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谈谈幼儿寓言教学的策略

低年龄阶段的孩子最易接受的就是故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陈述一种观点,使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暗示,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 另外,寓言故事本身结构简短,比较容易欣赏和理解,往往将比较深刻的道理在生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因此寓言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也是比较适合幼儿去阅读和理解的。 最后,针对本文的主题,笔者在文献搜索中发现专家和学者们对于寓言故事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通过本次研究,目的旨在于挖掘寓言故事的丰富内容,探索幼儿园寓言故事教学的有效方法,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谈谈幼儿寓言教学的策略

2,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应重点从哪些方面着手

一、深挖寓言内涵,引导学生知事明理有些寓言故事的内涵足以让学生回味无穷,进而感受到寓言故事的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寓言故事当中的内涵,展现其中丰富的哲理,使学生理解故事中传达出的重要信息。故事中包含很多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要求学生有从故事艺术形象里挖掘出现实生活中实例的能力,使其在学习课文过后能更加知事明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也起到了助力作用。二、丰富寓言文化,引导学生深刻认知在小学生寓言故事课堂教学中,在讲解其深刻内涵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包含的文化成分。因为有些年代久远的寓言故事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信息,包括关联文章、年代背景、作者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故事的文化底蕴做初步的了解,从而对整篇寓言故事形成自己较为深刻的认知情感。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应重点从哪些方面着手

