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幼儿园教案比较大小

幼儿园

幼儿园教案比较大小

2,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比较5以内数多少教案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一般比较大学多少,可以根据数字的大小,然后根据符号的选择,来判断数字的大小的,让孩子们学习数字的大小,也是从学前教育开始的。
教案一般书写分为四个步骤:第一部分;开始部分,也就是导入;第二部分基本部分(也就是授课的过程);第三部分结束部分(教师小结活动);第四部分延伸部分。别忘了最后还有课程评析。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比较5以内数多少教案

3,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制定一份自我成长规划1000字

学前教育是指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以及培养孩子的智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在幼儿园的课程,一般有语言,计算,常识,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等。其实实施这些课程不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只要带着孩子,无论是在家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的。
高等师范院校是未来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戏剧教育有助于实现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探索创新型戏剧教育课程,旨在以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公民道德的人,培养领会戏剧教育理念、熟悉戏剧教育方法和有能力设计、引导幼儿戏剧教育活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制定一份自我成长规划1000字

4,大班比多少 教案及反思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导入新课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二)讲授新课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三)巩固练习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四)归纳小结(五)作业安排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5,幼儿园中班课程比一比教案怎么写

解答:1、找到百度文库2、输入:幼儿园中班课程比一比教案3、点击搜索4、找到你喜欢的文档5、点击下载6、保存7、ok
学前班数学教案目的:1、学习10的组成,并知道一个数被分出的两个数小的数之间的递增与递减的互补关系。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准备:贴绒教具过程:1、学习10的组成。(1)教师出示10个苹果教具,让幼儿说出名称和数量,然后在旁边贴数字卡10。(2)教师请幼儿想一想,将10个苹果分为两个人吃怎么分,有几种分法?并请幼儿用教具在黑板上表示。(3)教师分别用数字卡贴在9种分法分出的数量旁边。(4)教师拿掉所有的苹果,留下数字卡,让幼儿知道数字10可以分为9组不同的数字。(5)教师引导幼儿用计算袋中的石头和数字卡自行学习10的9种分法。2、认识一个数分出的两个部分的数的增减规律。引导幼儿观察上面10的分合排列,分出的两边的数各有什么变化?(左边的数一个一个地减少,右边的数一个一个地增加,合起来的总数没有改变。)3、小结。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一个数一个一个地减小,另一个就会一个一个地增加,合起来的总数不变。4、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请幼儿根据10像什么创编一个故事,帮助幼儿学习10的组成。(1)幼儿先一起讨论,互相讲述。(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故事。(3)评选出最佳故事奖,并要求幼儿都会讲述这个故事,帮助幼儿记忆10的组成。5、练习,写出10的组成。学习10的加法目的:1、学习10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2、练习从多种角度编应用题,并能正确列出算试进行解答,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扩散性思维能力。准备:贴绒教具第1课时过程:1、学习10的加法。(1)复习10的组成。检查幼儿是否掌握。游戏:碰球玩法:首先教师提出双方碰球的数字合起来应该是10的要求,然

