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数学教学案例的格式

课题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难点 3.教具准备 4.导入新课 5.新课讲解 6.巩固练习 7.课堂小结 8.板书设计 9.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案例的格式

2,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数学2021

  教案是为课堂所准备的,为了课堂上把知识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数学2021”,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数学2021【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二、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数学2021【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二)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数学2021【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初中教案模板范文数学2021

3,数学教案要怎么写呢格式有什么要求

教案也有不同的用途,为上课,为应聘和为比赛。觉得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吧: 一般要求: 1写教材版本,授课内容,课时等占一行,这样为了以后查阅和归档方便,是该有的内容。 2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方法 5教学设计依据的理论和设计意图 6教学过程设计(重点写) 7评价(检测本课的学习水平,即作业) 8反思(用于课后总结,可以不写内容,但是结构要有)

数学教案要怎么写呢格式有什么要求

4,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5篇 作为一位老师,就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节约爱储蓄的好习惯。 内容分析 1、 重点:使学生明确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难点: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利息计算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去查寻或向父母了解有关的储蓄知识; 2、银行定期存款凭条;3、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模式 导入 依提纲自学 小组交流自学体会 师生补充说明 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都做什么用了吗?剩下的暂时不用的钱呢?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那么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问题。(板书课题:利息) 学生自由谈。 检查学生课前的调查情况。 二、自学教材 领悟新知 三、小组讨论 解决疑难 四、排疑解难 学后测查 A:排疑解难 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提纲,独立自学教材38——39页的内容。屏幕显示自学提纲:1、存款的意义2、存款的种类和形式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4、存款的利息计算公式5、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2.25%,年利率2.25%的含义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重点的地方画下来。师:大家在自学过程中都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学提纲把自己自学所获得的知识及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暂时保留。(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理解有误的与同学们商讨解决。使学生从悟中学。)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小组讨论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新问题,师生共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画。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锻炼学生通过自己查找 B:屏幕出示:C:认识存款凭条,填写定期存款凭条。D:汇报上网查询到的相关资料。五、加强反馈 巩固新知六、总结深入 强化新知 七、课后作业: 同商量,研究解决。(也可利用学生上网查找的资料来共同解决)师: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看屏幕小红1999年10月1日在银行定期存了200元钱,如果存整存整取二年期的年利率是7.92 % ,到20__年10月1日小红一共能得到多少元? (读题,给学生思考时间,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上前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做)1、拿出存款凭条,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填写并算出你将获得的利息。(选几个放展示台展示)师:你还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识或常识?1、基本练:选择题 (略)2、提高练:应用题 (略)3、思考题 (略)依自学提纲进行总结复习,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做。学生观察。学生自己填。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说。 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自学情况。锻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00×7.92%×2×(1-20%)+200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篇2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习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习题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1)课件出示: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结合练习题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29+35+9= 97-25-47= 75-46+31= 53-(9+37)=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方法。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结合练习题复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复习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①课件出示: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篇3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 其实小明这个小主人,当得还是挺合格的。他告诉王叔叔,他们三户居民都装了分电表。上个月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显示下表) (3)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3、分配奖金 我们运动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进行刻苦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他们夺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下面是运动员的参赛项目个数和得分情况:(显示表格) 学校决定共给这几位同学1200元的奖金。假如让你来分配,你将怎么分配这些奖金呢? (5) 小结:到底学校会怎么奖励运动员们,我们下午见分晓。不过,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奖励运动员,重要的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对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以及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一种肯定。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篇4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篇5 一、说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 马”等都运用了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仔细阅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编排结构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察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较得出的,“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通过观察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较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确实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迅速达到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内容偏难,如果仅通过交流,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因此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安静思考,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情况交流。在反馈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说设计 (一)课前游戏。课前游戏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义,为新课教学扫清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出现不必要的过多的纠缠。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个层次) 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菠萝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紧接着我刻意安排了4这个环节(设计意图:多了4这一环节,它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个中找就要比3个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最后安排5个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方法。 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个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如果是3的倍数的数,为什么要分成3份,以及为什么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对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释。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 (五)留与悬念,课余激发探索兴趣。 这里主要探索非3倍数的策略并且完善找次品的规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尽量平均分成3份,保证有两份数量相同,并且只和第三组差1个,所用的次数是最少的。这是否是的方法。 (六)学习反思: 对全课进行输理,回顾找次品的方法和策略。 五、说体会 教完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难度的教材,教到什么度是合适的?对于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相通的解释方法?教师的反馈怎么样能更有层次一些?课上下来还是觉得问题多多,但自己觉得还是在云里雾里。很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指点。谢谢各位!

