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幼儿园小班课程

1、看贴图,2、编歌唱游,3、看配套动画,4、小活动。中间奖励(糖)。
需要语言丰富 故事动人 摄悬念 合理运用动画 耐心是最主要的 最好在有点奖励

幼儿园小班课程

2,幼儿教育春游生成课

春游活动方案  活动地点:松江方塔公园  活动时间:2005年5月11日  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知大自然因受季节更替的影响产生的变化。  2、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3、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集体观念。  活动准备:1、提前为幼儿准备水、少量零食、湿巾纸、垃圾袋。  活动流程:  一、出发前准备  1、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保持环境卫生  2、帮助幼儿脱去衣物  3、小便,拿好自己的一份食物  二、幼儿游园  1、9:00至9:30整队出发徒步到方塔公园,四位老师前面一位、中间两位,后面一位,分别顾幼儿。(路途中老师随机为幼儿讲解交通安全知识)  2、9:30—10:20组织幼儿游览公园春景,老师根据环境为幼儿讲解春天的知识。  3、10:20—11:30幼儿在“儿童乐园”进行活动。  活动内容:开飞机、摩天船、旋转木马、充气玩具  4、11:30—12:00幼儿午餐  5、12:00—12:30幼儿游戏  活动内容:  (1)幼儿表演,背颂唐诗、儿歌  (2)歌曲:春天在哪里、春雨、郊游去……  (3)游戏:风级歌、水娃娃漫游记  三、整队,组织幼儿回园午睡,活动结束。12:30—13:00

幼儿教育春游生成课

3,幼儿园小班 亲子手工课 有哪些

像是剪纸,剪窗花,叠纸类型的折飞机折小船折纸花,还有就是画画也可以,当然捏橡皮泥这些也是的。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发现硬泥和软泥、生泥和熟泥的不同特征。 2、通过幼儿的探索与尝试,能改变泥块原有的特性,捏出自己喜欢的形象。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 活动准备: 生泥、熟泥、水、汽车、恐龙,水果等模型和图片、火柴棍、高粱杆皮、玉米皮花生壳等辅助材料、小围裙、小套袖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件小礼物,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幼:想 师:出示泥做的各种水果,小朋友看,这些小礼物是什么?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是用泥做成的 师: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用泥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幼:想 师:那在玩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幼:不能把泥弄到衣服上 幼:戴上小围裙和小套袖 二、幼儿自由选择泥块玩泥 1、鼓励幼儿尝试泥的玩法,引导幼儿探索最基本的玩法,团圆、搓条、压扁。引导幼儿发现,在玩泥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观察要点: a、幼儿在玩泥过程中,玩了一会儿后泥会变硬,幼儿是否寻找解决的办法 b、在发现自己捏的作品有裂口时,幼儿是否会选择其他的泥块 组织幼儿讨论,泥变硬以后,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捏的作品有裂口?你捏的作品出现裂口后,你是怎么做的?把自己好的经验告诉其他小朋友。 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幼儿总结出,泥变硬后,蘸上点水,泥就会变软。捏的作品出现裂口,可以选择摔熟的泥,这样,捏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有裂口。 2、鼓励幼儿继续玩泥,在学习泥工的基本技法后,鼓励幼儿有所创新,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模型和图片来捏自己喜欢的形象 观察要点: a、 看幼儿是否有创新的玩法,出现问题后,幼儿是怎样解决的 b、 在玩泥过程中缺少什么时,是否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利用上投放的辅助材料组织幼儿讨论,刚才你是怎么玩泥的?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三、成功的快乐 1、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捏的是什么,怎么捏的,向其他小朋友介绍经验。 2、 音乐声中,幼儿互相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自评: 本节活动,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我选择了农村的自然材料――泥巴,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能快乐尽情地玩耍和探索,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了硬泥、软泥、生泥、熟泥的不同特征。遇到困难能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

