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报告

实验:用A4纸四小张,三张打孔,下面用夹子夹住,按一定距离平放,再用手电照,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报告

2,小学三年级科学演示实验报告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报告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器材:小烧杯、纸团、水槽、水。猜测:空气占据空间。步骤:1、将纸团塞入杯底。2、倒直放入有水的水槽。3、直起,纸团没有湿。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啥啊

小学三年级科学演示实验报告

3,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简单版100分悬赏

"搭一个瓜皮拱"实验的思考教材用西瓜皮来搭一个拱的活动,呈现了搭瓜皮拱的过程和效果。用西瓜皮搭拱的效果不见得最好,因为,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难度,如:西瓜是实心的,做的拱的厚度要基本一样,对学生来讲是比较难做。我的处理是:1、教学工具箱中有拱桥模型,通过用几块塑料块搭出拱桥,然后上面压重物,效果也很好。这个材料有12组,可以分组体验一下,并要求观察各塑料块承重时的变化,以进一步体会拱形承重时的特点。2、用冬瓜搭一个冬瓜拱,之所以选用冬瓜,是因为冬瓜容易找到也比较便宜,而且操作也方便,只要切下一个弧形条,宽度在3厘米至4厘米,去掉瓜心,就可以了。 3、指导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选个瓜身比较圆的冬瓜,切下一个弧形条,宽度在3厘米至4厘米,去掉瓜心。把这根弧形的瓜皮条切成单数块(如5块)切单数块是为了在塔建拱时两手好拿。切口线的方向要指向想象中的圆心。切成块后注意按原来的顺序放好。塔拱时可以在接缝处夹一张纸巾吸收渗出的水,纸巾的大小与切口面相同或略小。要用物体把拱脚处抵住。因为西瓜皮拱把受到的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紧密.所以西瓜皮拱不会挎.

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简单版100分悬赏

4,科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绿豆芽的发芽、生长的过程,掌握做绿豆芽的办法,为以后自己动手制作绿豆芽打下基础。 二、实验方法及步骤: 1、到农贸市场挑选优质绿豆250克,大口浅底的陶瓷盆一个(要求底部能够漏水),用稻草织成二个扁平的草团,大量清水; 2、将绿豆浸在脸盆里,放在水笼头下浸一整天; 3、将草团放在盆底,将“浸胖”绿豆均匀平均摊在草团上,再将另一个草团放在绿豆上面(下面的草团用于蓄水,便于绿豆芽扎根生长,上面的草团用于防止水分蒸发,减少热量流失,保证绿豆有足够的发芽温度); 4、每天按早中晚分三次大量浇水,直到草团浸透清水。 三、实验时间: 2005年4月12日至4月14日。 四、实验过程与观察结果: 1、2005年4月12日7时30分,将绿豆浸入脸盆。18时30分,绿豆已经“喝足”清水,瘦绿豆变成了一个个“绿小胖子”;19时,将绿豆铺上草团。 2、4月13日7时,有个别的小绿豆已经破皮,好象被绿豆棒冰上被煮熟的绿豆。 3、4月13日18时,许多小绿豆芽叁差不齐地钻出了“小脑袋”(除掉压在上面的草团); 4、4月14日6时30分,绿豆长出一厘米左右的豆芽,芽瓣是嫩黄色的,豆壳挂在芽瓣边,芽根深浅浅地扎在草团里,真可爱。(成功喽,我手舞足蹈地跳了起来,把老爸吓了一大跳。) 5、4月14日17时15分,绿豆芽已长成十厘米以上.五、收获与体会: 经过三天的观察实验,我收获不小,在爸爸的讲解和启发下,我得到下面这些收获和知识: 1、体会了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水份和空气这些知识;3、我还了解了黄豆、蚕豆、赤豆发芽、生长的情况,学到了实验以外的新知识.

5,谁能给我篇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

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 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 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 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 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 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 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 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 开呢? 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来源: http://www.qqiq8.com/

