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A.《史籀篇》 B.《博学篇》 C.《仓颉篇》 D.《急就章》   2.西周时期诸侯设立的大学称为   A.庠 B.辟雍   C.泮宫 D.乡校   3.以下命题属于孟子教育思想的是   A.反求诸己 B.有教无类   C.举一反三 D.化性起伪   4.孟予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A.学而优则仕 B.明圣道   C.明享乙法 D.明人伦   5.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的主要措施是   A.以经义代诗赋 B.考生必须接受规定时日的学校教育   C.推行八股取士 D.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6.提出“致良知”思想的教育家是   A.朱熹 B.陆九渊   C.王守仁 D.王夫之   7.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A.识字为主 B.阅读为主   C.学事为主 D.穷理为主   8.在人性和教育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提出入性是“日生曰成”的观点,旨在强调   A.人性本善 B.人性本恶   C.人性有善有恶 D.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9.严复提出教育要培养   A.“真国民” B.“现代中国人”   C.“新民” D.“特色之国民”   10.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A.“博爱互助” B.“谋生济人”   C.“敬业乐群” D.“爱国崇实”   11.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的教学方法是   A.五段教学法 B.分团教学法   C.自学辅导法 D.设计教学法   12.公元718年,查理曼国王邀请协助教育改革的英格兰教士、著名学者是   A.阿尔琴 B.约克   C.法兰克 D.阿尔曼   13.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批判封建主义和经院主义教育的主要著作是   A.《愚人颂》 B.《神人颂》   C.《罪人颂》 D.《圣人颂》   14.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l517年的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15.美国殖民地时期中等教育主要是文法学校,l749年富兰克林创办的新型学校是   A.文科学校 B.文实学校   C.理科学校 D.实科学校   16.1890年,日本以天皇名义颁布的培养国民效忠天皇、义勇奉公的重要文件是   A.《教育大纲》 B.《教育语录》   C.《教育事典》 D.《教育敕语》   17.洛克教育思想的熏点是   A.工人教育 B.农民教育   C.军人教育 D.绅士教育   18.1964年西德颁布的《联邦共和国关于实行教育统一的规定》也称为   A.慕尼黑协定 B.汉堡协定   C.德国协定 D.统一协定   19.提出“任何学科都能以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盼任何儿童”观点的教育家是   A.桑代克 B.科南特   C.皮亚杰 D.布鲁纳   20.杜威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师中心论 B.知识中心论   C.儿童中心论 D.课堂中心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唐代科举的方法包括   A.帖经 B.诗赋   C.八股文 D.墨义   22.汉代的中央官学包括   A.鸿都门学 B.国子学   C.太学 D.宫邸学   23.薪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   A.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 B.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C.废除尊孔读经 D.废除科举制度   2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   A.人道主义 B.古典主义   C.人本主义 D.自然主义   25.20世纪“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是   A.桑代克 B.狄摩林   C.莫伊曼 D.赖伊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题1分,共l0分)   26.“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_______。   27.在诸子百家长期争鸣过程中,儒、墨两家被称为_______。   28.汉代史游所著的《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蒙书。   29.魏晋时期文化教育突破了汉代经学的束缚,儒道思想兼容,出现了一种“新学”,即_______。   30.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_______》一书,系统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1.从l8—20岁,古希腊雅典的青年要进入_______,接受军事教育。   32.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畜一般为_______。   33.1755年俄国建立的莫斯科大学,只设法律、哲学、医学系,不设_______。   34.斯宾塞反对英国传统教育“装饰重于实用”的观点,提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_______。   35.1902年美国创立了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后来这种学院面向地方服务,也被称为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l2分)   36.“学在官府”   37.“苏湖教法”   38.修道院学校   39.“统一劳动学校”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筒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   41.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   42.简述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43.简述欧洲“新学校运动”的特点。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4分。共28分)   44.试述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及其特点。 45.评析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2,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在 七年级历史 期末考试的时候,大家不能交头接耳,否则算违犯考场规则。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2.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A.虚心纳谏 B.减轻赋税 C.科举选才 D.微服私访 3.如下图,为图片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 A.唐朝经济繁荣 B.唐朝对外交往 C.唐朝民族和睦 D.唐朝科技发达 4.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诗人灿若星河,与右图中诗篇的作者生活于同一时代的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杜甫 5.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欧阳询                B.颜真卿 C.柳公权          D.黄庭坚 6.下列人物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戚继光 7.如果把“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澶渊之盟、宋金和议等”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B.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唐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D.唐宋时期的科技 文化 8.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一首题为《念怒娇.赤壁怀古》的词,作者是 A.辛弃疾 B.李清照 C.苏轼 D.陆游 10.下列属于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 A.吴道子   B.顾恺之 C.徐渭 D.赵孟頫 11.下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北宋大书法家张择端的作品,是一幅极具历史价值的现实主义风俗长卷。它反映了 A.北京的社会风貌 B.南京的社会风貌 C.杭州的社会风貌 D.东京的社会风貌 12.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A.选拨真正有才能的人 B.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C.选拔皇帝的忠实如仆 D.推进 教育 制度的发展 13.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 措施 是 A.设御史大夫 B.