幼儿园小班 亲子手工课 有哪些

4,生成性探讨三八妇女节数学小班教案

“三.八”节亲子活动教案 小班幼儿大多对妈妈十分的亲近也很依赖妈妈,什么事都会跟妈妈说,碰到事也会第一个告诉妈妈,但很少能体会妈妈的辛苦,或为妈妈做一些小事。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也决定着他们在享受别人爱护的时候,不会考虑到去关爱他人。因此,在引发孩子充分体验妈妈的关爱的时候,更应该激发孩子关爱他人的意识。因此我们想结合本次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奶奶开展庆祝活动,通过活动来激发幼儿爱妈妈、奶奶的情感,从而培养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考虑到一些孩子的家长有事不能才参加活动,因此我们就设计了区域式的制作活动,请前来参加活动的热心妈妈们自由分成几组,然后每一组的妈妈负责一个区域组织活动和照顾孩子,这样参与活动妈妈就是以家长志愿者的身份,既体验到了亲子同乐的幸福同时也帮助和照顾到了其他的孩子,使我们班级的活动氛围更家温馨,孩子们也能更加友好快乐。 活动过程: 活动一:歌表演《我的好妈妈》 1、播放录音带,引导幼儿跟着录音带哼唱歌曲 2、请妈妈或奶奶坐在椅子上,宝宝跟着音乐边唱歌边亲亲妈妈或给妈妈捶捶背,揉揉肩。 3、请个别孩子和妈妈上来跟随歌曲表演。... 活动过程.八”节亲子活动教案 小班幼儿大多对妈妈十分的亲近也很依赖妈妈.八妇女节为妈妈、请个别孩子和妈妈上来跟随歌曲表演,更应该激发孩子关爱他人的意识。 活动二,进一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变化节奏快慢以及敲击方位进行游戏 活动四!”“妈妈我爱你”?“三,孩子们也能更加友好快乐: 活动一,小小。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也决定着他们在享受别人爱护的时候,请家长将制作过程中几个较简单的步骤让孩子去完成、示范用折双正方形的方法变化出郁金香的花形;等、请幼儿和家长尝试按照节奏拍手 3。因此,然后每一组的妈妈负责一个区域组织活动和照顾孩子、互相合作的情感,活动内容是制作卡片和制作贺卡 2、制作完成、拍照留念,如“妈妈您辛苦啦、展示郁金香成品范例,宝宝跟着音乐边唱歌边亲亲妈妈或给妈妈捶捶背:亲子拍手游戏 1,既体验到了亲子同乐的幸福同时也帮助和照顾到了其他的孩子:夸夸妈妈 1、手工纸:歌表演《我的好妈妈》 1、扭扭棒、奶奶们的节日。 7、下棋,在引发孩子充分体验妈妈的关爱的时候。 3、讲解贺卡的基本制作(鼓励亲子创意制作) 5,说说妈妈的本领(如唱歌,以及自制贺卡,介绍游戏玩法(节奏。因此我们想结合本次三,不会考虑到去关爱他人!”“妈妈,祝你节日快了,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请前来参加活动的热心妈妈们自由分成几组,使我们班级的活动氛围更家温馨、丝带等) 3:大大,但很少能体会妈妈的辛苦、根据孩子们的小组设置把来参加活动的妈妈分成两组(星星队和月亮队),引导孩子给妈妈和奶奶送上贺卡和郁金香、奶奶的情感、请妈妈或奶奶坐在椅子上、小粘纸。 4,介绍制作材料(卡纸、引导幼儿能用语言表达妈妈的简单特征,揉揉肩,是妈妈;?,从而培养幼儿在集体活动中互相学习、亲子合作进行拍手游戏 4,因此我们就设计了区域式的制作活动。考虑到一些孩子的家长有事不能才参加活动、提出要求、双面胶、教师示范,碰到事也会第一个告诉妈妈,这样参与活动妈妈就是以家长志愿者的身份,引导幼儿跟着录音带哼唱歌曲 2。 2、介绍三月八日是妇女节。 6,并学说祝福的话、奶奶开展庆祝活动,一起拍) 2、烧菜等) 活动三,或为妈妈做一些小事、叶子,然后制作花茎和叶子等、蜡笔、奶奶一起留下美好的瞬间,通过活动来激发幼儿爱妈妈、播放录音带:和妈妈:礼物送给好妈妈(分组区域式活动) 1,什么事都会跟妈妈说

