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统治ppt,蒲松龄和莎士比亚是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人吗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08-14 02:23:45
本文目录一览
1,蒲松龄和莎士比亚是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人吗
时代背景却是相似——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当时英国国势蒸蒸日上,社会矛盾并不尖锐,与乾隆时期蒲松龄所处的清王朝类似。
2,辛丑条约表格
名称 辛丑条约时间 1901年条约内容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影响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巨大的赔款使中国人民更加贫困,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2〕.“使馆界”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清朝官吏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凶, 〔4〕.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初一下册语文第一课你是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
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为人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斗争。他甘于过书塾的淡泊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他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先生对他一直很尊敬。但由于封建教育制度的影响,又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束缚儿童健康发展的一面。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心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三味书屋的描写,已经不像描写百草园那样纯粹用孩子的直观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文化审视,这种审视首先发现的是三味书屋中 “名”与“实”的矛盾。匾上大书“三味”,有鲜明的佛教特色;画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有一种清空消遥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风味;可偏偏“没有孔子牌位”,这对正统的儒家文化无疑是一种嘲讽,它暗示了晚清时期封建思想无法抗拒的衰落。 的确,在18世纪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仅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所动摇,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贫乏与空泛而无力振作。这种神圣与贫乏的强烈对照,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讽刺。
4,吴楚道人红楼梦原来很简单讲义
《红楼梦》 异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满洲正白旗人, “簪缨之族”? “生于繁华, 终于沦落”一、 《红楼梦》 的作者 曹家谱系:曹 玺↓曹 寅曹 顒曹 荃曹 頫曹雪芹 ?字兰墅, 别号红楼外史。高 鹗 (一) 抄本: 脂评本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三、 《红楼梦》 的悲剧意识 第一, 爱情和婚姻悲剧《终身误》 : 都道是金玉良缘, 俺只念木石前盟。 第二, 大观园女子的悲剧晴雯袭人司 棋香菱鸳鸯……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 四大家族的衰落第三, 家庭和社会的悲剧贾府的衰落封建社会的衰落 第四, 人生悲剧?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 四、 《红楼梦》 的理想色彩? 才貌之爱? 知己之爱? 纯洁真挚、 专一持久之爱宝黛爱情 五、《红楼梦》 人物形象分析 天真聪慧多 愁善感多 疑任性孤高傲世……林黛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失败者 薛宝钗:恪守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恪守封建道德观念有城府, “会做人”?恪守封建道德观念?有城府, 会做人 王熙凤:嘴甜心苦, 两面三刀封建统治阶级掌权者 六、 《红楼梦》 的艺术成就(一) 网状的结构艺术 (二) 虚构的艺术手法(二) 虚构的艺术手法(二) 虚构的艺术手法甄士隐( 真事隐)贾雨村( 假语村)贾宝玉( 假宝玉)贾府( 假府)冯渊( 逢冤)英莲( 应怜)千红一窟( 哭)蘅芜苑( 恨无缘) (三) 复杂的人物描写 (四) 精美的小说语言 七、 红 学考证派索隐派评点派考证《红楼梦》 作者及其家世考证《红楼梦》 版本考证脂砚斋评语考证后四十回“佚稿” 情节考证《红楼梦》 中典章制度、 饮食服饰等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才学小说:?历史小说和英雄传奇:李汝珍《镜花缘》陈忱《水浒后传》钱彩《说岳全传》褚人获《隋唐演义》?世情小说: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5,急求记录下或幸福或感人或珍贵或有特色或有深意的ppt
婉约词 [编辑本段] 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花间鼻祖)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这类“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新曲,往往使闻者销魂。婉约词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唐五代词早就具有这一特点。两宋时期,婉约词空前繁荣,风靡全国。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我国词坛是一个群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自唐五代以来,直至近代,婉约词继承民歌的优良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它具有“可歌性”。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练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这类“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新曲,往往使闻者销魂。婉约词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唐五代词早就具有这一特点。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两宋时期,婉约词空前繁荣,风靡全国。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文采灿烂的《花间集》,就是一部言情之作。五代词人韦庄,善于运用各种抒情手法,成功地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晏殊的《珠玉词》,抒情委婉。如明珠美玉,光艳照人。欧阳修是一位领袖儒林、肩负文统道统的中心人物。在他的诗文里,只能看到他严肃的卫道面孔,而他的抒情小词,却写得婉媚轻柔,情致缠绵。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工文章,精骑射,而小词却委婉传情,凄恻动人。盖“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查礼《铜鼓堂词话》)。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爱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它首先表现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敦煌曲子词《菩萨蛮》的作者,大胆坦率而又委婉曲折地写出“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表达了爱情永恒不变的心愿。冯延巳的《长命女》,写夫妻祝酒
6,古代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短一点
古诗押韵,短,精悍,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现代诗根本不能和古诗相提并论,但是现代诗是以感情抒发为主,比如:“啊!大海!我的故乡!”根本不押韵,但是很强的感叹里面。看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看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怎么读都觉得很直,有点白话文的感觉,远没有古诗比如李白的诗写的美。当然现代我们都不怎么用古文 对于一般人来说古诗是无从考证的 诗人当时所想 所慨 都是我们的揣测,又有几人能感作者之感 痛作者之痛。而现代诗的话基本都是我们平常所学 所用 。即使诗文让读者很难懂但是感情上都是能传导感应的!!! 你看看你 要求这么高一点分都没有!古诗的意思有很多种,而现代的诗意思明白。意思明确,通俗易懂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表现在字数的齐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压韵和平仄相对上。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华章。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网络与传统刊物中所发表的诗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古体格律诗主流地位的约束,只怕现代诗的水平早已超过古体诗了。