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历史名著有哪些

二十五史:《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新元史》(清末民初·柯劭忞) 四书五经,清有“六经皆史”之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当然,除了“二十五史”纪传体正史之外,还有其他的: 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实录体史书:《清实录》《明实录》等; 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等; 典志体史书:“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等; 会要体史书(当然也可归为典志体):《唐会要》《宋会要辑稿》《元典章》等; 史评史考类史书:《史通》《文史通义》《宋论》《读通鉴论》《日知录》“清三史”《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等; 学术史类史书:《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清儒学案》等; 方志地理类史书:《山海经》《水经注》《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图志》《大唐西域记》《洛阳珈蓝记》等; 笔记文集类史书:《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南村辍耕录》《潜研堂文集》等; 类书目录类史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都可以看…… 放心这些就够了,一辈子都看不完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PS: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清史演义》等小说不是史书,但可以作为兴趣参考用……
《国语》《左氏春秋》《战国策》《史记》《二十四史》太多太多.

{0}

2,10部名著的归纳主要情节中心思想或历史意义写作特色

累死了
累死了
二十五史:《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新元史》(清末民初·柯劭忞) 四书五经,清有“六经皆史”之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当然,除了“二十五史”纪传体正史之外,还有其他的: 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实录体史书:《清实录》《明实录》等; 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等; 典志体史书:“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等; 会要体史书(当然也可归为典志体):《唐会要》《宋会要辑稿》《元典章》等; 史评史考类史书:《史通》《文史通义》《宋论》《读通鉴论》《日知录》“清三史”《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等; 学术史类史书:《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清儒学案》等; 方志地理类史书:《山海经》《水经注》《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图志》《大唐西域记》《洛阳珈蓝记》等; 笔记文集类史书:《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南村辍耕录》《潜研堂文集》等; 类书目录类史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都可以看…… 放心这些就够了,一辈子都看不完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ps: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清史演义》等小说不是史书,但可以作为兴趣参考用……

{1}

3,求历史名著

史书有《二十五史》 《三国演义》《水浒传》不错 巴金的《家》《春》〈秋〉〈鲁迅全集〉还有毕淑敏的小说也不错 武侠小说有金庸、梁羽生、古龙的都不错
推荐: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TXT格式 [完结] [长篇] http://bbs.31uuu.com/read.php?tid=10803&u=182123 推荐: 《孝庄秘史》作者:杨海薇 TXT格式 [完结] [长篇] http://bbs.31uuu.com/read.php?tid=9910&u=182123 推荐: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 TXT格式 [完结][短篇] http://bbs.31uuu.com/read.php?tid=11101&u=182123
二十五史:《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新元史》(清末民初·柯劭忞) 四书五经,清有“六经皆史”之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当然,除了“二十五史”纪传体正史之外,还有其他的: 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实录体史书:《清实录》《明实录》等; 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等; 典志体史书:“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等; 会要体史书(当然也可归为典志体):《唐会要》《宋会要辑稿》《元典章》等; 史评史考类史书:《史通》《文史通义》《宋论》《读通鉴论》《日知录》“清三史”《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等; 学术史类史书:《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清儒学案》等; 方志地理类史书:《山海经》《水经注》《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图志》《大唐西域记》《洛阳珈蓝记》等; 笔记文集类史书:《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南村辍耕录》《潜研堂文集》等; 类书目录类史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都可以看…… 放心这些就够了,一辈子都看不完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PS: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清史演义》等小说不是史书,但可以作为兴趣参考用……

