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班活动区分水果与蔬菜的游戏案例与反思

  好吗?生:好?宝宝们真行。不但介绍了水果和蔬菜的名字,还介绍了它们的颜色和形状。 2.---师:这些朋友从两个家庭中来,可现在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宝宝们, 你们能把它们送回家吗?生:能。 师:那好,请大家先把桌上的水果朋友送回水果家庭。游戏开始。 师:-宝宝们都很聪明,水果朋友全都回家了,那么大家把蔬菜朋友送回蔬菜家庭。

小班活动区分水果与蔬菜的游戏案例与反思

2,小班科学普及香蕉葡萄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并体验学习儿歌进行游戏的快乐。 2.乐于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1.一列用纸盒做的火车。 2.教具:西瓜、苹果、香蕉、葡萄水果图片。 3.学具:芒果、樱桃、菠萝、草莓水果图片每人一个。 活动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理解儿歌内容 难点:仿编儿歌
很能激起食欲的粥,我一定试试。谢谢。

小班科学普及香蕉葡萄教案

3,幼儿水果谜语 教案

11.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爱的说是好小菜,怕的吃了流眼泪。   12.上搭棚,下搭棚,开黄花,结青龙。   13.青青蛇儿满地爬,蛇儿遍身开白花,瓜儿长长茸毛生,老君装药要用它。   14圆圆铜钱挂满身,青皮青骨园中生,本是高低不统一,硬说长得一样齐。   15.紫藤绿叶满棚爬,生来就开紫色花,紫花长出万把刀,又作药用又吃它。   16.青皮包白肉,像个大枕头,莫听名字冷,热天菜场有。   17.身子长,个不大,遍体长着小疙瘩,有人见了皱眉头,有人见了乐开花。   18.身材瘦瘦个儿高,叶儿细细披绿袍,别看样子像青蒿,香气扑鼻味儿好。   19.红嘴绿鹦哥,吃了营养多。   20.紫色树,开紫花,紫色果里盛芝麻。  鼠标选定下面空白处查看答案 11、辣椒12、丝瓜13、葫芦 14、芥菜15、扁豆16、冬瓜17、苦瓜18、芹菜19、菠菜 20茄子

幼儿水果谜语 教案

4,小班科学水果和我躲猫猫怎么写教案

活动目标: 1.在躲猫猫的游戏中辨别、了解四种水果的特征。 2.尝试从整体到局部观察常见的水果,提高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常见水果的名称、形状、颜色等有初浅的认识。 2.材料准备:自制大书;黑色彩纸做成的苹果、梨、香蕉、柠檬的影子;用透明塑封纸做成的苹果、梨、香蕉、柠檬;各种颜色的苹果、梨、香蕉、柠檬实物。 活动过程: 一、寻找苹果、梨、香蕉、柠檬的影子 1.激趣导入:今天我们要看一本特别大的书,让我看看书的名字叫什么,——《果娃娃躲猫猫》。你会躲猫猫么?怎么躲啊?(好玩吧)那这里面是谁躲起来了啊?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师:这是谁啊?(笑脸)它好像在说话呢,它说了什么?认真听哦。(教师模仿语气)大家好,我们是水果娃娃,愿意和我们玩躲猫猫吗?(翻页)妈妈就在这儿,可我们的影子躲起来了。我们影子就在那边,赶快帮我们的影子找到自己的妈妈吧。 2.找一找,贴一贴:我们来试一试,去拿这些影子,来找他们的妈妈。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幼儿将影子贴到大图书相应的轮廓图,教师观察指导:(1)幼儿能否按照外形吧水果影子送至相应的地方。(2)当幼儿匹配正确时,教师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这是谁的影子?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4.教师小结 (1)重点提问:瞧一瞧大家都找对了吗?知道这些是谁的影子吗?你怎么知道这是苹果、梨、香蕉、柠檬的影子?它们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像什么? (2)小结苹果的形状是圆圆的,梨的形状是一头大一头小,香蕉的形状是长长的、弯弯的,柠檬的形状是椭圆形的,两头有点尖尖角呢。我们是根据形状找到了苹果、梨、香蕉柠檬的影子。
我是来看评论的

