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请教军人心理疏导

http://www.du8.com/books/sepc45w.html这里有

请教军人心理疏导

2,浅谈如何做好军校学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军校学员身为未来的共和国军官,必须具备健全优良的心理素质。但是大多数学员,尤其是直接从地方高中升入军校的学员来说,心理上还没完全成熟,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会因为遇到挫折和障碍而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所以正确把握军校学员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认真做好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对于提高学员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如何做好军校学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3,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1、反复思考、反复洗涤,有强迫思维和行为2、病期未超过3个月诊断:有强迫思维和行为,但时间没有超过三个月,并引起情绪、睡眠的问题,还不能诊断为强迫症,但强迫思维和行为有些严重,建议进行心理咨询和自我心理调节。
我看过一本《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是根据一个案例,不同咨询方法进行咨询的思路与方法。觉得很有用。
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是关键!两个月以前从正常到反常一定有原因,弄清楚再对症下药!
受刺激了,打开心结。生活太安逸了,找点乐子。身体不适。加强锻炼,可以缓解。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4,心理案例分析

性格:自卑,怯弱。形成原因:家乡的过度管教,控制,扼杀了孩子的自我 措施:多多鼓励孩子,想办法多让他参加集体活动(老师可以先单独邀约他进行一些运动,让他先小范围的适应与人交流,敞开心扉,然后逐步加大交流范围) 家长方面也要进行一些教育,让他们明白继续下去的危害。
= =。心理学试题?1. 小刘性格内向,不自信,有回避社交。原因的话,因为其父母对其过于溺爱,造成他与同龄人交往少,从而,在一些方面会造成其缺少与同龄人之间的话题,这将会使其与他人交流障碍进一步加深。同时,父母的过于呵护,可能会使其觉得自己与同龄人中处于劣势(才需要过渡呵护)。2. 可以认为的增加其与同龄人间的互动,找个机会让其表现一番,由浅的程度开始,比如让其先和别人聊聊天,慢慢的再让其加入别人的活动这样。
ゞ沙羅曼蛇ど想说的是当你笑,世界和你一起笑。当你哭,别人笑着看你哭。何必去哭呢,即使有泪,我们也要笑着流。绽放你最美的笑容。让世界和自己一起开怀。学会放弃,放下该放下的,放下了心就宽了。心累了,就给心灵放个假吧。眼睛要多看些美丽的风景,耳朵要多听些动听的声音,最重要是要多用心来体会美好的事情。我们的心才不会累。最后ゞ沙羅曼蛇ど愿你天天有个好心情。快乐陪伴你了

5,浅析如何做好士兵心理管理

心理管理是部队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确保部队稳定这个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部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何做好心理管理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家认为心理管理要是以基层官兵的利益为重,以部队建设的大局为重,营造有利于官兵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对士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的人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段、可能发生心理问题的地点等,要了然于胸,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摸清情况,善于发现个别人。如何摸清个别人情况,根据近年来发生的事故案件,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规律性。一要关注单亲战士的心理健康。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的战士,在部队生活中表现为沉默寡言,怕人闲话,不愿与人沟通,易形成孤独冷酷的性格,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类战士,一定要格外关注,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二要善于界定放心人。许多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事故案件发生在放心人身上时,人们往往会感觉突然,这是因为对放心人产生误区造成的。许多人认为,老实听话就是放心人,没有怪话就是放心人,吃苦能干就是放心人,工作勤快就是放心人。老实听话、吃苦能干并不等于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好,并不等于没有心理问题;就算现在是放心人,也不等于今后不发生各种问题。所以要辩证地看待放心人,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识兵、知兵,掌握士兵心理变化的特点。三是科学把握受挫战士的心理特征。当战士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家庭变故、恋爱受挫、身体疾病和考学失利时,及时有效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防发生意外。四要关注后进战士的心理问题。后进战士有更多的不良心理,表现为猜疑心理重、对立情绪重、思想包袱重、报复嫉妒心理重、自卑心理重、恐惧忧郁心理重、心理意志力薄弱、易自暴自弃。这些不良心理往往会演化为心理疾患,成为安全隐患,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引导。 二、区分时段,善于掌握关键时期。心理问题的发生往往与日常生活有着必然联系,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或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为此,要关于掌握重点,针对不同时段做好不同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一是针对新兵“心理适应不良症”进行心理疏导。由于新兵刚到部队,角色转换突然,适应不了快节奏的生活,容易产生紧张心理;适应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容易产生心理疲劳感;适应不了严格的管理,容易产生压抑心理;适应不了与父母亲人的分离,产生孤独心理;适应不了工作训练中的挫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此要对症下药,搞好心理调适与疏导。二是针对新兵“第二适应期”综合症进行心理疏导。从近几年发生的新兵跑兵现象看,集中在每年第二季度新兵下队的“第二适应期”。主要是因为不适应基层中队的训练、执勤工作,与干部骨干或老兵沟通交流不足,容易出现畏惧心理等心理障碍。三是针对老兵退伍期间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退役是军人人生中又一次重大角色转换,这期间极易出现心理矛盾,产生事故隐患。老兵退役时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对部队生活的留恋、对个人理想没有实现的失望、对以往各种人际恩怨的不满等,都会使人产生委屈感、失落感和吃亏感;对未来前途不可确定的忧虑,对自己能否适应新生活、新环境的忧虑,都会使人产生恐惧感,严惩的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松懈心理,退役前部分官兵会产生“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松懈情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上不良心理的存在,会妨碍退伍士兵对服役期间得失以及自我价值的正确评判,从而导致违法乱纪等不良行为的出现,给部队安全稳定埋下隐患。 三、把握重点,善于控制关键环节。一是抓住执勤环节。要坚决杜绝有心理疾患的人员参加政治影响大、社会影响面广的重大消防保卫任务。在执勤此类任务时,执勤任务重,工作标准高,执勤人员的神经高度紧张,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高,一些有心理疾患的同志在这样的环境中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心理压力,工作中易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另外还有具有报复心理的士兵在参加影响较大的任务时,为了发泄内心的不平,有意制造、引发不利影响。抓住执勤这个关键环节,在培养执勤人员的健康心理上下工夫,杜绝带着情绪、带着思想包袱的战士执勤上做工作,是确保安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抓住人员选配环节。在人员选配使用环节,要注重心理选拔,要普及心理测查,并把测查结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内容,防止有心理问题的人从事重要工作。对拟调入重要岗位的人员,先心理测查后上岗,确保重要岗位人员的纯洁可靠;对于有志愿参加考学战士的选拔,要坚持心理测查与军事文化考试并举,不让有心理问题的人员参加考学,确保学员队伍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并避免因考学受挫引发事故;对拟进行驾驶员培训的人员,要普遍进行心理测查,杜绝性格暴躁、有心理缺陷的人员进入驾驶员行列,消除车辆事故隐患。