{2}

4,我是个很喜欢历史的女生看了将近50多本历史小说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建议你先集中看某一个时期的,,然后可以多接触些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整理后与自己的相比较。在集中一个小目标开始写。比如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这样子。另外日常的时候也可以想到什么都先写下来,不连贯或不同事情的都没关系,到有一定量时再进行整理。我也喜欢历史,现在也是想尝试写评论感想的,加油吧。要是你有好方法到时也介绍一下吧
历史小说跟历史史实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小说是文学经过了艺术加工。要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认识,还是要看史书。历史小说本来就是作者对历史的美化,不客观。读史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但是想法也要看是否正确。最近有人给汪精卫翻案,说此人曲线救国。建议读下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堪称读史学史之人的入门级神作。学有余力的话请看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个人认为是中国学史之人必读的书,打破了中国人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天朝大国思维,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历史的进程,不可不读。若有想法 请加QQ405316554 互相交流指正。
你虽然看的多,但是你的脑海还是一片浆糊,没有对你都的这些书有系统的认识,条理不清晰,甚至 有些书虽然读了但是根本没有用心去读,看了就忘了说的什么,或者只有一些大概的印象。当然你本身的文笔一般,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很多观点心里有但是无法用一段清晰的文字表达出来。其实没有必要非要写什么感想,强求不了的。看了心里有的数就行了,或者寥寥几笔写一段文字,写多了 就能写出来的。做自己就好
你看太多了 对历史进行评论是需要客观 理性的 去思考不带任何偏见 但又要有独特的见解的确不容易 所以要好好整理思绪
小说不代表历史,真正的历史不是小说就能写出来的,那些只是那些作者的想像,你要看的不是小说,而是那些大家所写的历史。二十五史:《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新元史》(清末民初·柯劭忞)四书五经,清有“六经皆史”之说:《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当然,除了“二十五史”纪传体正史之外,还有其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实录体史书:《清实录》《明实录》等;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等;典志体史书:“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等;会要体史书(当然也可归为典志体):《唐会要》《宋会要辑稿》《元典章》等;史评史考类史书:《史通》《文史通义》《宋论》《读通鉴论》《日知录》“清三史”《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等;学术史类史书:《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清儒学案》等;方志地理类史书:《山海经》《水经注》《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图志》《大唐西域记》《洛阳珈蓝记》等;笔记文集类史书:《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南村辍耕录》《潜研堂文集》等;类书目录类史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都可以看……放心这些就够了,一辈子都看不完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5,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

三大系列史书一览表  年代 纪传系列 典志系列 编年系列  朝代 公元 (二十五史) (含会要、会典、史学评论、学术史) (含纲目、纪事本末、起居注、实录)  周朝 孔子《春秋》  左丘明《左传》  汉朝 前91 司马迁《史记》  侯瑾《汉皇德纪》  92 班固《汉书》  200 荀悦《汉纪》  晋朝 285 陈寿《三国志》  袁宏《后汉纪》  《竹书纪年》(《汲冢纪年》)  南北朝 440 [宋]范晔《后汉书》  488 [南齐]沈约《宋书》  514 [梁]萧子显《南齐书》  554 [北齐]魏收《魏书》  唐朝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636 姚思廉《梁书》《陈书》  令狐德棻《周书》  魏征《隋书》  李百药《北齐书》  648 房玄龄《晋书》  659 李延寿《南史》《北史》  708 刘知几《史通》  801 杜佑《通典》  803 苏冕《会要》  853 崔铉《续会要》  韩愈《顺宗实录》  五代 945 [后晋]刘昫《旧唐书》  宋朝 961 王溥《唐会要》  963 王溥《五代会要》  974 薛居正《旧五代史》  996 钱若水《太宗实录》  1001 宋白《续通典》  1053 欧阳修《新五代史》  106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吕夏卿《唐书直笔》  1078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  1084 司马光《资治通鉴》  1161 郑樵《通志》  1172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1173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118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185 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1194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1195 [金]张暐《大金集礼》  1202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  1210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211 徐天麟《西汉会要》  1216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  1226 徐天麟《东汉会要》  1229 陈均《皇朝编年举要》《皇朝编年备要》  1236 李心传《国朝会要总类》  1253 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年本末》  1263 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1264 金履祥《通鉴前编》  元朝 1279 佚名《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长编》  1285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1307 马端临《文献通考》  1322 《元典章》  1331 虞集《经世大典》  1344 脱脱《辽史》《金史》  1345 脱脱《宋史》  1350 陈桱《通鉴续编》  明朝 1370 宋廉《元史》  1473 《资治通鉴纲目(考订)》  1476 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  1502 徐溥《大明会典》  1507 李东阳《历代通鉴纂要》  1524 许诰《通鉴纲目前编》  1529 杨一清《大明会典(续修)》  1566 薛应旗《宋元资治通鉴》  1567 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  1576 申时行《大明会典(重修)》  1587 张居正《大明会典(重修)》  1595 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1600 黄光升《昭代典则》  1602 王圻《续文献通考》  1605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1606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  1608 沈朝阳《通鉴纪事本末前编》  《明实录》  1638 孙范《左传分国纪事本末》  严衍《资治通鉴补正》  徐学聚《国朝会典》  1644 董说《七国考》  清朝 1651 谈迁《国榷》  黄鹏扬《史评辩正》  1658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678 黄宗羲《明儒学案》  王夫之《读通鉴论》  1690 《康熙会典》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1694 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  1707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  1711 吴乘权《纲鉴易知录》  1733 《雍正会典》  1739 张廷玉《明史》  1763 《乾隆会典》  1765 蒋良骐《东华录》  1767 《续文献通考》 《御批通鉴辑览》  1775 《御批通鉴纲目三编》  1784 《续通典》、《续通志》  1786 《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1797 毕沅、冯集梧《续资治通鉴》  1798 章学诚《文史通义》  1818 《嘉庆会典》  1838 《宋元学案》  1862 夏燮《明通鉴》  1871 陈鹤、陈克家《明纪》  王先谦《东华录》  1887 龙文彬《明会要》  1893 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  1899 《光绪会典》  1900 杨晨《三国会要》  1902 梁启超《新史学》  1904 孙楷《秦会要》  1905 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徐松《宋会要辑稿》  姚彦渠《春秋会要》  李铭汉、李于楷《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1911 朱铭盘《晋会要》《宋齐梁陈会要》  《清实录》  民国 1922 柯劭忞《新元史》  1928 赵尔巽《清史稿》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共和国 1981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太公兵法》《吕氏春秋》
26史,十通,古本竹书纪年,13经

