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辅导案例

教案一篇篇贴出来挺麻烦的,我也是心理辅导老师,推荐你一个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较多的网站吧: 星星点点——心理学信息交流网 http://www.xxdd.net.cn/Index.htm 进去后点“学校心理”,里面个案、教案都有的

心理辅导案例

2,急求焦虑抑郁病人心理辅导和成功自救的案例

保持心情愉快,对全世界微笑,多跟同学交往,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从心底感到很幸福。还可以通过走路提高自信做起,昂首挺胸,一步75公分,比常人多十公分(为什么要多出十公分呢?因为我们就是比常人跨得远,比常人走的快!),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好。好了也不要掉以轻心,不然会复发的。
抑郁病不是心理病,而是生理病,主要由邪恶之气进入头脑所至,多吃祛风发汗的药就好了

急求焦虑抑郁病人心理辅导和成功自救的案例

3,求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你可以看一部叫《扪心问诊》的美剧。这是可以用作心理咨询教学的电视剧。里面就相当于心理咨询师保罗做心理咨询的实录。
你可以看心理咨询师2.3级考试辅导教材。那里面不单介绍了心理学基础常识,更有一些案例的分析,以及针对个别案例的治疗,干预手段。
那得请问您要做什么样的用处呢?一般来说,心理咨询的个案资料是不能够泄漏的,最基本的保密协议。若是作为学术交流,比如写论文,或者心理咨询技术的讨论或者督导是可以提供的。
看这方面考证的书籍即可

求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4,求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基本信息描述女性 十八岁 父母健在 有一哥哥 小时候寄养于外婆家,六岁后才回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和母亲的关系不好,原因母亲的教育方式粗暴。来访者心理问题描述和同学关系不好,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同时感觉自己很孤独,情绪上感觉抑郁。经常做梦,晚上睡眠也不好。心理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来访者因为受到母亲教育方式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采取一种退缩的方式,导至了人际关系不良,又由于人际关系不良给来访者的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压抑。处理方式通过心理分析和催眠的方式找到了童年期心理创伤,向来访者,解释其童年母亲的教育给其带来的影响,让来访者明白,当前的问题根源就是因为其母亲的教育造成的,同时给来访者一些新的人际交往方式训练。让其适应人际交往处理结果该来访者半年前来辅导室接受心理咨询,半年后回访,来访者的心理症状基本消失,自述人际交往大为改善,同时情绪压抑问题也基本消失。
学个案这个软件上面有,你可以去看看。
没有朋友与你所述的原因都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弱国无外交,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没有钱的人交不到朋友,真的是这样的吗?围着有钱人转得欢快的不一定是朋友,有钱人一旦破产或遭遇其他意外,这种中国式的自尊就没有了,朋友更无从谈起。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感受是相通的,只要你真心待人,宽容积极地看待每件事,别人也会默默记住你的好。即使别人无所谓,也不要放在心上,你的善举自然有有心人放在心上,也许那个旁观者最后成为了你的朋友。 虽然成人也可以保持一份纯真,但也要有度。什么话都公开说,对自己的确不好,往好了说,你可能在炫耀什么,往坏了说,你可能在自暴其短。对身边的人也不好,如果有人与你做了朋友,会不会担心你们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你都拿到公共空间晒。人希望别人了解,那是希望得到认同,但同时也怕别人了解,怕被操控利用。 不过,对自己要有信心,交朋友靠的是真诚、志同道合与缘份,别人可以,你也行的。

