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四年级 23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08-25 09:09:08
本文目录一览
1,四年级 23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2,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古诗三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回乡偶书》描绘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表达诗人无限的感慨。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之前,要让学生按照“预习提示”进行课前预习。课上,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古诗,在此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感,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学习古诗《赠汪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阳关三叠》乐曲。这是一首送别的曲子,你听了,会想到什么? 2 我们要学习的第25课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都是表达朋友之间离别之情的事。(板书课题) 3 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及自己查找的资料自己注释,教师适时点拨。 二、预习交流,了解学情。 1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辞典,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 3 在预习中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需要大家帮助?结合古诗的学习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 读诗想象: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诗的哪几句读懂的?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 2 如果你是李白,站在船头看到这一情景,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3 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行,读出感激之情。 4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李白又是怎样抒发自己感情的呢?读三、四行,说说诗句的意思。 5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行。 四、练习讲故事。 播放汪伦给李白送行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李白与汪伦送别时的情景。 五、熟读成诵,尝试默写。 边读边想想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自己试着默写,并在小组中互阅。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赠汪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背诵《赠汪伦》。 2 《赠汪伦》一诗的作者是谁?让学生回忆李白写的诗歌。 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李白所写的诗歌。 二、预习交流。 1 通过预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相互交流一下,与大家分享。 (1)读熟古诗。通过指名读、齐读、同位互读等多种形式交流。 (2)自学生字。 (3)查找有关资料。 (4)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弄懂诗中的词句。 2 预习中,还有什么困难? 三、启发想象,体会诗情。 1 李白在什么地方送孟浩然?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 2 李白在什么时间送别孟浩然?想象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 3 播放课文画面,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怎样的景象。 4 如果是你久伫江畔,目送友人的船只离去,一直到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会想些什么? 5 这种难分难舍的友情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边读边想想画面,体会情感。 四、熟读成诵。自己背、同位背、指名背、集体背。 作业设计 1 朗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 把诗歌变成一个小故事。 4 找一首送别诗,借助资料自学。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学习古诗《回乡偶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 3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的贺知章的一首诗,出示《咏柳》,指名诵读。 4 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另一首诗。(板书诗的题目) 二、理解诗意。 1 学生自学生字并交流。 2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 教师范读。 4 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5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作者年轻时离乡,五十余年后回到家乡,当他听到儿童的问话,心里会想什么? 6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三、故事表演,体验情感。 1 自由吟诵。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 根据想象的画面,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吗?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当“编剧”,试将《回乡偶书》改编成一个故事。 3 将各自将编的故事交流一下,取长补短,在小组推选一个旁白、两个演员,合作演一演。 4 互演互评。 四、小结。 通过三首诗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借助字典或工具书自学另一首《回乡偶书》。

3,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2.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4.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4,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在上语文课前,语文教师只有做好准备工作,才能精彩的讲课!为此,下面我分享了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洞庭》。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诗。 2、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丝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山倒映在水中,山水浑然一体,如同白色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菊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二、学习古诗《菊花》。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关于描写什么的? 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屋开放,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一样。我绕着篱笆观赏菊花,太阳渐渐西下,我还久久不愿离开。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就没有花可以欣赏的了。)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二、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我躺在船上,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色。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看了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的人还看: 1.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2. 季羡林成功优秀教案设计 3. 不懂就要问教案 4. 大班社会
5,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全套教案,共41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板书课题师:同学们,谁会背诵李白的诗呢?(抽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二、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意思。3.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背诵古诗。三、自学指导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三次比赛第一次,比一比看谁能把古诗读正确四、比读古诗,纠正字音(第一次先学后教)1.先学 2.后教 指名读古诗,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指正并更正读错的字音。 3.练读 五、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次先学后教) 1.结合注释或者借助工具书理解以下重点词语的意思 尽 闲 厌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师总结。 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背诵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教师指导并范读古诗。 3.引导学生读古诗的前两行,体会作者的孤独之情。 4.指名说说古诗的后两行采用的修辞手法。 5.教师总结 6.背诵古诗1:古诗词三首 2:桂林山水 6万年牢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6,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九课古诗三首一题西林壁二暮江吟
《题西林壁》——苏轼《暮江吟》——白居易《雪梅》——卢梅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长相思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凤叶正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www.cn910.net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www.cn910.net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www.cn910.net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http://www.google.cn/search?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q=%E4%B9%A1%E6%9D%91%E5%9B%9B%E6%9C%88%EF%BC%8C%E5%9B%9B%E6%97%B6%E7%94%B0%E5%9B%AD%E6%9D%82%E5%85%B4%EF%BC%8C%E6%B8%94%E6%AD%8C%E5%AD%90%29%E6%95%99%E5%AD%A6%E8%AE%BE%E8%AE%A1&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
文章TAG:
四年 四年级 年级 古诗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23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大家都在看
-
小班分类的相关教案,按颜色分类小班math教案精选
2022-12-31
-
整合教案车轮的秘密,幼儿园小班教案一览表
2023-01-21
-
隆中队教案,复习参考资料(一)
2023-02-04
-
衣架的使用教案,空气干燥器衣架知多少?问与答(19)
2023-02-17
-
小班水果区域活动教案,我的最爱水果
2023-02-27
-
我用镜子做游戏幼儿教案,小学语文活动照片
2022-12-19
-
人主要食物的营养成分教案,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第七种营养元素
2022-12-31
-
幼儿园中班体游小蜘蛛请客教案,小蜘蛛织网教案怎么写?
2023-01-20
-
小班付又反思的教案,幼儿园小班安全公开课教案《安全全滑梯》
2023-01-23
-
绘本别再请来请去教案,一文读懂!这些幼儿园绘本教案
2023-01-23
-
教案画一棵树的教案,如何写幼儿园美术教案?
2023-01-25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小数乘法整数有何不同?
2023-02-10
-
音乐教案 贝多芬与歌德,歌德不愿意走但乐队鼓励他继续走下去
2023-02-18
-
生活当中的色彩搭配教案,坚毅向前预算案
2022-12-17
-
小学武术踢球教案设计,体育健身操、跑步、游泳、乒乓球
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