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要使幼儿养成良好常规习惯,要做到:1.洞察班级幼儿的个性。教师如果能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幼儿的个性和习惯,并且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2.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在常规建立初始阶段,教师应从“发令者”的位置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即使是老师犯错时,也应向孩子们赔礼道歉,给孩子以公平、平等、合理的受教育环境。3.正面引导,善于鼓励。孩子的成长就是在失败犯错中不断学习的过程,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要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注:幼儿日常的行为常规包含了3个方面。首先是幼儿的生活常规,包括了入园、洗手、端凳子、如厕、吃饭、睡觉等;其次是幼儿的活动常规,包括了桌面玩具、大型器械、户外游戏、早操等等;最后是幼儿的学习常规,包括了坐姿、发言、阅读、观察记录等。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2,大班第一学期应该培养幼儿哪些能力

  为 了给孩子入小学打好基础,我们认为对大班幼儿 应重视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在大班教学中除了继组蚌音养孩子学会按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外,应注意引导孩子观察某一事物突出的特征。如认识猫头鹰,我们首先引导孩子回忆认识过的动物,提问猫头鹰象什么?它有哪些本领?为什么说它是一种益鸟?它的爪子和嘴巴的特征怎样?它什么时候出来抓田鼠,怎样抓田鼠的?结合介绍它的眼目葡约特征。用这种方法认识事物幼儿兴趣高,效果好。幼儿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今后的认识活动中,就能较决地把握客体的要点或本质的东西。  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大班的上课、活动都要放手让该子自己干,通过动手动脑,做做玩玩,促使智能的发展。如:认识小麦,在知道外形特征、用途的基础上,让每个孩子动手用面粉各自做一样喜爱的点心,并尝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于是大家很有兴趣,}氰堵高涨,所学的知识也牢固掌握了。教师要做有心人,随时收集各种废旧材料,让幼儿开展制作活动和科学小实验活动,实践证明这些动手操作的活动,最能激起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大班第一学期应该培养幼儿哪些能力

3,幼儿教育中如何从一日常规中对孩子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 生活常规是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基本能力,确保幼儿健康成长而制定的幼儿园生活各环节的基本规则与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生活常规对幼儿每天生活活动的内容、时间、程序等均有明确的规定,使幼儿一日生活能保证在一定的节奏、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规律中进行,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生活常规也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对于幼儿来说,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是一日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本性是天真无邪,他们就象一张白纸,教他们什么他们必然会按所教的去做,所以从入园的第一天起就要有目的培养生活常规。一个班级的生活常规又与班级里的每个幼儿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就在家人细心、周到的呵护下慢慢长大,或许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旁人宠爱有加,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一些能力。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呢?除了创造机会让孩子锻炼以外,由于各年龄段幼儿的生理特点不同,培养生活常规时的要求从小班到大班要逐步提高(以上内容节选自一位老师的博客,地址附上,提问的老师可以过去看看)

幼儿教育中如何从一日常规中对孩子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4,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仅是这样,我们还可以带孩子到外面去接触社会。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文学作品《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中,孩子对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现象特别感兴趣,听到音乐,收拾材料,我们经常指令孩子进区的要求,还有队认真安静倾听的孩子,要及时的表扬安静倾听的孩子,孩子们为了想得到表扬,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可以请每个小朋友都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我想每个孩子都会说自己的感受,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和读的习惯,教师的工作会更累,一定要时刻提醒孩子,说多了,孩子记住了,成了习惯,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不能打断别人说话,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学会理解别人的意思,孩子的天性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又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时时可刻刻需要成人的关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首先。有时,老师或家长说话时,于是,我们在自然角饲养了小蝌蚪,孩子就喜欢抢着说,我们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要轻轻的进区,自己做自己的工作,孩子们每天都很喜欢去观察,看看小蝌蚪每天都有了哪些奇妙的变化,它是怎么慢慢变成青蛙的?变成青蛙需要多久的时间?这些都需要孩子去观察和实验。孩子们从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问题,然后安静的坐到这里来。这样有好的效果,但过几天后,又跟原来一样,远足等活动,如果孩子不会说。家长可以每天讲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听完故事,可以拿他记录的符号,为了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引导他说。 然后。倾听时,所以,倾听习惯不好,都变的安静倾听了,倾听的习惯慢慢好转。 接着
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会学习。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幼儿自身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有一位名人说的好,这个比喻非常形象:一个人的好习惯,就像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他的利息将终身受益,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怎么还也换不清,将使人终生受害,甚至逼向歧途!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培养幼儿养成遵守幼儿园各种规章制度、课堂纪律的习惯。家长在开学时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不要因为孩子上幼儿园不重视规章制度,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来晚没关系,老师也不会批评,一旦养成了迟到的习惯,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好处,所以努力做到孩子入园不迟到,不早退。上课小手放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不开小差。

