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语文教案

到 http://www.xxkt.cn/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

2,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学习《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教师简单串讲,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明确: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板书:   江心聆听琵琶曲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 ,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熟读课文,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难点:   反复熟读课文,体会小草与小河的美好品德,进而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揭示课题   1、看图,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播放流水声)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2)小河的水清清的,小草的颜色绿绿的,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地喜爱。这儿的水和草为什么这么可爱呢?让我们看个究竟吧。   (播放课件或课文朗读)   2、揭示课题   出示:小河与青草 (注上: hé yǔ qīng cǎo )   指名读题,教学青。(后鼻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   1、分小组读课文(四人一小组),有求: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小组成员互帮互助,没有把握的字还可向其他组请求帮忙。   2、教师巡视组织小组读好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老师带来一些词语宝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1)出示生字词:   小河边 感谢 河岸 紧紧 抱住 碧绿碧绿 喜爱 水分 干枯   (2)指名、齐读词语。   (3)现在词语宝宝又躲到了课文中,你们还会认出他们吗?指名分自然段试   读课文,师生及时正音。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小草喜爱小河吗?(生:喜爱)为什么喜爱?小朋友你们读一读这句话。   投影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你是怎么知道小草喜爱小河的?   比较句子:(1)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2)弯弯的小河边,长着青青的小草。   3、这两个句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你觉得哪个好?   4、长满了说明小河边的小草很多,小草喜欢和小河生活在一起。   5、指导朗读。   (1)小草真是很多,的确是喜欢小河。怎么读才能读出小草的高兴呢?你们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2)(播放流水声)小草喜爱小河,你们喜爱吗,怎么读出你们的喜爱呢?谁再来试试。   6、这句话里有两个生字,你们能找出来吗?指导书写:青、草   (1)青:上下结构。第四笔横较长,第五笔是竖。   (2)草:上下结构。最后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3)学生按笔顺描红。   (4)观察生字位置结构描红、临写。   四、设疑激趣   小草为什么喜欢小河,小河也会喜欢小草吗?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学习了本课的字词,并初读了课文,对《苏州园林》作了宏观分析,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段落对本文作微观研究,充分领略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掌握必要的说明文知识。    二、赏析课文3-6段,   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描述出来,在班上交流。   (一)第四段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绝不讲究对称”。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   作比较 (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池沼的配合,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照应   1池沼有两种情况:   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   2相同点: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 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三)第五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明确:——“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四)第6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   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角落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美-(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美-(园林建筑的色彩美)   文中十余次提到绘画,“图画美”这一特征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联结园林各类景物的说明, 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本文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第10自然段   1.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三、辅导课后作业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某个有趣的地方,2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3,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7731639.html

