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运动教学设计,第一组动作呼吸运动 第二组动作抬腿运动 第三组动作腰部运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06-26 04:14:32
本文目录一览
1,第一组动作呼吸运动 第二组动作抬腿运动 第三组动作腰部运

2,小学四年级上册科教版科学运动起来会怎样教案
运动动起来会怎样(一)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2)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的过程,体会呼吸前后气体成分发生变化。(3)理解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呼吸,得到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身体健康。2、过程与方法:(1)孩子通过从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2)掌握正确的测量的方法,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2)认识到耐心、细致、严谨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什么变化。2、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3,呼吸运动是指
应该选择C。原因如下: 呼吸运动的定义就是指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它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完成主要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呼吸运动的意义是完成了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4,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
有氧呼吸是维持万物生长的生命活动,通过将有机物分解为能量来支撑生命的生长和发育,这也是高中生物必考的知识点之一。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一、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基础上本节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主要包括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打好基础。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求知欲和自学能力较强,因此可尝试引导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知识进行归纳 总结 以及对两种呼吸方式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总结以及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 (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认识生命活动。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培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和生活实例阐述突破。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并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 四 、教学思路 多媒体演示上一节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并让学生归纳细胞呼吸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教师教授细胞呼吸的概念——介绍细胞呼吸的类型———多媒体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并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多媒体演示无氧呼吸的过程,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并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师生共同归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多媒体演示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师总结应用的例子—小结,巩固练习,为下一节做铺垫 五、教学资源 1、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2、多媒体——利用计算机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资料如图片等,并自制PPT。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1、通过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呼吸在有氧和无氧的情况下都能进行,但是产物不一样,有氧和无氧的情况下各有哪些产物呢? 2、提问:细胞的呼吸作用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运动一样吗? 3、引入课题讨论、回答由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记忆探究实验的相关结果。 导入新课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细胞呼吸分为两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理解概念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 有氧呼吸(一)讲述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氧的参与。 2.作为生物体内代谢反应,需有酶参与。 3.在前面学习细胞器的时还了解到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问: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线粒体为什么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 播放课件,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说明线粒体基质与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思考线粒体的结构,回忆其功能; 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过程 反应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注意有氧呼吸过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能量变化。 再播放动画展示并分步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观察注意反应进行的物质和能量及场所变化。结合动画展示,画面生动活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比较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通过表格比较三个阶段,它们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呢?填表格,分析各阶段反应产物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有氧呼吸三个阶段过程的了解,并深入解析物质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能量结合有氧呼吸释放能量的生活实例 1.汽车的行驶需要燃烧汽油提供能量(图片); 2.萤火虫的发光需要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提供能量(视频)。 讲述:在生物体内,lmol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后的能量转化。 以饼状图形式展示能量的转化比例,并配合图片说明其利用途径。了解有氧呼吸过程能量和转化 理解呼吸作用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 用饼状图清晰明了的说明能量转化的大约比例及用途。 有氧呼吸小结通过 顺口溜 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有氧呼吸的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糖变酸;第二阶段,水来掺,你搅拌,我搅拌,冒出气泡CO2;第三阶段,氢氧见,化作纯水御春寒。” 要求掌握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总反应式的书写以及能量去向。领会顺口溜表达的含义,及时总结有氧呼吸的主要内容。以顺口溜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及养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导入】 无氧呼吸播放民间酿酒有关无氧呼吸知识的视频问题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场所 过程 反应式通过参照有氧呼吸过程的学习,得出无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场所。 