5,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自控能力及行为自觉性

孩子到了大班,无论是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还是知识积累程度及语言的发展水平,都逐步具备了学校教育的条件。但是,幼儿园与小学属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发生了根本的质的变化。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上课及集体活动,在课堂中,纪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自觉遵守的,这就要求孩子有较高的自觉性,能较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而活泼、好问、好动则是幼儿园孩子固有的天性,他们的心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和支配,很容易因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力,使幼儿对自身的行为不能很好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对在大班,特别是大班后期的孩子进行自控能力及自觉性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第一、 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常规培养,形成良好的“惯性行为”。有时孩子反应速度慢,不能按要求作出迅速的反应,形成了不良的“惯性行为”(即原行为的延续),与成人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距离,表现最明显的方式是孩子产生兴奋的行为较容易,而产生抑制的行为则较困难。如:孩子正在做一件他很感兴趣的事情时,请他们停下来听成人说几句话,往往要强调多次才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进行良好常规的培养,使孩子能按要求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在进行各项活动前,就向孩子提出较明确的活动常规,然后要求孩子按常规要求活动,若达不到要求,则终止活动,并让孩子自己说说活动的要求,加深幼儿对常规的认识。通过多次实践与反复训练,孩子则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在接下来相应的活动中,则力求让孩子每次都达到常规要求,形成“良性循环”。所谓“熟能生巧”,处于“模式期”的儿童只要进行不断的良好常规的培养,是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做到自觉遵守纪律的。第二,促进孩子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幼儿期虽处于“他律阶段”,但自我意识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孩子上到大班后,自我意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喜欢别人听他的,满足他的需求,按他的要求行动。在孩子的意识中,自己是最重要的,一旦同伴或成人要求他的行为应符合某些要求及规定时,他则难以控制和改变自己已习惯的行为方式。这时候,成人应充分利用孩子处于“他律阶段”这一特点,以榜样的作用去影响孩子,用他人优良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去感染孩子,使他们从中自然而然的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成人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导向与肯定,使孩子明辨是非,好与坏。这种方法可使受表扬的孩子增强自信心,受到鼓舞,体验满足感,增强自我荣誉感,对其他的孩子无疑也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他们同样渴望得到成人的赞同和夸奖,促使他们知道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定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成人的期望值。第三、 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培养行为自觉性这里所指的“道德水平”当然是相对于幼儿而提出的。在培养孩子自觉性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孩子许多行为的控制与调节和其道德水平的高低有较大联系,表现为:道德水平越高的孩子越能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言行。因此,在日常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及成人都应对孩子有机地渗透品行教育。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大部分活动通常是即兴进行的,要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由始至终的自觉性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应积极诱导孩子树立品行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帮助孩子逐步提高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成人首先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因为在严格管理的环境里,孩子不易表现出自觉自律的言行,我们应该做一个创设良好环境的有心人,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足够的、广阔的活动空间里,按特定的情景,遵循社会的道德要求,自觉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言行。如:在班上组织孩子开展角色游戏或区域活动时,让孩子自己讨论在活动中应如何遵守常规,如何分配角色,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等,并在活动中让孩子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使整个活动的进程能以孩子的意愿进行发展,从而使活动更加有趣生动。第四、 防止孩子出现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认知是孩子对是否应该进行某种行为的认识和判断,而行为则是孩子在实际情境中作出的反应。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只会嘴巴上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而真正到了该做的时候却控制不了自己,做出与认知不相符的行为。如:知道在进行游戏时,大家应当互相谦让,但真正游戏时谁也不让谁;知道推打别人,欺负同伴不对,但在玩耍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却照打不误,造成了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孩子本身的思维发展水平低,同时缺乏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也有限,这使孩子的行为意识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内化,对许多行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成人所讲的道理上,不能将这种道理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一旦出现相应的情境,想要调控自身行为则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及成人不仅应该在认知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将认知融入到实际的行为当中,用认知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又以良好的行为促进认知的发展,使二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统一体。第五、 成人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对孩子而言,成人不同的观念和要求会导致他们无所适从,不懂得应按哪种要求去调控自己的行为,也不利于孩子对自身的行为有统一正确的认识。这无疑给孩子有了钻空子的机会,使他们有机可乘。如:一些孩子在教师面前表现很好,很自觉,但在家长面前则很倔犟、任性,这无疑是家长平时对子女管教不严,要求过松的结果。因此,成人之间,包括教师之间,家长之间及教师与家长之间,都应在教育观念与价值观念上保持一致,并采取步调一致的教育措施,使孩子明确成人的要求,从而按一致的要求自觉行动,在行为上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孩子自觉性提高了,他们就能较好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对他们进入学校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有深远地影响。它可以使孩子以最合理、正确的方式去行动,也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更符合社会对人的需要,实现人与社会的互动。

文章TAG:幼儿  常规  培养  内容  幼儿常规培养内容大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