实行科举制 C.废除了丞相 D.大兴文字狱 14.右图所示塑像中的人物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他面向祖国宝岛台湾,所骑战左前蹄踩着殖民侵略者的头盔。“殖民侵略者”来自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日本 15.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成功平息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戚继光 16.右面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丙和丁 17.电影《东归英雄》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一支少数民族在他们杰出首领的领导下,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的 故事 。这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是 A. 渥巴锡 B. 郑成功 C. 戚继光 D. 左宗棠 18.下列关于清朝的疆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临太平洋 B.南至南海诸岛 C.西跨葱岭 D.北至北冰洋 19.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历史信息。 所示为清政府颁赐的用于确定__、班禅继承人的“金奔巴瓶”,该文物可以见证清朝加强了对下列哪一地区的管辖? A.x疆 B.x藏 C.黑龙江 D.台湾 20.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右图,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C.使大清帝国长治久安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华 21.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最严重的后果是 A.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 2.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逼上梁山——《聊斋志异》 D.黛玉葬花——《红楼梦》 23.下列著作中,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 百科 全书”的是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24.众所周知,中医学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李时珍的一部医书里面,收集了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被称为具有 总结 性的药物学巨著。它是哪一部医书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伤寒杂病论》 D.《千金方》 25.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 独创性的象征。据下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长城东 西起止地点为 A.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B.东起山海关,西到临洮 C.东起辽东, 西到临洮 D.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题,其中26题 14分,27题 12分,28题 12 分,29题 12分,共5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增 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材料二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2)宋朝时为了管理对外贸易,设置了哪一专门机构?(2分)清朝政府特许的利用商人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南海一号”沉船重要的研究价值。(4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瓦舍勾栏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卖药材,卖古玩、字画的……十分热闹。大的瓦舍勾栏,可以容纳几千人 ”这个地方的存在,真是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 (1)材料一中娱乐场所被称为什么?(2分) 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在这里工作的主要是从事哪两种职业的人?(2分) 材料二 (3)左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这种纸币在当时叫什 么?最早出现于哪一地区?(4分) 28. (12分)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民族团结、友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融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2分) 材料二 清朝在康熙、 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就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2)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朝前期,清政府在x疆、x藏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4分) 材料三 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3) 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签定上述条约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4分)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1 图2 (1)图1为明朝“锦衣卫印”,其主要职能是什么?(2分)后来明成祖建立了哪个与锦衣卫相似的机构?(2分) (2)图2为军机处外景,它是由哪位皇帝设立的?(2分) 以上两幅图片从政治的角度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二 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 事迹 ,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实行的这种政策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4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AABDB,DACCD; 11.DCCBD,CADBA; 21.CCD BD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小题,共50分。其中第26小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小题12分) 26.(14分) (1)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气候温和、资源丰富。(言之有理即可,每个要点2分,共6分) (2)市舶司(2分)广州十三行。(2分) (3)说明南宋时期造船业比较发达(有助于研究我国造船业);有助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陶瓷史。(言之有理即可,“造船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陶瓷史”每个方面2分,4分) 27.(12分) (1)瓦子;(2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答出两点即可,每个要点2分,4分) (2)艺人,商人。(2分) (3)交子;四川。(4分) 28.(12分) (1)元朝的统一;(2分)回族。(2分) (2) 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写错字或顺序颠倒不得分,4分) (3)中俄《尼布楚条约》(或《尼布 楚条约》);(写错字、无书名号、 其它 写法都不对,2分) 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了胜利。(意思相近即可,2分) 29.(12分) (1) 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意思相近即可,2分)东厂。(2分) (2)雍正帝;(2分)说明了明清皇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分) (3)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有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 注明: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猜你感兴趣: 1. 2015年春季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2.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和答案【完整】 3.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试卷 4. 2016年七年级下册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5. 