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哪些章节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03-07 18:07:09
本文目录一览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哪些章节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1.位置与方向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统计
4.年月日
5.两位数乘两位数
6.面积
7.小数的初步认识
8.解决问题
9.数学广角
10.总复习
2,三年级下册数学书内容是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内容如下: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3、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4、除法的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不必算出准确的结果,而是把一些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然后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就叫做估算。5、角、五角星、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和正多边形等都是轴对称图形等。

3,三年级数学下册
⑴按天:12×5×12=720元720>500包月:12×90=1080,1080>500答:不够。
⑵ 按天:25×9×8=1800元包月:9×150=1350元1800>1350答:包月划算。
4,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有哪些
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有如下:1、因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或用除法找。2、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自然数。3、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分为:奇数、偶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4、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8、9、10、12、14、15、16、18、20、22都是合数。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因数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例:12=2×2×3。
5,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有哪些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目录: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 口算除法2. 笔算除法(1)3. 笔算除法(2)4. 笔算除法(3)第三单元 统计1. 简单的数据统计2. 平均数第四单元 年、月、日1. 年、月、日2. 24小时计时法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1. 口算乘法2. 笔算乘法(1)3. 笔算乘法(2)第六单元 面积1. 面积和面积单位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4. 公顷、平方千米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1. 认识小数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 总复习
6,三年级下册数学内容有哪些
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一),面积,年、月、日,复式统计表,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下面基本按单元顺序对本册教材的修订情况进行简要说明。一、位置与方向(一)本单元内容包括: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了解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方向,并能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相对位置;第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方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降低了难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一学段“图形与位置”的课程内容做了修改:一是删去了“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的内容和要求;二是降低了对“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的教学要求,不再要求根据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出这四个方向,只要知道这四个方向就可以了。因此,修订后的教材删去了实验教材中有关路线图的内容,同时,在需要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的时候,都采用标准的地图的画法,并给出指“北”的方向标,以便于学生先判断出四个基本方向,再进一步辨认这四个方向。2.根据对实验教材的意见,将例3和例5整合为例4,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支撑和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较好地掌握这些概念。因此,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体验方位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积累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用估算解决问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仍然十分重视落实双基,同时注重在使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方面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突破。1.调整例题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更为合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体现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按照“口算—笔算—用估算解决问题”的顺序分为三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口算除法。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十几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口算方法。在让学生用已有的口算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同时,为理解笔算算理作铺垫。第二个层次是笔算除法(例1~例7)。(1)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先安排“商中没有0”的除法,再安排“商中有0”的除法,便于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特殊的计算方法。(2)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先安排“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再安排“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安排“首位能除尽”的除法,再安排“首位不能被除尽”的除法。根据实验教材的反馈意见,增加了例3,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上能除尽的题目,减小教学的坡度。第三个层次是解决问题(例8和例9,重点教学如何将估算作为的一个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是整套修订后教材关于估算教学的一大特色。2.重视对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1)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沟通算理和算法的联系。第一,无论在教学口算还是笔算时,教材都注重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在“口算除法”的小节中创设了平均分彩色手工纸的情境,将手工纸设计为10张一沓,给出直观图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直观支撑。第二,在笔算除法中,重视沟通算理与算法的联系。分步给出了竖式的演算过程,并配合给出小棒图展示平均分的过程,还标注了每一个结果的含义或每一个结果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每一步的算理,实现了从算理到算法的自然过渡。(2)重视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在学生获得大量计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材重视让学生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进一步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例如,在探索了大量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后,教材在第18页安排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计算方法的场景,虽然教材没出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的文本,但是通过学生的对话了突出了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在教学中,应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首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算理。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个结果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沟通算理和算法的联系。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程序,养成一种有序地操作和思考的习惯,并能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要点。其次,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内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之后请能够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路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提供表达的范例。