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化学 高一必修一

钠块在水面旋转,发出嘶嘶声,溶液变为红色。最后钠块消失,

化学 高一必修一

2,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 起讫日期 计 划 进 度 备注1 9、1—9、6《化学1》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约3课时 2 9、7—9、13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约3课时 3 9、14—9、20 练习、测验、评讲、学生实验…约3课时 4 9、21—9、27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约2课时 5 9、28—9、30 练习、讲评……约1课时 6 10、1—10、8 国庆放假 7 10、9—10、11 第二节 离子反应…约3课时 8 10、12-10、18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约3课时 9 10、1-10、25 练习、检测、评讲、学生实验…约3课时 10 10、26-11、1 前两章内容复习…约3课时 11 11、2 —11、8 期中考试与试卷讲评 12 11、9—11、15 第三章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约3课时 13 11、16-11、22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约3课时 14 11、23-11、29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约1课时练习、评讲…约2课时 15 11、30—12、6 练习、评讲、学生实验…约3课时 16 12、7—12、13 第四章 第一节硅……约2课时 17 12、14-12、20 第二节 氯…约3课时 18 12.21—12、27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约3课时 19 12、28—01、3 第四节 氨、硝酸、硫酸……约3课时 20 1 、4-1、10 练习、测验 评讲…约3课时 21 1、11-1、17 练习 讲评 复习 22 1、18-1、24 练习 讲评 复习 23 1、25-1、31 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3,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到http://wenku.baidu.com/view/d234c04bcf84b9d528ea7a29.html去下载。不行找我

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4,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案

   一 学习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5,高一化学必修一

铝离子没有变化,C正确 加过氧化钠,会生成氢氧化钠,钠离子肯定变了。然后,二价铁和它生成氢氧化亚铁,在有氧气时,生成三价的,所以,A,B都变了。
A
C
选择D Na2O2加进来会生成NaOH,这样的话,BC就肯定不行了,A是由于,Na2O2具有强氧化性,会氧化Fe2+变为Fe3+