6,国学包括哪些方面

“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数、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国学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历代有《黄帝阴符经》、《老子》、《庄子》、《郁离子》和《素书》等诸子百家的经典。  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所以半部论语可以让你深入了解国学!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1-2] 渊源演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北京国子监《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3] 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4] 国粹学报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5] 自 “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涵义解读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2] 按四库分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 经部图例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史部图例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子部图例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集部图例 按属性分另一种是按内容属性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及辞章之学。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国学经典编辑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经部重要书目(不止于此) 《周易》 《尚书》 《周礼》 《礼记》 《乐经》 《孝经》 《春秋》 《诗经》 《尔雅》 《论语》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史部重要书目(不止于此)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越绝书》 《吴越春秋》 《晋书》 《清稗类钞》 《尚书》 《山海经》 《水经注》 《唐六典》 《通典》 《史通》 《文史通义》 《战国策》 《永乐大典》 子部子部分为“道家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子部重要书目(不止于此) 《老子》 《墨子》 《列子》 《庄子》 《孙子》 《荀子》 《韩非子》 《管子》 《尹文子》 《慎子》 《淮南子》 《抱朴子》 《孟子》 《公孙龙子》 《艺文类聚》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集部重要书目(不止于此) 《楚辞》 《全唐诗》 《全宋词》 《乐府诗集》 《文选》[8-9]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7,中国古代官职级别