阅读课文,观察归纳分析让学生注意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反应场所及第二阶段产物的差异。 概念 能量引导学生参考有氧呼吸的概念归纳得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尝试标出关键词。 问题探讨:与有氧呼吸相比,同样是分解葡萄糖,为什么无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能量对比)学生讨论,归纳阐述无氧呼吸的概念。 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提问,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无氧呼吸小结总结无氧呼吸的反应场所,特点并举出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的实例。归纳无氧呼吸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提取知识要点的能力。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出示相应表格,放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反应场所,反应条件,反应产物,释放能量)与联系。 揭示细胞呼吸的本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讨论,完成表格培养学运用对比,归纳的能力。 细胞呼吸的原理分析得出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理解细胞呼吸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呼吸原理。 细胞呼吸原理 的运用运用细胞呼吸原理,分析生产实践中现象。 1.农业生产:晒田等 2.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低温储藏结合细胞呼吸的原理,分析生活现象。让学生了解生物异化作用的原理及运用。 小结小结本节内容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学生做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下一节课做铺垫提问:有人说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是两个相反的过程,有道理吗?预习下节课光合作用的原理培养学生课后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师生交流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有和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学 反思 上次听了李老师的课后,深有感触,学习到很多东西,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做了反思,并且努力改进,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不断尝试“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采用的是“目标教学”、“问题导学”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创新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教师之间的互动、评价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本节采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问题、自主探究——点拨引导、创新问题——归纳总结、反馈迁移”四个环节开展“问题导学法”这种模式教学。 家庭生活中如何蒸馒头?“发酵粉”是什么?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松软?家庭中如何制作米酒?等生活的例子引入细胞呼吸的概念。本节重点放在有氧呼吸过程的教学上,除了整合学生预习中填写的“问题生成单”外,自己再设计了一些问题,使问题层层递进,教学逐步展开,最后设计了两个表格比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之间的异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的思考能力,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下节课的细胞呼吸应用做好铺垫。整节课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但也存在如下的不足之处: 学习活动中的出现了两极现象,有的小组同学的思维都比较活跃,能动性较强。而有些小组的成员好“安静”,喜欢做旁观者,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当老师问及时,也没有给予反馈。我想这种“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来说,是还给他们思维飞跃的空间和激发他们思维创造力的很好的模式,而对另一个群体来说,却还需调整。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想两者兼顾,就必须对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充分考虑,尽量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多给以鼓励和肯定,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学习和讨论。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和教学重难点相离较远,并没能展现在课堂上讨论。但如果忽视这些问题,那势必会减低学生在下次教学活动中创新问题的积极性。但如果专门组织学生课后讨论,那在时间上的安排也有困难。特别是一些有深度和新意的问题,这节课没能采用很好方式处理,也是遗憾的地方。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找到一种更好的处理 方法 。
5,呼吸时肋间内肌是如何运动的它位于身体的什么位置
剖析: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通气。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它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两个过程。
(1)吸气运动
人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此时,胸廓扩大,肺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2)呼气运动
当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此时,胸廓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容积偏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6,关于教师说课的问题
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说教材 主要说清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 二.说教学对象 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对所教知识,在学习理解中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及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有针对性的采取的教学措施.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教法 五.说学法 六.说教学构思 这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教学过程和步骤 如:1.怎样导入新课 2.怎样讲授新课(主要部分) 3.课堂小结 4.巩固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问题设计 九.说教学手段 以上简单介绍了“说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应该说什么;怎样讲,讲什么? 同时,老师在说课时候,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说课”不是讲课,应该“说”,绝对不能“念”、(或“背” )讲稿或教案;2. 应当充分作准备,面对的是评委或者老师,应该把自己准备好了的成果展示给评委或老师(如:课件、板书设计、知识树等);3. 普通话要标准,并注意语言简洁、明确;4. 注意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你的内容。 