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了哪些知识

人教版的话主要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时这一单元还出现小学中很重要的关系式,即路程=速度×时间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人教版 以下是精品学习网小编精心为大家分享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人教版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8、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9、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0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 的高。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是对称图形。 19、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0、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了哪些知识

2,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小段总结怎么写

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和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册平行与垂直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及几何形体的起点。在听了同年级两位老师对本课的执教过程后,我对本课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于是分别在两个班分别尝试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1.让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并掌握三者区别与联系;2.认识角,知道角的定义,学会用角的符号来表示角;3.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一、 复习引入、以小见大 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存在着包含的关系,线段和射线都属于直线的一部分,而线段又是学生熟悉的知识点,所以从复习线段入手,让学生首先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说说线段的特点。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回忆旧知中引入射线、和直线,并且借助线段的特点,体会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同时,我还让学生分别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观察自己画的各种不同方向的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意图:学生经历了回忆、动手、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后,他们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理解会比较深刻。二、 充分感知,发挥想象 这部分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射线、线段都是能够无限延长,让学生闭上眼,让脑海中的射线向一端延长、延长、在延长,让脑海中的直线也向两端无限延长,使学生对射线和直线的理解并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看到的表象上,让是向更加广阔的二维空间发展,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空间想象的过程,同时进一步感知射线和直线,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在教学角的时候也是这样,知道了角的定义后,也让学生想象角的两条边无限延长,让学生找一找角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从而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意图:数学是一门想象的科学,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想象直线和射线的样子,通过想象来充分理解“无限长”的含义,可能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三、 联系生活,寻找原形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虽然直线、射线和角是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它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原型”,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小朋友的坐姿、椅子的构造等。意图: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四、 思考 1.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也经历的想象的过程,但是在教师任务驱使下的想象总显得被动了些,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想象的需求,可能更耐人寻味! 2.在课后作业中发现,过两点画一条直线时,学生无意识地会画一条线段,说明他对直线和射线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或者说他在画图时还没有主动地去区分直线和线段的区别。 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提出“内需”,养成思考的主动性,是我后续课堂需要注意和培养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小段总结怎么写

3,四年级数学小知识急

加减乘除的来历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米的诞生 在公元1790年之前世界各国的长度单位几乎各不相同,给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时,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1米。 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人身上的尺子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假如你?一拃?的长度为8厘米,量一下你课桌的长为7拃,则可知课桌长为56厘米。如果你每步长65厘米,你上学时,数一数你走了多少步,就能算出从你家到学校有多远。身高也是一把尺子。如果你的身高是150厘米,那么你抱住一棵大树,两手正好合拢,这棵树的一周的长度大约是150厘米。因为每个人两臂平伸,两手指尖之间的长度和身高大约是一样的。要是你想量树的高,影子也可以帮助你的。你只要量一量树的影子和自己的影子长度就可以了。因为树的高度=树影长×身高÷人影长。这是为什么?等你学会比例以后就明白了。你若去游玩,要想知道前面的山距你有多远,可以请声音帮你量一量。声音每秒能走331米,那么你对着山喊一声,再看几秒可听到回声,用331乘听到回声的时间,再除以2就能算出来了。学会用你身上这几把尺子,对你计算一些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同时,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它也会为你提供方便的。
您好,看到您的问题将要被新提的问题从问题列表中挤出,问题无人回答过期后会被扣分并且悬赏分也将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您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或者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多认识一些知识丰富的网友,和曾经为你解答过问题的网友经常保持联系,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这些好友询问,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 三,该自己做的事还是必须由自己来做的,有的事还是须由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的,别人不可能代劳!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只能给你提供指导和建议,最终靠自己。 您可以不采纳我的答案,但请你一定采纳我的建议哦! 虽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问问哦

