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 也就是F浮=ρ液V排液g 那V排液在物体浸没时是不是等于物体体积 ?答:完全浸没时是。2.还是在其他的什么情况下 等于其他什么 或者大于原来物体的体积。答:当液体流动时、液体密度不均匀时。 F浮=G排液 将不成立。
浸在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流体作用的合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的重量。这个合力称为浮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

F浮=pgv排 F浮=G排
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浸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G排=ρ液gV排3.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定理 :   ā jī mǐ dé dìng lǐ   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

3,初中物理 阿基米德原理

【分析与解】这是一道条件、结果开放的问题。由题意已知,物 体重G=10牛,当V排=1/V物时,弹簧秤示数F弹=8牛,则物体所受浮力F浮= G- F弹=2牛。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ρ水g1/3V物=2牛,推得:ρ水g V物=6 牛,即当金属块全部浸没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6牛。 当把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并碰到杯底时,若金属块只是与杯底接触而未互相挤压,则金属块受重力、浮力和弹簧秤的拉力共三个力的作用,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F弹=G-F浮=10牛-6牛=4牛 若金属块与杯底接触并互相挤压时,杯底对金属块有竖直向上的支持力,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不确定,最小值为零,即弹簧秤示数的范围为0~4牛。

初中物理 阿基米德原理

4,物理阿基米德原理

根据楼主的补充,原来这道题是求液体的密度,所以一楼的求解方向弄错了,二楼的答案是错的,而楼主的计算是对的,这个密度并不小!先说一下两个密度单位的换算吧:1g/cm^3=1g*1000000/(1cm^3*1000000)=1000000g/1m^3=1000kg/m^3所以:1g/cm^3=1000kg/m^3而楼主的计算结果是:0.8*10^-3kg/cm^3=0.8*10^-3*10^3g/cm^3=0.8g/cm^3=800kg/m^3而这个密度与酒精或煤油的密度相同,并不是很小。再求解一下此题:先求铜的体积:V=m/ρ=80g/8.9g/cm^3=10cm^3=10*10^-6m^3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液体的密度:F=ρgVρ=F/gV=0.08N/(10N/kg*10*10^-6m^3)=0.8*10^3kg/m^3
0.8乘以10负三次方kg/cm3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将一质量为89g的铜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了0.08N说明浮力=0.08N浸没f=ρ水gV排 这可以算出V ρ物=m/v
1g/cm^3=1g*1000000/(1cm^3*1000000)=1000000g/1m^3=1000kg/m^3 所以:1g/cm^3=1000kg/m^3 而楼主的计算结果是: 0.8*10^-3kg/cm^3=0.8*10^-3*10^3g/cm^3=0.8g/cm^3=800kg/m^3 而这个密度与酒精或煤油的密度相同,并不是很小。 再求解一下此题: 先求铜的体积: V=m/ρ=80g/8.9g/cm^3=10cm^3=10*10^-6m^3 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液体的密度: F=ρgV ρ=F/gV=0.08N/(10N/kg*10*10^-6m^3)=0.8*10^3kg/m^3
浸没,所以V排=89g/8.9g/cm^3=10cm^3=0.00001m^3F=0.08N0.08=p液*10N/kg*0.00001m^3p液=800kg/m^3

5,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阿基米德原理》,下面从四个方面谈对这节课的设计。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这节课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 选择的教法1、 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2、 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三、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1、 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2、 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3、 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四、 教学设计1 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块小石头浸在水中,如何测浮力?从而复习弹簧秤法测浮力。接着出现画面,一块大石头浸在水中,怎样测浮力?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进入课题。2、猜想利用课件演示石块浸入水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水上升,同时弹簧秤示数减小,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培养学生直觉猜想能力。3、设计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学生思维负担重。所以,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根据猜想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讨论下列几个问题:(1)、浮力大小如何测?(2)、为什么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样使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从而明确溢水杯的作用。(3)、没有溢水杯怎么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学生用身边物品做实验。(4)、用什么样的容器接水?如何测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从而降低实验难度,减轻思维负担。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4、实验、评估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习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质。5、深化理解有两项内容,一是纠正前科学概念,例如: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认识,漂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吗?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两项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解决。6、总结 主要是总结知识、能力、态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显性化。本节课的设计主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学习过程、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