5,小班 水果拼盘的教案 怎么写

活动目标: 1、学习揉团和粘贴的基本方法。 2、愿意用白色皱纹纸揉成团,粘贴成一碗白米饭。 活动准备: 1、每组两筐白色皱纹纸,两盘浆糊和两块抹布; 2、宝宝用书人手一册; 3、范例大碗一个。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宝宝吃饭》,引出主题。 教师(边翻书边讲故事):吃饭了,宝宝跑来跑去。他一会儿……奶奶来了,对宝宝说:“都怪你自己不好”。后来,宝宝愿意变好了,我们给他做一碗白白的米饭好吗? 2、出示范例,了解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教师:这是一个大碗,这里有许多白纸,怎样变出一粒粒的白米饭呢?让宝宝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示范揉团一用纸团沾浆糊——将纸团贴在碗里。 3、宝宝操作活动《一碗白米饭》。 宝宝搓纸团,贴在宝宝用书的大碗上,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宝宝在大碗里贴许多米饭,让碗装得满满的。 4、展示宝宝的操作材料,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5、教师:宝宝说:“谢谢宝宝给我做这么多香喷喷的白米饭”,宝宝还说“我们一起来吃饭吧!” 6、教师带领宝宝一起念儿歌《白米饭》。 今天这一活动我分两次进行。 第一个活动是让宝宝学习揉纸团。在学习过程中宝宝基本能运用老师教的技能练习,只是宝宝手部小肌肉发展不完善,,多数宝宝不肯自己动手搓,要老师不断提醒和鼓励才动一动。 第二个活动重点学习粘贴,宝宝第一次接触胶水,我重点示范了蘸胶水的方法。可是在活动中许多宝宝根本不按老师的方法,拿着纸团直接按在胶水里。
其实水果拼盘很容易做,就是选择色彩鲜艳的各色水果切成片或块甚至切成花样状,在一个漂亮的容器里摆放成图案状就可以了。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q=%e8%a5%bf%e7%93%9c%e6%b0%b4%e6%9e%9c%e6%8b%bc%e7%9b%98&um=1&ie=utf-8&sa=n&tab=wi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um=1&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q=%e8%a5%bf%e7%93%9c%e6%8b%bc%e7%9b%98&aq=f 比如水果颜色的选择: 红色:西瓜,草莓,樱桃,圣女果... 黄色:香蕉,菠萝,黄桃,杏,芒果,木瓜... 白色:梨,荔枝,荸荠... 绿色:杨桃,猕猴桃, 紫色:李子, 水果拼盘的关键是搭配色彩和图案,要凭想象和有点艺术感。 与其做水果拼盘还不如做水果沙拉!水果沙拉很容易做: 给你介绍一款最简单易行的水果沙拉的制作方法: 选择几样你爱吃的水果,比如:香蕉,菠萝,草莓,苹果,猕猴桃...只要你喜欢吃的水果凡是现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无论什么水果都行,洗净,去皮,切成栗子大小的块 ,用买来的色拉酱拌匀,装在一个漂亮的盘子里再点缀几颗红樱桃(也可以食用之前先冷藏一下)就可以食用了,食用的时候使用牙签或者小叉子。水果沙拉一般都是饭后甜点的时候食用,也可以单独随意食用。 如果你不放沙拉酱,也能算是水果拼盘,只不过很简单地把它们拌在一起放入一个玻璃容器里,也很漂亮 http://www.eoooo.net/html/2006-03/11426.shtml