6,中班比较多少教案

幼儿园数学教案:比较多少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找出较多的物体,比较多少。  2.培养幼儿的初步分析、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比较多少  教学具图片、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小朋友,动物乐园里有许多许多的小动物,可热闹了,我们也到动物乐园去玩玩好吧,你们愿意去吗?  二、展开  出示课件:比较多少  1.图一  (1)看看动物乐园有哪些小动物呀?  幼儿观察后发言,动物园里有小猴子,小兔子,小熊,小鸟。  (2)让幼儿分别数一数,这些小动物各有几只?  2只小鸟  3只小猴子  4只小熊  4只梅花鹿  5只小兔子  (3)比一比,4只小熊和4只梅花鹿,谁多谁少?  2.图二  (1)认识“>”大于号  小兔和小猴,谁多谁少?你是怎么比较多少的?  5只小兔多,3只小猴少  (2)5比3多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写 5>3,  读作:5大于3,认识>大于号  带领幼儿认读,帮助幼儿加深记忆。  3.图三  (1)认识“<”小于号  小鸟和小猴谁少谁多?为什么?  (2)2只小鸟少,3只小猴多  2比3小,2<3,  读作:2小于3。  (3)认识“<”小于号  幼儿集体认读。  4.图四  (1)看一看哪些小动物最多?哪些小动物最少?  (让幼儿自由讨论)  (2)你是用什么办法比较的?  (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比较的方法)  5只小兔子最多,2只小鸟最少。  5.图五  增加幼儿比较、分析的难度  (1)小明给爸爸妈妈送去的两杯水一样多吗?  (2)喝了以后,爸爸妈妈的杯子里的水,谁的多?谁的少?  (爸爸杯子里的水少,妈妈杯子里的水多)  (3)小朋友想一想,是爸爸喝的水多?还是妈妈喝的水多?  (让幼儿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6. 今天,我们是用什么好办法比较多少的?  幼儿知道,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比较多少。  三、结束  感知物体的多少  游戏:抢椅子  音乐声响起,小朋友就绕着椅子走,音乐声停马上坐下,一张椅子坐一个小朋友,看看谁能抢到小椅子。幼儿游戏。  根据幼儿兴趣,决定游戏时间。(更多教案尽在:屈老师教案网)
一、活动目标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二、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明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三、材料和环境创设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四、设计思路   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7,求幼儿园教案两种蚂蚁的对比