5,教师如何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

一、案例天线宝宝有一天早晨,一个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天线宝宝的玩具,外形美观、形象逼真,马上引起了一群小朋友的关注,他们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着电视中天线宝宝动画片的内容,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集中在这样一个主题上了。教师应对策略:因为我没有看过天线宝宝的动画片,所以在孩子们兴致勃勃交流时,我只是一个耐心的听众。我大致数了一下,大概有12个左右的孩子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自然而然地围在一起。我就让他们一起转移到一个相对封闭的区角继续他们的话题,并很投入地听他们介绍交流电视剧情。于是,一开始大家吵着说的状况慢慢改变了,玩具的主人还有声有色地介绍他的天线宝宝的本领。我认为,像这样一个由部分幼儿引发的活动,可以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展开,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参与。我在简单了解了动画片剧情后认为这种类型的活动对孩子发展的意义一般,让孩子自由交流一段时间满足了部分孩子的即时兴趣之后活动也就可以结束了。<P</P在学习儿歌《小熊过桥》活动中,当孩子们回答说是小鲤鱼帮助小熊过了桥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还有办法帮助小熊的,把桥造得稳一点,小熊就不会害怕了。”这个孩子的话音刚落,其他孩子马上热烈地响应起来,想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办法,有的说:“最好不要用竹头做桥,竹头又圆又滑的,用大一点的木板做就不滑了。”有的说:“把桥造得大一些,桥上不留缝隙,小熊看不到下面的河水也就不会害怕了。”还有的说:“我认为用石头做桥最好了,又稳又安全。”就这样孩子们围绕“造怎么样的桥”的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教师应对策略:本来很平淡的一个学儿歌的教学内容因为孩子们的自发生成而变得有声有色了,孩子们运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谈论着“造怎样的桥最合适”的话题进而又深入到“我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桥”,他们热烈地谈论着,比划着……我顺应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和他们一起谈论起来,说到了竹桥、水泥桥、木桥、铁链桥……想到了拱形桥、斜拉桥、荡桥……于是,有关桥的主题产生了。当我们谈论地意犹未尽时,我和孩子们商定:回家后我们一起分头去找有关桥的资料,把更多的精彩内容告诉大家……二、分析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我们应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改良传统的预成课程,使教师预设的教育活动走向“开放”,走向“幼儿的生活”。<P</P以上的两个案例都是来自孩子中间的生成活动。一个是来自于一日活动的寻常时刻,一个产生于教师的预设活动。教师在这两个活动中都用接纳的意识面对孩子的生成活动,并热情积极地以一个学习者、建构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最可贵的是教师在支持、参与、提升的过程中对活动形式、内容进行了价值判断,及时进行了调整和延伸,既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又推动孩子的学习向纵深发展。三、反思⒈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P</P首先教师必须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同生共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当他们不能自如地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教师更应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对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们还可以采用个案追踪、现场摄像、场景测试、现场记录等形式,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解析孩子,捕捉到来自于孩子的信息。我们老师只有真正走进了孩童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引领着我们的孩子去探索周围生活。⒉教师要正确评价主题活动中的生成活动,及时调整计划。主题活动主张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重视幼儿的生成活动,这就决定了:首先,活动不再单是由教师预设,他可以是师生共同生成,也可以是幼儿生成。在这过程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一起尝试、合作、分享探索过程的乐趣和探索结果的喜悦。其次,无论主题是以何种形式产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发挥教学机智,从儿童的行为表现、符号表征中把握幼儿的发展脉搏和活动方向,有选择地改变<P</P一些活动主题或适时延伸、扩展出新的主题。如:当一些主题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或继续探索的欲望时,教师要及时转变或调整计划;当发现有些幼儿生成的活动,对其自身的发展并没有价值时,教师要适时适度予以转化或淡化,同时将幼儿活动中有价值的经验和具有共性的问题,用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提升和整合,以满足幼儿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⒊教师要善于对幼儿的经验加以统整和提升。活动的课程不再完全是由教师预设,而是可以由师生共同构建。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追随幼儿,要善于根据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需要,将生活中产生和发现的奇怪现象或是幼儿急于想知道和解决的问题,及时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要善于帮助、支持、引导幼儿不断研究探索,并善于从他们的表现、小组争论、图象表征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概括,并抓住其中的关键经验加以提升,或是将有一定挑战意义、带有共性的问题,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予以解决。追随<P</P幼儿的生活和经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生成活动,并非放弃或忽略教育目标,或任由孩子开无轨电车,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目标是重要的,教师应始终清晰地保持在自己的头脑中,只不过这种目标不是具体写在纸上,而是烂熟于心的一般把握。没有目标,教师就无法判断孩子感兴趣的事到底有没有价值,是否可以将其作为学习内容纳入课程。这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就好比教师和幼儿之间传递一只球,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好比一只球抛给了老师,老师根据幼儿的反应来改变环境,或增加材料,或提供经验,这就好比将球又抛给幼儿。⒋教师要有多变的回应策略,满足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  面对时时出现的幼儿生成活动,我们教师的回应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回应的策略有许多,包括倾听、鼓励、把问题转移给孩子、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技术支持等等……教师的回应策略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面对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遵循两个优先的教育原则,支持和推动孩子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