细说的话,我想古诗与现代诗没有内容上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之分,喜欢古体诗还是精通现代诗,与作者个人的爱好与创作方式有关系,与诗歌质量本身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与诗歌创作要求没有冲突(格律诗和现代诗都要求具备音乐美、跳跃性、辩证法、可以触摸得到的生命体验)。 现代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萌芽,屈原《九歌》之《惜颂》、《怀沙》《离骚》、《橘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哪一首又讲究了格律了呢?其中无论是内容还是音乐韵律同样是非常出色的。格律的无所限制影响了它们作为千古名篇的地位吗?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这些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成就了其伟大。为何我们对此却一直视而不见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于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遗憾的是,中国古代这样的不为形式所限的诗歌在唐代后受风潮的影响直接没落了,没有得到深化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以及文人思想的禁铟以及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律诗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极其残酷地限制了现代诗的发展,以至于中国自由诗歌的创作最终没有形成气候,几近绝迹,被中国古体格律诗的成规制约并扼杀,及至到了清代,几乎完全走向了没落,落日的余霞也见不到。近代,怏怏文明古国,现代诗居然需要从国外引进,足见其贻害之深,可是,这一点,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前有谁看到过?当代中国诗坛真正的诗歌创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体诗歌创作有利于中国古体诗歌的发展,它的严格与风格的确为全世界别的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使之成为一座不可撼动和超越仅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观想当然否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不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悲哀,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迟滞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当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几乎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也不是因为缺少优秀诗篇,它深刻地反映了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毕竟诗歌需要发展。 什么是真正好的诗歌?当我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想了又想,我觉得还是这样把握比较合适:只有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真正反映灵魂对生活,生命,现实的体验并且能够打动人心,引起思考与共鸣的诗歌,才可能成为优秀诗篇。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特别爱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种类型的诗歌,或者觉得它晦涩难懂个人单方面主观认为它只是个人的东西而对不负责任地横加指责,有时直接点不到要害,或者认为诗歌创作纯粹是吃饱饭没事干的家伙们在无病呻吟,这是要不得的,最起码,那不是对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的一种尊重。当然,在对待创作态度不严谨的诗歌上,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指出其诗歌本身存在的不足,毕竟这有利于交流与提高。 至于不同读者对某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读者层次与解读诗歌的态度,或者个人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我记得某位诗歌大师在不同时期读自己的同一首诗歌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他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诗作者本身尚且如此,何况他人。至于前些时日有朋友告诉我说某位获一等奖作者的作品不敢恭维,幼稚的说法,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对他获奖的作品彻底理解之后,再谈其它。“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7,马说课文结构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1、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不以千里称也()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⑥策之不以其道()() ⑦执策而临之()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⑨其真不知马也()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南昌临之 b、常:千里马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一不可得 c、之: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 d、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食或尽粟一石 5、为下面一句话划分节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一共____________篇,作者是 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参考答案】 1、①zhǐ pián ②shí dàn③sì ④xiàn 2、①“食”通“饲”,喂②“见”通“现”,表现 ③“材”通“才”,才能 ④“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①并列而死。②著称。 ③吃一顿 ④这 ⑤尚且⑥鞭打 正确的方法 ⑦面对 ⑧通晓 ⑨其实 4、c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千里马啊! 7、韩愈文选杂说四篇韩愈退之唐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 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 只是)( 辱没 )4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 (凭,凭借) (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帧?/span>)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 )(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 (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 )(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1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 )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答( ) (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华文新魏; mso-ascii-font-family: 华文新魏">“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答( ) (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 )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文章TAG:
清朝的统治ppt清朝 统治 ppt
大家都在看
-
美术小区里的大高楼教案,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
2022-12-14
-
洪恩6第一课英语教案,从零开始学英语一定有收获!
2022-12-22
-
幼儿园比较轻重教案视频,幼儿园教案七篇文章供参考
2022-12-26
-
初中数学环境教案,从初中数学到教案写作顺序一文看懂
2022-12-29
-
社会教案逛公园及反思,我收集幼儿园社会教案6供大家参考
2023-01-19
-
考试后感受作文教案,考试不会有大起大落的同学不要太气馁
2023-01-27
-
拟行路难免费教案,诗歌创作涵盖各行各业
2023-01-29
-
四年语文教案长城,从远处看长城蜿蜒在群山间
2023-02-01
-
弯曲的身体教案,体育大班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身体活动细节
2023-02-02
-
美术课教案画小狗,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动物》
2023-02-03
-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案,植物插条生根需要留芽或去掉部分叶片
2023-02-04
-
会飞音乐盒教案,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2023-02-04
-
社会扑克牌搭建教案,扑克牌如何叠出花?
2023-02-09
-
人教版学写人物小传教案,写小传要遵循传记特点严格选材
2023-02-11
-
马诗幼儿园教案,马诗作者:马厩里全是肉马不懂天
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