通过有层次地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三、复式统计表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统计知识的教学整体后移,将原来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的复式统计表移至本册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例如,例1,首先提出活动任务“要知道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需要进行调查,获取数据;接着让学生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单式统计表)来呈现数据,讨论两个统计表的共同点,发现还有更简洁的形式——合成一个表,形成复式统计表;最后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表中包含的信息内涵更丰富;可直接看出男、女生每一项活动喜欢的人数,更便于比较;并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或分析问题。以上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并体会其必要性,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尽管一、二年级时,学生已有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经历,但是,统计方法和意义的体验、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多次的经历中不断积淀,逐步内化。因此,本单元教学时,切不可单纯地将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和填写作为唯一目标,而应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与设计教学的过程。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发现单式统计表存在的局限性,自主“创造”出功能更强的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验数据整理方法的多样性。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表的多角度解读,获得对数据分析方法的切身体验,体会数据中包含的丰富信息。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方法和意义。四、两位数乘两位数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及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与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时,教材安排了通过摆方块学习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借助直观手段(方块、点子图)与算式相对应,数形结合,引导学生亲历建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数学模型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数学思考、倾听、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例如,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时,首先要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用点子图把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让学生经历用图示表征解释算法的过程;然后,再交流展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学生的汇报使学生明确如何划分点子图、算式表征了哪种计算方法,沟通图形表征、算式表征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在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时,可以让学生再次利用点子图,表示出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结果,进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掌握好算法。借助点子图,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学会借助几何直观去解决问题,去表达和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注重运算规律的探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第一,有些计算的算法是一致或相似的,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的设计启发学生体会这些题目在算法上的一致性,促进计算方法的有效迁移。例如,口算乘法例1中,在学生学习了15×3 的口算方法后,接着呈现150×3,让学生体会这两道口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旧知探究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第二,练习中也设计了一类计算题(如练习十的第9题、练习十一的第10题),让学生通过一组题的计算,发现其中蕴含的计算规律,再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得数。让学生经历“猜想——计算——验证”的探究过程,为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经验提供机会。这样的练习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五、面积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关注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删去了面积的定义,其目的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也避免教师将功夫用在指导学生叙述面积的定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真正理解。从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一些物体(黑板和国旗)的表面入手,明确“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进而形成对“面”的大小的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教材采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依此说出其他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2.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由于学生常常误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因此教材在例1下面增加了“做一做”中,要求学生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并比较这两个面的面积大小,使学生认识到侧面的大小就是侧面的面积。为避免学生一提到面积就想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材在练习十四中增加了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比较,包括线段围成的图形和曲线围成的图形,其目的是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不断感悟度量的本质,发展度量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一是,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使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三是,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验单位的价值;四是,梳理面积单位,形成结构化认识;五是,让学生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解决问题。另外,在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应沟通长方形的长、宽与每行面积单位个数和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适时进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面积公式。六、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包括:1.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在编排时,仍然注意精心选取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时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并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探究和思考的空间。与实验教材相比,加强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教材借助多种直观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验教材在钟面上标出内、外圈数呈现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轴”,将一日经过的时间展开,在时间轴上对比给出一日内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整点的时间。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并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知识,发展应用能力。应当通过创设一些现实性情境,布置一些实践性任务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多途径地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记录、猜想、交流、推理等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思维水平,发展应用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观察、记录、归纳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尝试解决以实际问题为任务驱动,以便更好地挖掘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数字、时间及圈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并适时出示时间轴,教学时可给出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在标出相应的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和直观演示,从出发时刻开始,让指针转动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线路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得出经过的时间;还可以出示时间轴,让学生在上面标出出发时刻和到达时刻,将抽象的时刻与直线上的点对应起来,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七、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与实验教材相比,降低了要求,小数的含义、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仅限于一位小数。