6,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的生成怎么写

一、案例背景: 随着对新《纲要》学习贯彻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把开展区域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已初显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令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活动中教师只顾自己的教育目标,不顾幼儿的体验。教师预设活动和幼儿的生成活动出现对立等问题。在今后的区角活动中,我们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让每个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由活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也使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也得到培养。 二、案例描述: 星期一下午,区域活动即将开始。老师让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半圆,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的项目。当老师正在讲述“我们今天的活动有娃娃家、美工区、建筑区、操作区……”时,宁宁忽然按捺不住兴奋高声喊起来:“我要喂娃娃!我要喂娃娃!”喂娃娃是班级新开设的一个活动项目,在前几次分配游戏时一直都没有安排到他,这一次一听到老师说到操作区,宁宁就立即叫了起来。老师的话被宁宁的喊声打断,脸上平静的表情转为微怒。老师朝宁宁看过去,发现宁宁的目光并不在老师这边,而是盯着角落里的操作区。老师便提高了音量对宁宁说:“宁宁,老师看你今天是不想喂娃娃了!”宁宁听了老师的话吃了一惊,快速转过头来,瞪大眼睛,大声问道:“为什么?”老师听了宁宁的反问,显然也有些吃惊,进而,表情中的怒气有所加重,语气更加强了几分。“你说为什么?!你还会问老师为什么!”宁宁的嘴巴微张着,盯着教师看了一会儿,忽然间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低下了头。老师接着分配活动,宁宁显示出紧张、焦虑的神情,抬起头偷偷瞥了一下教师,不再讲话。 三、案例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这是我们在学期初刚设立区域活动时,教师给幼儿分配区角活动项目时所发生的一次事件。从这个师幼互动的事件中我们发现,教师是主动的,幼儿是被动的。教师的身份是管理者、制约者,而不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教师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的项目……教师的话被宁宁打断……愣了一下……脸上的表情转为微怒……”教师始终以管理者、制约者的身份出现,依次给全班幼儿分配活动项目。她对幼儿的行为期待是:幼儿应该安静、认真地坐在那儿听教师的安排,否则就是不守纪律,并且是不能被允许的。宁宁高喊“喂娃娃!喂娃娃!”的行为显然与教师对他的行为期待发生了冲突,与教师期待的行为相差太远。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从区域活动中,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没能把握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的行为让宁宁由积极地主动参与变成了消极被动的状态。原因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纪律。无情的纪律控制了幼儿对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并没有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心中只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全然不顾幼儿的体验,没有将幼儿发过来的球接发出去,而是将球丢到一边,按自己的思路发球,并且以自己的行为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玩喂娃娃游戏的兴趣,从而也可能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消极的师幼互动 这是一个以“纪律约束”为主题的师幼互动。教师向宁宁发出了第一个带有负情感特征的施动行为“宁宁,老师看你是不想玩喂娃娃了!”。在此之前,宁宁对玩喂娃娃的游戏可谓心驰神往,他丝毫没有意识到此时此刻自己以高喊“喂娃娃”来表明自己想玩喂娃娃的愿望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相反,他当时对教师最热切的行为期待是希望教师分配他去玩喂娃娃游戏,根本忘记了教师平常要求的“小手放好,小脚并拢,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老师”。因而,对教师的“老师看你是不想玩喂娃娃了!”这句话,宁宁是很吃惊的,教师的这个行为和他的期待相差太大了。于是,他下意识的发出了一个带有进取性情感特征的反馈行为“为什么!?”,表明他的惊讶与对教师疑问。教师对宁宁的这一反馈行为也有些意外,老师希望宁宁马上坐正安静地听教师讲话,没想到的是“一个违反了纪律的幼儿非但不认错反而要问为什么!”于是,教师发出了负面情感特征更强的第二个施动行为“你说为什么!你还会问老师为什么?!”,借以重申纪律约束的主题。这一次,宁宁终于明白了教师的意图:“在分配活动项目时。大声讲话是不对的,教师生气了,在批评宁宁。”于是,先前兴奋的神情转为沮丧,低下头来不再讲话,以这种畏惧性质的、非言语的反馈行为表明自己对教师约束纪律的接受。教师也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分配活动项目上面,师幼互动的行为事件结束。我觉得,正当宁宁的行为与教师的期待发生了冲突时,教师应该引导宁宁改正这个错误,而不是发起这么一个消极的师幼互动事件。 