6,小学科学实验报告颜色与吸热 急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问题产生: 周日上午,我和妈妈在阳台晾这衣服。妈妈随手拿起爸爸的两件衣服——一件事略厚的黑色上衣,另一件则是单薄的白色衬衣,问了一句:你觉得应该是黑色衣服先干呢,还是白色衬衣先干呢?我比较了这两件衣服的厚度,不假思索的就说了一句:当然是白色衣服先干啦。 当天下午三点半左右,我跑出阳台,分别摸了摸两件衣服。竟发现较厚的黑色衣服已经全干了,而白色衬衣却还没干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猜测与分析: 湿的衣服变干,其实是水吸热蒸发的过程。黑色衣服先干,说明黑衣服所吸收的热量比白色衬衣所吸收的热量多。但是黑色的衣服却比白色的衣服先干。这会不会物体的颜色与吸收热量的量有关呢? 设计并进行试验: 实验1:我从仓库里拿出两块质地和厚度都相同的布料——一块是白色的,另一块是黑色的。把它们同时放入同一盆水中,浸湿同时拿起,绞在一起将两块布一起拧水(使它们保留同样多的水分),然后将它们同时挂在阳台晾。 测量结果: (晾晒时,布料的变化如下) 10min 20min 一小时 两小时 三小时 白色布料 停止滴水 湿润 微干 上面一部分干了 还有下半部分没干 黑色布料 停止滴水 湿润,有大量蒸汽 上半部分明显干了 大半部分干了,底边还有点湿润 完全干了,明显感到布料变热 由此,我可以确定,在相同条件下,被浸湿的黑色布料比白色布料先干。即,黑色布料比白色布料的吸热能力强。 产生的新问题: 黑色的布料比白色的布料吸热能力强,那么其它物体的吸热关系又如何? 实验2:我从实验室里借来了温度计,又从家里拿了完全一样的黑、白两个盒子,并在盒子内装了部分水,在盒子最上部开了一个恰好容温度计伸入的孔。在顶楼进行了实验: 测量物 时间 温度(℃) 装在黑纸盒内的水 装在白纸盒内的水 开始 19 19 2min后 21 19.5 4min后 22.5 20 6min后 24 20 8min后 26 20 10min后 26 21 15min后 28 22.5 20min后 29 23 根据测量结果,我发现,黑色纸盒内的水温上升快,在20分钟内上升了10℃,而白色水温内的水升温较慢,在20分钟内仅上升了4℃。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我认为,黑色物体比被色物体的吸热能力强,即黑色比白色的吸热能力强。 产生新问题:除了黑白两种颜色外,其它的颜色的吸热能力相同吗?于是,我又接着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3:我在五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分别加入了100mL用颜料和水配制成的红、黄、蓝、绿、紫色的水,并在姐姐的帮下,将五个玻璃杯放上天台上分别用温度计测量在一定时间后各种颜色的水的温度。 测量物时间 温度(℃) 红色的水 黄色的水 蓝色的水 绿色的水 紫色的水 开始时 19 19 19 19 19 10min后 23 22 22.5 21.5 23 15min后 25 24 25 24 25 20min后 26.5 25 26 25.5 27 25 min后 27.5 26 27 26 27.5 30min后 28.5 27 28 27 28.5 根据实验结果,我认为,不同颜色的水在阳光下的吸热能力不尽相同,同时我还发现,颜色越深的吸热能力越强。 结论:经过了将近一周的实验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体的吸热能力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且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强。
啥急

7,找一份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鸡蛋与醋反应实验:实验材料:鸡蛋1个,烧杯1个,醋。实验过程:1.烧杯中倒入四分之三醋。2.将鸡蛋放入醋中。实验现象:1.有气泡产生。2.鸡蛋皮变软。实验分析:蛋放进醋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新物质生成,鸡蛋皮变软,说明鸡蛋皮发生变化,转化成别的物质。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实验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实验步骤:1.向杯子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实验现象:1.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可逆变化)3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实验材料: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实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2.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进行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不可逆变化)通过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对比实验:相同的条件:同样大小的铁钉不相同的条件:放在水中、空气中、醋中、盐水中,油中等结论:油中不生锈。盐水中最容易生锈,其次是醋中、水中、空气中。 防止生锈:想办法隔绝水、空气、盐等。观察牛奶的变化: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实验过程:1.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实验结论:1.加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2.加啤酒,牛奶变成絮状。3.加食盐,牛奶没有变化。4.加柠檬汁,牛奶中有沉淀生成。注意:混合物体时,要用玻璃棒不停搅拌,使其充分混合。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鸡蛋与醋反应实验:实验材料:鸡蛋1个,烧杯1个,醋。实验过程:1.烧杯中倒入四分之三醋。2.将鸡蛋放入醋中。实验现象:1.有气泡产生。2.鸡蛋皮变软。实验分析:蛋放进醋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新物质生成,鸡蛋皮变软,说明鸡蛋皮发生变化,转化成别的物质。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实验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实验步骤:1.向杯子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实验现象:1.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2.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可逆变化)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实验材料: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实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2.将水泥块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进行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不可逆变化)通过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对比实验:相同的条件:同样大小的铁钉不相同的条件:放在水中、空气中、醋中、盐水中,油中等结论:油中不生锈。盐水中最容易生锈,其次是醋中、水中、空气中。 防止生锈:想办法隔绝水、空气、盐等。观察牛奶的变化: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实验过程:1.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实验结论:1.加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2.加啤酒,牛奶变成絮状。3.加食盐,牛奶没有变化。4.加柠檬汁,牛奶中有沉淀生成。注意:混合物体时,要用玻璃棒不停搅拌,使其充分混合。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二、 研究简单框架1、 实践体会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2、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三、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1、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2、 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4、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5、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四、 小结板书设计: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稳定承压大用料少

文章TAG:小学  小学生  学生  科学  小学生科学小实验报告图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