四年级数学小知识急

4,四年级数学知识要点

总:一、亿以内数的认识1.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3.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4.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数是小于5还是大于5.5.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6.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7.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二、角的度量 1.像手电简、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2.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3.直线、射钱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联系: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直线的有限部分.区别:直线无端点,长度无限,向两方无限延伸,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4.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线段可以量出长度.5.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6.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7.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直角=90度,钝角大于直角小于平角,平角=180度,周角=360度,锐角小于90度。单元概括:第一单元 亿以上数的认识 姓名: 一、亿以内数的读法:○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二、亿以内数的写法:○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2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3一定要先分级再来读数或写数。 三、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1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2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换成一个“万”字。 五、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是看它的省略的尾数,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0、1、2、3、4,就把尾数都舍去,改写成“0”,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5、6、7、8、9,就把尾数省略,并向前一位进1。 六、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关键:找准尾数的最高位,如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就看千位;如果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就看百位;如果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就看十位?? 七、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都是自然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八、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九、亿以上数的读法与亿以内数读法相同:先分级,从最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时按照个级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 十、亿以上数的写法与亿以内的写法相同:先分级,从最高位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每一级的写法与个级的写法一样。 十一、读数和写数关键都是“先分级”。 十二、对整亿数的改写:直接省略亿位后面的8个0,再加上一个“亿”字。 十三、不是整亿数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再改写:先分级再在尾数最高位“千万位”上进行“四舍五入”,用“?”写出得数,不要忘记写“亿”字。 十四、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记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作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每一档的上珠代表5,下珠代表1。 十五、电子计算器操作键的功能。 符号 名称 功能 ON/C 开启键 开或消除输入的内容 OFF 关闭键 关闭 CE 消除键 只消除上一次刚输入的内容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一、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联 系 区 别 都是直的 端点个数 延长情况 长短 直线 无 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无 射线 1 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无 线段 2 不能向一端延长 有长短 二、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只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三、量角器由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组成,在量角时注意:(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2)使量角器的内面0刻度(外面的0刻度)与角的一条边重合.(3)角的另一边指向哪,就根据内圈(外圈)刻度读数.(4)要注意从0刻度读起,做到“0对内读内,0对外读外”。 四、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 五、小于900的角叫锐角,大于900而小于1800的角叫钝角. 六、1平角1800=2直角 1周角=3600=2平角=4直角 七、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八、画指定度数的角,注意做到两重合:量角器的中心点与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所画的角的一条边重合;还要看准度数,“0对内读内,0对外读外”所画的边对应的0刻度在内圈,就看内圈的刻度。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整数或整千数乘一位数,都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 三、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四、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其表示方法是所行路程/时间单位。如:120千米/时,50米/分,计算方法是用路程÷时间=速度。 五、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六、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乘法估算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 七、乘法估算通常情况下是按照“四舍五入”法来估算,即把两个因数看成是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但有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如估钱够不够要往大估。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它们的关系叫做互相平行。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2、平行线的要点有:(1)在同一平面;(2)永不相交;(3)两条直线。 3、平行线的基本性质:(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与一条直线距离相等的平行线可以画两条,如与已知直线相距5厘米的平行线有上和下各一条。(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平行,哪么这两条直线也一定互相平行。 4、垂线的基本性质:(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与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 与另一条直线垂直,哪么这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 5、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关系有:(1)平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2)相交:相交成直角就是垂直。 6、用三角板和直尺来画平行线的方法:○1放三角尺,○2靠直尺,○3沿着直尺边推三角尺,○4画平行线。(总结为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7、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8、平行四边形的特征:(1)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2)四个内角的和等于360度;(3)相对的角相等;(4)相邻的角互补。梯形的特征:(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但不相等;(2)四个内角的和也等于360度;(3)最少有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9、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长方形可以拉成平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变成长方形。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不变,高变小,面积会变小。 10、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都有无数条。 1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的画法,相当于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而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12、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3、从组合图形中数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的个数,也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数,先给每个最小的图标出序号,然后一个个的数,两个两个数,再三个三个数??以此类推。 14、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度。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6、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可以用想乘法算除法和表内除法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 17、除法估算一般是把算式中不上整十的数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成整十数,再进行口算。 1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商1,就看前三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9、如果除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数两位数,就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既可以按照“四舍五入”法试商,也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十五,再利用一位数乘法直接确定商。 20、判定商是几位数,先看被除数与除数的前几位(取决于除数是几位数), 如果除数是两位数,就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注意:每一步商的位置要正确,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1、当除数不变时商与被除数变化正好相同。(0除外) 当被除数不变时,商与除数的变化正好相反。(0除外) 当除数与被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商不变。 22、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每份数=总数量÷份数 份数=总数量÷每份数 23、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竞价÷单价 24、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25、除数不接近整十数时可看作个位是5的数来试商。 15×2=30 15×3=45 15×4=60 15×5=75 15×6=90 15×7=105 15×8=120 15×9=135 25×2=50 25×3=75 25×4=100 25×5=125
有没有四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350

