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2.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4.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我会继续学习,争取下次回答你

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

2,急需一个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元日的PPT

你好!网上有哦http://wenku.baidu.com/search?word=%D4%AA%C8%D5&lm=3&od=0&fr=top_search打字不易,采纳哦!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急需一个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元日的PPT

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2古诗两首

22、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有感情地朗读。2、背诵古诗。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出示投影片:自学提纲: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2、交流自学情况。(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边读边理解边想象。质疑--------解疑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4)练习背诵。三、学习本课生字。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3、练习书写。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默写课文。
可以到凤凰语文上搜索,相信你会有重大发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2古诗两首

4,如何设计小学古诗词教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5,小班古诗长安秋望教案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6,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www.cn910.net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www.cn910.net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www.cn910.net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http://www.google.cn/search?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q=%E4%B9%A1%E6%9D%91%E5%9B%9B%E6%9C%88%EF%BC%8C%E5%9B%9B%E6%97%B6%E7%94%B0%E5%9B%AD%E6%9D%82%E5%85%B4%EF%BC%8C%E6%B8%94%E6%AD%8C%E5%AD%90%29%E6%95%99%E5%AD%A6%E8%AE%BE%E8%AE%A1&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

7,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教案怎样写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TAG:小学  古诗  古诗词  诗词  小学古诗词教案模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