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语文,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09-15 17:23:41
本文目录一览
1,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每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学时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一)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导拨提炼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六、检测反馈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树杈(chà)、 攥(zuàn)、逮捕(dài)、逮着玩(dǎi)、寒颤(zhàn)、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1)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2)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题目:《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三)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2,初中语文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四、赏经典,拓展阅读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 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鸭蛋(片段)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是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五、品生活,课外延伸: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的 丰满的 使人动情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 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 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3,语文掌声优秀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 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掌声》这篇 文章 的优秀教案应该如何编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掌声》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掌声》优秀教案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1、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 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3、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2、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3、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4、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5、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6、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7、理解词语。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 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1、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 2、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变化的 句子 。 2、小组讨论: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说 你的理解。 3、班级反馈,指导朗读。 ⑴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叫晓英的同学,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 ①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地句式,说说小英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在。 ②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因为身有残疾非常自卑。 ③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地原因。 ⑵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的小朋友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①小英为什么把头低了下去?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原因。 ⑶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犹豫""慢吞吞"是小英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样子。"眼圈红了"说明小英 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的复杂的心情。 ⑷那掌声使小英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感到了大家的关心和鼓励,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感激的心情。 ⑸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地掌声下微笑着走下了讲台。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②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是感谢同学们的热情鼓励。 ②练习朗读。 ⑹他不在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见了学校的舞蹈房…… ①联系小英来信中的话交流,小英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②练习朗读。 4、有感情的朗读第1~6自然段,说说小英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 5、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 总结 全文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上的书写练习。 《掌声》优秀教案二 学习目标: 1、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2、认识十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一些 词语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刚才同学们在进行晨会时,台上的同学讲完 故事 ,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说说为什么给他们几位掌声?(请一个在台上讲故事的同学)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经常听到掌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29 掌声(板书)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过度: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疑问还真多!