5,四年级数学复习提纲

四年级数学复习提纲(第二至第六单元)1. 1.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2. 2. 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经过n点,每3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三角尺,可能画n×(n-1)÷2条直线。3. 3.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4. 4. 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可以组成一个角。(P17)5. 5.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6. 6. 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注: 1.写角度时,不要忘记写上角的度量单位“度”或“°”来表示。2.画角时,要求标出度数。3.用三角尺画角时,要留下作图痕迹。4.熟记两个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P19。5.角的分类(会画直角、平角、周角)P221周角=2平角=4直角7. 7. 量角和画角是要注意,中心对顶点三角尺 红环,零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8. 8. 1小时,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度,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9. 9. 方位图中有8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是45°。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1. 1.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如果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应从左往右计算;如果含有加减法和乘除法应先算乘除法船用三角尺,再算加减法。2. 2. 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里面的。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1. 1.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2. 2. 画平行线应先放三角尺,再放直尺,平移三角尺(一画,二靠,三移,四画)3. 3.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4. 4. 画垂线应先放直尺,再放三角尺,平移三角尺。5. 5. 点到直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从一点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6. 6. 两条平行线之间所有的垂直线段的长度相等。第五单元 找规律1. 植树问题其实就是间隔问题,它不仅仅局限于植树,生活中的跨楼梯、锯木头、摆花、敲钟等问题,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去解答。2. 主要公式:⑴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段数-1四年级数学复习提纲(第二至第六单元)1. 1.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2. 2. 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经过n点,每3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三角尺,可能画n×(n-1)÷2条直线。3. 3.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4. 4. 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可以组成一个角。(P17)5. 5.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6. 6. 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注: 1.写角度时,不要忘记写上角的度量单位“度”或“°”来表示。2.画角时,要求标出度数。3.用三角尺画角时,要留下作图痕迹。4.熟记两个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P19。5.角的分类(会画直角、平角、周角)P221周角=2平角=4直角7. 7. 量角和画角是要注意,中心对顶点三角尺 红环,零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8. 8. 1小时,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度,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9. 9. 方位图中有8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是45°。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1. 1.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如果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应从左往右计算;如果含有加减法和乘除法应先算乘除法船用三角尺,再算加减法。2. 2. 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里面的。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1. 1.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2. 2. 画平行线应先放三角尺,再放直尺,平移三角尺(一画,二靠,三移,四画)3. 3.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4. 4. 画垂线应先放直尺,再放三角尺,平移三角尺。5. 5. 点到直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从一点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6. 6. 两条平行线之间所有的垂直线段的长度相等。第五单元 找规律1. 植树问题其实就是间隔问题,它不仅仅局限于植树,生活中的跨楼梯、锯木头、摆花、敲钟等问题,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去解答。2. 主要公式:⑴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段数-1⑵两端都植树: 棵数=段数+1⑶封闭路线: 棵数=段数1. 3. 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成一行,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排列成一圈,两种物体的个数一样多。2. 每个间隔的长度 × 几个间隔 = 总长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要求:⑴能够根据实物图画出平面图。(用直尺画)⑵能够数出摞在一起的正方体的个数。(注意隐藏的正方体)再算加减法。2. 2. 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里面的。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1. 1.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2. 2. 画平行线应先放三角尺,再放直尺,平移三角尺(一画,二靠,三移,四画)3. 3.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4. 4. 画垂线应先放直尺,再放三角尺,平移三角尺5. 5. 