再提供一篇说课稿: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说课稿http://lwcool.com/jx/newsfile/2006/6/20/2006620_lwcool_8969.html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二、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2、 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1、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教学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挂图教学过程: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2、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3、 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板书设计: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鼻 咽 喉 气体的通道,并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呼吸系统 呼吸道 气管 支气管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二)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软尺、模型教学过程: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1、 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2、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气体扩散的原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资料:1、甲、乙两瓶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课堂练习: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 ) A 不挺胸、不屏气 B 挺胸、不屏气 C 挺胸、屏气 D 不挺胸、屏气2.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 A 肺 B 血液 C 细胞 D心脏 3.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 ) A 12~14次 B 16~18次 C 60~70次 D 100次以上4.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请问肺活量应是( ) A 3100毫升 B 3500毫升 C 3600毫升 D 3800毫升5. 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 )A氧气 B 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蒸气6.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7.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部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 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 肺会吸水呈海绵状 C 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8.适应于肺泡与外界空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 ) A鼻腔内有鼻毛 B 气管、支气管都有软骨支架 C肺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 肺泡外保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9.体育课进行100米赛跑后,同学们出现的现象是( ) A 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变 B 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增加 C 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 D 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作业:书51页练习题1、2。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肋间肌→ 收缩→胸腔容积扩大→ 肺扩大 →吸气 肺内压缩小膈 肌→ 舒张→胸腔容积缩小→ 肺缩小 肺内压扩大 →呼气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血液————组织细胞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 体健康的主要影响。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二) 能力目标:1、 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关系,爱护环境等于爱护自己。教学重点:4、 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5、 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教学难点:1、 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综合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每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与健康有关,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总结,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1、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2、 请你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3、 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4、 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补充得出结论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资料。能不能检测一下我们班级的空气质量呢?布置作业:探究实验。 每个小组派个代表交流收集的材料。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检测班级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 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认真收集资料,了解当望你们能成为环保的好卫士。 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情况,也希 课堂练习: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 A 感冒 B哮喘 C 肝炎 D 沙眼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A 赤潮 B 沙尘暴 C 温室效应 D 酸雨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4.某空气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 A 优 B 良 C 轻度污染 D 重度污染 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 ) A打“呵欠”会传染 B同学们想睡觉 C 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还有较多的笨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 B 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 C喷空气清新剂 D 打开门窗,通风透气作业:书57页练习题1、2、3。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更多说课稿:生物说课稿26篇http://www.gswycjc.com/article/show.asp?id=531http://www.xkb1.com/shengwu/chuyishengwushiti/20070502/13233.htmlhttp://www.k12zy.com/word/33/43/334374.htm
7,人体怎样完成呼吸运动具体
(1)呼吸运动阶段(也叫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呼吸系统的活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这一阶段中,呼吸道(包括肺泡)中的氧气的浓度最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最低。
(2)运输阶段
氧气和二氧化碳随血液循环的运输,直到组织液旁的毛细血管。
(3)呼吸作用阶段