6,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五、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复习化合价的基础上,使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判断。   2.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难点】 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法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写出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其得失电子的情况,推出钠、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果:   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   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   [问题情境]标出2KBr+Cl2=Br2+2KCl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分析哪种元素失电子,哪种元素得电子,电子从哪种元素转移到哪种元素?    〖学生活动〗   学生探索、讨论、交流,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教师活动〗   在氯气与溴化钾的反应中,溴离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溴原子,溴原子结合   成溴分子,溴元素的化合价由-1升高到0;同时氯气分子中的氯原子得到溴离子给出的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到-1。   在反应过程中,溴离子与氯原子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导致了溴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强调提醒]   a.“e-”表示电子   b.用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学生活动〗   由学生归纳概括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问题情境]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Fe+3Cl2=2FeCl3(2)CaO+H2O=Ca(OH)2   (3)Cl2+H2O=HCl+HClO(4)Fe+CuSO4=FeSO4+Cu   (4)NaOH+HCl=NaCl+H2   上述反应各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种?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如下:    〖教师活动〗[拓展视野]   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一般情况下,得到电子的能力趆强,物质的氧化性就趆强;失去电子的能力趆强,物质的还原性就趆强。例如:   氟、氯、溴、碘的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F2>Cl2>Br2>I2   离子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Br->Cl->F-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并由学生总结归纳如下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元素得电子总数    〖教师活动〗 归纳、概括、小结本课知识要点。    〖巩固练习〗 《化学1(苏教版)》P45中的[问题解决]:   请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当堂练习,并交流反馈答题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布置作业〗 《化学1(苏教版)》P47~48:1、2、3    〖板书设计〗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2.单线桥法   三、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四、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元素得电子总数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3   1.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升降、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偏移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重点)   3.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究意识。   4.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   [基础·初探]   1.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凡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联系   (1)CO2+2NaOH===Na2CO3+H2O和CO+CuO△(=====)Cu+CO2两反应,谁是氧化还原反应?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后者,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   (2)Zn+H2SO4===ZnSO4+H2↑反应中,什么元素被氧化?哪种物质为还原产物?   【提示】Zn被氧化,H2为还原产物。   (3)在反应2KClO3MnO22KCl+3O2↑中,哪种元素被还原?哪种物质是氧化产物?   【提示】氯元素被还原,O2为氧化产物。   (4)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一定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种?   【提示】不一定。如3CO+Fe2O3高温(=====)3CO2+2Fe就不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但却是氧化还原反应。   [认知升华]   升华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关系   记忆口诀:   升→失→氧→氧→氧   降→得→还→还→还   升华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即: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4)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题组·冲关]   题组1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的理解与判断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CO3+CaCl2===CaCO3↓+2NaCl   B.Fe+CuSO4===Cu+FeSO4   C.2NaHCO3△(=====)Na2CO3+CO2↑+H2O   D.CaO+H2O===Ca(OH)2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发生变化,A、C、D均无化合价的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B是置换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2.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被氧化,得到电子的物质被还原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可以是同一物质   C.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物质首先被氧化,另一种物质再被还原的反应   D.只有氧化没有还原的反应是不存在的   【解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答案】C   3.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   【答案】CuNCuHNO3NOCu(NO3)2   【题后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个“不一定”   (1)一种元素被氧化,不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如0(Cl2)+H2O===H-1(Cl)+H+1(Cl)O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都是氯元素。   (2)一种反应物不一定只表现出一种性质。如反应2KMnO4△(=====)K2MnO4+MnO2+O2↑中,参加反应的KMnO4既表现了还原性,又表现了氧化性。   (3)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某种物质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不一定是被还原,如HCl→Cl2是被氧化。   题组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4.下列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2SO2+O2催化剂2SO3   B.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中:Cl2+2NaBr===2NaCl+Br2   C.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混合反应:HCl+AgNO3===AgCl↓+HNO3   D.氧化钠跟水反应:Na2O+H2O===2NaOH   【解析】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作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由此可知,A、D项属于化合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由此分析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不难看出C、D项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均未发生变化,它们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项中的硫、氧元素,B项中的氯、溴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它们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综上所述,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下列反应是分解反应但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BaCO3高温(=====)BaO+CO2↑   B.2KMnO4△(=====)K2MnO4+MnO2+O2↑   C.2CO+O2点燃(=====)2CO2   D.CO+CuO△(=====)Cu+CO2   【解析】A项,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项,不是分解反应;D项,不是分解反应。   【答案】B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两种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H2+CuO△(=====)Cu+H2O   (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3Cl2+2Fe点燃(=====)2FeCl3   【提示】   [认知升华]   电子转移两种方法的书写步骤   (1)双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2)单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特别提醒】单线桥法与双线桥法的区别   (1)单线桥法表示时箭头是在反应物中由失电子的元素指向得电子的元素;表示时只标转移电子的数目。   (2)双线桥法表示时①箭头由反应物中变价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一元素;②表示时要标出“得到”或“失去”;③电子数目且电子数目相等。   [题组·冲关]   1.下列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解析】A项,电子转移的方向不正确;C项,Zn失去2e-;D项,Cu失去2e-。   【答案】B   2.(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注明“被氧化”、“被还原”。   ①Fe2O3与CO在高温下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KClO3与MnO2在共热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H2S气体和SO2气体反应生成S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①Cu和AgNO3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制Cl2的反应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生成FeCl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实验室制取少量N2常利用的反应是NaNO2+NH4Cl△(=====)NaCl+N2↑+2H2O,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NaNO2发生氧化反应   B.生成1molN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6mol   C.NH4Cl中的氮元素被还原   D.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是同一种元素   【解析】↑+2H2O中,NaN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1molN2,转移3mole-,NH4Cl中N被氧化,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均为N。   【答案】D