6,浅谈如何提升官兵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人生的旅途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管是谁,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如考试落榜、婚恋受挫、老兵退伍等。面对这类突如其来的情况,有的人能承受得住冲击,妥善处理,走出困境;有的人却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部队官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但目前官兵对心理科学还比较陌生,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得很少,有的把心理障碍当成身体疾病,有的对解决心理问题羞于启齿,有的干部则把战士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这样往往使我们忽视了一些同志出现的焦虑、抑郁、行为性格改变等精神病的早期症状,不能给予正确对待和处理,往往造成不良后果。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以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心理科学知识为前提。如果不熟悉、不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心理现象;就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官兵的心理潜能。当前,随着亚运安保工作的日益临近,官兵心理压力较大,所以开展心理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好心理知识的普及,帮助官兵培养健康心理,增强官兵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向官兵传授和普及心理科学知识 一是围绕常见的心理问题授课,教会官兵心理调控的基本方法。针对青年官兵人生阅历、心理不成熟、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不善于自我调控的情况,聘请一些心理专家对“怎样增强对警营的心理适应能力”、“怎样从心理上承受人生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怎样化解和消除几种常见的不健康心理”、“怎样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等问题作专题讲座,对官兵提出的心理问题作出认真讲解和回答。内容既有深入浅出的知识灌输,又有情理结合的事例分析,官兵听了专家的授课必定会很受启发,并逐步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调控的基本方法。 二是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官兵认清不健康心理的危害。结合正在开展的“四查”活动,通过对近年来部队发生纠纷、事故和案件进行分析,引导疏理官兵中存在的失衡、盲从、报复、嫉妒等不健康心理。在心理教育中,通过授课中举例、召开案件分析会、一事一议、墙报中的案例点评等多种形式,重点剖析了典型案例,使官兵在正反对比中懂得了什么是不健康心理,认清了不健康心理的严重危害,学会了预防、化解和消除不健康心理的方法。 三是边学边用,增强政治干部运用心理科学做好思想工作的能力。基层政治干部在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看看哪些事情是做得成功的、哪些事情是失败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力求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提高运用心理科学做思想工作的能力。 二、积极在官兵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心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除咨询对象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促进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的改变,从而维护和增进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的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的作用主要是疏导咨询对象不良心态,从而缓解其情绪压力;鼓励咨询对象倾诉内心痛苦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探寻咨询对象问题的根源并使其领悟而释然;协助咨询对象改进不合理的认知模式,确立辩证科学的思维方式;借助于指导和训练,使咨询对象养成健康、有效的行为习惯和适应方式,帮助咨询对象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咨询的实现途径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针对求询者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出现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负荷和心理危机等问题,给予求询者心理上的帮助和启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官兵遇到的心理问题要比思想问题多得多,各种心理纷扰不解除,就会产生一些相关的思想问题。虽然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帮助官兵摆脱消极情绪,确认自身价值,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但这些工作主要是思想上的疏导,而非心理咨询。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卫生、人格评测、行为矫正、变态心理引导等复杂多样的工作,能帮助官兵走出心理困扰,有利于保持官兵正常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官兵自我认识,有利于官兵心理走向成熟。心理咨询可采取谈话、电话咨询、门诊咨询、现场访谈等,咨询者要以身作则,用积极的、理解的态度影响对方,贡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时间,同时也要引导求询者积极参与,逐渐增强精神上的自立能力。运用心理咨询来帮助、指导、教育人,在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应更加重视人的需要,重视人的心理活动,重视人的潜力。心理咨询法的基点之一是认为人的需要是行为的动力,忽视人的现实需要,任何思想政治工作都会无的放矢。心理咨询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重视人的心理需求,重视人的自身潜力的发挥。在这种基本信念指导下,必然会对人充满关切、信任和耐心。 二是在工作内容上应十分重视心理困扰的排解,提高工作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咨询深化了人们对思想和心理问题的认识,人们发现许多所谓的思想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或以心理问题为主,根源都在于心理障碍。如果只用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恐怕就很难奏效,以至于有的政工人员还可能认为对方不接受。健康的心理是形成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的基础,也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 三是在工作关系上应更加强调对工作对象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切。心理咨询法十分强调咨询员与咨询对象相互关系的确立,认为这种关系是心理咨询成功的先决条件。咨询的过程是心与心交流、沟通的过程,离开了这种尊重、信任、理解,沟通就难以进行。 四是在操作方法上应更加重视运用心理学的理论,重视心理咨询的方法。心理咨询有其完整的咨询步骤,有一套根据不同问题、不同对象、不同原因来采用的方法。(乌兰察布市边防支队 石岩)
任务占坑