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心中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把本课的生字认读,呆会儿老师会检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 出示小黑板A指名认读B齐认,C擦去拼音认 (2) 请同学说说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所带出的一些词语 (3) 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词语 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 残疾 情况 镇定 讲述 情绪 调来 a、讲解两个多音字:落调 b、解释小儿麻痹症 2、学生自由说你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随机讲读课文的重点段 (1)出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文静、胆小、自卑……) 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2)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3)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4)练习朗读第一段与第四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瞧,一对 反义词 同时出现在她的同学身上,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学了课文2、3自然段便知道了。 4、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5、老师随机讲解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1)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个时候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紧张、自卑、痛苦) (2)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难受,那种紧张的心理) 6、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7、第二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 8、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9、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 (你真勇敢,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你终于克服了自卑心理) 10、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11、看插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这幅图。 12、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13、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14、学生汇报。 (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 15、感情朗读2、3自然段 16、出示小黑板: (老师这有一段英子长大后给作者的来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1)齐读 (2)联系全文: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你会想到什么?或是有什么感受? (随机讲解歧视的意思) ①站在英子的角度,作为英子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反正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何不快乐一点) ②我们对残疾人充满关爱,不能歧视,要多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完之后,老师出示小诗让学生朗诵)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师:是呀,这个世界是由暧维系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掌声》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 方法 :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三、情感与 教育 : 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咱们班有很多背古诗的小能手,谁来背一首?生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他背诵的怎么样?夸夸他,怎么表示?生给掌声;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同学们上课,你兴奋的小脸儿上透着一股欢迎的热情,打算怎么让老师们感受到你的心情?生给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的掌声不仅是一个动作,它更是一种语言,传递着表扬的信息,诉说着欢迎的话语。 师:准备好了吗?上课!问好。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掌声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 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课题。 三、检查预习: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预习的怎么样?老师来检查一下! (出示第一 组词 :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姿势) 师:谁来读?(一生读,相机评价,纠正字音)你再来读。这里有个字音特别容易读错,是哪个?(出示“落下了残疾”) 听老师读。谁也来读读这个词?(指生读) 师:这个字还有其他的读音吗?(la,luo)组个词试试,(课件出示“多音字组词”),大家一起读。 师:把这组词语放到句子当中,你能读准确,读流利吗?谁来试一试(出示带词的句子。)指生读。齐读。 师:“姿势”这个词语,还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要写好他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出示田字格生字“姿势”) 指生说。 师: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写这个词语。(师黑板写,生书空)下面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认认真真地写两遍。 师评价:(书写时注意头要正,身要直,握笔姿势要准确,这样写出 的字才漂亮。)××同学学习习惯真好,写完了就坐得端端 正正的。 2、师:接下来这组词语能难倒你吗?(出示第二组词“骤然间,热 烈,持久”)谁来读?(纠正,强化“骤”字读音:翘舌音)谁 再读? 师:它们回到句子中,谁来读读看?齐读。 3、(出示句子“从那以后??那么忧郁。”) 师:这个句子谁想读?指生读。读好这个句子可不容易,哪个字 音需要特别注意?(似的)它还有一个读音是(si, 四声,组词“相似”)“忧郁”前个字读一声。齐读。 四、品读领悟: (一)1、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读出,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子的?生:忧郁。 师板书(忧郁) 2、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就具体的写了英子的忧郁。是哪一自然段?(第一段)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边读边想:段落中的哪些词语,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她的忧郁? 生自由读第一段。(自己读自己的) 3、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指生说。(出示句子“她很文静??离开教室。”) 谁再来读这个句子?指生读。你从这句话的那几个词语体会到了英子的忧郁? 师: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 当同学们还没来到学校的时候,英子却??(生说) 当课间同学们在一起尽情游戏的时候,英子却??(生说) 放学了,同学们背起书包,飞奔出教室,而英子却??(生说) 4、师: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语,句子体会出了英子的忧郁。 