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因材施教的名人名言

1、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2、 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在传统教学的班级授课制中采用集体教学,要实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3、 我会按照课程需要来安排我的课程,同时也会注意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4、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5、 李老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6、 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搭建能彰显个性、发展共性、共获成功的适宜的教育平台。7、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8、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赞科夫9、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10、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11、 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12、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13、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14、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15、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16、 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17、 同一家庭的孩子,智力、兴趣、性格等也各不相同,父母应该要因材施教。

有关因材施教的名人名言

2,有关教学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通俗类】1、数学教学的进步观与旧教学方法的矛盾。2、忽视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差异视而不见。3、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弱化学习方法的指导。4、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5、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6、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教学的设计学生和教师的成功应该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实现,只有通过关心和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7、教师应对每一节课进行总结记录,8、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对话。9. 教师的几个不等式:有名气≠有水平,人缘好≠威信高,有点子≠有能力,资格老≠经验多。10. 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名人名言】1、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是在于如何看护儿童。——苏赫姆林斯基2、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3、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华罗庚4、培养人,就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马卡连柯5、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6、尚自然,展个性。——蔡元培7、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8、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茫———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捷尔任斯9、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10、三??必有我师。——孔?【语录类】1、欣赏别人的优点,善待别人的缺点,尊重别人的隐私,快乐自己的人生。2、爱拼才爱赢。3、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4、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5、一个怯弱的教师决不能教出一个英勇的学生来。6、友善伴随着孩子,他看见洒向人间的都是爱。7、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8、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9、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10、对于面临着一个不可信赖的世界因而恐惧、失望的青少年来说,信任就意味着使人豁然开朗地领悟到人生的真理、人的存在的真理。

有关教学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3,关于教育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的标记,关于教育名言俯拾皆是。以下是我为你带来的关于教育的名人名言,希望你喜欢。    关于教育的格言名句   1.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培根   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3.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4. 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裴斯泰洛齐   5. 得过且过,醉生梦死,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这是颓废的处世之道。——第斯多惠   6.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7.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   8. 多一吧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马卡连柯   9.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10.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   11. 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布贝尔   12. 习惯象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变的牢不可破。——曼恩   13.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爱德华兹   14.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15.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杜兰特    关于教育的名人名言   1.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权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2. 倾囊求知,无人能夺。投资知识,得益最多。——-富兰克林   3.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4. 读书仅向大脑提供知识原料,只有思考才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洛克   5. 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6. 教育工作者必须不耐烦地耐心工作,永远不向任何一端完全妥协。——保罗弗莱雷   7. 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爱因斯坦   8.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9.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10.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陶行知   11.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   12.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13.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14. 教育是把人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苏格拉底   15.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16.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17.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   18. 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卢梭   19. 学校应当成为学生和老师最向往的地方,使学生对老师尊重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20.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教育的名言名句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赫钦斯   2.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3.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4.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乌申斯基   5. 决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为了你们自己的欢乐和今后工作所属社会的利益,去学习。——爱因斯坦   6.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7.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8.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卢梭   9. 荣誉感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因而只有那些禀性高尚积极向上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具备。——爱迪生   10. 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毛泽东   11. 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爱因斯坦   12. 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洛克   13.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萨克雷   14.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15.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

关于教育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文章TAG:有关教学设计的名人名言有关  教学  教学设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