播放录像)3、 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 检查生字,指名读肚 肺 腭 胎发现了什么?生:都是月字旁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1)鲸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3)指名读第4自然段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设问)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生:巨大生:庞大生:庞然大物2、特别大、非常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为什么同象比?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生:那是假设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生:一个很长不够。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4、 出示句式:我们知道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但是,你可别忘了 。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能力

9,小学语文古诗的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这次小语年会的古诗词教学展评一共有十四堂课,可以说是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合平乐曲的韵律、节奏。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确美、凝炼美、意境美、结构美。古诗教学要有诗有画有意境,重在“读”、“品”、“赏”、“悟”,让学生会其意,悟其神,入其境。这次活动中,14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各有千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诗化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 诗化的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冬阳,多数教师都是诗一样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或抒情或凝重或简明或精致。如巴州区四小的刘春蕾老师,用有“温度”的诗意语言再现了敬亭山与李白深情凝望的情景。通江五小的何艳老师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巴中市实验小学的杨贵琼老师用诗意的语言引读诗句。 二、以读为主,落到实处。 好诗不厌百回读,课堂上有品读、赏读、范读、引读、赛读、小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也非常到位,如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标点、读出理解,加上表情和动作读,看着老师的手势读,平声应读得长一些,仄声应读得短一点,当学生读快了,老师让他们舒缓一点,再舒缓一点儿,读出古味。上课时教师的引读也是一大亮点。他们诗一样的语言一引,孩子们自然读得入情入境。如《赠汪伦》一诗中,通江实小的何庆华老师用“感动之情有一尺深,再深一些,有五百尺深,一千尺深了”来反复引读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孩子们读得一次比一次有味儿。还有巴州区十一小的苟敏老师、南江二小的何泽翠老师、平昌三小的付玲老师,他们的引读都非常到位。 三、注重多元整合。 教师注重了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和新旧知识的整合,互相融通,组成知识环。还注重了“诗”、“文”的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巧结合,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理解、积累语言。如平昌金宝小学的何艳老师讲《七律长征》时,就用“讲故事”的方式使“诗”、“文”巧妙整合,南江实小的罗翠华老师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用“画示意图”、“填空”的方式巧解诗意。这次展评还注重了“诗”“画”的整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参加展评的老师能把文中的插图、自制的图片、板书时的简笔画、示意图与古诗有机整合,如通江二小的蔡丽华老师设计的据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练习说话。南江实小的罗老师画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诗意。 四、关注学生,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被尊重,就有浓浓的“温度”,关注学生要落到实处,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观察学生的讨论状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老师要学会等待,因为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师生的深度交流,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很多老师上课时很好地关注了学生,而且无形中还渗透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前查资料”“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没有背诵的学习是不牢固的”等。其实,老师们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板书有特色,仪态端庄,普通话标准等。但只要是真实的,就总会是有缺憾的。这次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1、解读文本没做到多元化,深度解读不够。 2、读应有层次、有梯度。 3、文本中的插图抛之不用,太多的课件流于形式。 4、评价语言不丰富,不贴切。 5、识字、写字训练很少拿入设计环节。 各位老师,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我们共同期待“古树”开“新花”吧!
你好!谈优点 ,谈不足或提出自己的建议。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文章TAG:小学语文听课评课记录20篇小学  小学语文  语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