5,数学教学案例的格式数学教学案例怎么写

首先写教学目标,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然后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 三 教具 四 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简案,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 六 板书提纲 七 教学反馈 这样的教案就比较完整,也能及时地总结问题。 我认为写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确立教学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部分,否则上课就会漫无目的,效果比较差。

6,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关于“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你身边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 二、看一看,说一说你的教室 1、看看我们自己的教室前后、左右、上下有什么?先自己说一说。 2、同桌说一说。 3、全班同学交流。 三、想一想,说一说你小房间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的? 1、想一想,你小房间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 2、说一说,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四、介绍你的文具盒 指一指,说一说,你的文具盒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 五、介绍火车站路线。 1、出示火车站的挂图。 2、学生用箭头画一画去火车站的路线。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用上前后、左右、上下。 六、巩固练习 1、书上63页第3题,看图回答问题 2、完成随堂练习。一年级北师大版本数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2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用手比一比。 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1、想不想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课桌有多高?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的桌子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俩一起量一量,看谁估得准?(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计准确的同学把估计的方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估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你们测量的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5、活动后集体汇报。 (对于测量同样物体长度的小组进行比较,检验测量是否准确。) 三、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1)身高是指什么?(从脚底到头顶的高度) (2)先估计,再测量。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同桌合作。 (3)说说测量的方法。 2、测量自己的步长。 (1)步长是指什么?(脚尖到脚尖或脚后跟到脚后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是平时走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2)先估计一步有多长,再测量。可以小组合作。 (3)谁估计的最准,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方法。 (4)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 4、利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估计活动。 刚才同学们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其实这都是很好的尺子。下面老师要检验一下你的尺子管不管用。 (1)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请同学估计他的身高,并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2)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 ①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②请估计一下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③现在我想知道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3)利用步长进行估计活动。 ①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②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③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5、介绍人体各部分长度关系小常识。 四、练习。 1、P18第2题。 (1)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请学生估计一下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引导学生注意记录的方法。 2、P19第3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3 一、关注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这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生活化,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他们的生活基础,展示给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面和图景,为他们提供客观而鲜活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追求的源泉。我们教师应力求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教师立足教材,灵活处理,或裁剪,或整合,或改换。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谎占便宜”思想。我就抓住学生考试作弊的事件展开讨论,暴露真实的思想,在辩驳分析中提高道德认识。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一直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就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首先,教师的思想应开放,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用心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开放式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朋友谈心一样,真诚地学生进行交流。在平时的交谈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争辩,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同困惑同欢乐,这样学生的心理没有压抑感,从而无所顾虑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解放”学生上动脑筋,把课桌排成“U”字型进行表演、练习;或者排成“T”字型进行正反辩论;还可以排成小组型便于小组讨论交流。 除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发言时站着,坐着均可外,还允许学生自主组合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角色转换”,培养他们敢于与同学甚至老师辩论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笑声和争议,学生乐于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同时它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思品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教师要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民主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思品教学中合作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老师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表演、讨论、实践。 如教学《节俭光荣》课上,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调查自己家庭一个月的主要消费情况,与父母讨论各种消费的合理性,再分组调查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情况。