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教学楼设计图

你的这个设计,只能采用内廊式了,因是双向,只能采用2.4米了,这样更合理些,是双面教室,中间走廊,教室按6*9米,则宽是14.4米,这是轴线的尺寸,长是75米了,面积4400那样。有3个楼梯,主楼梯1个,宽6米,边楼梯2个,宽3米那样,这样,75米这1侧就有7个教室,呵呵,你按我这个设计好了,不是最好的,可是最简单的,毕业设计你把图纸画好(是手画的,要图面干净)就可以了

大学教学楼设计图

2,教学设计的八个步骤是什么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亲,您好,教学设计的八个环节是,如下所示:1、学习者的分析;2、教学目标的设计;3、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教学过程的设计;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6、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7、教学情境媒体的选择与运用;8、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希望可以帮到您,愿您生活愉快,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记得早点休息哦,晚安? [比心][比心][比心] 更多3条 

教学设计的八个步骤是什么

3,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9课时:长正方体体积计算(2) 长正方体体积计算(2) 主备人:高向红 教学内容:第27页上例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能计算它们的底面积,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个计算公式。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第8课时:长正方体体积计算(1) 《长方体和正方体》第3课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 主备人:孙丽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3及相应的 练一练 、练习三第6、7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苏教版六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及包装问题 冀教版五年级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4,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计划标题 如: Wheres Amy? 二. 适用阶段 初中 三. 适用年级 七年级 上学期 四. 教学总时间 共____分钟 五. 关键字 场所、位置 六. 设计理念 1.透过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图片的应用与提示,提供有意义的代换练习,以利学生由大量练习中熟悉本课句型。 2.透过上网的使用,提供学生可以反覆练习的多元化、适性化学习环境 3.运用小组讨论、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 七. 教材分析 1.在第__单元学生已经学习过现在进行式,本单元介绍场所,位置介系词的适当用法。 二、本单元介绍 “Where….?”问句及回应,和场所介系词(in,on,under)。 八. 教学资源 1.师生课前蒐集有关场所、位置之图片。 2.上网、上图书馆查询资料。 3.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碟 4.网际网路学习资源 5.电脑、数位电视、数位相机教师数位摄影机、数位投影机 九.教学活动步骤 (一). 引起动机(____分钟) 1. 给学生作施测以了解学生的基本程度 2. 利用挂图询问Where are they?和 What are they doing?带入场所、位置介系词适当的使用情形 (二). 呈现课文对话及单字 (__分钟) 1. 介绍单字 2. 请同学跟随著CD中的示范发音朗诵练习 3. pair-work practice (小组练习) (三). 练习 1. Role play 角色扮演 2. 其他活动, 如问答游戏等 (四). 练习及检测, 说明语法重点,进行句型代换练习(___分钟) 1. 利用课当小游戏练习单字的掌握能力 2. 利用问答训练句型及会话 3. pair-work practice (小组练习) 4. 听力练习 5. 设计学习单/小考卷 检测 以上全部为本人设计,并且一字一句打字输入, 望采纳~

5,审定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生1:3+3+3+3=12生2:3×4=124.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预设:生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生2: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5.师: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4。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为什么?预设: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6.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7.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预设:生: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板书:乘法定义)8.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因数×因数=积)9.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9.学生讨论并列式。(2)12÷3=4(3)12÷4=310.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这两个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义?预设:生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12÷3=4生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2÷4=311.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预设:生: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求另一个因数。12.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13.师:想一想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然后,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除法?预设:生: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板书:除法定义)14.师: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额。。。。

