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一、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在这个定义中,大家需要把握的重点关键词是“国家”,以及“总的要求”。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指导下,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培养要求。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故培养目标也呈现出各自的差异。但同时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各级各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又统一遵循着国家教育目的的要求,所以也呈现出一定共性。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最后,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它具有普遍性。而培养目标针对特殊的受教育者,因此具有特殊性。我们可以说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教育目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价值取向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前者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规定教育目的的具体内涵要求,后者是价值定向,指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和服务方向。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教育目的的类型从其作用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和功能性;从其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极性和发展性;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从其体现的范围看,分为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能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类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操的人。功能性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就是对人的功能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功能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内在教育目的即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3,教育的形态有哪些

教育的形态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以下三种:(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两种类型。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就是在人类的学校已经形成一个高度复杂网络的今天,非制度化的教育也仍然存在,只是它在个体发展和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了。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总体文明的进步。今天所谈论的种种“教育”和“教育改革”,基本上指的是这种制度化的教育。(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看,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这种划分是众所周知的,也没有留下什么理论上的问题。有意义的是这三种教育形态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历史变迁。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单位,承担了大量的教育任务。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也是传统意义上家庭的一种重要功能。在西方,许多的教育著作,甚至是作者从事家庭教育经验的结晶。在中国,传统上的“家学”对于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是到了大工业革命以后,家庭的教育功能才像家庭的经济功能一样开始衰弱,让位于公共的学校教育。然而,即使是在今天,家庭的教育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更是学校所无法取代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如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它才能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但是,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思想家们对于学校的批评也从没有中断过。他们的批评告诫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良我们的学校。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也是自古就有。原始社会人们所举行的各种仪式或宗教活动,都具有社会教育的意义。社会教育从其外延上说,主要包括了“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与“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等不同类型。社会传统的教育指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教育性。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国民 性”主要就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所塑造的。社会制度的教育指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也有一种塑造的作用。一个各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性的形成和发展,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是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的教育。在今天这样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社会教育从内涵和外延上也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要把握这三种教育形态的特征,首先就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形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要理解这三种教育形态的前后更迭,首先也就要理解其背后的社会变迁。其次,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工业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也不等于“信息教育”。前者是指基本的教育形态,而后者是指专门的教育类型。再次,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因而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管理等各个方面,总是包含着对前一种教育的批判、修正和重构,彼此之间有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教育的形态有哪些


文章TAG:教育目的从形态上分为教育  教育目的  目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