有机物在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在这一阶段中,细胞中的气体氧气的浓度最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最高。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联系是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气体交换。在物理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即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方向扩散,浓度差是扩散的动力。肺泡中的氧气浓度最高,所以,它向血液扩散,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所以它向肺泡扩散,两种气体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扩散,形成了气体交换。这一过程,也叫肺换气。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联系是穿过细胞膜的气体交换。由于细胞中的氧气被消耗掉了,所以它的浓度最低,组织液中的氧气向细胞内扩散;同样,由于呼吸作用的结果,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便向组织液扩散。这一过程,也叫组织换气。
8,怎样进行逆腹式呼吸运动
一、前言 呼吸运动以逆腹式呼吸的吐纳量为最大,血氧高,循环好,但要将呼吸变化为逆腹式呼吸,可不是容易的一回事。 中外人士多用鼓小肚的办法,没有鼓起来也就算进行了逆腹式呼吸运动。这样就使逆腹式呼吸成为一个虚有的名词,其次鼓小肚很有流弊,往往未得其利先见其害。 这里以三息动作为外力,从身体外部去影响、激化三种内部呼吸运动,即适当宽放肋间肌运动、隔肌运动和腹肌运动;进而强化腹肌运动,使腹腔、胸腔的阴压相继增高,引起呼吸变化。这样以三息动作为条件,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很巧妙,也很安全。 三息动作简单,易学易会,掌握了它就可随时随地发动、进行运动。这种呼吸疗法对慢性病疗效很高,而且还能增强腹力。呼吸的呼吸运动原理。 身体三种内部呼吸运动受到适当外力冲击,腹腔、胸腔阴压增高,压力高至一定程度就一阵一阵顶着肺部,呼吸粗疏起来。这种粗疏的呼吸称为逆腹式呼吸。这种由内部推动的四肢称逆腹式四肢。也可称为逆呼吸性四肢运动。要进行逆呼吸多久就保持内动多久。这也就是逆腹式呼吸运动的原理。 2.衰老(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一般说来到四十六岁左右,气血就开始衰退,衰老的症状也就或快或慢地显著起来。女性这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配合逆腹式呼吸的定位呼吸有助于针对性地对上背部和下背部的肌肉进行局部施力,一方面可以着重缓解背部的僵硬及疼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对局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具体做法是采用站姿或坐姿,尽量放松身体。先做几次逆腹式呼吸:吸气,收缩腹部,提高肋骨下缘,扩展胸部;呼气,放松腹部,胸廓自然下降。因绝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受损,腰椎、胸椎和颈椎等也是常见的受损部位。
9,呼吸系统的呼吸运动
随着胸廓的扩张和回缩,空气经呼吸道进出肺称为呼吸运动。肺的舒缩完全靠胸廓的运动。胸廓扩张时,将肺向外方牵引,空气入肺,称为吸气运动。胸廓回缩时,肺内空气被排出体外,称为呼气运动。由于呼吸运动的不断进行,便保证肺泡内气体成分的相对恒定,使血液与肺泡内气体间的气体交换得以不断进行。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平均约为400~500毫升。每分钟出入肺的气体总量称为每分通气量,它等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为16—18次/分,所以每分通气量约6000—8000毫升。适应体力活动需要而加强呼吸时,每分通气量可达70升。正常人在平和呼气之后,如再做最大呼气称为补呼气,约为1000~1500毫升。在平和吸气之后,如再做最大吸气,称为补吸气,约为1000~1800毫升。潮气、补呼气、补吸气三者之和称为肺活量,男性约为3,500毫升,女性约为2500毫升。它是一次肺通气的最大范围,可以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储备力量及适应能力。肺活量的大小与人的身高、胸围、年龄、健康情况有关。肺活量并不等于肺内所容纳的全部气体量,即便在被呼气之后,肺内也还余留着一部分气体不能完全呼出,称为余气。健康青年人的余气约为1000~1500毫升。人们每次吸入的空气,从鼻腔到细支气管这段呼吸道内的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为气体交换的无效腔,其容量在成人约为150毫升。例如,每次吸入500毫升新鲜空气,实际上只有大约350毫升进入肺泡参加气体交换,其余的停留在无效腔中不起作用。因此从气体交换的效率来看,呼吸的深度极为重要。深而慢的呼吸,其效率要高于浅而快的呼吸。呼吸运动是许多呼吸肌的协同性活动。呼吸肌的活动受呼吸中枢通过有关的躯体神经来支配。正常人的自动的、有节律性的呼吸是受呼吸中枢的反射性调节的。若呼吸中枢的兴奋状态发生改变,呼吸的节律和深度也会随之改变。是的, 打喷嚏和咳嗽可以使鼻孔内,气管和支气管内的尘粒,细菌等排出体内,从而使呼吸道畅通,呼吸可以流畅
10,何谓呼吸运动它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运动,而且,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还能随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这都依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1)呼吸中枢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它们分布于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等各级部位,对呼吸运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1)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它们发出膈神经和肋间神经支配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脊髓不能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它只是上位脑控制呼吸肌的中继站以及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2)延髓有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腹侧和背侧两组神经核团内,以控制吸气肌和呼气肌的活动。3)在脑桥前部有呼吸调整中枢,该中枢的神经元与延髓的呼吸区之间有双向联系,其作用是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正常呼吸节律是脑桥和延髓呼吸中枢共同活动形成的。4)上位脑虽不是形成节律性呼吸所必须的部位,但正常人体的呼吸要受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高位中枢的影响。 (2)呼吸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引起吸气被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吸气时肺扩张到一定程度,刺激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平滑肌内的肺牵张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切断吸气,促使吸气转为呼气。在动物这一反射较明显,如果切断动物的两侧迷走神经,可见吸气延长,呼吸加深变慢。肺缩小反射对平静呼吸的调节意义不大,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与其他骨骼肌一样,当受到牵拉时,本体感受器(肌梭)受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呼吸肌收缩,此即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当运动或气道阻力增大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肌收缩增强,在克服气道阻力上起重要作用。 3)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反射:是喉、气管或支气管粘膜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可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排出,具有清洁、保护和维护呼吸道通畅的作用。但长期和剧烈的咳嗽可导致肺气肿;也可使胸膜腔内压显著升高而阻碍静脉血回流,致使静脉压和脑脊液压升高。喷嚏反射:是由鼻粘膜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其作用在于清除鼻腔中的刺激物。 4)化学反射性呼吸反射:调节呼吸活动的化学感受器,依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前者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呼吸中枢;后者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Ⅸ、Ⅹ脑神经根附近,能感受脑脊液中H+的刺激,并通过神经联系,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 a.CO2对呼吸的调节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但以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研究表明,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不是CO2本身,而是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后,与H2O生成H2CO3,由H2CO3解离出的H+起作用。 b.