7,高一化学必修一

因为有碘离子剩余,所以氯气不足量,只能足够与部分碘离子。设反应前氯离子的物质量为x,则溴离子物质量为2x,碘离子为3x;设反应后的碘离子物质量为y,则溴离子物质量2y,氯离子物质量3y.由化学方程式计算得有氯气的物质量3x-y/2,又由分析可知溴离子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即2x=2y,x=y;所以氯气物质量为x,又因为碘离子物质量为3x,所以二者物质离比为1:3,故选B
B,1:3
选A吧.你心里想地肯定和我一样.
别听上边的。要选A
答案选B,如果想知道为什么请追问
选B

8,高一化学必修一

首先做这类型的题,最先注意的是给出体积的要看条件没有条件的直接排除,给出条件的物质不是气体或条件不是标况的也直接排除,比如B选项,C选项,D选项,所以选择A,A中1gH2是0.5mol,含有0.5NA个分子,8gO2是0.5mol,含有0.5NA个分子
选a,其质量分别除以式量之后,是相等的。b中,没说在标准状况下,不能除以22.4.c中水不是气体。d中6.02×10二十二次方个是约数,不等于1mol
选择C 因为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阿伏伽德罗定律) 因为是150℃所以水是气体
没有答案
选C,A中,氢气为0.5摩尔,氧气0.25摩尔;B中,应在标况下;D中,6.02的二十二次方是个约数;C中,150度下水为蒸汽。

9,高中化学必修1

Fe+cl2=Fecl2 3Fecl2+3cl2=2Fecl3 Fe+2Fecl3=3Fecl2
Fe+2HCl=FeCl2+H2
2Fe少+6Hcl=2Fecl3+3H22Fecl3+Fe=3Fecl2Fe多+2Hcl=Fecl2+H2
选C和D 2Na 2H2O====2NaOH H2 如果单纯是水,增加的就是Na减去氢气的质量 A,生成的NaOH与HCl反应,无气体和沉淀生成,故溶液质量增加 B,也就一电解质溶液,对反应无影响,增 C,NaOH与CuCl2反应生成Cu(OH)2沉淀, 2NaOH CuCl2===2NaCl Cu(OH)2,增加的质量没有减少的多,质量减小 D,饱和NaOH,一看就知有这个答案,因为饱和,生成的NaOH无法进入溶液,析出,并因水消耗了,溶液中NaOH也会析出一部分。故减少 选CD

10,新高一化学必修一

7:2 或者 4:5 假设原来N2是1mol,则H2+O2是 3mol 反应后剩余气体仍然是 1mol .。因为N2的物质的量不变,(定TP。体积比=物质的量之比) 2H2+ O2 气体物质的量之差 2mol 1mol 3mol 4/3mol 2/3mol 3mol-1mol=2mol 假定 H2过量,则原来H2:O2=(1+4/3):2/3=7:2 假定 O2过量,则原来H2:O2=4/3:(1+2/3)=4:5
1:1
4/5
4:5 设N2为 x mol则O2 H2总共为 3x mol,“反应完毕后恢复至原来的温度,活塞正好停留在容器的中间,此时右室中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知剩余气体为O2,且为 x mol 所以反应的H2 O2总共为2X mol.由反应2H2+O2=2H2O可得反应的O2为2/3 X mol。H2为4/3 X mol。所以原来的O2为5/3XmolH2为4/3Xmol.所以为4:5
原来N2有1份 H2+O2是4份,反应后H2+O2变成了一份,3份反应掉了,而剩下的只能是H2或者O2的一种(都有的话还会继续反应)2H2+O2=2H2O两份H2和1份O2刚好反应完而剩下的1份要么是H2要么是O2所以反应前可能是3:1或者2:2=1:1
H2:O2=3:1

文章TAG:新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新版  高中  高中化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