6,和动物的皮毛做成的物品 中班教案 设计意图

同问。。。
活动目标:1、通过主动探索,按照自己的意愿尝试用画、剪、贴等多种技能制作储蓄罐。2、体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活动准备:1、学具:罐子若干、彩色纸、剪刀、胶水、笔2、教具:范例、图示、电脑图片、实物(储蓄罐)、录音机、磁带活动过程:一、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来猜个谜语,好吗?2、教师说谜面:我有一间小房,只开一扇天窗,扔进一枚硬币,答我一声”应当“。二、教师出示实物(储蓄罐),引起幼儿的兴趣。1、教师: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玩具?2、教师操作电脑图片,让幼儿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同造型、款式等不一的储蓄罐3、你知道这些储蓄罐有什么用吗?三、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制作兴趣。1、刚才老师给小朋友看的这些漂亮的储蓄罐都是经过设计师用不同材料精心设计出来。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桌上的小动物,你会发现什么秘密?2、这些动物储蓄罐是怎么做出来的?四、通过图示,观察探索制作方法。1、图上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什么?2、第一步先做什么?印画的时候罐底放在正方形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为什么?(印画时把罐底放在正方形的正中间偏下面的位置,这样可以添画小动物的耳朵)3、第二步做什么?(在印画好的图形上添画你想画的小动物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然后在需要的地方上颜色)4、接下来做什么?(沿着轮廓线把小动物的头和尾巴剪下来)5、第四幅图表示什么?(根据自己的罐子,挑选一张宽度和罐子差不多的彩色纸,把它当作小动物的衣服)6、如果你想让小动物的衣服更漂亮些,还可以怎么样7、谁看得懂这张图?(用设计好的漂亮衣服把整个罐子包起来)8、最后把小动物的头和尾巴贴在你觉得合适的位置,贴的时候注意要把储蓄罐放钱的口漏出来。9、你想做什么动物储蓄罐?可以和边上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五、教师指导1、启发幼儿做出和老师、同伴不一样的动物造型。2、剪下来的碎纸屑扔进筐内。3、提醒幼儿注意绘画姿势。做好的幼儿可以和边上的同伴说说你做的是什么储蓄罐。六、教师评价:1、你做的是什么储蓄罐?并请幼儿上来进行展示。2、今天我们用废旧的罐子做成了动物的储蓄罐,回家后就可以把你的零花钱或过年的压岁钱存进去,想一想存够了干什么用呢?(组织幼儿观看海啸图片)教师引导幼儿把自己的钱捐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7,论文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做微课.数学是知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迁移与类比、猜想与验证、交流与辨析等数学思想来完成,完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做成微课.如三年级上学期《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当学生掌握了笔算有余数除法后,教材第55页例四“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已没有难度,就没有做成微课的必要了.我们将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下.  1. 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   主要指概念性、定理定律等知识点.例如,二年级上学期《认识时间》,教师在微课中为了让学生得到1小时=60分钟的结论,要求学生先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  二年级上学期《角的初步认识》中关于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结合一个角的图形,动态显示组成这个角的各部分的同时,讲述“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作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把这样的知识点做成微课,对学生来讲不仅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其学习效果比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的效果要好.  2.针对作业格式、书写要求以及知识拓展   到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书面作业会比一二年级多,教师一般在开学初会对全班学生讲一次作业书写和答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较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全部要求都记下来,这时教师不仅可以将作业要求在微课中讲给学生听,还能配上正确的作业图片示例给学生看.有了这样的微课,孩子还可以在家多看几遍,效果比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要好.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将格式要求分为练习本、练习册、试卷的格式要求,分别制作三个微课),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  若针对某一类难题的讲解,如计算图1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在微课中动态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转化方法,最后将问题转化为求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周长.  3.针对知识难点的讲解   例如,教二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对于下面类型的时间,如8:55、11:50,很多学生容易将小时部分读错,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取这样类型的时间.再如,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中涉及线段图的画法,许多学生也遇到了困难,那么就可以专门做一个微课,讲解从实物图如何逐步转换成线段图的画法.知识难点在每个单元都有,甚至每一堂课都有,教师要注意收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4.方法与过程的演示   这类微课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亲手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全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课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  如何设计微课  1.制作微课时,教师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包含了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需要通过几个层次去推进,哪些层次可以在微课中体现,哪些层次要在课堂学习中推进.  在我校侯咏娴教师的《画垂线》这节翻转课堂中,教学内容包含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针对教学内容,侯教师首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分别制作了三个短小的微课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微课1——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3——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为了凸显正确的作图方法,微课中呈现了一些作图的错例.对于“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微课中由一个小故事引入,通过动画演示证明出几条线段中垂直线段就是最短的,并说明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表示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对于这三个知识点的辨析、垂直线段性质的运用则需要在课堂中进行.主要辨析以下两点: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的步骤中的细微区别;垂线和垂直线段的区别.只有辨析清楚,学生在运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不会出错.  2.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其设计应该与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图2为侯教师《画垂线》一节中的微课、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实施和达成结构图.  图2很好地反映了微课、自学报告单与课堂教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翻转课堂的统一关