没有找到具体的教案,希望这篇对你有帮助。   幼儿园案例:有趣的蚂蚁  教师:屈老师  主题的产生:关注孩子的兴趣点  随着天气的渐渐暖和,小蚂蚁的出没越来越频繁了,总有一些小朋友在午餐后休息时关注起蚂蚁来。一天,雯雯和辉辉惊奇地发现几只小蚂蚁正在搬食物。辉辉大声地叫道:“快来看呀,这儿有好多小蚂蚁,它们在搬东西呢。”他的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大家都围了过来,一个个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蚂蚁把食物搬到哪里去呢?” “蚂蚁的家在哪里?”“小蚂蚁有几只脚?” ……对于“蚂蚁”的话题一下子成了孩子们讨论的热点。根据孩子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开始了有关蚂蚁的探索活动。   主题的开展:  实录一:鼓励孩子多途径寻找、收集资料  在活动的前期开展阶段,我想了解一下孩子们关于蚂蚁想了解些什么,便开展了一次谈话活动,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到了很多有关蚂蚁的问题。在大家的一致讨论下,我们决定一起回家找找有关蚂蚁的资料。为了让孩子能多途径地去收集资料,便提出:“你们会怎样收集资料呢?”思维一向敏捷爱动脑筋的静静说:“我让妈妈帮我到电脑上去找找,网上什么都有的。”喜欢看书,见多识广的真真说:“我家有《百科全书》的书,明天我带来,上面应该有小蚂蚁知识的。”善于表达、我班的“小百灵鸟”雯雯说:“我姐姐有动物的碟片,我去问她借一下。” 连平时不太善于言语,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得不太主动的辰辰这次却非常积极地说:“我回家问爸爸,爸爸知道得多,他会告诉我的。”我班的“小淘气”龙龙说:“我回家仔细去观察小蚂蚁,找找它们的家在哪里。”……  我连忙表扬了他们,还奖给这些孩子每人一张小贴纸,并告诉他们如果真的找来,还有更好的奖品。没过两天,蚂蚁的资料越来越多,为以后的探索活动打下了基础。  反思:在收集资料前,通过教师的支持,启发,使孩子们知道了收集资料的各种途径和通道,从孩子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孩子自发学习的需要。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这种需要,我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收集资料的活动中,并采用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对参与活动的孩子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并引导他们在集体中和大家交流分享自己收集资料的方法,在无形中让幼儿彼此间相互取经。  这种形式的交流使能力强的孩子获得了发挥的空间,使自己的经验得以与大家分享;能力一般的孩子从能力强的孩子身上了解到收集资料的方法,从而得以借鉴;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也通过和大家的交流产生了学习的愿望,从而在以后的活动中会投入更大的探索热情。   实录二:有趣的捉蚂蚁活动  近几天,孩子总是在走廊里捉蚂蚁。一次户外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提出“想抓蚂蚁”的想法,看到孩子们对捉蚂蚁的兴趣渐浓,我想:该组织一次集体活动,便和孩子们一起从教室的废旧筐里找来许多瓶瓶罐罐。一到操场上户外,孩子们就自由组织三个一群五个一组的开始了捉蚂蚁的活动。他们投入在了捉蚂蚁的快乐中,还不时兴奋地叫着:“老师,这里有好多黄颜色的蚂蚁”“老师,我捉到大蚂蚁了。”“老师,看我们捉了好多蚂蚁”……他们把抓住的蚂蚁装进了瓶罐里,回教室后,许多孩子谈论着捉蚂蚁时的发现,有的找来了放大镜,开始观察蚂蚁。在集中交流中,孩子们自主交流着捉蚂蚁时发现的一些秘密。雯雯说:“我看到一群小蚂蚁在一起搬一条小虫,它们很团结的。”天天说:“我发现在墙角边有很多蚂蚁洞,我看到蚂蚁爬进去的。”妞妞抢着说:“大树下我找到了蚂蚁的家,我看见好多蚂蚁正排着队从那个小洞洞里出来呢!”  这时爱动脑筋在任何方面都非常有主见的阳阳大声地说:“我看见小蚂蚁头上长着两根长头发。”我反问道:“那是长头发吗?”平时不爱说话的韵韵说:“那不是头发,叫触角。”婷婷不解地问:“什么是触角呀?”我也参与孩子的讨论,并提出了问题:“触角用来干什么的?”孩子皱起了眉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见多识广的真真说:“我知道,我知道,它的触角是用来说话的,我拿来的书上有的,不信你们来看看。”结果真真开始有模有样地介绍了起来,使小朋友都了解触角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反思:在组织幼儿探索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当孩子们的要求有价值时,应及时给予大力支持,让孩子在实践操作、观察中发现蚂蚁的更多的秘密,如:蚂蚁的家、蚂蚁搬虫的情景……,同时应成为他们很好的合作伙伴,及时关注孩子们的新发现,参与他们的讨论,鼓励孩子热烈提出各种问题,如:有关蚂蚁触角的问题。因为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从中相互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使孩子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实录三:我眼中的蚂蚁  随着对蚂蚁的探索不断深入,孩子们开始产生了以各种形式来表现蚂蚁的欲望。为了满足孩子,同时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我们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多种材料。  活动开始了,只见文文用橡皮泥搓、捏、压做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蚂蚁;而倩倩做了一只立体的能站立的蚂蚁,身上还有两只翅膀,她说:“这是一只火蚂蚁,它会飞的。”雯雯画了一长排的小蚂蚁,她说:“小蚂蚁排着队去找食物了。”杰杰也在画画,画着画着他自言自语地说:“蚂蚁的触角怎么画呀?”我鼓励他去看一看瓶里的蚂蚁,他高兴地拿了一块放大镜,仔细观察后说:“我会画了!”听到她激动的声音,我也感到很开心,我笑着轻轻拍他的肩,边说:“你看,我知道你一定会画的,画得真好!”  妞妞和莹莹等几个小女孩用扭扭绳制作着蚂蚁,我看见莹莹在蚂蚁的身上只做了4只脚,我请她介绍自己做的蚂蚁,在介绍中她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我鼓励她再次观察实物并作修改。粘贴一组的孩子也细心着用老师提供的手工纸、皱纹纸、丝带寻找材料粘贴着蚂蚁。辉辉巧妙地用长条粘贴了触角,还真形象呢!运动一组的孩子,一会儿排着队伍爬,一会儿将“食物”背回家,一会儿碰碰“触角”在说话……,像一只只活生生的小蚂蚁在外面快乐地活动。  活动结束了,我组织孩子们对比较有特点或有创意的以及有必要纠正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孩子们个个自信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对操作表现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与解决。  反思: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和孩子们准备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以及实物,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来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更能够让孩子们牢牢记住自己的发现,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采用多元的表征手法来表现蚂蚁,满足他们表达表现的欲望。  另外,在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操作环境,让幼儿在各种表现活动中,使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得到再现,错误的经验得以纠正。(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文章TAG:学前  比较  比较教育  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教案1000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