5,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

案例一:天天,4岁,心理问题:分离性焦虑症 可爱的小男孩天天从出生后,就是全家人的中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对他宠爱得不得了,只要天天有一点病痛,一家人就非常紧张。家境的优越使天天没有吃过一点苦,但是自从上幼儿园后,天天变得很奇怪,在家里非常活泼可爱,可是一到幼儿园就一句话也不说,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专家分析:天天的症状是典型的因家人溺爱而导致的分离型焦虑症,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天天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有求必应的心理优势,但是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里,老师和同学不可能再为他提供相同的宠爱保温箱,天天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于是产生对抗及逃避心理,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如不及早纠正会对将来入学和融入社会都产生影响。如今独生子女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心理适应期,父母和家人应该及早调整心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不要宠坏了孩子。 案例二:林波,15岁,心理问题:考前焦虑症 林波从小学习自觉,邻居常常拿他给自家的孩子树立榜样。上了重点中学后,父母更是以他为荣,为了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林波放弃了很多业余爱好,一心钻到学习上。但是随着考期临近,林波出现了反常行为,失眠,消瘦,最奇怪的是上厕所的时间明显加长,有时候一进卫生间就是两三个小时。 专家分析:林波的反常行为与考前的焦虑有密切关系,由于父母视儿子为荣,林波幼小的双肩承担了过重的升学压力,因为没有业余爱好调剂,林波的焦虑无处排遣,洗手间成为他暂时卸下重压的空间,所以林波上厕所的时间才会越来越长。林波的父母应该及时舒缓儿子的心境,指导林波合理调配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劳逸结合。周末及晚饭后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找回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林波的成绩和身体都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三:菲菲,14岁,心理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 菲菲长得很漂亮,上中学后父母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将她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傍晚,菲菲从学校返家搭乘出租车时,被司机绕路到郊区进行调戏,幸遇路人菲菲没有受到更大伤害,但是经历这次“突发事件”后,菲菲受到很大刺激,晚上不敢单独入睡,见到男性会出现恐慌甚至是昏厥现象,哪怕是过去喜欢亲近的爸爸也让她感到害怕。 专家分析:菲菲遭遇惊吓后,由于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理辅导,导致她一直沉浸在创伤的心境里,身体和情绪随之出现多种应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家人应该尽早将她送到专业的心理医院,通过催眠和暗示治疗,医生可将“无须害怕,你现在很安全”“虽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可是你的纯洁没有受到破坏,你还像过去一样美丽可爱”这样的信息有效传递给菲菲,让她走出阴影,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6,谁能给我提供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

心理咨询的案例------某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国家公务员,未婚。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除了对学习要求很严,还很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上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很多。在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的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的那个夏天,父母带她回山东老家,一次在与堂哥、堂弟的玩耍中,堂弟要求看看她与男孩子有什么不同,她不知道为什么就同意了,结果她让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们的外生殖器,甚至还好奇的互相摸了摸。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同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根据以上案例,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行为:对异性(继而对同性)而退缩、回避。内心体验:青春期性焦虑;成人期道德冲突被唤起,焦虑、抑郁情绪体验社会功能:对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恋爱受影响。2、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哪些资料? 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1)有无性幻想。2)是否确认男英语老师也爱上自己,并且他的言谈举止都含有向自己表达爱情的意思;一人独处时,能否听到该老师呼唤自己。3)自己是否曾经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效果如何?4)家人或朋友劝解、帮助下,情况是否有所好转?5)人格测评3、本案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心理冲突性质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最可能的诊断是:(性道德冲突导致的)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障碍,属于心理障碍。按许又新教授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维度诊断法,可诊断为神经症:异性恐怖症。4、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按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求助者冲突为道德性冲突,属于“常性冲突”不属于神经症性冲突。故可诊断为心理障碍;从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诊断神经症的要求,该案例病程超过10年(从读大学开始),其精神痛苦程度,由于性道德冲突,使自己陷入焦虑、自责之中,以致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其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自认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多次调动工作,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受批评,为此感到非常苦恼。年过30,仍无法进行恋爱。因此可诊断为神经症,异性恐惧症,进而出现恐人症症状。两种可能的诊断,按轻加重时从重原则,可选后者。

7,心理咨询案例的过程

阿敏的小学生心理辅导过程记录个案1基本情况;林XX,男,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问题和成因分析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教育和辅导过程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①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②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③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①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③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认真记录家庭作业的内容,适当辅导,规定时间按时完成,对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等,并采取一些强化手段,对加速学习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增加适应行为,减少问题行为。3、行为矫正。对于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孩子仅靠一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针对其情况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于林XX,我主要采用了两种矫正方法。①阳性强化法:其目的是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在应用阳性强化法前我首先确定要改变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将会导致其学习障碍。重点帮助他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当他认真听讲时,立即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或给他一颗小星星。由于对他及时进行奖励,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偶尔有分心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在看他,他马上会有所收敛。②追踪辅导。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辅导效果主要的变化是他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你可以下载学个案,里面有文字版的对话过程也有音频版本的。

文章TAG:心理  心理疏导  疏导  案例  心理疏导案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