中国古代的官位的资料   奴隶社会中央官制   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 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商代建立起 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 刑狱的司寇。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 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 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 准人,又称准夫。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 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西周 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时 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 郑诸国称相。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中央机构日益完善。齐、鲁 、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其他重要事务官有: 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 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 设置的官职。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 、大谏、大理和大司马。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 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 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封建社会中央官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帝国。自此至1840年 鸦片战争,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官制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秦汉中央官制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 。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 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 法长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 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师治安的中尉,掌宫 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的将作少府及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的大长秋。秦汉九卿除卫尉、 廷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廷服务。国事与君主家 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是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之一。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其中原 属少府,为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以及一些内廷人员,地位有较大提高。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 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商议,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 地位下降,中朝官员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 果。汉成帝时,大司马(武帝时由太尉改称)、大司空(成帝时由御史大夫改称)和丞相(哀帝时改称 大司徒)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尚书权力扩大,尚书令为主管,设五曹。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尚 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1人,尚书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 代了九卿部分职权。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唐宋中央官制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初,始合三省, 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 制。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变化。尚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下辖六部二十四司。尚书取联合办公制 。都堂居省内中心,为政务活动中枢。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左右丞,俱在此办公,下设左右司,分掌 六部。六部由六曹演变而来,以吏部为首,掌官吏选授、勋封及考课之政,下辖吏部、司封、司勋、考 功四司;户部掌人口、土地、钱谷及赋税之政,下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礼仪、祭享 、贡举之政,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下辖兵部、职 方、驾部、库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及按复谳禁之政,下辖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 部掌山泽、屯田、营建与工匠之政,下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隋、唐形成的尚书六部,无论从 名称、职掌权限,还是组织建制,较之秦汉九卿都是一大进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它由秦汉九卿 演变而来。自魏晋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职权后,九卿名称虽存,但职责有了很大变化。南北朝改称寺,正副 长官称卿、少卿。九寺中的太常寺仅掌祭祀、礼仪,科举考试归礼部;原掌宫殿守卫的光禄寺(由郎中 令演变而来),专掌酒礼膳馐之事;卫尉寺专管武器和仪仗帐幕,不掌警卫;太仆寺掌一般马政,不管皇 帝车马;廷尉改称大理寺,掌审讯刑狱,司法行政归刑部;鸿胪寺掌赞助礼仪,外族朝聘归礼部;司农 寺管仓储之事,赋税财政归户部;宗正寺职责未变;太府寺为新设,掌金帛府藏。五监为国子监、少府 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分掌学校教育以及国家和宫廷手工业制造,宫殿、城廊、官衙的修建等 。九寺五监形式上独立,实际上是与六部配合的办事机构。   宋朝的中央机构在神宗元丰前后有很大的不同。元丰以前,虽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虚设。以“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参知政事为副相,总揆行政;又设枢密院掌军事,转运使司、铁盐使 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财政,这样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六部 的权力也被不断增设的机构所侵夺。如吏部,权归审官东院、流内铨、审官西院、三班院;户部,权归 三司;礼部,权归礼仪院;兵部,权归枢密院;刑部,权归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工部,权归三司 修造案等。九寺五监中部分寺、监权力的转移也有类似的情形。神宗元丰五年(1082),实行中央官制改 革,罢去三司及一切丛杂机构,基本恢复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与唐代不同的是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 侍郎行侍中之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为宰相之任(后改称左右丞相);此外,枢密 院职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 ,六部为其所属。   明清中央官制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 。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 ;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 下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 辅、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 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雍正年间,西北用兵频繁, 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始为临时机构,后不仅取代议政王 大臣会议,且权力扩大,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其特点为:办事效 率高、速度快和保密。清六部职权缩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枢,不能对下直接发布政令。清代寺监仅存 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宗人府的地位则在六部之上。五监仅存国子监,其余四监 先后并归工部。鸦片战争后,清廷为适应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维护封建政权的需要,进行官制改革和机构 调整(见清末政治制度改革)。 修改回答 ┆ 采纳答案 ┆ 评论 ┆ 举报 回答:jlpine 级别:新手 7月21日 08:31 清朝的官位等级划分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0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参考: 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75/Class56/200507/6612.html http://www.cn-history.net/thre
您先说是 清朝? 肯定是文官 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 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在清代文官分为九品: 文官一品补子为: 绣仙鹤. 文官二品补子为: 绣锦鸡. 文官三品补子为: 绣孔雀. 文官四品补子为: 绣云雁. 文官五品补子为: 绣白鹇. 文官六品补子为: 绣鹭鸶. 文官七品补子为: 绣鸂鶒. 文官八品补子为: 绣鹌鹑. 文官九品补子为: 绣练雀. 在清代文官九品官服补服中, 鹤为九品官服补服之首, 列为一品绣图. 您祖宗至少一品

文章TAG:晚清教案纪事晚清  教案  纪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