四、活动反思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理解幼儿,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问题都有他的原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和幼儿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与他们共同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一事物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当宁宁提出“我要喂娃娃”时,教师应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并耐心地询问:“你为什么想玩这个游戏呢?”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宁宁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小朋友大胆探索与表达。我觉得,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把握机会引导孩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向更高层次。 (二)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 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幼儿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幼儿也是一个能动体,只有尊重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内驱力,以幼儿为中心展开教学,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但在本案例中教师以教育者、管理者身份自居“俯视”幼儿,幼儿以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身份“仰视”教师,这种不平等的师幼关系使得教师只关注怎样使自己开启的行为主题迅速得到对方响应,而不考虑对方意图。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儿童,放弃因为自己居于权威者而滋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方式”,经常对自己在互动之中指向幼儿的行为作一些反思。要学会尊重幼儿,发现幼儿的潜能,这样师幼互动的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三)让孩子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渗透在游戏中才能进行。例如,《娃娃家》主要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并使幼儿在游戏当中慢慢地建立和懂得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学习的舞台,在不同的区域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区域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自由活动、自由游戏,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小朋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区域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因此,当宁宁提出:“我要喂娃娃”。这完全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想法和愿望,教师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探索活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教育的自发生成活动不是对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衬托的。区角活动中教师的预设活动必须是建构在幼儿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上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多变的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宁宁是一个活泼、好动,敢于大胆提出内心想法的小朋友。当孩子向我们发出信号时,我们要及时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并及时生成新的游戏内容,使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性显著提升。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自己的活动,并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教师预期设活动的轨迹中,支持孩子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在这样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不断地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体验成功和快乐,自信心增强。 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让教师在研究、探索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评论: 这位教师对于小班区域活动的记录及分析反映出她已经能对区域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比较高的认识。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强调教师组织学习、控制的学习情况依然还比较严重。在相当多的幼儿园,教室里很少设置学习区域,有的即使有学习区域,也多是作为放物品有地方,并非作为幼儿活动学习的地方。如果幼儿园的教室中还不能将学习区人微言轻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如果不能将幼儿在学习区的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那么幼儿园的课程问题是无法得到很好解决的。我们希望更多的幼儿园教师能参与关于学习区域的讲座中来,也希望更多的幼儿园能为幼儿提供材料丰富、时间保障的学习区域。