3,寓言教学初探北风和太阳

寓言篇幅很短,相对于童话、探险故事,或是《铜山国王》那样的生命故事来说,短篇寓言会显得比较单薄,人物形象脸谱化,情节不够曲折,容易流于表面的说教。如何让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唤起孩子足够丰富的情感体验,达到穿透心灵的力量? 我想以这周讲的《北风和太阳》为例,分享一点寓言教学的实践和体会。一、在讲述方式上,要能够带入真实的图景和感受。 北风和太阳要比一比谁的力量大,比的是谁能让行人把衣服脱下来。可能有人听了故事要问:干嘛比这个?对北风不公平啊。 于是我在故事的开头,铺垫了一些细节,描述北风到处呼呼地吹,把人家的屋顶都掀翻了,摇落了一树的叶子(刚好前两天我们诵读的古诗里就有一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么一来,孩子们都能感受到北风肆虐的力量和自得的情绪。一方面,北风的形象比较具体可感,另一方面,北风刮掉了那么多东西,这时候提出来要和太阳比一比,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这个情节也变得自然不突兀。 顺便插一句,我在网上查找这个寓言的不同版本时,还真有一些老师,把故事进一步引申,引导孩子们去讨论“如果北风和太阳比的是谁能先让行人把衣服穿起来,你们猜猜谁会赢?”有的老师认为这能拓宽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更有甚者,有老师把教学目标设定在“理解北风和太阳各有所长,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我觉得这就完全脱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解构了寓言的精神内涵。 一般的讲述原则是,寓言的开头可以增加一些背景铺垫,渲染故事的气氛,但寓言的结尾往往意味深长,言而未尽,最好不要狗尾续貂,把感受和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自己。 二、讲述的时机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听故事前,已经有相似的感受和困惑,就能够很快进入到故事中,并且有比较深的体悟。 国庆假后天气突然转寒,清早冷飕飕的,到了大中午太阳底下跑一圈就热得冒汗。冷热的对比感受鲜明,于是我计划节后进入到寓言板块,第一个故事就讲《北风和太阳》。 可是节后返校第一天,孩子们都很兴奋,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假期都去哪哪了,国庆阅兵的场面有多气派,等等。意识明显还没有回到当下的感受里,在这样的躁动不安中,怎么能够去体会“温和比暴力更强大”呢? (于是周二那天,我没有讲寓言,而是结合早晨的対课,给孩子们讲了一个郑板桥给穷苦人家送衣送食的故事——大过年的,这户人家的门上贴了一副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的书童就问他:“你怎么知道这家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呢?”通过这个教学小故事,好玩的同时,也能让孩子们静下来去琢磨一下。这是题外话,且按下不表) 周三上午,有两个孩子在大课间发生冲突,其中一个孩子情绪很大,冲上去踢了好几脚,班上的孩子有点懵了,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当我把XX拉到身边坐下时,他还在不停地说狠话:“我要把他踢死!”尽管我们知道这是小孩子气的表达,但当时班里的气氛还是有点尬。一个孩子说:“XX就是脾气大,爱打人。” 在那个当下,我不想直接去评判事情,要给情绪留出一些自我处理的空间。我对孩子们说:“大家都安静吃点心,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于是我讲了《北风和太阳》的故事。只是平静地描述北风的特点、太阳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总结,很多孩子自己就体会到并记住了——“很多时候温和比暴力更强大。” 三、丰富立体的艺术体验 要进入一个寓言故事创造的冲突和张力,而不仅仅是头脑层面的道理,我们要真正进入到故事里,去行动、去体验、去感受。于是,在故事讲述之外,我们通过复述、游戏和戏剧来进入角色的扮演和活动中;通过湿水彩体验冷暖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通过读写绘的工作把故事画下来、写下来……此外,还有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可以选择,比如生活课上带孩子们做手偶,折纸、蜂蜡和泥塑体验等等。经由行动的意志,激发情感和思考。 以画画为例,这学期有徐平老师在艺术课上专业的支持,我备课的时候更加踏实、有信心了。一周两次的湿水彩课,能够结合主课内容,很深入地去体验故事里的情绪氛围,以及如何用图形与色彩的语言来表达相应的情感。在课堂上,我有时也会带着孩子们一起画蜡块画画,从构图、色彩的基调,让画面慢慢生长出来。湿水彩、蜡块和粉彩画的好处都是可生长性,不像简笔画,这里没有什么僵化的线条,个别孩子在画画的时候还是会在意“画得不像”或是“画错了”要求擦掉重画,但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在画画的过程中,学会去观察、去引导自己的画,哪里浅了,哪里深了,色彩的平衡等等,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自我对话和反思的过程。 开篇的蜡块画《北风和太阳》是我在备课时的练习画。等到课上和孩子们一起画时,一开始只是感受龙卷风那样螺旋的运动,在运动中,我们看到慢慢浮现出来北风的脸是这样的: 从色彩相遇之处自然产生的北风的侧脸,是不是挺有趣?我没有刻意为之,只是去观察,并顺势而为。希望孩子们明白,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存在一幅完美的画。一切有意义的发生都在对话的过程中。 四、思考与表达 如果你有幸聆听过小孩子们在一起玩“口说游戏”,你会惊讶的发现,现在的小孩,思考是很活跃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在口说的想象游戏中,他们能够上天入地,为自己设置障碍、发明宝器,冲破一层又一层限制,获得一大堆金币。 问题在于,想象是没有边界的,这一切都来得那么容易,只要动动脑子,再动动嘴皮子。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做事太少,被照顾得太好,很少能感受到饥饿、寒冷和劳累,生命的本能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于是现代生活产生了一些“大头孩子”,越来越多的的能量都集中在头脑上,身体和四肢用得太少,和大自然、和生活的真实接触太少,尤其是遇到严肃挑战和突破困难的经验太少。——反映到思考层面上,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和套路的模仿变得容易,因为很容易获得答案,反而很难调动起深层次的自主思考。 华德福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反对“过早的智性开发”,而是希望经由“意志的行动、情感的丰满”,到达“清晰的思维和表达”,反过来直到有意识的行动,形成一个学习的环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爱阅读、爱写作、爱探索新知。 上周四尝试布置了一次“口头作文”,请孩子们回家把听到的寓言故事讲给爸妈听,由爸爸妈妈负责记录下来。尽管在班里尝试过各种方式的故事复述,包括故事河、戏剧、词语接龙等等,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但限于课堂时间,每个孩子贡献的都只能是一个片段,我们最后集体合作一个故事的讲述。这次口述作业,是希望看到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个性化表达,情感的关注、表达方式、乃至语言的逻辑都各有不同。 感谢家长们的支持,尽管有的家长表示“好多年没写字了,胳膊都快写断了”,但总体上都是很认真地陪伴孩子去做口述作业的记录,而且大部分都没有过多的干涉、保持原生态的记录,我读起来特别美,就仿佛看到每个孩子在跟前说话一样。 观察孩子去自我表达的过程特别有意义,不在于最后的故事是否完整,文字是否妥帖。如何把我们的感受传达出来,比一篇精美的故事要重得多。即便一开始做不到,也千万不要去“刷”范文,只有尊重真实的感受,坚持不放弃,才能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寓言教学初探北风和太阳


文章TAG: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寓言故事  故事  教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