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二年级数学书上册人教版哪里有卖的

当地新华书店,一般都有
新华书店

二年级数学书上册人教版哪里有卖的

2,小学二年级的课本都是有哪些

语文、数学、2113品德与生活、音乐、体育、美术、手工等,  课本,通俗的说就是5261在学校使用的书籍,也叫“教材”或“教科书”。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4102必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促进学习方1653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内过课本能够学习系统的知识,能够培养美好的情感,能够陶冶美丽的情操,让学生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容。

小学二年级的课本都是有哪些

3,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都教哪些内容

主要是乘除法!你是指上册还是下册。还有观察物体、统计和方向。
乘除法的初步认识及表内乘法、除法、时分秒、观察物体、统计初步知识、
乘除法的初步认识及表内乘法、除法。
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
小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要掌握的知识有哪些?重点有哪些 ?小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是上册还是下册?

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都教哪些内容

4,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从一层到三楼实际只间隔2楼的位置,因此,爷爷上到三层,小明只能到达5层。
爷爷和小明都是从第一层开始出发的,当爷爷上到三层时,爷爷只升高了2层,所以小明升高的层数是2*2=4层,爷爷1+2=3层,小明1+4=5层。
∵当爷爷上到二层时,小明上到三层;当爷爷上到三层时,小明只能上到5层。∴爷爷上到第三层时,小明不可以上到第六层。
五层。因为爷爷从一层爬到三层,只爬了两层楼梯。 而小明的速度是爷爷的2倍,所以爬4层,加上底层,一共5层。知道了吗????????????????祝你成功!!!!!!!!!!!!!!!!!!!!!!!!!!!!!!!!!!!!!!!!!!!!!!!!!!!!!!!!!!!!!!!!!!!!!!!!!!!!!!!!!!!!!!!!!!!!!!!!!!!!!!!!!!!!!!!!!!!!!!!!!!!!!!!!!!!!!!
《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抚乏掂何郾蛊淀坍丢开册)》第6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
五层。因为爷爷从一层爬到三层,只爬了两层 楼梯。而小明的速度是爷爷的2倍,所以爬4层,加上底层,一共5层。

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一个星期有几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搜

1. 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应用旧知识与推理,编制7,8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掌握7,8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地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编制口诀与应用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口诀的编制具有了一定的能力 ,因此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7与8的乘法口诀放在一起学,使学习内容更具挑战性。利用一张每排7格共8排的方格图,来编制7,8的乘法口诀,但又不能根据方格图把口诀编完整,促使学生继续探索,而学生又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很自然地续写余下的乘法口诀。 在学生编制口诀的基础上,通过找规律、编数学儿歌记往7,8的乘法口诀。本课的练习侧重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的练习安排在下一课时中。独立完成教材75页“练一练”中的第1,2两题,再填写74页星期与天数的对应表,并利用这张表来计算13×7,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这张表的价值就是乘法口诀的价值。〖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教学条件良好。一年多来注重对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求异的意识强,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虽然大部分学生早已背熟了九九乘法表,但他们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与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没有体验。〖课堂实录〗(一)估计一共有多少个方格  情境――屏幕出示智慧老人和方格图。  师: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了一张方格图,我们估计一下一共有几个方格。  生:我估计方格有五十几个。我是观察它的面积,一排
反思:教学二上关于估计的内容《有多少个字》后,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估计意识是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直接导入一段文字,让学生听完后估计总字数。一半的学生都拿出手指,指着显示屏,边点边数,根本不理会老师所提的“估计”要求。 第二次试讲,我尝试着从新课导入就让学生意识到:估计,在有些情境下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体验到估计的必要性和优势。我重新设计了导入环节,用一张看表演时密密麻麻都是人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数出准确人数是很难实现的,并且也是没有必要的。这时,就产生了估计的要求。接着,让他们随意估计,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时,再给出一个提示:一个红色方框里面有大约200人。参照这个标准,同学们就能估计得比较合理了。 由于这个环节的改变,下一个环节,当出现估计字数时,几乎没有人会再用数字数的方法了。由此,我也认识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而无痕的。

6,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有哪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目录1.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认识线段 画线段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100以内的数的加法(不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2)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和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综合练习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整理和复习3.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锐角和钝角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4.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2、3、4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 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解决问题——惩罚和假发应用题的区别 整理和复习5.观察物体(一) 观察物体 观察立体图形 观察物体(练习课)6.表内乘法(二) 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综合练习(运用2~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用乘法解决问题 9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乘法竖式 用数学(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口诀表 整理和复习 量一量比一比7.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一) 认识时间(二)——用数学 认识时间(练习课)8.数学广角——搭配(一) 排列 组合9.总复习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表内乘法的复习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观察物体的复习 认识视角的复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目录 1.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认识线段 画线段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100以内的数的加法(不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2)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和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综合练习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整理和复习3.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锐角和钝角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4.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2、3、4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 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解决问题——惩罚和假发应用题的区别 整理和复习5.观察物体(一) 观察物体 观察立体图形 观察物体(练习课)6.表内乘法(二) 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综合练习(运用2~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用乘法解决问题 9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乘法竖式 用数学(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口诀表 整理和复习 量一量比一比7.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一) 认识时间(二)——用数学 认识时间(练习课)8.数学广角——搭配(一) 排列 组合9.总复习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表内乘法的复习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观察物体的复习 认识视角的复习

7,二年级什么是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教材 二年级数学上册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教材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让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教材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练习一的第7题),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征。 学情分析: 教学线段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就可以了。 例4,教学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教学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画线段时,要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设计理念: 1、通过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与绳子、铁丝的对比,让学生体会 “直”的特点。2、让学生通过实物、实例的观察探讨,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3、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练习一的第7题),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文章TAG:二年  二年级  年级  上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