6,阿基米德原理

铜块的质量m=G/g=8.9N/10N/kg=0.89kg=890g 铜块的体积V=m/ρ=890g/(8.9g/cm3)=100cm3=0.0001m3 铜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V排g=1000kg/m3×0.0001m3×10N/kg=1N F浮=G溢 溢出水的重力G溢=1N 溢出水的质量m溢=G溢/g=1N/(10N/kg)=0.1kg=100g
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浸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浮力的计算公式 F浮=G排=ρ液gV排 3.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1.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公式 阿基米德原理阐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于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上,其方向竖直向上,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浸在”包括物体全部没入液体里,也包括物体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浸没”指全部体积都在液体里.“排开液体的体积”即V排与物体的体积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当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时,V排=V物,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最大,浮力的大小也与深度无关.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时,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无关. 2.液体中物体的平衡及平衡条件 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处于漂浮、悬浮、受力静止、沉在底部静止及在液体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等状态,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液体中物体的平衡条件是:物体受到的各个外力的合力为零.如果物体只受重力G和浮力F浮的作用,当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平衡,如漂浮和悬浮等.如果物体还受到绳子的拉力或底部的支持力等,那么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其所受向上的力之和一定等于向下的力之和. 典型例题 例1.将一边长为50cm的正方体铁块放入水池中,铁块静止后受到的浮力多大?(g=10N/kg) 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到池底,利用浮力公式计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放入液体中的物体静止后有三种可能的状态:漂浮、悬浮、沉底;漂浮和悬浮物体受重力和浮力两个力作用;沉底物受重力、浮力和支持力三个力作用. 已知:ρ=1.0×103kg/m3,L=50cm,g09.8N/kg,求:F浮. 解:F=ρgV =ρgL3 =1.0×103kg/m3×10N/kg×(0.5m)3 =1.25×103N 例2.一合金块在空气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为2.94N,全部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96N,则合金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它的体积是多大?合金块的密度是多大? 解析:利用称重法求浮力可得:F浮=G-F,而F浮=ρ水gV排,因为物体浸没在水中,因此V物=V排.合金块的密度ρ合= . 解:F浮=G-F=2.94N-1.96N=0.98N 而F浮=ρ液gV排, 又物体中浸没在水中,故 故V物=V浮= =0.98×1×10-4kg/m3ρ合= =3×103kg/m3 可见利用称重法求浮力,不仅可求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而且,如果已知液体的密度可求物体的密度,或者已知物体的密度还可求液体的密度.

7,怎样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数学表达式:F浮=G排=ρ液体·g·V排.
初二物理《浮力》一章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内容抽象,运用的知识多,学生极易在此处形成两极分化。而学好阿基米德原理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为此我在教阿基米德原理时,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方法,设计了系列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探索、边分析讨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并理解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演示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取出实验器材:量筒、弹簧秤、金属块、装有水的烧杯,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a)用这些器材怎样测量金属块浸入水中的浮力?(b)怎样知道金属块浸入水的体积(即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c)怎样计算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边启发学生正确回答这些问题,边演示实验,同时强调,注意测浮力时金属块不能与容器底、壁接触。然后,将称量法求浮力的公式f浮=g-g'(g代表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代表金属块在水中的视重);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公式:v排=v2-v1(v1代表没浸金属块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2代表浸入金属块时水面到达的刻度);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的计算公式:g排液=p液gv排写在黑板上。接着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说根据游泳体会到人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有的同学说物体浸在液体中越深受到浮力越大;有的同学说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还有的同学说根据曹冲称象的故事,象或石头越重,船吃水深度越大,船排开的水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等等。于是,我乘机导入新课,跟大家说,你们当中到底谁说得对,请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索分析得出结论。   2.学生通过实验,找出规律,认识新知   先请学生依次做以下几个实验:(a)用实验桌上的仪器:量筒、弹簧秤、金属块,并根据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算出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b)用实验一的器材,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c)把实验一中量筒里的水倒出改装酒精,把金属块浸没到量筒里的酒精中,测算出此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酒精的重力,并请大家将实验数据填入预先设计印发的表格里。如下所示:   以上三个实验完成后,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浮力大小的规律,向大家提问:“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出液体的重力。”在此基础上,告诉同学们,大家通过实验探讨得到的结论,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就研究了这个问题,并总结了一条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并请同学们看书上p143面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引导他们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液=g排=ρ液gv排。根据这个公式同学们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学生再做实验,排除生活错觉,加深理解新知   根据以往教学中的经验,学生往往会产生如下错觉:物体浸在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物体的形状不同受到的浮力不同;物体体积越大受到浮力越大;液体产生的浮力不能超过容器中液体的重力等等。这些错觉仅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和记牢。为此,请学生依次做了以下五个实验:(a)在量筒中多装些水,用一定长度的细线系着金属块挂在弹簧秤钩上,让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不同的深度,看弹簧秤的示数是否变化,从而看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否变化。(b)将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分别挂在弹簧秤上,浸没到水中,看两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有何关系,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力及做成物体的物质密度有无关系。(c)将同一橡皮泥做成圆的、方的、扁的、三角形的分别挂在弹簧秤上浸没到量筒里的水中看弹簧秤的示数是否变化,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d)用体积不同的两金属块分别挂在弹簧秤上,让它们浸入量筒里水中的体积相同,看它们受到的浮力有何关系,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是否有关。v排是否一定与v物相等。(e)在量筒中装少量的水,如图1。将一个体积比量筒中水的体积大,直径比量筒直径略小的圆柱体金属块,让它排开的水尽量多,但圆柱体金属块不与量筒底、壁接触,如图2。用弹簧秤测出此时圆柱金属块的浮力,看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同容器中液体的体积v液的关系,从而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能否大于容器中液体的重力。   4.讨论总结,巩固新知   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以上实验情况,统一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形状、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多少等无关。物体全部浸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v物,而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小于v物;v排可以大于容器中液体的体积,即液体产生的浮力可以大于液体本身的重力。   采取了以上系列实验教学后,从学生的课外作业和以后的单元测验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理解比较深刻,掌握得比较好,和以往相比分化率明显降低。这样上课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思路。学生也一致反映,这样上课能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使所学的物理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深,记得牢,运用不容易错,增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好物理的信心,并表示希望多上这样的物理课。

文章TAG: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原理  米德  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思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