6,小班认识水果这节课还能在说的详细点吗我第一次上公开课 没经验

可以猜谜语或是有关水果的故事,孔融让梨虽然说的是要懂得谦让,可也让人们记住了梨,水果名字的由来也是可以讲的地方
带着水果去上课呗
活动设计背景 水果和蔬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幼儿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熟悉,为了让幼儿分清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活动目标 1. 认识目标:区分水果和蔬菜。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 3. 情感目标: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主动探索,体会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游戏不断重复巩固,到达长时记忆的目的。 难点:让幼儿分清常见的水果和蔬菜。 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1. 各种水果和蔬菜的图片和玩具; 2. 场地的布置; 活动过程 一、热身:以《找朋友》这首歌,让幼儿自由活动。 二、导入:今天,老师请了许多水果朋友和蔬菜朋友来,你们认识他们吗? 三、活动过程: 1、介绍学生认识水果和蔬菜。水果:苹果、梨、香蕉、葡萄、桔子、桃子。蔬菜:青菜、白萝卜、西红柿、红萝卜、土豆、藕。 师:宝宝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 师:有谁能上来介绍一下它们吗?请一个一个来介绍好吗? 生:好? 宝宝们真行。不但介绍了水果和蔬菜的名字,还介绍了它们的颜色和形状。 2.---师:这些朋友从两个家庭中来,可现在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宝宝们,你们能把它们送回家吗? 生:能。 师:那好,请大家先把桌上的水果朋友送回水果家庭。游戏开始。 师:-宝宝们都很聪明,水果朋友全都回家了,那么大家把蔬菜朋友送回蔬菜家庭。 生:好。 3.---师:宝宝们又全对了。宝宝们,那我们来玩一个难一点的问答游戏,看你们是不是有信心玩对?当老师拿出一种蔬菜的时候,你们就回答它可以做什么菜,好吗? 生:好。 师:游戏开始。 四、小结: 师:宝宝太棒了,你们吃过的菜真多。现在我们再来回忆下水果朋友和蔬菜朋友的样子和特征。 师:那它是谁呢? 生:水果:苹果、梨、香蕉、葡萄、桔子、桃子。蔬菜:青菜、白萝卜、西红柿、红萝卜、土豆、藕。 教学反思 一、在备课时,我考虑了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和幼儿的接受能力,如果这节活动又不适合幼儿的我会随机应变,调整活动的内容。 二、通过这节活动课的展示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这节活动课,总的来说还不错,不仅调动了每个幼儿的积极性,而且师幼配合的非常好,通过这次的活动,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方面得到了全面、自主的发展。 2.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这次活动我抓住了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把握了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一很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限度的发展。 3.对师幼互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能很好的和老师配合,我也会因幼儿的需要调整活动内容。 三、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不足之处在于活动太少,幼儿的情绪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四、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还会再加一个游戏: 1.让幼儿为小白兔的生日准备菜肴与水果。