点到直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从一点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6. 6. 两条平行线之间所有的垂直线段的长度相等。第五单元 找规律1. 植树问题其实就是间隔问题,它不仅仅局限于植树,生活中的跨楼梯、锯木头、摆花、敲钟等问题,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去解答。2. 主要公式:⑴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段数-1⑵两端都植树: 棵数=段数+1⑶封闭路线: 棵数=段数1. 3. 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成一行,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排列成一圈,两种物体的个数一样多。2. 每个间隔的长度 × 几个间隔 = 总长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要求:⑴能够根据实物图画出平面图。(用直尺画)⑵能够数出摞在一起的正方体的个数。(注意隐藏的正方体)第二单元 角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同级运算无括号从左往右)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无括号先乘除再加减)3、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4、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5、有关零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乘以0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1、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比例尺。2、位置是具有相对性的,方向相反,度数相同,距离相等。如:a在b的西偏南40°的方向上,那么b就在a的东偏北40°的方向上。3、绘制简单线路图的方法:先确定出发点,再定方向、定距离进行绘制;然后选定第2 个出发点为中心点,再定方向、定距离进行绘制……以此类推。(走到哪方向标摆在哪)4、画平面图的步骤:定方向、定距离、标名称、标角度。5、一般来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 a +( b+c)(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 a×(b×c)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 a×c+b×c乘法分配律还是用于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a-b)×c= a×c-b×c(三)简便计算1、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如63+56+37=63+37+56或56+(63+37)2、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如15×7×2=15×2×7或7×(15×2)3、连减变减和(减法的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4、减和变连减,如567-(167+254)=567-167-2545、连除变除以积(除法的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6、25×4=100,所以见25就想4。(1)乘法交换律或乘法结合律,如25×17×4(2)乘法拆分法,如25×32=25×(4×8)=25×4×8(3)加法拆分法,如25×14=25×(10+4)=25×10+25×4(4)乘100除以4,如36×25=36×100÷4(5)除以100乘4,如3200÷25=3200÷100×47、125×8=1000,所以见125就想8。(1)乘法交换律或乘法结合律,如125×17×8=125×8×17或17×(125×8)(2)乘法拆分法,如125×32=25×(4×8)=125×8×4(3)加法拆分法,如125×18=125×(10+8)=125×10+125×8(4)乘1000除以8,如24×125=24×1000÷8(5)除以1000乘8,如32000÷125=32000÷1000×88、在乘加、乘减运算中,如果两个乘法算式中有共同的因数,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 简便计算。即:a×c+b×c = (a+b)×ca×c-b×c = (a-b)×c9、省略写×1的形式,如34×99+34=34×99+34×1=34×(99+1)或34×101-34=34×101-34×1=34×(101-1)10、99与101等特例,(1)通过拆分变乘法分配律,如76×99=76×(100-1)或76×101=76×(100+1)(2)多加几就减几,如346+199=346+(200-1)=346+200-1(3)多减几就加几,如346-199=346-(200-1)=346-200+1(4)先减整再减尾数(减和变连减),如700-402=700-(400+2)=700-400-211、减差变一减一加,如先加后减法:967-(421-233)=967-421+233=967+233-421先减后加法:967-(567-235)=967-567+235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计数单位为:0.1(或十分之一)、0.01(或百分之一)、0.001(或千分之一)……对应的数位分别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2、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按顺序读出每一位上的数。3、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部分的写法写出,整数部分是0的就写成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4、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天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5、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的,就比较十分位;如果十分位也相同,就比较百分位;如果百分位也相同,就比较千分位……以此类推。6、移动小数点的方法:(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2)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3)移动小数点时应注意: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并加上小数点。如:2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就是0.2;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如:350缩小到它的百分之一是3.5。7、名数的改写步骤:(1)判断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2)判断是把大单位的数改写成小单位的数,还是从小单位的数改写成大单位的数;(3)确定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再确定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小单位化成大单位有除法,大单位化成小单位用乘法)。8、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应看十分位上的数是几;(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应看百分位上的数是几;(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应看千分位上的数是几;……以此类推。最后根据四舍五入法来确定是舍还是入。9、将一个非整“万”或“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注意:改写后把末尾的“0”去掉。