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数学课程2.数学(主讲数学的作用)3.数学学习4.数学教学活动5.评价6.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最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哪一版

好像各地版本不同,有北师大版,新课标版,苏教版等等,得看当地用的啥版本
课程标准全国是一样的,现用的是2011修订版,简称新课标!教材版本全国不一样,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西师大版等!

最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哪一版

3,1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课程目标

1、 第一,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第二,把过程当目标特别强带双基进入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第三,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强调演绎思维,而且强调创新思维,强调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把三大能力。

1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课程目标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有哪4个部分

“空间与图形”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 (2)测量; (3)图形与变换; (4)图形与位置。第三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 (2)图形与变 换; (3)图形与坐标; (4)图形与证明。 《标准(修改稿) 》的“图形与几何” ,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 (1)图形的认识; (2)测量; (3)图形的运动; (4)图形与位置。 第三学段分为三个部分: (1)图形的性质; (2)图形的运动; (3)图形与坐标。其中,第 (1)部分大体整合了《标准(实验稿) 》的第(1)(4)部分的内容,以利于在探索、发现

5,什么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订的纲要性文件,从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它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课程改革实践的方向.在《课标》框架下,目前出现了“一标多版”:人教A版、人教B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和华师大版等,教材编写的风格各不相同,教材在把握课标方向、领会课标精神上存在着差异.现大多省份统一采用的是人教A版,在教学中借鉴和学习《课标》框架下的其它版本教材如:苏教版,教材对比中发现“一标多版”下的两种教材存在着许多差异和分歧,我们如何处理,只能以《课标》为依据. 各个版本教材在某些知识点上的处理略有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坚持以《课标》为纲的原则肯定是正确的.

6,数学课程标准数学 四基和 四能有哪些

“四基”是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是指: 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在原有"双基"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原有"两能"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四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1版数学新课标“四基”和“四能” “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 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在原有"双基"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原有"两能"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7,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数学思考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问题解决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文章TAG:新课标  数学  课程  课程标准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