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比大小)》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比多少(比大小)一 、教学目标1、 认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2、 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二、预计教学时间: 1 节三、教学重难点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三、教具学具准备猴子分水果图,猴子、梨、香蕉、桃子图片。三、教学活动(一)呈现课本主题图,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1、 有一天,猴子灵灵过生日,他请了好朋友来家里庆祝。它一共请了几个朋友?它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怎样整理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那种水果不够吃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二)动手操作,学习“〉”、“〈”、“=”1、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2、学生展示自己摆放的结果,师生共同摆出书中的象形图,并写上相应的数字3、学习“3=3”(1)一只小猴子说:我喜欢吃桃子,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子吗?(2)一个猴子吃一个桃,3只猴子要吃3个桃子。桃子够吗?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各数由什么关系?(它们一样多,同样多、相等)(3)教师:表示两种东西一样多,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图下面写上“3=3”并教读这个式子。4、学习“3〉2”方法与前面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说说大于号的形状,5、学习“3<4”方法与前面相同。与小于号比较,借助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大于号的用法,如“大嘴对大数,尖角对小数”等。6、区分“〉”和“<”(1)区分两种符号 用手势表示不同等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2)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来(3)5以内的数字比大小,填上正确的符号(三)小结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比较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较物体多少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对应一个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 巩固练习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设计

2,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只鸟的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P83-P84(7,6,5加几的进位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探索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3.能运用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与之前学习的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联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谁和谁凑成10,他们就是好朋友。  9和谁是好朋友?(1)  8和谁是好朋友?(2)  ……  二、创设情境,探究算理  1.提出问题  师:在一颗大树上,原来有7只小鸟,又飞来6只,  那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求一共,比多少,等等。  2.根据不同的问题,列算式。  生:求一共有多少只?  列算式 7+6= (只)或6+7= (只)  3.讨论如何解决该算式,你用的什么方法,和同组学生交流一下。  三、 解决问题。  1.做一做,说一说。  引导学生结合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活动,解释说明自己的计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的体会算理。  2.圈一圈,算一算。  巩固7加几,学习5加几的计算。同时,通过动手圈一圈,如先把10跟小棒圈在一起,再算出结果,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策略和计算过程。  3.想一想,填一填。  (1)巩固学生计算能力。  (2) 通过计算,观察,继续填写算式,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之间的规律。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本题目的是通过圈一圈,巩固“凑十“,练习7加几的进位加法计算。  2.练一练第四题。  通过涂颜色的趣味题目,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本题目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涂色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涂色过程。  五、 课堂小结。  1.让学生谈一谈本节的收获。  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说一说自己的方法与感受。  3.教师小结:小结方法,同时对情感过程进行升华。  板书设计  有几只小鸟  7 + 6 =13 7 + 6 = 13  3 3 3 4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只鸟的教学设计

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支铅笔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支铅笔》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减法(一)”的第一课时《有几支铅笔》。2、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情景中感受体验加法的含义。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学习算法多样化。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图意并正确列式 。难点: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式。二、说教法和学法:1、以亲身体验为主线:《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恰能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我设想让学生经历”在观察中体验——在操作中体验——在演示中体验——在做数学中体验”几个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体会加法的两种含义,体会算法多样化。2、以学会学习为途径:《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能在老师指导下,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结果的大致过程”。根据刚入学的学生缺乏学习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经验,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问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问题情景(笑笑手拿铅笔),产生提问题欲望,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应给予评价和指导。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构建策略多样化思想,并学会表达解决问题观察、思考的过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应讲求实效。对于一年级学习来说,本设计注重从两人合作开始训练和培养,重视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进行合作。3.以情感态度为动力:内部情感、学习态度、外部激励(情景、评价)情景,让学生观察中感受。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创设”变魔术””数铅笔”情景,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直观地从生活中的”数铅笔”引出”一共有几支铅笔?”这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让学生从观察中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懂得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并学会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组织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节课根据学生刚入学,缺乏知识经验、合作学习经验,缺乏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实际。所以就应以学生独立思考、两人合作学习为重点,让学生在合作中拓展思维的深、广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由于时间关系和内容不太紧密联系,对于”练一练”中第3 题”每次多几个”可以调到课外或练习课再做。
厘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填一填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初步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支铅笔说课稿


文章TAG:一年  一年级  年级  上册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