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她总是生活地躲躲藏藏,失去了本该拥有 的快乐,她总是觉得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的心里十分 地: 生:难过,悲伤?? 师:是啊!身体的残疾让英子的内心充满忧郁,让她的性格变得: 自卑(板书)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感受英子那颗孤单,忧郁,自卑的心。谁来读?指生读。(读的很流利。要想读好,老师还有一个小建议:抓住描写英子忧郁的词语和句子,读好了它们,就能读出英子的心理。听老师读。)师范读。谁也想来试试?指生读。(读出了英子的忧郁)刚才这位同学你再来带着感受读读好吗?(有了很大的进步,祝贺你。) (二)师:可是后来,英子有了很大的变化,她变得怎么样了? 生:“从那以后??那么忧郁。”(纠正“忧郁”读音)(课件出示) 师:以前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生说文中内容) 以前英子很忧郁,现在她变得怎么样了?你说??你说?? 生:活泼,开朗??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英子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变得“活泼,开 朗”了,(板书:开朗)她不再像以前那么自卑,她变得“大胆, 自信”了,(板书:自信) 师:看到英子的变化,同学们替她感到高兴吗?谁来高兴地读一 读?指生读。(高兴)让我们一起带着高兴的心情,来分享英子 的转变。 师: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你知道吗?(指生答:掌声) 同学们请看黑板,你能不能试着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这 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1:英子很自卑??(评价:把话说完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再来一遍。) 师:(说的不错,如果你能交待一下英子忧郁的原因,那就更 完整了,试一试)简洁地说。 生2:英子得过小儿麻痹症,她变得很忧郁,自卑,自从一次故事会 上同学们送给她掌声,他就变得开朗,自信了。 师:同学们,像刚才这样,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就能很好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讲述了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 指生说。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描写掌声前英子的动作,神 态的语句。(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交流 师:谁找到了相关的语句?来读一读。(指生读。课件出示“轮到英 子的时候??低了下去。”)想一想,她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 下去”?你能体会她在那一刻的心情吗? 生:她很紧张; 师:是呀,把你的体会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出示句子“轮到英子的时候,英子立刻( )地把头低了下 去。”) 师:让我们体会着英子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吧!(出示原句:生 齐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句子?指生读第3段的句子。(课件出示“英 子犹豫了??走上了讲台。”) 师:让我们静下心来,默默地读这两句话,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生 默读) 师:此刻,英子的心情怎么样?(犹豫)为什么犹豫? 生:她害怕;她不愿意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好吗?(指生读)谁也想读? 师:是啊!此时此刻,她的心里是多么害怕,多么恐惧啊!可她又不 得不当众走上讲台,这对于患有残疾的英子来说,是多么痛苦的 事情呀!她慢吞吞地站起来,急的都要哭了,当她终于穿过同学 们的集体注视,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作为同学的你,想对英 子说些什么? 生:英子,你太棒了! 师:是啊!她下了多大的勇气呀!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变成行动告诉 英子吧! (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生齐: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你们的掌声饱含着对英子怎样的感情? 生:鼓励、支持?? 师:这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真诚地“鼓励”(板书“鼓励”) 师:掌声渐渐平息,英子的情绪也镇定下来。开始讲述她的故事?? (课件播放英子讲的故事) 师:孩子们,你们为什么鼓掌? 生:她的故事讲得太好了;她的声音很动听,她的普通话说的很好 她的故事讲得很感人?? 师:是啊!英子只是身体上有残疾,可她也有自己的长处呀!这一次, 你们的掌声中还包含着什么? 师:是的,掌声里有鼓励,也有“赞赏”(板书“赞赏”。) 师: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这和她刚上台时的 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 生谈想法。 师:是啊!如果把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爱 师:(手指板书)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使他从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生说:自信)。 师:所以她才能够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正如她给我的来信中所说:(课件出示“英子来信”)?? 生:齐读信 师:课文中,同学们用掌声给英子送去了关爱。生活中,你们还想用怎样的方式给别人送去关爱呢? 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当身边的人忧愁的时候,给他一个轻轻的拥抱;当别人 获得成功时,给以真心的祝贺,这些都是爱的表现。爱其实很简 单,也很真实。反复朗读课文以后,老师对爱有了新的感悟,写 下了下面这首小诗:(课件出示) 生读。 师:爱还是什么呢?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对爱有 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纸和笔,写一两句话谈 谈自己的感受。 交流: 生:爱是??;爱是??;爱是??; 师:看来,同学们对爱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课后推荐大家阅读《爱 的教育》一书,继续感受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爱! 下课!

文章TAG:
教学 教学设计 设计 设计大赛 教学设计大赛优秀教案语文
大家都在看
-
语文版《百合花》教案,中秋之夜百合花的背景
2022-12-23
-
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教案,乘法of有理数的概念
2023-01-01
-
语言活动教案祝福树,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4仅供参考
2023-01-09
-
托班主题教案搬鸡蛋,公仔、大鸡蛋和母鸡妈妈的故事
2023-01-24
-
超越嫉妒心理课教案,我们不会嫉妒爱因斯坦和巴菲特
2023-01-29
-
络绎梨花免费教案,第二集:《特种兵》第一集
2023-02-13
-
幼儿园健康教案 换牙,教案怎么写?
2023-02-13
-
手指教案和反思,幼儿园教材:毛球运动项目
2023-02-17
-
教案悬空,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矛和盾儿童动手操练
2023-02-26
-
美术活动神奇的圆教案及反思,一文读懂!
2023-02-26
-
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案译林出版社,怎么拼写英语单词?看这里!
2022-12-15
-
中班区域美丽的树的活动教案,中班教案一文读懂!
2023-01-02
-
幼儿园小班剪纸教案小鱼,纸上画a小鱼剪上小鱼
2023-01-03
-
请多喝水教案,幼儿园健康教育教案
2023-02-01
-
交通安全记我心大班教案,幼儿园大班交通安全教案1
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