7,有没有归因的案例啊

你是指的内归因和外归因么?就可以以考试为例,考试考高分,有人认为是运气(外),有人认为是努力(内)。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一、作业1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二、作业2 幼儿园老师的做法主要采用的是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强化有关。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的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的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积极强化)和负强化(消极强化),“谁能先躺到床上10分钟,谁就要以先玩玩具”,这是采用积极强化;“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则采用的是消极强化。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 三、作业3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1、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2、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如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师要及时鼓励他的进步,并创造一定的环境让他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成果,对他学习上的结果,如作业测试等及时评价和反馈,让他感到自身行为的有效性,另外可以给他制定一些具体的小目标,让他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2)可以对其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进行积极的归因。(3)培养他的意志,增强免疫力,要让他树立一个明确并且适当的目标,并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四、作业4 1、张明的坏毛病属于心理问题.原因在于幼年时有攻击人的毛病,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以至成为一种不良的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打架成为其发泄过剩精力的一个方面.由于缺乏道德意志,他虽然知道不好,但却控制不了自己. 2、家长的问题:对孩子早期教育是失败的.可能是没有加以重视,认为孩子之间打打架无所谓;亦可能方法简单,引起孩子的对抗心理.所以工作作了,效果不理想. 3、教师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是烦心的,工作作了,但可能方法不当,诸如苦口婆心,声色俱厉,恩威并重等说教可能效果都不太好. 4、建议:(1)一方面教师与家长要有信心,继续做工作,毕竟张明打架的次数在减少,要给予巩固;(2).找心理医生咨询,行为主义疗法给予矫治;(3)鼓励张明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或公益劳动,使其过剩的精力有正确的渠道排除,同时也可以进行意志力训练. 五、作业5 在本案例中,李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所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在自己的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理念,这些都是对的。李老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与理念是对的,这是无可非议的。 李老师的做法实际是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第一,学习策略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定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第二,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基础;第三,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知识和技巧为基础;第四,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中,学习策略一般是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知识性目标服务。李老师,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学生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不会将这些学习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专门训练时要注意:第一,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做出示范;第二,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何时及如何检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第三,提供充足的时间;第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途径可以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监控和教师亲自指导来实施,按步骤有重点地将学习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另一答案:李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所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在自己的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理念,这些都是对的。李老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与理念是对的,这是无可非议的。 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看,学生获取的两类知识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二者获取的方式是不同的,前者通过传授,观察和理解的过程获取,后者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形成。李老师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而不管具体课程的知识摄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结果当然不好。同时,教学改革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心理特征,要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进行。 李老师教学改革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出在具体操作方式。.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具体知识或者课程学习中的方法,脱离了具体知识或者课程的学习,单纯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即使倒背如流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给王老师的建议:根据不同的课程知识的学习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供学生取用;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成绩。

文章TAG:部队  心理  心理疏导  疏导  部队心理疏导案例分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