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圆的认识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圆的认识》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圆的认识》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二)   我们的发现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圆的认识》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直线图形或是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先介绍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特征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像: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2.介绍:呈现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圆的认识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2,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

  作为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怎么提高学习的效率非常重要,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我推送的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等概念。   2、掌握现行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4、认识科学理财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二、联系生活,理解意义。   1、学生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2、教师出示课前放好的一张100元的存单放大图,请学生观察后回答:你能从这张存单当中知道些什么?(同桌可以商量)。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3、师要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填写一张存款凭证。拿出三张比较:   请学生观察这三张存单,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2)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 小结。   4、引导探索,构建模型。   (1) 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其中的一张存单,帮那位储户算一算,这张存单到期后可拿到多少利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存单利息,教师巡回指导。)   (2) 指名解答,师生共评。   (3) 归纳总结利息计算公式。   ( 利息的多少跟本金、年利率和存期有关,那么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本金利率时间=利息   请学生观察上述三个算式   (4)计算税后利息。   四、巩固训练,解释应用。   师:这就是我们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经常碰到的有关利息计算的问题。   巩固练习:   师逐一出示下列题目:   (1)张阿姨购买了三年期的国库券5000元,年利率是3.85%,三年后可得利息多少元? (只列式不计算)   (2)张伯伯做生意,向银行贷款7000元,月利率0.5115%,4个月后应付利息多少元? (只列式不计算)   (3)李叔叔把8000元存银行,存活期储蓄,月利率0.72 %,半年后可得利息多少元?   五、全课总结(让学生谈谈今天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三十三的第3、4、5、6题。   2、课外练习:   (1)谈谈如何处理压岁钱。   (2)帮王大爷出主意。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 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 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 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

3,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2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3   设计说明   图形的旋转是在线段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是本节课的难点。据此在教学中特作如下设计:   1.在观察、发现中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旋转,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通过大屏幕演示风车旋转,让学生发现旋转前后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为后面的探索和学习提供感性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合理使用学具,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如何在“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新课标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图示是他们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本设计让学生画图前先利用学具实际操作,再在方格纸中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操作、探索,概括出将小旗、三角形画在方格纸上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有机地融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若干张三角尺长方形纸片三角形小旗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引出图形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风车吗?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风车)在风的吹动下,风车转起来了。(课件演示风车旋转)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风车绕着一个中心点进行逆时针旋转,风车在旋转的过程中,每个三角形也在旋转)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已知线段旋转后的线段,那么三角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怎么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将数学与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观察画面,探究简单图形的旋转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观察风车旋转过程中的同一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三角形的每个顶点、每条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线段的长度没变,对应角的大小没变,点O的位置没变,相对应的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2.提问:根据上面的发现,你知道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可以怎样画吗?   3.学生讨论,探究画法并汇报。   (可以转化成线段旋转的方法来画,先确定旋转中心和旋转方向,再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线段,用线段旋转的方法画出关键线段旋转后的对应线段,然后根据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关系连接其他对应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风车旋转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旋转的含义。引导学生从图形到线段再到点的角度来观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为后面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作准备。   ⊙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课件出示教材30页上面例题)。   (1)先想象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再动手画一画。   (2)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先找到小旗旗杆旋转后的位置,再根据旗杆旋转后的位置找到正方形四个顶点的位置,然后连接各点)   预设   方法一用纸剪一面小旗或用学具代替小旗帮助思考,摆出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小旗,再画。   方法二先画出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旗杆,再画小旗。   (3)小结画法。   配合课件演示小旗旋转的过程并进行讲解。   方法:①先找关键线段按照指定方向旋转90°后的位置。   ②再根据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关系连接其他对应线段。   2.教学教材30页画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   (1)读一读,题目中有什么要求?你准备怎么画?   (2)试一试,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整个图形旋转后是什么形状?   (4)做一做,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操作、展示、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交流、展示、倾听和评价中逐渐总结出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方法,从而获得对图形旋转运动的深刻理解,形成相应的空间观念,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4    一、指导思想:   学期即将结束,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已进入复习阶段,期末复习,如果不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一定感到很乏味。所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很重要。为了更好的提高复习效率,,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有的放矢的做好复习,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二、复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三、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进一步理解认识倒数,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速度。会应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四、复习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等多形式的组织复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习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习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习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成立互帮小组。结对子,一帮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帮助下,使后进学生争取在期末达到合格。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习检查。   10、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复习进度安排:   1、第15-16周:将知识点理顺,学生重温整册内容,并同步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平时错误或遗忘的内容。   2、第17周:   (1)计算的专项复习,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专项复习,将平时的错题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分析错误点,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计算的专项复习,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3)圆的专项复习,由于圆——这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所以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运用公式计算时的一些特殊性。   (4)统计、数学广角复习。   3、第18周:整册教材的模拟测试。   4、第19周:针对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   3=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0.4:=1.2:2=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小学六年级数学优质教案


文章TAG: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小学  小学数学  学数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