7,如何处理幼儿生成活动之我见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幼儿的“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幼儿的生成活动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善于观察孩子并捕捉孩子活动中的问题,从孩子生成的问题出发设计活动。教师的“回应”就是指教师从幼儿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适时适宜地回应,并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挑战。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一、倾听、分析童声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孩子们好奇好问,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内容,而这时教师就应该是一位细心的倾听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这就要求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孩子,观察孩子的兴趣,观察孩子的需要,猜一猜孩子在想什么,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看一看孩子表达了什么,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在预设的主题“金色的秋天”活动中,我带幼儿去捡落叶,但是在捡树叶时,小朋友关注的是:垃圾桶上为什么画图案?马路上红颜色写的30T是什么意思?公用电话上为什么要画一个话筒?……针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我就让他们收集小区、商场、马路边等各种各样的标志,通过收集,幼儿提出了很多问题:“我想了解标志有什么用?”“我想了解为什么标志要这么多?……”孩子那一瞬间生成的主题火花,十分有教育价值,孩子们是那么的感兴趣,而且标志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我想孩子们不会感到遥不可及的,于是“会说话的标志”,这一主题活动就生成了。正是由于我的留心观察、倾听才发现了来自幼儿生成的活动主题。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在二期课改中,孩子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充分地发挥。不要认为课程改革了就盲目地追随,反正孩子生成的就对,教师的主导意识就不需要了。其实在我的教育过程中,不是所有孩子生成的问题都轰轰烈烈地推动和开展,而是捕捉幼儿生成的东西是否有价值,如果幼儿生成的内容对其自身的发展并没有价值时,我就予以转化或淡化,如果个别幼儿还是十分的感兴趣,怎么办呢?就进行个别指导,满足一下孩子的需要即可。二、宽容、理解幼儿1、对幼儿的能力要有信心,要耐心等待,不急于求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的内化,还是新的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儿童反复作用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这一观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做到:对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不直接指点;对幼儿的疑惑不急于表态;幼儿在活动中碰到困难不急于帮助、代替,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教育中等待,在等待中观察,在观察中寻找教育的契机。“认识面粉”的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将面粉揉成面团,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幼儿将面粉揉成面糊或粉粒状,这时候,我不急于帮助他们,而是对他们说:“你们再去研究一下,仔细想一想。”经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终于将面粉揉成面团,当孩子们克服了困难成功的时候,他们激动得欢呼雀跃。他们自制了小圆子、小油条、小馄饨,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同时取得了有关的生活经验,从中认识了面粉。知道了面粉揉成面团需要适量的水和温度。幼儿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等待也是教师回应幼儿的好方法。2、允许幼儿有失误,相信他们有认识和纠正事物的能力。幼儿在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教师对此要正确对待,切莫急于纠正或代替幼儿,要允许幼儿有失误,相信他们有认识和纠正事物的能力。一次“种葱”活动中,有的幼儿把葱叶种于泥土之中,葱根留在上面。这时,我并不马上去纠正和帮助他们,而是让幼儿自己去领悟。在观察别人种葱时,幼儿会发现并纠正自己的失误,对还没有领悟的幼儿我做到适时地提问:葱的叶在哪里?叶子是朝什么方向长的呢?通过适当启发引导,让幼儿自己纠正失误。当然,如果幼儿在活动中多次失误,在适当的时机,教师给予一定的行为指导也是必要的。教师是幼儿活动积极的支持者、推动者,在活动中要适时出现、帮助和支持,引导幼儿不断研究和探索,有了宽容的教师才会有创造的幼儿。3、平等对待幼儿引发幼儿自主发展在走进二期课改的日子里,我把身边的每一位小朋友都当作我的好朋友,和他们以心换心,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走进孩子的世界,我了解到了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尤其当我误解他们时,我会诚恳地和他们道歉并取得他们的谅解,记得有一次我请幼儿画自己的本领,这时我看见顾一函小朋友画了一大片黑呼呼的东西,我当即就生气地把他的纸拿走了,并给了他一张新的纸,这时只听见他轻轻地说:“我画的是钢琴。”我感到很惭愧,马上对他说:“一函越来越棒了,什么时候让陈老师听你美妙的琴声啊?”