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3、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只要看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就行了,最大角是锐角,就是锐角三角形;最大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不论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5、最少用2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长方形;最少用3个同样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梯形;最少用2个同样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2)计算的时候从最右边算起,加法时要注意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3)计算结果有“0”,一般要去掉。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再算括号外面的算式。3、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连减的简便计算,在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中同样适用。第七单元:统计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一描(点)二连(线段)三标(数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更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解决植树问题时,一定要先分析植树的路线:间隔数=全长÷株距1、 不封闭的路线两头都要栽树时,间隔数=棵数-1已知全长与株距,则棵数=全长÷株距+1;已知株距与棵数,则全长=株距×(棵数-1)=株距×间隔数  已知全长与棵数,则株距=全长÷(棵数-1)=全长÷间隔数2、 不封闭的路线两头都不栽树时,间隔数=棵数+1已知全长与株距,则棵数=全长÷株距-1=间隔数-1;已知棵数与株距,则全长=株距×间隔数=株距×(棵数+1)  已知全长与棵数,则株距=全长÷间隔数=株距×(棵数+1) 3、不封闭的路线一头栽树,另一头不栽树时,棵数=间隔数;4、在封闭的路线植树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呵呵,自己做或者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复习提纲(第二至第六单元)1. 1.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2. 2. 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经过n点,每3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三角尺,可能画n×(n-1)÷2条直线。3. 3.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4. 4. 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可以组成一个角。(P17)5. 5.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6. 6. 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注: 1.写角度时,不要忘记写上角的度量单位“度”或“°”来表示。2.画角时,要求标出度数。3.用三角尺画角时,要留下作图痕迹。4.熟记两个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P19。5.角的分类(会画直角、平角、周角)P221周角=2平角=4直角7. 7. 量角和画角是要注意,中心对顶点三角尺 红环,零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8. 8. 1小时,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度,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9. 9. 方位图中有8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是45°。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1. 1.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如果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应从左往右计算;如果含有加减法和乘除法应先算乘除法船用三角尺,再算加减法。2. 2. 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里面的。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1. 1.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2. 2. 画平行线应先放三角尺,再放直尺,平移三角尺(一画,二靠,三移,四画)3. 3.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4. 4. 画垂线应先放直尺,再放三角尺,平移三角尺。5. 5. 点到直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从一点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6. 6. 两条平行线之间所有的垂直线段的长度相等。第五单元 找规律1. 植树问题其实就是间隔问题,它不仅仅局限于植树,生活中的跨楼梯、锯木头、摆花、敲钟等问题,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去解答。2. 主要公式:⑴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段数-1四年级数学复习提纲(第二至第六单元)1. 1.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2. 2. 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经过n点,每3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三角尺,可能画n×(n-1)÷2条直线。3. 3.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4. 4. 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可以组成一个角。(P17)5. 5.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6. 6. 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注: 1.写角度时,不要忘记写上角的度量单位“度”或“°”来表示。2.画角时,要求标出度数。3.用三角尺画角时,要留下作图痕迹。4.熟记两个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P19。5.角的分类(会画直角、平角、周角)P221周角=2平角=4直角7. 7. 量角和画角是要注意,中心对顶点三角尺 红环,零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8. 8. 1小时,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度,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9. 9. 方位图中有8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是45°。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1. 1

文章TAG:四年  四年级  年级  上册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知识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