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

4,小学语文教案万能模板通用5篇

  作为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写教学教案,你知道一份正规的教学教案怎么写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万能模板(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小学语文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认识两个偏旁“反犬旁、宝盖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了解方位。   2、理解“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    教学准备   1、找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学生在操场上做“踩影子”的游戏,观察自己和同学影子的变化。   2、太阳光和影子关系的课件。    教学内容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学习2个新偏旁“反犬旁”和“宝盖头”。   2、能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3、通过对“影子”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忆课前“踩影子”的游戏,说说玩后的感受:(如:你是怎么做的或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读课题,注意轻声的读法。   3、学习生字“影”。有一个小朋友叫京京,他和我们一样做过踩影子   的游戏看着这个字,说说怎么记住“影”字。(京京在太阳底下玩,那三撇就像他的影子。)   二、学习课文   1、师范读课文。   京京不但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影子,他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听听?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借助拼音,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要求会认的字圈出来。   ⑵借助拼音,把要求会认的字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前、后鼻音和翘舌音的字:影、前、常、跟、着、朋。)   ⑶同桌对读,互相正音。   ⑷开火车读,检查读音,共同正音。   ⑸自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3、细读课文,学习字词句,理解课文。   ⑴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这两小节分别写哪一幅图?   (2)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⑶集体交流,随机看课件,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看课件演示、观察,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影子的位置跟太阳的位置正好反。   看图说一说: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理解“前、后、左、右”。)   4、质疑、释疑。   ⑴学生质疑。   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说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它指谁?)发动大家动脑筋解决问题。   ⑵自由探究。   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   ⑶交流汇报。   在交流之中学习“黑狗、常常、跟着、它、朋友”这几个词,懂得影子   和黑狗有相似的地方:颜色黑,常常跟着主人转,非常亲热;“它”指影子,影子陪我上学、放学,就像我的好朋友。   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动动脑筋,学习认字   1、学习新偏旁“反犬旁”和“宝盖头”。跟老师说一说偏旁名称。   2、找一找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狗、它。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学生根据画面说说怎么记住“黑”字。   4、读词说句认字:用“跟着、朋友”分别说一句话。   5、辨字、认字:贴上三个头饰(男孩、女孩、动物的头)老师一个个指过去说:“他、她、它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到底是哪个tā呢?谁能从这儿找字贴上去?”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自己读读课文,想办法记下来。   2、边读边做动作,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3、看课件,老师引读课文,指导背诵。   4、学生自己背诵课文后,背给同桌听,会背的奖给自己一颗星。   五、课外作业   把生字读给家长听,把课文背给你的好朋友听。   继续观察:在哪儿能看到影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一步理解方位。   2、学写三个生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3、激发学生课外继续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了解方位。   2、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由读一读课文,再现课文中的生字。   2、开火车认字、词:影、前、后、它、跟着、黑狗、朋友。3、会背课文的同学站起来,背背课文。   二、观察说话   1、说给同桌听: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我的左边是(),我的右边是()。   2、全班交流。   3、小组认字比赛。   以五人为一单位,拿出各自准备的生字卡片,围成一圈,让圈中间的同学介绍手中的字。   如:我的前面是马字,一匹马的马;我的后面是友字,朋友的友;我的左面是飞字,飞机的飞;我的右面是鸟字,啄木鸟的鸟?   如果有说错的小组成员可及时纠正,比比谁说得又快又对。   三、指导写字   1、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学写“鸟、飞”。   教师利用一截电线,由“竖”弯成“竖折折钩”,在动态演示中帮助学生了解笔画形状,知道是一笔写成的。   2、让学生找一找三个生字中带有这个笔画的字,书空。   引导学生分辨“鸟”和“马”的区别。   描红“鸟、飞”仿写。   3、学习新笔画“横斜钩”,学写“飞”。   复习“横折弯钩”,想一想,哪个字有这个笔画?   比较“飞”和“九”,引出新笔画“横斜钩”。   看教师范写“飞”,跟教师书空,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交流在田字格中写着两个字要注意哪些笔画。   书写练习,个别辅导。   四、继续激趣,引导探究   1、激趣:学了课文之后,你还有什么有关影子的问题想研究(或教师提问)?   2、预设: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什么时候影子很清楚,什么时候影子很模糊?   什么时候人们喜欢影子,什么时候的人们不喜欢影子?   3、引导探究: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研究研究,能干的同学也可学着课本上小朋友的样子,写一段小诗。   篇二:小学语文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1、 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举列子等说明方法)   3、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差、抵、氏、庄、稼、繁、殖”,认读。   2、 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 互相评价。   篇三:小学语文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的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有关的语句。   1、提示学生抓住“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八个字,找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   第一次“得”:“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失”去运动衫:“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一元四角五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第二次“得”:“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给文章划分段落:(1—8)得到→(9—18)失去→(19—27)得到   3、按照板书的提示,用你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我”买一件漂亮的运动衫,但想到了邻居老先生的一双不能再补的破鞋,决定用运动衫去换上一双新鞋送给老先生,最后老先生又送给“我”一件运动衫的事。)   