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初一数学重点

作为一个老大哥要提醒你们,初一初二一定要打好基础,要不初三就被动了。再说你数学功底好的话,物理化学就容易多了,要不以后只能学文科了!

初一数学重点

2,初一数学常识

-1-1= -2 1+(-1)=0 │-1│+│-1│=2 (-1)+(-1 )= -2
-1-1=-2,1+(-1)=0,│-1│+│-1│=2

初一数学常识

3,七年级下学期数学复习知识点要全

1. 概念知识1、 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2、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3、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4、 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5、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6、 余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7、 补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8、 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其中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就是对顶角。9、 同位角:在“三线八角”中,位置相同的角,就是同位角。10、内错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位置错开的角,就是内错角。11、同旁内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在第三条直线同旁的角,就是同旁内角。1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开始,到精确的那位止,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13、概率: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就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1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1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6、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17、三角形的高线:从一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18、全等图形: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19、变量:变化的数量,就叫变量。20、自变量:在变化的量中主动发生变化的,变叫自变量。21、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被动发生变化的量,叫因变量。22、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23、对称轴:轴对称图形中对折的直线叫做对称轴。24、垂直平分线: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一条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它,这样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二、 计算能力(A) 整式的计算。1、 整式的加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2、 幂运算(七个公式)①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②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③积的乘方:等于每个因数乘方的积。 ④同指数幂相乘:指数不变,底数相乘。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复习知识点要全

4,人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

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一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的共性,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二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些条件能得出什么过渡结论,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筛选出有用的结论,进一步进行推理或演算。这就是老师常给同学们讲的:“聪明的同学是一类一类地学,不聪明的同学是一道一道地学”。要知道,题海无边,只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跳出题海,领会数学学习的奥妙。 二、记住 三、讲“方法”联系“思想”,以“思想”指导“方法”,两者相得益彰。必要的基础知识是熟练解题的关键。 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理解数学问题的基础数学,作为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以其理性的思考而引人入胜。它不像游山观景,以其迷人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与反思去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让事物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呈现出来。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把利刃拔开事物的表象,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思维品质呢?我们以生活中“串门”这种现象为例来说明。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别人带着去某人家串门,去了一次,两次,也可能是多次。有一天你不得不自己去某人家串门。当你走到某人家附近时,面对林立的整齐划一的建筑群,你茫然失措了,不知道某人家到底在哪儿。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只点头,感觉明白至极。而一让同学们自己做题,又不知从何入手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同学们没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去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就像串门,每次去某人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某人家周围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有什么特殊的标志进行记忆一样。要理解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内容是需要记住的,特别是这一节知识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需要及时掌握的。该记忆的内容要注意用心去记,只有记住必要的知识,思维才有依据。另外,要注意作好笔记。培根在《论求知》中说:“作笔记能使知识精确。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要注意把老师讲的重点,特别是老师总结的一些经验性、规律性的知识记下来,便于课后及时复习。课后复习,要思考有哪些问题已经搞会了,有哪些问题还没有搞会,并及时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的问题。要学好初中数学,除了要做到上边所谈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课堂上,不仅是学习新知识,还要潜移默化地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面对一个问题,最后是提前思考,找出自己的思维方式,然后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老师的思维方式作比较,取长补短,进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克服被动学习的局面。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要领。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只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很不错哦,你可以试下jvrgНa恭ぇe』Кu蔻cn(li02345678012011/8/9 17:58:45

