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怎么写具体点

语文教学设计可来以分详案和大纲,如果你只是为了让自己记住教学内容,可以直接写大纲。如果要上交你的讲课内容,我认为还是要详案。把你的教学环节写的详细些,源包括你设计的导入语,你需要提出的问题(有时也可以写出学生将要回答的内容),过程(写出你每个段落的详细讲解过程,需要提出的问题),板书设计。如果你要选择一个段落来讲的话,也是要写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一般来讲,要讲一个段落,也是本课的重点段落,你的教学设计也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讲解,抓住本课的重难点详细讲解,其他的段落略讲。一般来说,讲课也要遵循总分总,即使是讲课文的一个段落,也要把课文其他的内容带一带。详略得当。
1、要注意三维目标的的准确定位2、要突出重难点3、要注意教法和学法相结合4、要注意课堂的生成,要充分预设5、最关键的还是根据学情,以学定教
你是哪年级?学哪课啊?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怎么写具体点

2,科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你有好奇心吗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班学生都是本地农村的学生,他们对农业生产生活比较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家大多数都参加过劳动,也许前面的科学家的故事让他们感受不深,但两个农民的发明让学生感同深受,大家都受过剥花生种的困难,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而本班几个男生更是发明创造的活跃分子,经常玩魔术、自制玩具等,他们也带动了全班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从帮助学生认识好奇心,激发好奇心入手,课前通过师生共同搜集鲁班、爱迪生等故事,一连串的疑问来自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从而使他们有了创造。让学生感受到发明的起点在于一问: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指下做游戏、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下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 玩游戏,激发好奇心二、学故事,感受好奇心三、看身边,启动好奇心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四、活动延伸1、 教师复活儿时玩的“小竹偶”游戏。2、 教师提问: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它藏着多少乐趣?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科学家发明的故事?”2、 结合学生回答的故事,展示课件3、你还知道哪些书上没有介绍到的发明的故事? 1、课件展示一位农民发明的快速收甘蔗的“双刀”一位农民发明的“剥花生种机”。2、看看身边的小发明:图书角的“活动书夹”1、老师讲述:我家的热水瓶保暖效果不好,原因是盖子设计密封性差,你能帮我设计一个使用方便、密封性好的瓶盖吗?2、做一做:将自己写在卡上的问题多思考,多探索,自己寻求答案。1、学生代表也上来玩这个神奇的玩具。2、讨论:你对它有什么好奇的地方?1、学生将搜集到的故事讲述①鲁班与锯子②莱特兄弟与飞机③爱迪生模仿母鸡孵小鸡④李四光与石头⑤摩尔要抽屉养老鼠2、与同桌交流学习发明故事的感受。

科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你有好奇心吗教案及教学反思

3,教学设计说明怎么写

原发布者:罗娜教案说明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情感与态度:(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三、教学诊断分析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设计与撰写说明(一)教学设计可考虑的几个要素1、教育思想与教学设计的理念 2、教材钻研(纵探与横析) 3、学情分析与课堂实施策略4、重点难点确定的依据与突破 5、多媒体辅助的有效性选择 6、目标设定与达成预测7、教学环节设计的意图阐释 8、启合承接的精要陈述 9、教法探索与学法指导教学设计与撰写说明10、师生教学的互动策略 11、课堂思维流向预测与对策 12、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强化13、知识延伸与拓展 14、板书提示与课件讲义 15、设计体会或教学反思 上述15个要素切忌面面俱到,根据学生、教师、学科等具体情况有所侧重,重在特色呈现与教学创新。(二)教学设计可参考的流程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的分析与定位在教案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应成为教案设计的主线。设计时要考虑为什么是重点、难点,要考虑如何去强调重点、突破难点、阐释疑点,要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手段去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案设计的可能流程:(因电脑硬件有问题,附图发不上来,只能放在照片栏目中了)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教学设计说明怎么写

4,怎样进行8和9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中,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教学难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 意图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复习口算:(口算卡片出示) 2、复习8、9的组成。 3、导入。学生正确口算并汇报答案。 学生和教师做数的组成游戏。学生说“你的朋友在这里,我是1,7和1可以组成8.”学生听教师导入新课,感受没有见过的动物,说出看到得动物“恐龙”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示图观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1、看图说话。 ①出示“恐龙图”,创境激趣。 ②指导观察,激励汇报 师:漂亮吗?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 2、看图写算式。 同桌合作:看恐龙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能帮忙列式解决吗?(同桌2人一人提出问题,一人列算式。) 3.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二)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操作感悟。 (1)摆一摆:左边摆7个,右边摆2个。 (2)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3)写一写:根据你摆的学具,你能写出几道算式? 2、汇报评定。 (三)思考交流,发掘计算方法。 1、看一看,算一算: 5+4=() 4+5=() 9-4=() 9-5=() 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还可以怎样想? 2、帮助学生积累一个计算减法的方法。 计算:1+7= () 抢答:8-7=() 师:怎么想出来的? 3、指导小结,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的加减法都是有关谁的计算? 板书课题:8、9的加减 4、阅读课本“生活中的数”。认真看图,仔细思考,然后和同桌同学交流图上内容。根据图上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写四道算式。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先看教师摆学具,然后观察自己动手摆学具,同桌合作摆后写出四道算式。 同桌互相说说算理,重点说说减法的算理。 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学生汇报加减法算式。 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思路,做做题,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交流、发现:做加法,还可以想减法。 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生读课本,说说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提出数学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畅游乐园,寓练于乐。 1、看图列式,并计算。(课件出示)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 6+2= 4+5= 8-1= 8+1= 9-1= 7+2= 7+1= 8-2= 5+3= 9-8= 4+5= 9-6= 3、比一比。(课件出示) 7○9 6+1○8 3+4○9 8-0○8+0 3○9-7 +1○6+2生观图,列算式,并交流。 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并评价。 交流解题思路,然后独立完成。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生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加了

文章TAG:教学  环节  设计  意图  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