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数学教学简案该怎么写

小学数学教学简案该怎么写?教学五环节来写:一,导入,二,练习,三,新课四,巩固练习,五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简案该怎么写

2,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简案怎么写

以下是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课文生字词/公式/词汇,领会作者情感/公式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合作/XX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运用____________(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XX学习方式的,学生能够体会作者___________的品质/情感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xx词汇/xx公式/xx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通过______________发展/提高学生______________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启发法等等学习方法。(以引导启发法为范本)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的导入方式(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如:)本文采用情境导入法的方式,播放相应的PPT图片或者小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设计意图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二)新课讲授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通过分组朗读的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三)巩固练习例如:数学练习作业,语文书写生字词或阅读感悟(四)小结对课文进行一个小结,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五)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五、板书设计适当展现部分课文重点“生字词/公示/图表等等”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简案怎么写

3,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怎么教,怎么写小学数学的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案2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篇一:《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篇二:《 8+7等于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等于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几"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总结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

小学数学教案


文章TAG:数学教案简案怎么写数学  教案  怎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