新人教版2016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3,1论述教育的本质特征 2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教育的本质特征:首先,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历史范畴。教育出现于人类社会之初,起源于社会劳动,为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并存,永无消亡之日。第二,教育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受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同时,它又反过来给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以影响和作用。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长河中,它首先是生产斗争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同时又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教育除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之外,还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第三,教育还受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作为教育的对象人来说,有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在教育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在同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遗传和环境而言的。因此,不能超越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性而去孤立地谈教育的作用,遗传,环境跟教育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辩证的统一。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在教育中,要重视启发性,要注意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使教育的作用与儿童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前者称中央学教育,后者称地方官学教育。(一) 中央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在类型: 1. 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 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 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4.短期学校 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科学校,更不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如宋代的外学(又名辟雍)、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 另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的范围之内。 (二)地方官学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开始。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公元3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直辖中央礼部下的祠部的府州“崇玄学”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以内容虽以《九经》(三礼三传易书诗)为主,但要求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即可毕业,长入中央官学之四门学。宋辽金时期,除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之外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经管方面有如下特点:首先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路州县学政;第二,实行三舍制度(上舍、内舍、外舍);第三,划拨学田,保障经费;第四,教学内容以“经术衍义训导诸生,掌其课式之事,而纠正不为规者,”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路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是事实上有名无实,并未普遍设立。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三)中国古代的私学教育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私学的产生 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丘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私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士这一阶层中的人为谁服务就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 ,且他们 的学说会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默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在学术上各家互有长短,相反相成。春秋孔丘在曲阜杏坛讲学,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稷下之学等到,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创立儒家学派的孔丘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千秋的。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孔丘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诗——文学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 孔子不愿讲怪力神乱很少谈宗教内容。以孔丘为首的儒家私家学不重视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传授,实为儒家教育不足之处,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孔丘教学态度认真,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卷”,并创造了一套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等等。所以,从办私学教育时间之长久,从事私学活动精力之集中、私学教育经验之丰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来说,是其他任何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与他同时还有黑家,代表农业手工业者的利益,注重科学技术教育。黑儒并称,成为春秋时代的显学。 (二)中国私学的发展 秦代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注重考证,后世名之为“汉学”。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梁代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颜推之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五经》、《论语》、《千字文》等教材还传入日本。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 (三)中国私学的进一步发展 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到。明清朝代,学熟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形式。清代一钧(1783~1854)撰〈教童子法〉是一部专门论述启蒙教育著作,对蒙学教授方法作全面论述,并对蒙学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四)中国古代的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一)书院的发展简史 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继此之后,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只是士要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几所如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佳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标志着以收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唐五代的书院跟后来出现的书院往往有直接联系。所以,可以说唐代是中国书院的萌芽时期。 两宋中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共有书院397所,几乎达到了能够补充或代替官学的地步,足以使官学黯然失色。