7,低眉痴念的详细意思

傻,无知:痴人说梦。痴钝。痴愚。白痴。精神失常,疯癫:发痴。痴癫。入迷,极度迷恋:痴心。痴情。谦辞,白白地:痴长(zh僴g )(说自己白白地比对方大若干岁)。
贪 “贪”。什么是“贪”呢?我们先从“贪”字的结构上来看:“贪”由“今”和“贝”二字组成,“今”就是“现在”的意思,“贝”就是你称之为“宝贝”的一切,包括金钱、美色、权利、美食等等你所“贪恋”的事物。在佛学中一切“苦”都是“果”,所以“苦”也叫“苦果”。根据“因果关系”有“果”必有“因”,“苦果”之“因”是什么呢?“苦果”之“因”就是“贪”。 “贪”字本身是“因”,所以就没有“果”的含义,但是读者可以沿着因果关系的路去思考它“果”。“今贝”就是“现在”的“宝贝”,“现在”(今天)它是你的“宝贝”,那么“未来”它是你的什么呢?“未来”它就是你的“苦果”。“果”是象形字,“木”上结“果”之义,这个“果”的含义十分广泛,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你造了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六祖在《法宝坛经》中说:“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由此可见“贪”与“瞋”的“苦果”是“饿鬼”和“地狱”,而“愚痴”的“苦果”是“畜牲”,在六道中轮回中,“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被称为“三恶道”,“三恶道”是“果”,“贪”、“瞋”、“痴”是“因”,“因不离果”,“果不离因”。因果之法有“十如是”,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谓十法界。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 “贪”有很多种,一般来讲人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因为人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着工作,拼命想发财,这是“贪财”;到了成年又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这是“贪色”。人们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这是“贪名”;有些人又极其贪吃这是“贪食”…… 总之,见到一切喜欢的东西都想据为己有,这些都是“贪”。可以说很多人的一生就是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贪欲”而生活;就像牛被人牵着鼻子走,人们也如牛一样被“贪欲”牵着鼻子走,所以“贪欲”是烦恼。各种各样的“贪欲”是潜伏在一切众生身体内部的强大“业力”,它是人们一切痛苦的根源。无论是大贪还是小贪,由“贪”所造的“业”,都会引导众生在生于此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读者可以参考《业力》和《轮回》的文章。) 瞋 二、“瞋”。什么是“瞋”呢?我们从“瞋”字的结构上来看, “目”“真”为“瞋”,“目”就是“眼睛”,“真”即“真实”,如果我们把“眼睛”看到的一切“误”认为是“真实”的,那么就会有“瞋”(瞋恨、愤怒)。要知道在没有获得觉悟以前,“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质”都是“幻象”,故此,释迦牟尼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另外,“嗔”就是“怒”。我们也从“怒”字的结构上来看:“怒”由“奴”和“心”二字组成,“奴”就是“奴役”“奴隶”的意思,“心”就是你的“妄心”(不是你的“真心”)。“怒”的含义就是做了“妄心”和“五欲”的“奴隶”,受到“妄心”和“五欲”的“奴役”,是谁做了“奴隶”?又是谁受到了“奴役”?那个在做“奴隶”的和受“奴役”的就是你的“真心”,赶快觉醒吧!不要再任人奴役宰割了! “瞋”对于普通人就是“生气”、“愤怒”的意思,对于孤家寡人来说则是“暴虐”。“瞋”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所以人们去贪求;“瞋”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所以人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这个生气、愤怒、暴虐,有很多种类,从小的方面来说: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矛盾,人家骂你打你,你不能忍受,“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怒火中烧的你就会起瞋恨心;从大的方面来说:“瞋”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一念瞋恨起,八万障门开。”这个“瞋”字要不得。 俗话说:“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比如说“眼冒金星”时,我们眼前的“金星”,虽然我们能“看见”这些“金星”,而这些“金星”的实质只是“幻相”,因为我们谁也“无法得到”这些“金星”。