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二年级下册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精品教育资料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34--35页《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和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课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师;铅笔是大家的好朋友,在铅笔的长度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的知识最多。 二、创设问题情境  1、估一估。  我们先来估计一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铅笔有多长?(赶紧把你们抽屉里的铅笔朋友找出来),估一估。你是怎样估计的?把你估计的结果和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生汇报。  2、量一量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是不是接近铅笔的实际长度呢?快拿出尺子来量一量吧。 三、学习新知  活动一:认识分米  1、揭示分米 师:分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同桌之间说一说

二年级下册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

【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1  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18、68、72、95、35、842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198×4  305×6  485×3  182×5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18×22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   方法二:18≈20  22×20=440   方法三:22≈20  18×20=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组织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请学生谈收获。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谁的得分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能读懂情境中或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例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能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难点:顺联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时间:7课时第一课时 谁的得分高 1—1 教学目标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4、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玩套圈游戏,看看谁的得分高。二、 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指名口述题意。2、出示统计表,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谁的得分高教学设计


文章TAG:小学  二年  二年级  年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