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视频及原理介绍,科学小实验利用水杯比较振动与发出声音的不同有什么科学原理
来源:整理 编辑:挖葱教案 2023-08-07 00:38:37
本文目录一览
1,科学小实验利用水杯比较振动与发出声音的不同有什么科学原理
敲击杯子时,杯子和水共同振动,故水越多,振动越慢(因为水越多,惯性越大,弹力产生的加速度越小),故敲击时水越多,音调越低。
2,谁给我点 科学小实验 的过程和原理啊
先倒上一盆水,再放一支蜡烛上去。(蜡烛的长度要高于水。)将蜡烛点燃,再找个玻璃杯罩在上面。你就会发现蜡烛会自动熄灭。原因:因为没有空气,所以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3,开在水面上的蜡烛花这个科学实验是什么原理
1.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石蜡可以浮在水上。2.石蜡的熔点远比水的沸点低,不会造成水起泡很多气泡,甚至沸腾和石蜡淹没倾覆。所以石蜡在水上可以点燃,并燃烧流出蜡烛花。
4,9个超棒的科学静电实验你知道什么原理吗
当然是电阻越小抗静电效果越好了。但是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就属于导电了。防爆静电消除棒实际也是电离式的静电消除器,是在普通的离子棒上进行防爆认证的静电消除设备。核心是电离空气产生正负例子来中和物料表面的静电,并且符合相关防爆标准,北京艾尔利达的fraser ex1250 防爆静电消除棒是经atex防爆认证的防爆静电消除器,英国原装进口,安全消除静电。
5,科学实验燃烧的小金鱼的原理
加热的金鱼仍在试管里存活运用了热传递原理.热水的比重比冷水轻.试管烧水的时候,试管口的水在加热的过程中,靠近酒精灯的试管口水由于靠近火焰即热源,所以在进行热传递的时候,热量先传递到这部分水上,这部分水在加热后,热量会大部分向上传递,这个和空气中的热传递方式差不多.可以这么认为:水加热后,靠近试管壁的水发生汽化,汽化后由于水的浮力的作用就要向上跑,在向上的过程中带着热量传递给试管上部的水,使这一部分水也变热了, 而试管下部的水由于没有水汽向下流通,所以温度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用的是试管,试管是玻璃的,导热性能不好,如果用的是金属制品的话,或者试管里放的是导热性能好的液体的话,那么整个液体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就不会差很多了. 因为金属制品的容器导热性能特别好,所以酒精灯在加热的时候,热能通过金属制品就传递到容器的各个部分,然后有容器的各个部分又传递给水.所以日用的烧水的容器都是金属制品.热水的密度比冷水小,所以如果只加热上面部分的水,由于上面部分的热水比下面部分的冷水轻,不会造成对流,所以如果试管比较长即使水面的水开了下层的水依然维持较低的温度,只要加热时间不足以使水全部沸腾,金鱼不作死游到上面去就不会死。
6,科学小发明说明利用了什么原理
先把罐头瓶盖子取下,里装上大约三分之一的清水,放在微波炉里加热至沸腾。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加入开水,这样能够缩短加热的时间,没有微波炉的话也可以在煤气灶上面加热。只是要注意,这种玻璃罐头瓶本来不是装热水的,要防止炸裂。 等罐头瓶里的水剧烈沸腾之后,带上防烫的棉手套,把它从微波炉里面取出来,迅速盖上瓶盖。因为不再有热源,这时瓶里的开水已经不再沸腾了。 把拧紧盖子的罐头瓶放进水盆里,往铁盖上浇凉水,这时你会发现,原本已经平静了的热水,重新剧烈沸腾起来,就是说,我们用冷水把它重新“烧开”了! 这个实验利用的科学原理是:水的沸点随气压变化。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当气压低于一个大气压后,水的沸点随着降低。请看下面这个实验视频,往后拉动针管的活塞,使得里面的气压变低,原本温度不到100摄氏度,在常压下达不到沸腾状态的热水,在低压下剧烈沸腾起来: 这个实验我们也可以自己做,从医疗用品商店买到20毫升的针管,里面抽进一些刚烧开的热水,再把针头一端堵住,用力抽活塞就可以了。 在0.7个大气压下,水的沸点降低到90摄氏度,0.5大气压变为80度。因为高海拔地区气压比标准大气压低,所以登山队员们锅里沸腾的开水温度不到100度,很难煮熟食物。 可是在开始的实验中,我们是怎样利用冷水,使罐头瓶里的气压变低的呢? 原来,罐头瓶里的水刚刚烧开过,里面充满了水蒸气。我们往瓶盖上浇冷水,使得瓶内的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变成水,体积一下子缩小了1700多倍,瓶内空间几乎变成真空,气压迅速降低。瓶里的水的沸点跟着气压降低,当沸点低于热水的温度时,热水就剧烈沸腾起来。 关于罐头瓶内气压降低的问题,请参考:科技小制作网>>实验教具>>大气压压扁易拉罐 现实生活中,利用水的沸点随气压变化的原理,我们制成了高压锅。普通高压锅内气压能够达到2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达到120摄氏度,当然比100度的沸水更容易煮熟食物了。 如果利用沸腾的方法蒸发牛奶中的水分,来制造奶粉,则需要把牛奶放在一个低压的容器中。这样牛奶在低于100度的条件下沸腾,水份蒸发了出来,还不会破坏里面的蛋白质。警告:1、该实验存在受伤的风险,未成年人需在成年人指导下完成;2、在加热和移动装了热水的罐头瓶时,要防止烫伤,且防止玻璃瓶加热不均造成的炸裂;3、罐头瓶内部低压时,可能会在大气压下爆裂,因此实验时要带护目镜,且保持头部远离玻璃瓶;4、实验结束后罐头瓶盖可能难于开启,可先用铁钉在铁盖上开孔,平衡压力,且防止内部热水烫伤;
7,跪求喷泉实验的原理装置注意事项具体操作及视频
视频就没拉,资料就有
喷泉实验
【制作方法】
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胶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胶管
【使用方法】
用注射器从瓶内抽气若干次,然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将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去掉弹簧夹,则见有水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喷泉
【参考资料】
若在瓶中装满烫水(70-100℃),倒出热水后,迅速塞紧带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并马上倒放过来,插入水槽的水中,同样可见喷泉现象。注意:过热的瓶子不能浸入冷水之中,以免瓶子炸裂。
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1)。这类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能进行喷泉实验的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
液体(b)
液体(c)
实验原理
NH3
水
水
NH3溶解度为1:700
HCl
水
水
HCl溶解度为1:500
C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S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SO2=Na2SO3+H2O
Cl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l2=NaClO+NaCl+H2O
NO2
水
水
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满)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
一、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
例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第29题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要求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通过分析产生喷泉现象的原理,不难发现。只要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