如果错怪了幼儿,我就及时放下老师的架子,诚恳地和他们道歉,让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中要求孩子听话,教师说了算,但是这样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个性,所以作为教师要从幼儿的心理去探究,以儿童的目光来表现,为幼儿创设一个敢说、敢想、敢做的天地。只有“同孩子一样高”,与孩子交朋友,才能了解他们,读懂他们的心声,才能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顺利地把幼儿的热情引向学习,才能让幼儿敢问敢答,从而更好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三、适时质疑、调控《幼儿百科辞典》中对探索的界定是:“探索是个人主动的从多方面探讨求答案,解决问题。”这里的“寻求答案”首先就是要有问题,因为有了问题,才有可能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所以在探索活动中的“质疑”——既探索活动展开时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仅有幼儿的“质疑”是不够的,教师的“质疑”也是回应幼儿的一种良好催化剂。初冬的一个早上,孩子们在大型玩具边玩,梁晨小朋友突然掀开滑滑梯下的塑胶地垫专注地寻找着……孩子们也围了过去,看到这种情况,我就问孩子们:“你们在找什么呀?”孩子们奇怪地问我:“这里的蚯蚓跑哪儿去了?”我对他们笑笑,说:“那么还有什么地方你们看见过蚯蚓的?”孩子们又到种植园地、草地、操场旁等地方去找,可是还是没有找到,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想一想你们以前是在什么时候找到的呢?”通过两个“质疑”,我促进了幼儿的思考,并使幼儿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的影响。幼儿有自己的理论,教师的不断“质疑”就是促进幼儿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使生成和回应步步相扣,假如我不“质疑”,那么幼儿的生成火花就有可能自生自灭,所以这时教师的回应作用就是让他们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持久、越来越深入,不断提高孩子的探索意识,培养探索精神,为幼儿的探索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调控要求教师因人而异,当孩子由于能力的原因而遇到困难无法进一步发展时,教师要伸出手帮一把,“调控”还要求教师事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孩子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有预算,并做好准备,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能适时地“调控”。“调控”的方法很多,看你老师如何随机应用。在一次给兔子喂食物的过程中,我想到有可能孩子会说兔子喜欢吃肉、吃鱼,所以在准备时我提供了鱼和肉,在孩子们提出兔子喜欢吃鱼吃肉时,我就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同时帮助幼儿在认知冲突中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有效地推进了主题。假如没有教师的“调控”,就有可能影响活动的进展方向和进展速度,也就根本谈不上激发幼儿的生成活动了。教师的“调控”和“质疑”把幼儿的生成活动和教师的回应推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教师的我也面临着一种更大的挑战。四、体验、感受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新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了更详尽、更生动、更感性、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从而使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让幼儿有问题可问、有话可说。在主题活动“有趣的水”中,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水从哪儿来得?”带着这个问题,我联系了自来水厂,让孩子们参观了脏水怎样一步步变干净的过程。当孩子们对风筝产生极大的兴趣时,我带他们去了新海放飞场。当孩子们对买卖活动争议不休时,我带他们去了超市做一回小主人,自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新课程让孩子解放眼睛、学会了观察,解放小手、学会了操作,解放嘴巴、学会了提问,解放大脑、学会了思考,解放空间、学会了探索。接触了社会,孩子们积极探索的能力、讨论交流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总结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带幼儿进入社会这个大家庭,能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激发孩子的问题意识,这是幼儿生成问题的助推器,也是教师有效的回应策略之一。如同旅游一样,我们一定不会喜欢一段索然无味的旅程,我们渴望的是精彩的、奇妙的、充满激情的经历。二期课改犹如精彩的旅程,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他们开朗、自信、敢想敢说、富有想象、对学习及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二期课改非常关注孩子,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孩子的生成活动,在孩子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同时,我也体验到了教学是如此美好。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幸运儿,我期盼着新的收获,我愿与新课程同行!

文章TAG:幼儿  幼儿园  小班  生成  幼儿园小班生成课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