二、重点读读课文中有关“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从“情节完整性”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从“表达心意、体现情谊”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还可能从“标价(4.5美元)与实付的钱(“三块钱”加“一元四角五分”)的差价中”及售货员外加“一双长腰袜子”上发现售货员被“我”退衫买鞋关心老人的行为所感动,才会以4.45美元售出鞋子还外加一双袜子。这样写,更进一步地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学生各抒己见。   1、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当“我”得知运动衫是老人用小狗换来的时候,又有何反应?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一说当时“我”会怎么想?)   2、小结:我们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3、请你自己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1、这篇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用了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明一暗。“我”买运动衫、买鞋是明线,康威先生用小狗换运动衫是暗线,最后结尾时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2、你们说说这种表达方法有哪些好处呀?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出: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篇四:小学语文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2.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3.懂得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爱听故事,那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故事呢?(《逃家小兔》《郑人买履》《狐狸与乌鸦》),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大家都听得很入迷呢,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课文就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齐读课题,想一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明确:“守株待兔”是守在树旁,等待兔子的到来。   为什么要等兔子到来呢?兔子真的会来吗?   2.播放名家范读,学生圈画难认或难理解的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3.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进行指导。   4.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想一想,这个种田人守在树桩旁,在想什么呢?   明确:兔子呀,你快来!   “不用种田了,可真舒服啊!”   2.同桌交流,分享感受。   明确:   ①农夫很懒惰,想不劳而获。   ②农夫是等不到兔子的,会被饿死的。   ③上次的兔子撞到了树桩上,只是一个意外。   3.你们都是从哪里知道的,农夫不会等到兔子的呢?   明确:“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懒惰,要有所付出。   5.这样简短的文章却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这种文体的故事跟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文言文语言简洁,丰富。   (四)拓展延伸   你能劝一劝农夫吗?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将这个故事写成现代文,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文言词汇的记录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引导仍然不够完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如果时间充足,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等方式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文本,体会情感。   篇五:小学语文教案万能模板通用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和可爱。   2、学习可是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3、用摘录法概括第一段段落大意。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课文   1导入:   很多同学都觉得猫实在很可爱,老舍爷爷这篇《猫》就写得特别好,那他到底怎么写的呢?大家读读第一大段,多读几遍,选一个最喜欢的自然段,待会儿准备读给大家听。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反馈:   第一自然段:通过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的理由,体会到猫的可爱,产生对猫的喜爱。   第二自然段:你为什么喜欢第2自然段?(学生边说理由,教师边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喜欢这一自然段的人站起来读一遍   (二)感悟写作规律   摘录词语   1、学生把描写猫性格的词语找出来,写在纸上。   2、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3、(实物投影)反馈   4、齐读一遍词语   规律感悟   咱们来看看这些词语,它们之间好象有什么联系,把它们放到课文中再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完后,小组讨论)   (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内容)   1、学生回答,得出结论:描写性格的词语是一对对写的,前后表现的性格完全不同。   2、指名读(要求读出前后完全不同的感觉)   3、还有什么发现?(两种性格之间是用可是连接的)[课件中可是两字变红]   4、找出相同写法的自然段,也读出前后不同的感觉。(学生读一对性格,教师随机出现相应的板书)   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高兴不高兴   什么都怕勇猛(可是)   总结规律:   是呀,老舍爷爷就是把一对对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起来了。看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学生接说:古怪)   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古怪   高兴不高兴   什么都怕勇猛(可是)   摘录段落大意:   用摘录法来摘录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找到的学生站起来齐读一遍: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三)仿写一段话   (展示课件:出示三组图片,每组图片表现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1看图,明图意   2要求: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写法,也来写写猫,愿意试试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出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   3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4(实物投影)评价   (评价时注意:①有没有写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②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既找到了段落大意,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写作中去。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