8,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

河让鱼活,鱼让猫活,猫让肉食动物活, 鱼让人活,人让所有东西活。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自主学习设计及实施 作者[breath] 发表于[2006-11-3 17:26:29]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倪 娟 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积极参与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本节课的自主学习设计力求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思考、讨论、交流、合作、扮演活动中解决学习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赢得学习的内在支持。 一、教学目标设计与分析 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不能只重视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课中不再把生态系统概念的辨析作为重点,而是着重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以及参与交流、合作等能力,改变了传统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学科技能训练的倾向。另外,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通过图片资料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2.能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能运用资料说明问题及参与交流合作。 4.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一)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入问题 情境一:通过播放草地、河流、池塘等生态系统的音像资料引入新课。请学生分析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个池塘是否一个生态系统。 情境二:看一段音像资料,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通过资料中提供的哪些事例能说明这些联系。 情境三:播放生态系统受严重破坏的例子,让学生观看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间的联系。 (二)设置定向的探究空间,提出问题 通过以下问题把本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散而神聚,学习过程张弛有度,活而不乱。 问题:本地主要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它们中有哪些生物类群?这些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在你的朋友和家人中,有哪些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如果我们的生物圈被破坏了,是否可再建一个?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组织开放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假设给你们一大块地,你们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们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为什么? 组间交流:地球的表面并不都是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请学生结合他们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及其生活常识,说说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 组间合作:全班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10人,根据课前收集和准备的资料,分别扮演森林、草地、海洋、淡水、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发挥想象力,把各自的生态系统的生物群特点介绍给其他小组。课前学生都准备了相应的面具。 农田生态系统扮演组:有7人扮演各种不同的农作物,一人扮演动物,一人扮演植物。告诉其他组的同学,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淡水生态系统扮演组:三人分别扮演河流、湖泊与池塘,介绍“自己”的主要生物是水生植物及浮游动植物等;其余同学分别扮演鱼、虾、河蚌、苔藓、水草等水生植物及浮游生物。 城市生态系统扮演组:有一个学生扛着一块画着几棵绿树的纸板,另一人抱着一只宠物小狗,介绍给他的同伴,让全班学生抓住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群特点——人类是主要消费者。 阅读课本:关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文字资料。 思考: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如有联系,文字资料中哪个事例能说明这一联系? 学生发言:河流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都有密切联系。 阅读:看课本第对页的第二、三、四小段,请学生讨论怎样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各种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后抢答。 学生抢答一:第二小段说明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学生抢答二:第三小段说明各类生态系统从地域上是互相关联的。 学生抢答三:第三小段说明即使是同一种生物,也可以存在不同的生态系统。 练习:课本中的“技能训练”。从中进一步理解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组内交流: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要求每小组各人至少举一例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畅所欲言,谈到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乱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和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捕杀动物等等。 要求:各小组代表发言,如有补充,组内其他学生也可发言,其他小组做补充。 阅读:要求学生看课本第33页的“生物圈Ⅱ号”,要求读后谈感想。 学生发言一: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学生发言二: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我们人类就无生存之地。 学生发言三:生物圈是我们人类的,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保护生物圈。 学生交流: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有哪些环保措施和办法,达成共识后在组间交流,比一比哪一组设想的保护措施最多、最简便易行、最富有创新思想。 学生发言一: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乱扔垃圾。 学生发言二: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学生发言三: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学生发言四:我们让市场管理人员对贩卖青蛙等有益动物的人及时进行教育和处罚。 学生发言五:看到有人贩卖青蛙,我把青蛙全买下来再放生(学生笑)。 学生发言六:我们要增加环保宣传活动;制作一些传单;成立环保小分队,协助做好环保活动;成立环保表演队,到各处演出环保节目。 学生发言七:可以设计垃圾管道,方便居民把垃圾直接通过管道倒入地下让分解者去分解。 (四)布置课后的实践作业,运用成果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准备在课后做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课后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宣传环境保护,做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上网搜寻、调查访问,继续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继续探究保护环境的措施、方法,保护周围的环境。 三、教学策略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方式设计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在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本节课的主体参与式教学设计积极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合作等能力。如课前查阅关于生态系统的资料,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有关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及保护环境的建议和办法这一环节的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对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的学习采用游戏的形式,对小组学习任务明确分工,然后再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学会交流。在问题的思考中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讨论保护生物圈的措施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形成课后作业,作业布置有新意。 (二)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在本节课中的地位是组织者和协助者,作用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为此,本节课中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1)创设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2)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问题;(3)合作讨论,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4)分析讨论,检查方案的可行性;(5)组间交流,分享“问题”解决成果。(6)在实践作业中运用成果,利于知

文章TAG:教学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  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