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
例如,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烧瓶潮湿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 (D)烧瓶内未集满HCl
喷泉实验失败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质进行大胆假设。很明显(A)(B)(D)都能使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所以答案为(C)。
三、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拓展
如图3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结合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的物质是白磷。白磷与烧瓶内的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别的什么物质呢?
如图4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该怎样操作?
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左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五、根据实验中的反应物拓展
是不是只有无机物气体才能产生喷泉现象呢?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按图5安装好仪器。
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 mL溴水压入烧瓶,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动喷入。喷入约10 mL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复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松开弹簧夹B,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只要反应完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六、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例如,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 充满①NH3 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无法确定
分析:①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H3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发生喷泉现象后,烧瓶将充满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体积为V L,所以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②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O2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如下反应:3NO2+2H2O=2HNO3+NO,反应后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 mol。由于剩余L气体,所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L,因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mol/L。所以答案选(C)。
七、根据实验原理反向思维拓展
通常的喷泉实验是设法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负压,使液体喷入烧瓶。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压强将液体压入烧瓶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①如图6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反应混合物压入烧瓶。也能形成喷泉。所以答案选(A)。
②如图7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问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分析: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可使锥形瓶内的酒精部分气化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答案为(A)。
因此,通过化学反应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烧瓶外面的压强大于烧瓶里面的压强也能形成喷泉。
以上两例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的原理。
八、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8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
X
Y
A
NH3
H2O
B
SO2
NaOH溶液
C
CO2
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因此,不符合条件的只有(C)。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
文章TAG:
科学 小实 实验 视频 科学小实验视频及原理介绍
大家都在看
-
美术小区里的大高楼教案,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
2022-12-14
-
洪恩6第一课英语教案,从零开始学英语一定有收获!
2022-12-22
-
幼儿园比较轻重教案视频,幼儿园教案七篇文章供参考
2022-12-26
-
初中数学环境教案,从初中数学到教案写作顺序一文看懂
2022-12-29
-
社会教案逛公园及反思,我收集幼儿园社会教案6供大家参考
2023-01-19
-
考试后感受作文教案,考试不会有大起大落的同学不要太气馁
2023-01-27
-
拟行路难免费教案,诗歌创作涵盖各行各业
2023-01-29
-
四年语文教案长城,从远处看长城蜿蜒在群山间
2023-02-01
-
弯曲的身体教案,体育大班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身体活动细节
2023-02-02
-
美术课教案画小狗,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动物》
2023-02-03
-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案,植物插条生根需要留芽或去掉部分叶片
2023-02-04
-
会飞音乐盒教案,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
2023-02-04
-
社会扑克牌搭建教案,扑克牌如何叠出花?
2023-02-09
-
人教版学写人物小传教案,写小传要遵循传记特点严格选材
2023-02-11
-
马诗幼儿园教案,马诗作者:马厩里全是肉马不懂天
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