低O2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这种抑制作用随着低O2程度加重而加强。但低O2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抗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严重低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将不能抗衡低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可导致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 c.H+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兴奋呼吸;H+浓度降低,使呼吸抑制。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因血液中的H+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的速度慢,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小。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当动脉血中CO2和O2分压以及H+浓度发生变化时,通过化学感受器呼吸反射来调节呼吸,而呼吸活动的改变又恢复了动脉血液中CO2、O2、H+的水平,从而维持了内环境中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运动,而且,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还能随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这都依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1)呼吸中枢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它们分布于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等各级部位,对呼吸运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1)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它们发出膈神经和肋间神经支配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脊髓不能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它只是上位脑控制呼吸肌的中继站以及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2)延髓有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腹侧和背侧两组神经核团内,以控制吸气肌和呼气肌的活动.3)在脑桥前部有呼吸调整中枢,该中枢的神经元与延髓的呼吸区之间有双向联系,其作用是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正常呼吸节律是脑桥和延髓呼吸中枢共同活动形成的.4)上位脑虽不是形成节律性呼吸所必须的部位,但正常人体的呼吸要受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高位中枢的影响. (2)呼吸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引起吸气被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吸气时肺扩张到一定程度,刺激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平滑肌内的肺牵张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切断吸气,促使吸气转为呼气.在动物这一反射较明显,如果切断动物的两侧迷走神经,可见吸气延长,呼吸加深变慢.肺缩小反射对平静呼吸的调节意义不大,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与其他骨骼肌一样,当受到牵拉时,本体感受器(肌梭)受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呼吸肌收缩,此即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当运动或气道阻力增大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肌收缩增强,在克服气道阻力上起重要作用. 3)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反射:是喉、气管或支气管粘膜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可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排出,具有清洁、保护和维护呼吸道通畅的作用.但长期和剧烈的咳嗽可导致肺气肿;也可使胸膜腔内压显著升高而阻碍静脉血回流,致使静脉压和脑脊液压升高.喷嚏反射:是由鼻粘膜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其作用在于清除鼻腔中的刺激物. 4)化学反射性呼吸反射:调节呼吸活动的化学感受器,依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前者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呼吸中枢;后者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ⅸ、ⅹ脑神经根附近,能感受脑脊液中h+的刺激,并通过神经联系,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 a.co2对呼吸的调节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但以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研究表明,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不是co2本身,而是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后,与h2o生成h2co3,由h2co3解离出的h+起作用. b.低o2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这种抑制作用随着低o2程度加重而加强.但低o2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抗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严重低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将不能抗衡低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可导致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 c.h+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兴奋呼吸;h+浓度降低,使呼吸抑制.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因血液中的h+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的速度慢,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小.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当动脉血中co2和o2分压以及h+浓度发生变化时,通过化学感受器呼吸反射来调节呼吸,而呼吸活动的改变又恢复了动脉血液中co2、o2、h+的水平,从而维持了内环境中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
文章TAG:
呼吸运动教学设计呼吸 呼吸运动 运动
大家都在看
-
小班游戏小手拍拍教案反思,幼儿园小班艺术活动教案4
2022-12-14
-
儿歌小扇子教案,第二集:春暖花开的秘密
2022-12-20
-
教案 能力目标,幼儿园教案目标包括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
2022-12-21
-
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摇篮
2022-12-22
-
燃烧与灭火教案人教版,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2022-12-28
-
小剪刀伤人教案,如何正确使用小剪刀?
2022-12-29
-
小班《古诗锦集》教案,同情农民活动目标:助幼儿理解古诗意思
2023-01-08
-
数学好课教案视频,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班教案有趣图文!
2023-01-09
-
与风做游戏教案设计,幼儿园大班教案5,风车、雨伞
2023-01-27
-
幼儿园托班游戏简单教案,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
2023-02-12
-
秋天的蝴蝶教案,幼儿园大班图教案:秋天蝴蝶飞过树梢
2023-02-20
-
我最喜欢的季节二年级作文教案,我的最爱季节是夏天和秋天
2023-02-22
-
手工制作哑铃教案,如何使用哑铃健身和瘦身?
2022-12-17
-
二年级音乐小河淌水教案,小河滴水被誉为东方小夜曲
2022-12-19
-
数学大班认识时钟教案,幼儿园班级数学游戏活动教案几点了
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