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大全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09-21 09:53:30
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大全
好奇和探求是让学生的大脑“思考起来”的原动力,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 反思 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 乒乓球 、 网球 、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 说说 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 方法 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 种植 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 总结 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4 学情分析 食物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最爱吃什么最讨厌什么,谈起来滔滔不绝。然而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这是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采用卡片来记录,摆卡片来研究,最终得出对人的食物的一般认识。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们一天要吃很多种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食物名称记录卡片,拼摆食物记录卡片,对食物进行数量的统计和类别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难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会给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发放一天的食物调查记录表(附后),让学生在家里做好记录。[学生记录的过程不单是为上课准备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学习在家里学习,实现了学习的空间的开放;让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前,实现了学习时间的开放;让学生向家长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学生记录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开放的科学学习的过程。] 二、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食物。关于食物你了解多少?[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在其已有的知识 经验 基础上的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这一问题正是为了了解学生对食物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此要引导学生对食品与食物这二个概念加以区别,以防止在书写卡片时两者相混淆。] 2、你最爱吃什么食物? 3、你最讨厌什么食物? 4、提出研究的问题:我们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来寻找答案吧。 [最喜欢吃的食物与最讨厌的食物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发现同一种食物有的同学喜欢,有的同学讨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吃什么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 三、讨论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开始我们的研究? 2、启发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应注意选取样本。我们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为样本来研究。 [研究方法的确定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环节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选取与研究内容的关系,并初步学习选取研究方法。] 四、记录与统计 我们的研究其实从昨天已经开始,拿出我们昨天填写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并且了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学交流一下?[这一交流活动是对家庭学习的验收,也为下一步填写卡片做好了准备。] 1、下面我们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记录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 提示语 来指导填写卡片的方法) 2、一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名称。 重复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别记录。 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要用多张卡片记录食物名。 3、学生根据记录表填写卡片。 4、初步统计。 6、数一数共用了几张卡片?这说明了什么?把重复的食物卡片用钉书器钉在一起。重复最多的是那些食物?这又说明了什么? 五、整理与研究 1、小组内将重复的卡片钉在一起。 2、把卡片平摆在桌子上。这么多食物我们怎么研究呢?启发给它们分类。 3、如何分类呢?讨论确定分类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与熟食的食物;主食与副食; 动物类 与 植物类 食物) [给物体分类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其生活经验所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有些食物分类不清的情况。为此,组织全班同学首先将食物分成动物与植物类,分类中出现了诸如水、盐、食品填加剂等无法归属的问题。这时指导用“其他”来涵概。] 4、分组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将食物分类。 5、讨论交流分类方法。组织学生间的讨论,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对人的食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人一天中应该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过本问题的讨论旨在使学生明白,人是杂食性动物,因此,没有一种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纠正学生的偏食现象。]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5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对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认识。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观察过我们校园里的荷花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出示群落图片,老师向学生介绍,提醒学生关注下面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1)小组讨论: ?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 (2)记录设计方案。 3、做一个生态瓶。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精编案例汇总 ★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精选方案汇编 ★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2020最新方案 ★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精选篇 ★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篇 ★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5篇范文集锦大全 ★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范文5篇大全 ★ 2020小学生清明节活动方案大全 ★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2,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创意教案合集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1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流程与 方法 :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学习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学习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学习流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 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 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 反思 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讨论。 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完成手册第六页。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 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4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 其它 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5 第二课校园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创意教案合集相关 文章 : ★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精编案例汇总 ★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精选方案汇编 ★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精选篇 ★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2020最新方案 ★ 小学创意手工课教案3篇 ★ 小学生创意手工教案3篇 ★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实用篇 ★ 幼儿大班教案设计方案精选汇总 ★ 幼儿园主题活动方案创意教案大全 ★ 幼儿健康活动教案方案精编合集

3,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同学们是否对各种天气现象感到好奇,想要对各种自然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吗,激发你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热情,在实验教案中解决自己的疑惑。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四年级科学教案1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 方法 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 教育 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四年级科学教案2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 经验 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 植物知识 ;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 种植 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 其它 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四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 说说 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 总结 。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相关 文章 : ★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科学教案范例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教学计划 ★ 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 ★ 四年级开学第一节课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自然界之道》教案范本 ★ 2019小学四年级开学第一课课件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6篇 ★ 2017年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 小学四年级语文《神秘的死海》教学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神奇的光》教案范文

文章TAG:
小学 小学科学 科学 科学教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
大家都在看
-
三位数除一位数笔算教案设计,三位数除法如何计算?
2022-12-25
-
学唱拨浪鼓 教案,牛奶盒贴上波浪鼓幼儿边玩边学唱
2022-12-26
-
幼儿园美工手工折飞机教案,纸飞机折叠方法(1))
2022-12-31
-
《香玉》《王六郎》教案,香玉康复后和九生一样幸福快乐
2023-01-01
-
关于诚信小班教案,一文读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023-01-05
-
喂 出来---教案设计,喂养小动物幼儿园教案1
2023-01-08
-
初二物理公开课杠杆教案,杠杆知多少?问与答(20)
2023-01-24
-
幼儿园这只狐狸教案,教案(一)
2023-02-17
-
龟兔比赛教案,骄傲兔子比赛被比赛结果出炉!
2023-02-17
-
六年级数学商场打折教案,六年级新学期开学礼包新折扣
2023-02-18
-
小鸭童谣教案小班,小学儿歌教案
2022-12-18
-
自我新形象 教案,如何在职场迅速认识自己?
2022-12-26
-
万圣节的由来介绍教案,万圣段由来万圣节前夕最热闹
2022-12-30
-
幼儿园剪纸课优秀课教案,剪纸知多少?问与答(19)
2023-01-28
-
车的运动教案,汽车为何不能启动?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