同样我们认为很“实在”的人生,在觉悟的佛陀看来也只是“幻相”,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再比如说:每种动物“眼睛”的“功能”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动物“眼睛”看到的“影象”是“黑白”的;有的动物“眼睛”看到的“影象”是“彩色”的;有的动物“眼睛”看到的“影象”是“慢速”的;有的动物“眼睛”看到的“影象”是“快速”的……而长有“复眼”的动物,它们所谁“看见”的“影象”则是“重叠”的……那么,到底谁“看见”的“影象”是“对”的?谁又是“错”的?所以《楞严经》说:《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 痴 三、“痴”。什么是“痴”呢?从“痴”字的结构上来看:“病”(病字头)“知”为“痴”,什么是“病知”呢?有病的知识、不健康的知识、不正确的知识就是“病知”,由此我们知道“痴”不一定是没有知识和文化才叫“痴”,一切有病的知识、不健康的知识、不正确的知识都是“痴”。由于“痴”就会建立“邪见”,由“邪见”又会引起贪、嗔、慢、疑等等烦恼. 由此可见,这个“痴”是“贪”、“瞋”之根,要想获得真正的“智慧”首先要把这个“痴”给消灭掉,只有把“痴”给消灭掉了,才能从对“世间法”和“出世法”道理不知不觉,转变成对“世间法”和“出世法”道理全知全觉,才能知道事情的原委本末,才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才能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等道理有所领悟。 “知”(知识)与“智”(智慧)的差别,就在于“知”是没有光明的,而“智”是有光明的。“知识”指的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耽习外道经书,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为佛道之障难。人天眼目曰:“世智辩聪不要拈出。”世智辩聪是“虚妄浮心”所建立的,佛陀在《圆觉经》中说:“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智慧”在佛学中叫做“般若”,它是有光明的,像灯一样能“照见”一切人们的肉眼所看不见的“道理”、“法理”。《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用这个“般若”之光去“照”的,“五蕴”就是人的身体,有了“般若”之“灯”,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明白了一切都是“空”的、是“虚幻”的,你就不会去“痴”去“贪”去“瞋”了,就像你明白电视机里的“水果”和“美女”都是“幻像”一样,你就不会去希望真正“得到”它们了。 为什么说“般若”像“灯”呢?因为人人原本具足的佛性(自性)就是光明的,只不过我们现在有了“无明”,就把“自性”的光明给遮盖住了,只要把“无明”给消灭了,“自性”之光自然普照世界。六祖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去找这盏智慧之“灯”,其实这盏智慧之“灯”本不用找,因为他原本就在你的心里,把一切的“贪”“瞋”“痴”都放下,你就是佛。 正是因为人们没有找到这盏智慧之“灯”,所以眼前一片黑暗,认识不到人生如梦幻泡影的实质,以为一切都是真的、都是实在的、实有的,所以人们一切都放不下,就拼命的去“贪”、去“瞋”、去“痴”,“自己”今生造业,然后“自己”再后世受果,“自己”在品尝“自己”所造之果的同时还在骂“自己”的不公,“痴愚”的以为是“命运”为“自己”安排了一切,还不知道“自己”就是“自己”命运的塑造者。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人生没有命运的主宰者和塑造者,每个人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和塑造者,你现在的所做所为是“因”,你未来所受的是“果”,你今天受的“果”,是建立在前世之“因”基础上的,看不透生死就注定要在六道中轮回。“主沉浮者”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你可以把自己塑造成六道中的任何一种生命。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都是属迷之境界,不能脱离生死。 佛学认为众生存在“惑”、“业”、“苦”“三障”,(障,蔽也。谓诸众生被惑业障蔽。不见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众生被“惑”、“业”、“苦”“三障”所缚,不得解脱。“三障”的具体内容是:1、烦恼障(“惑”):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2、业障(“业”):如五逆十恶等轻重业。3、报障(“苦”):如地狱、饿鬼、畜牲等之苦报是也。众生因有这三个障碍,因此,引生无边之烦恼,烦恼迷惑本性,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人们一出生就被困于自我哲学体系之中,就被“自我意识”所围困,就有“人我执”,所以,只要在人们的心中还有“自我意识”(人我执)存在,那么,人们就摆脱不了贪欲束缚,摆脱不了贪欲束缚,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超我哲学体系之中的人虽然可以战胜一部分贪欲,但它总体上来说还是世间法,尽管他们心怀天下,但是心里还有所住(有国、有家),人的心里要一无所住,才能进入无我哲学体系。 