5,求小学语文教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2d9a8422bcd126fff7050b10.html

6,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8个:欣、赏、钢、琴、继、匆、努、伟。认识一个新部首:金字旁。积累词语6个:欣赏、继续、轻手轻脚、伟大、聪明、赞叹正确书写生字6个:钢、欣、赏、琴、努、伟。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高亢激昂、委婉深沉”“全神贯注”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讲讲课文的大致内容。   4、通过学习,体会贝多芬的成功和他的勤学苦练、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生字8个,积累词语6个,正确书写生字6个。理解“手指为什么会发烫”的原因。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贝多芬两段钢琴曲)听了这两段乐曲你有怎样的感受?   2、学词语:高亢激昂、委婉低沉   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这两个词语?(将字音读正确)   理解:高亢激昂、委婉低沉   3、(继续播放贝多芬钢琴曲)你们听,这琴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委婉深沉)……在维也纳一家简陋的小旅馆里,有一位旅客也正欣赏这美妙的琴声呢!   (1)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2)轻声读读这段话,注意不加字,不漏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4、学生字。   (1)这几个词语谁会读?   (2)学习生字   “钢”区分形近字:刚、岗   “琴”:下面是今天的今   “赏”区分形近字:常、党   “欣”前鼻音   “努”形声字   “伟”左右结构   (3)你知道简陋是什么意思吗?请拿出你的好帮手字典,查查“陋”的意思。(狭小,简单)   (4)我们一起将生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过渡:在这门一家小旅馆里怎么会传来如此动听的琴声呢?究竟是谁在演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7课发烫的手指   (板书课题:37 发烫的手指 齐读课题)   6、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   (齐读句子)   学习:伟 理解:伟大(有杰出贡献,了不起。)   7、过渡:他的手指为什么会发烫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读课文,试着从文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贝多芬手指发烫原因的句子。   (1)交流。   (2)读句子,边读边想,你觉得贝多芬练琴怎么样?   理解:努力   (3)小结:是呀!贝多芬多努力啊!由于他练得时间太久,十个手指都发烫了,不得不随时用凉水冷却一下。(出示的句子中“太久”、“都”、“随时”这些词语变红。)   2、谁能读好这句话?(点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抽读词语。   2、写字指导:   (1)出示“钢、欣、赏、琴、努、伟”等6个生字。   “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琴”:下面是今天的今,不加点   “赏”下半部分是“贝”   “欣”左右结构,右边是欠字旁   “努”上下结构,上下相当   “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行描摹、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了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略   l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 :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正确的善恶观故事中的人物,热爱民间文学。   2、学习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速度,熟悉课文故事情节,创造性复述、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浏览课文的方法,练习有一定速度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创造性地复述、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动画片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让我们走进民间文学,认识一个小渔童,想知道关于这个小渔童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二、学习浏览课文   1、浏览课文,说说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2、浏览课文,说说故事的梗概   3、浏览课文,说说你对哪部分比较感兴趣。在你感兴趣的部分做出标记。    三、默读理解   1、默读,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标记出来,在空白片写上自己的感受。这咱感受可以是自己的心情,也可以是内心活动,可以是对故事人物的品头论足,可以是对课文用词造句的推敲玩味。   2、复述   创造性的讲述课文,有声有色,对故事中的人物有强烈爱憎。   可先在小组内进行复述   然后在班内进行复述,   让同学们说说复述的方法,讲讲自己复述的好的经验。   3、续说   进行合理的想像,把故事继续想象下去,想象要丰富且合理,有现实依据,有自己的独到想法。   要符合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要符合原故事的背景,符合故事的体裁特点。    四、积累内化1   1、自选词语   简单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分号的用法“读一读文中带有分号的句子,能不能用逗号或句号来代替。体会分号与逗号句号在用法的区别。   4、如果让你对故事中的人物各说一句话:你会说:   我会对老渔翁说:——————————————   我会对渔者说:——————————————   我会对洋毛子说:————————————————   我会对县官说:——————————————   5、迁移练习:   认读生字   指导书写    五、及实践   课外阅读课文原文。

7,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资源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教案 .1944年9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

8,小学语文课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五 ·《献给老师的歌》活动课设计教, ·圆――创新作文课教案设计 九寨沟课堂教学案例反思,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论文 2008年8月12日 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九寨沟 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等案例研究方面的教学参考资料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小学语文课教学案例析--柳絮飞飞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Re: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圆圆(游客) 写得真好 by 圆圆(游客) 2007-7-4 23:48:33 小学语文教案论文_喇叭花小学语文教案论文为您提供最新免费的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教学案例http://www.google.com/bookmarks/url?url=//rwxx.ruh%0dexuangou.c%0dom/m/kw/52219/1617297.html
名师同步教学设计1——6年级 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经典案例赏析3——4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

文章TAG:语文教学教案2000字左右语文  语文教学  教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