5,初一数学知识点

初一数学概念 实数: —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无理数: 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 自然数: 表示物体的个数0、1、2、3、4~(0包括在内)都称为自然数。 数轴: 规定了圆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相反数: 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绝对值: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圆点的距离称为a的绝对值。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数学定理公式 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⑴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⑵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⑶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⑷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角的平分线:从角的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能把这个角平均分成两份,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数学第一章相交线 一、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并且有一条公共边,这样的角叫做邻补角。邻补角是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角,即邻补角一定是补角,但补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二、对顶角: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因此对顶角也可以说成“把一个角的两边反向延长而形成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三、垂直 1、垂直:两条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记做a⊥b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 2、垂线的性质: 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法:①一靠(已知直线)②二过(定点)③三画(垂线) 4、空间的垂直关系 四、平行线 1、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记做a‖b 2、 “三线八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① 同位角:“同方同位”即在两条直线的上方或下方,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 ② 内错角:“之间两侧”即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 ③ 同旁内角“之间同旁”即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 3、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①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④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⑤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 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6、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7、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五平移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说明: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改变图形的位置;②“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沿着同一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 ”这也是判断一种运动是否为平移的关键。③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 2、平移的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6,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平等线与相交线 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对顶角相等 3、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面三刀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平行线的特征: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命题:⑴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⑵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6、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1)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 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1、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个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2、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3、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这样我们就说在平面上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两个坐标轴,其中横轴为X轴,取向右方向为正方向;纵轴为Y轴,取向上为正方向。坐标系所在平面叫做坐标平面,两坐标轴的公共原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象限,右上面的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象限以数轴为界,横轴、纵轴上的点及原点不属于任何象限。一般情况下,x轴和y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3、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 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  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的点和坐标的规律: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x轴正方向:(+,0)x轴负方向:(-,0)y轴正方向:(0,+)y轴负方向:(0,-)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横坐标为0。第七章 三角形 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确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只要有任意两条边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 6、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27、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1)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3)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4)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
七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一、 知识梳理知识点1:正、负数的概念:我们把像3、2、+0.5、0.0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它们都是比0大的数;像-3、-2、-0.5、 -0.03%这样数叫做负数。它们都是比0小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我们可以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知识点2: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数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看作分数。知识点3:数轴的概念:像下面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知识点4:绝对值的概念:(1) 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2) 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注: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均大于或等于0(即非负数).知识点5:相反数的概念:(1) 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互为相反数;(2) 代数意义:符号不同但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知识点6: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法则: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用绝对值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知识点7: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知识点8: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知识点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知识点10: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法则,一切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然后省略括号和加号,并运用加法法则、加法运算律进行计算。知识点11: 乘法与除法1.乘法法则 2.除法法则3.多个非零的数相乘除最后结果符号如何确定知识点12:倒数1. 倒数概念2. 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注意与相反数的区别)知识点13:乘方1. 乘方的概念,乘方的结果叫什么?2. 认识底数,指数3. 正数的任何次幂是_________,零的任何次幂________负数的偶次幂是_________奇次幂是________知识点14:混合计算注意:运算顺序是关键,计算时要严格按照顺序运算.考试经常考带乘方的计算.知识点15: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的概念? 注意a的范围
自己整理 等给我1份

7,初一的数学知识点

实数(real munber)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1、把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写成小数形式时,有理数能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比如4=4.0, 4/5=0.8, 1/3=0.33333……而无理数只能写成无限不循环小数, 比如√2=1.414213562…………根据这一点,人们把无理数定义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不能。根据这一点,有人建议给无理数摘掉“无理”的帽子,把有理数改叫为“比数”,把无理数改叫为“非比数”。本来嘛,无理数并不是不讲道理,只是人们最初对它不太了解罢了。 利用有理数和无理数的主要区别,可以证明√2是无理数。 证明:假设√2不是无理数,而是有理数。 既然√2是有理数,它必然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 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开根开不尽的数,有理数就包括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整数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 。 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 。自然数由0开始 , 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自然数集有加法和乘法运算,两个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结果仍为自然数,也可以作减法或除法,但相减和相除的结果未必都是自然数,所以减法和除法运算在自然数集中并不是总能成立的。自然数是人们认识的所有数中最基本的一类,为了使数的系统有严密的逻辑基础,19世纪的数学家建立了自然数的两种等价的理论枣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和基数理论,使自然数的概念、运算和有关性质得到严格的论述。 序数理论是意大利数学家G.皮亚诺提出来的。他总结了自然数的性质,用公理法给出自然数的如下定义。 自然数集N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集合:①N中有一个元素,记作1。②N中每一个元素都能在 N 中找到一个元素作为它的后继者。③ 1是0的后继者。④0不是任何元素的后继者。 ⑤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后继者。⑥(归纳公理)N的任一子集M,如果1∈M,并且只要x在M中就能推出x的后继者也在M中,那么M=N。 基数理论则把自然数定义为有限集的基数,这种理论提出,两个可以在元素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有限集具有共同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叫做基数 。这样 ,所有单元素集{x},{y},{a},{b}等具有同一基数 , 记作1 。类似,凡能与两个手指头建立一一对应的集合,它们的基数相同,记作2,等等 。自然数的加法 、乘法运算可以在序数或基数理论中给出定义,并且两种理论下的运算是一致的。 自然数在日常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广泛使用自然数。 “0”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自然数为正整数,即从1开始算起;而也有人认为自然数为非负整数,即从0开始算起。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不过,在数论中,多采用前者;在集合论中,则多采用后者。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将0归为自然数! 自然数是整数,但整数不全是自然数。 例如:-1 -2 -3......是整数 而不是自然数 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所谓质数或称素数,就是一个正整数,除了本身和 1 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因子。例如 2,3,5,7 是质数,而 4,6,8,9 则不是,后者称为合成数或合数。从这个观点可将整数分为两种,一种叫质数,一种叫合成数。(有人认为数目字 1 不该称为质数)著名的高斯「唯一分解定理」说,任何一个整数。可以写成一串质数相乘的积。 第五章: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 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 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 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 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 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 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 归纳与类比 猜想与证明 生活中的说理 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 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 4、余角、补交、对顶角 5、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 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 1. 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习题) 第十章: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 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初一数学概念 实数: —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无理数: 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 自然数: 表示物体的个数0、1、2、3、4~(0包括在内)都称为自然数。 数轴: 规定了圆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相反数: 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绝对值: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圆点的距离称为a的绝对值。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数学定理公式 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⑴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⑵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⑶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⑷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文章TAG:初一  数学  知识  知识点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