北宋书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私人创办的全国著名的书院。由于书院教育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资助,因而起到了代替和补充官学的重要作用。北宋书院达数十所之多,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著名的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睢阳书院。还有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茅山书院(江苏省常州市三茅山后)、华林书院(江西奉新县华林山上)等。南宋书院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基重要标志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私学终于成熟和完善起来。到理宗时新建的书院达100多所,占南宋全部书院的2/3以上。理宗本人颁书赐额的达20所之多。书院制度成熟和完善表现为: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难论辩等书院制度也完全形成;尤其重要的是,明确提出书院独特教育宗旨自觉地把书院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科学的附庸,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但是,由于官方对书院的支持,也带来了一些官学化影响。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共有书院227所,历来就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之说。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采取奖励政策;二是书院作为一种私学组织。仍然依赖于民间力量,元统一后很多儒家不愿到朝廷任官职而退居山林,建立收院,自由讲学,使私办书院增多。为了达到控制书院的目的,元朝政府采取委派山长或给山长授予官衔的方式,以掌握书院的领导权,书院的教授、学正、直学等职务的任命、提升也都由政府批准。不仅控制书院教师,也控制书院的学生凡在书院疑业的学生,需经地方官吏荐举,经监察机关考核。元代上述政策,不仅使得大量官办书院成为官学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亦使得大量私办书院朝着官学化方向转化。 明代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却将重点放在发展完善各级官学上。明初书院处于沉寂状态。但是在官学成为科举附庸而“士风日陋”时一批为解救时弊的士大夫便纷纷创办、复兴书院,利用书院培养人才。所以在明成化年间以后,不仅那些具有久远讲学传统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武夷、石鼓)等相继复兴,还创办了许多新的书院。明代书院的真正振兴是在正德年间王学思潮兴起后,不仅建立了大批书院,更重要的是他们恢复了书院自由讲学的精神,使书院成为最重要的学术基地。自由讲学的风气盛行不衰,这必然会遭到专制统治者的反对,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越来越感到要加强思想控制,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四次禁毁书院的事件(即明世宗嘉靖十六年正式下令禁毁各地书院;嘉靖十七年“申毁天下书院”;万历七年张居正执政时下令禁毁书院;天启五年下令禁毁东林书院,并波及其他书院,反反映了自由讲学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矛盾和冲突。但明代书院数量仍远远超过宋、元现两朝,共有书院1239所。且以嘉靖万历年间为最多。从空间上看,明代书院遍及19个省,但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其以江西、福建、浙江、湖南为多。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学术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满族入关后,清朝统治者虽然采取崇儒重教的政策,但是对书院则持严厉的抑制态度,阻碍了书院的发展。康熙雍正心后,书院又逐步恢复起来,其中不仅包括民间私人创建的,还包括许多地方官的崇教之举。康熙提倡程朱理学,并赐颁御书“学达性天”匾额给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赐额“学道还淳”匾额给苏州紫阳书院。康熙此举在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书院的作用。雍正改限制的消极防范的政策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发上谕肯定书院的社会作用,并在经济上提供了保障,对清代书院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乾隆不仅经济上资助书院建设,尤其重视师长的任命、奖励、提升和书院学生的录取考核。雍正、乾隆的政策给清代书院带来了两大特征:第一,书院建设规模发展到历史上的高峰,书院教育得到全面普及;第二,书院官学化问题更为严重和突出。清代的书院数目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有1900所,并且完全流为科举和附庸。 清代末年书院改制。书院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必然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因此书院改制不是个人的愿望,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二)书院是中国封建制度化的私学 从唐中叶至清末,书院历经一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完善。书院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灿烂明珠。 书院的职事和组织系统由山长(或称院长、洞主、教授,是书院教学管理的主持人)、堂长(或书院主持人山长的别称,或在山长下协助山长管理和教学工作,或从生徒中选任责督课堂记录搜集诸生疑难问题)、学长(或相当于某门学科的教职,或主管书院教务行政的负责人,或书院主要管理学生学业和行止等的生徒首领)、会长(从诸生中选出学行老成成绩优异者充任,负责协助山长评阅考课试卷)、斋长(由山长在诸生优异者中选出,协助山长从事教学、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讲书(主要负责书院经书讲解)、经长(由山长从生徒中精选取熟悉经籍者担任,负责为生徒解析疑文)、监院(一种地位次于山长的书院职事,主要职责是负责书院的行政、财务,以及稽察学生品行等工作)、首先(一种管理书院的职事)掌祠(书院内掌祭祀活动的职事)、掌书(书院内管理图书的职事,负责图书的保管和借阅)以及书办(掌管书院各种卷宗、档案的职事)等组成。 书院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祭祀。书院有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书院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书籍,藏收特色为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儒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二) 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研究和学风特色第一, 教学特色: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自学、问难论疑以及读书指导;第二, 书院的学术研究形式: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第三, 书院的学风特色:强调德育目标,反对为科举而学;提倡学术创见,反对死守章句陈说;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尊师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书院是中国传统私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封建制度化的私学。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东麓,为宋代四大书院之冠,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宋真宗曾赠书“岳麓书院”额,名声大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木式在书院主讲期间学生达千人,时有“潇湘洙泗”之称。清光绪29年(1903)改为高等学堂,1925年改湖南大学,故有千年学府之之誉。 五、中国古代教育四大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在如下四大特色: 第一, 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第二, 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第三, 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第四,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总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不可简单地判定优劣得失,而应细致地具体分析,从优中含劣、劣中含优,或得中有失、失必有得的辩证关系中去寻找对后人的启迪、借鉴价值。

1论述教育的本质特征 2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文章TAG: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