在实验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活动为场景,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这些具体的量帮助学生认识小数的基础上,增加了面积、数尺或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本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应把握以下两点:一是本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不要把小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来研究,不要出现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应结合具体的“量”和面积、数轴等直观模型来认识;二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仅限于一位小数。八、数学广角——搭配(二)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内容,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内容难度稍有提升,不仅数据加大了,而且问题情况也更加复杂,同时给出了更简洁、更抽象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例1,要求学生用4个数字(含0)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教学稍复杂的排列问题。与二年级上册的例1相比,不仅元素要(排列的数字)多了1个,而且增加的是0这个特殊元素。例2,通过搭配服装的问题,教学分步乘法计算原理。例3,要求找出4支球队的比赛(每两个队赛一场)次数,教学组合问题。与二年级上册的例2相比,素材不同,且多了一个元素。在二年级时,学生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初步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和方法。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排列和组合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活动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既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取枚举、连线等形式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还要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只要求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组合情况列举出来(即有哪些排列或组合)即可,不要求抽象地计算出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诸如排列、组合、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等名词,不必出现。
7,三年级数学课本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测量和第五单元难点学生接受的不是太好,教材简单,实际题型较多。第二、四和第六单元是计算的基础。第七单元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初次接触,一定要培养好兴趣。第三单元的重点是周长的计算,概念一定要清楚以免和以后的面积混淆!百度应该查得到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及运用,3、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及之间的转换,4、从正面、侧面 、上面观察物体,5、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6、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7、年月日相关知识,8、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9、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10、千米和吨,11、认识分数几分之几,12、认识一位小数。上下册知识的对半分。不同地方的课本又不一样。你自己量出长和宽,乘起来就是面积。
8,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共有几个单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口算除法 2. 笔算除法(1) 3. 笔算除法(2) 4. 笔算除法(3) 第三单元 统计 1. 简单的数据统计 2. 平均数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 年、月、日 2. 24讥尝罐妒忒德闺泉酣沪小时计时法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口算乘法 2. 笔算乘法(1) 3. 笔算乘法(2) 第六单元 面积 1. 面积和面积单位 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 公顷、平方千米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认识小数 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 总复习
9,三年级下册数学书目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1 测量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3 四边形4 有余数的除法5 时、分、秒6 多位数乘一位数7 分数的初步认识8 可能性9 数学广角掷一掷10 总复习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1 位置与方向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 统计4 年、月、日制作年历5 两位数乘两位数6 面积7 小数的初步认识8 解决问题设计校园9 数学广角10 总复习第1课《燕子》第2课《古诗两首》第3课《荷花》第4课《珍珠泉》语文园地一第5课《翠鸟》第6课《燕子专列》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8课《路旁的橡树》语文园地二第9课《寓言两则》第10课《惊弓之鸟》第11课《画杨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语文园地三第13课《和时间赛跑》第14课《检阅》第15课《争吵》第16课《绝招》语文园地四·第17课《可贵的沉默》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第19课《七颗钻石》第20课《妈妈的账单》语文园地五第21课《太阳》第22课《月球之谜》第23课《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第24课《果园机器人》语文园地六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第28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语文园地七第29课《古诗两首》第30课《西门豹》第31课《女娲补天》第32课《夸父追日》语文园地八
10,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44页第七题怎么写
练习十一(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时备课)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时备课 2010-04-16 13:19:20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 总4课时 第4课时 课型 练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课本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4-45页 教材解读: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平均数学习的继续和延伸,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把握平均数的特点;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平均数去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解题方法,初步了解“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 3、 体验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渗透如何正确科学看待生活中平均数的意识。 4、 在探索理解平均数过程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学情分析: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 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回顾再现 找两位同学拍球比赛,一生拍的次数多,总个数也多,一生拍的次数少,总个数也少,然后老师宣布拍的总个数多的同学赢,有的同学提意见了:不公平,他们俩拍的次数不一样多。 老师顺势说:那怎么办? 学生回答:求他们各自的平均数? 师:那就请你们用上节课学习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判断一下谁输谁赢吧。 二、分层练习 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收集各组同学身高、体重的原始数据。 (2)口述解题思路。 (3)独立试做。 2、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1)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把统计表填完整。 (3)独立计算。 (4)提问:怎样求出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二)综合练习 1、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3题。 (1)组内收集数据。 (2)把收集到的数据按人数画表,整理到统计表中。 (3)计算本组的平均成绩。 (4)同其他组交流。 (5)与其他组比赛。 (6)说一说比较方法。 2、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出示统计图,了解相关信息。 (2)出示思考题,尝试独立解答。 (3)交流解答过程。 (三)提高练习 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5题。 (1)完整读题,看懂题意。 (2)独立解答。 (3)交流解题过程。 (4)质疑:为什么除以3而不除以4? 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1、出示一组自测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2、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文章TAG: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内容三年 三年级 年级
大家都在看
-
三位数除一位数笔算教案设计,三位数除法如何计算?
2022-12-25
-
学唱拨浪鼓 教案,牛奶盒贴上波浪鼓幼儿边玩边学唱
2022-12-26
-
幼儿园美工手工折飞机教案,纸飞机折叠方法(1))
2022-12-31
-
《香玉》《王六郎》教案,香玉康复后和九生一样幸福快乐
2023-01-01
-
关于诚信小班教案,一文读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023-01-05
-
喂 出来---教案设计,喂养小动物幼儿园教案1
2023-01-08
-
初二物理公开课杠杆教案,杠杆知多少?问与答(20)
2023-01-24
-
幼儿园这只狐狸教案,教案(一)
2023-02-17
-
龟兔比赛教案,骄傲兔子比赛被比赛结果出炉!
2023-02-17
-
六年级数学商场打折教案,六年级新学期开学礼包新折扣
2023-02-18
-
小鸭童谣教案小班,小学儿歌教案
2022-12-18
-
自我新形象 教案,如何在职场迅速认识自己?
2022-12-26
-
万圣节的由来介绍教案,万圣段由来万圣节前夕最热闹
2022-12-30
-
幼儿园剪纸课优秀课教案,剪纸知多少?问与答(19)
2023-01-28
-
车的运动教案,汽车为何不能启动?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