人类的贪欲束缚人类精神的方法实在过于高超,武侠小说里常有“人剑合一”“人刀合一”“人棍合一”之说,用以比喻武术的最高境界。而我们人类一生下来不用学习就可以达到“人欲合一”的境界,人类的各种贪欲束缚人类精神的方法,就像地球引力束缚着我们,而我们同样毫无知觉一样。我们身体的“重量”就是地球束缚我们的“引力”,同理,人们的各种“感知器官”,就是贪欲束缚人们的“工具”。(人们应该舍弃“人欲合一”的境界,努力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们之所以会去“贪”、去“瞋”、去“痴”,基本上都是为了这个“身体”,这是人们看不透“贪”、“瞋”、“痴”三毒实质的根源,在佛学中“自性”又被称作“本体”、“佛性”、“真我”而“肉体”又被称作“妄身”、“假我”。也就是说——人人所具有的“佛性”是“理体”,是不生不灭的“本体”,“肉体”只是“本体”的“相”与“用”,虽然“佛性”是“无相”的,但是“佛性”的应用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来看看六祖慧能是如何来描述“佛性”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慧能把“清净自性”(无为法、出世法)和“万法”(有为法、世间法)的关系为我们清晰的揭示了出来。“清净自性”好比是寂静的虚空,“万法”好比是嘈杂的声音,所有嘈杂的声音都是从寂静的虚空里产生出来的,所以“万法不离自性”。 我们就以声音为例,一切人叫声、猫叫声、狗叫声、猪叫声、牛叫声、马叫声、羊叫声、驴叫声、笑声、哭声、骂声、鞭炮声、呻吟声、风声、水声、雨声、雷声……这些声音是有为法,这些有为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有为法是从寂静的虚空里产生出来的,读者们再去想一想我贪、我嗔、我痴,我慢、我疑、我见、我爱、我恨、我想、我做、我哭、我笑、我喜、我忧、我苦、我乐、我生、我死、我冷、我热、我吃、我拉、我忍、我怕……又是从哪里来的? 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理性,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开发人类的智慧。对于古代人来说,很多他们所不能了解的事实“真相”,我们今天都能够“如实”了解,这是我们要比古代人幸运的地方。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人,都是有“重量”的,如果你对古代人说:有一种没有“重量”的状态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他们是很难接受的。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常识的普及,使我们知道确实存在一种没有地球引力(重量)的状态——失重状态。 这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痴愚”的古代人来说,几乎是不能理解和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种“失重状态”是确实存在的,想要获得这种“自在”的失重状态,首先要脱离地面,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行,同样人们想要摆脱各种贪欲(自我意识)的束缚的“不自在”的状态,就必须首先远离(断除)各种“痴愚”的贪念,只有远离(断除)了各种痴愚的贪念,才能获得精神上“得大自在”的状态。 生活中的人常说自己活的“不自在”,这是事实,因为只要人们还有“贪”、“瞋”、“痴”就必定得不到“大自在”的状态。“贪”、“瞋”、“痴”就是“束缚”人类精神自由的“引力”,也是压在人们身上的“重力”,人们的“真心”本来是可以自由飞翔的,由于“贪”、“瞋”、“痴”的束缚,人们能自由飞翔的“翅膀”就被“捆绑”起来了,结果就只好拖着沉重的“肉身”在“贪”、“瞋”、“痴”的泥沼里爬行。 “得大自在”的状态就是可以自由飞翔的状态,宇航员身上其实并没有长出“翅膀”,因为他们摆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所以自然就能悬浮在空中。用“失重状态”和“重量状态”也只是比喻,因为“失重状态”和“重量状态”也都是“有为法”,而真正的解脱是“无为法”,“有为则有不能为”,“无为则无不能为”,“无为”“无我”的境界是惟圣者所知,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妙不可言)的神圣境界。 人类称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为“先驱”,这种探索的范围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物质世界人类如果不迈进太空,恐怕永远也不知道还有一种没有重量的——失重状态,这是太空科学领域的“先驱”为我们求得的真理,他为我们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使我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同样,人类精神世界的“先驱”是释迦牟尼,他在精神世界也为我们开拓了新的领域,佛陀为我们开拓的就是佛学中“得大自在”的精神领域。

文章TAG:水果  探索  小班  教案  水果大探索小班教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