最终得出结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必需的消费是合理消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在合作探究中深化了道德认识。 教学十一册《做个小小发明家》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不方便”的问题讨论,从个人→小组→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小组,讨论出生活、学习、交通、通讯等诸方面的种种方法,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领悟到“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教师要在面向全体,重视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同时,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思维自由,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思考,提问不同的见解。 如教完第八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课后,我让学生针对本课学习质疑问难。有的同学提出:“我们不知道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都为他出谋划策了:“可以先查查资料,了解一下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请一个导游,让他告诉你”;“不知者,不足为怪也!”……学生众说纷纭,滔滔不绝,既深化了对本课的认识,又开启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还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着眼激励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角分的换算》讲的是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进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应该找回多少钱”。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56页的例题重点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对照着人民币的实物图,引导学生一分一分地数,一角一角地数,结合生活经验,认识“1角=10分”、“1元=10角”。因此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领悟这种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相同.教学难点是说出几元化成 几角(几角化成几分),或几角聚为几元(几分聚为几角)的想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教学最初,我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独立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应该很少,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做了一个前测,只出了3个小题。 (一)、前测试题: 1、在○里填上“>”“<”“=” 1元○1角 1角○1分 1元○1分 2、老师要把1角钱换成几分几分的硬币, 你应该给我( )分才和我的钱同样多。 3、1个生字本5角钱,你有1元钱,售货 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钱? (二)、测试结果: 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00%,都知道要找回5角钱。第二题正确率是43.75%( 32人受测,14人正确),18个出错的学生给我几分的都有。第一题是65.63%( 32人受测,21人正确),11个出错的学生都填的“=”。 (三)、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我了解到学生很清楚1元=10角,证明平时有这个购物积累。有一些孩子不清楚1角=10分,我想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分”已经使用得越来越少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购物经验。对于学生不知道1元大于1角,1角大于1分,而填等于号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知道人民币三个单位的大小,还有就是受到了“数字1”的干扰,没有考虑后面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理解单位的大小。 2、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3、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引导学生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出元、角、分的进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思考,从多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元、角、分的进率。 ⑴ 认识1角=10分 ①师:(举起1角纸币 )这是…,我想把它换成以分为单位的零钱,你能换给我吗? ②生思考换钱,老师找典型的收上来几份,追问学生为什么给老师这么多? ③当孩子已经知道1角=10分之后,再把没有反馈的换法也一一说出来,巩固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⑵认识1元=10角 因为在前测中学生对1元=10角已经很清楚了,所以我直接借助课件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是1元,然后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用1元钱买一瓶8角钱的酸奶,问要找回多少钱的情境。从而引到换钱的游戏中,问学生把1元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有多少种换法。 ⑶1元=100分 探究1元=100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是相同的。因为把1元换成100分太麻烦,所以我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一层次的练习我设置的比较简单,只是单名数之间的转换,(如:7角=( )分等)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 “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可以这样想”的填空 ,(可以这样想:1角=( )分 7角就是( )个10分 就是( )分)最开始扶着学生理解,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 3、学数学用数学 第二层次的练习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1元钱买学具,你打算怎么花掉这1元钱。在这个活动中,即巩固了1元=10角的进率,又让孩子体会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还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的教育。 我自己认为本课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了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和谐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对“比较”的结果能够说理,并能够说出多、少、一样多,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能力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对应与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用两两配对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应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编故事,提出并解决问题。 1、今天喜洋洋和他的朋友们来陪我们一起学习,大家高兴吗?小羊们得到一个消息,小朋友们去游乐场了,我们也去看看,他们正在玩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玩碰碰车) 2、你能看图说一说吗?(看图描述) 3、仔细观察,车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一辆车乘一人,有一个小朋友没有乘到车) (师贴碰碰车和小朋友,一辆对一人)(连线对应) 4、现在请大家把车和人比一比,(出示课题《比一比》)然后说说你比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1)根据结果进行语言训练:( )比( )少,少(辆)。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并将相应图片贴入) (2)我们可以这样说比的结果,还可以怎么说呢? ( )比( )多,多(人)。(师板,贴入图片) 5、用一辆车对一个小朋友的方法进行比一比,而且还会口述比的结果。可是,有个小朋友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车乘) 那怎么办?他想和大家一起玩,能帮他想个解决的办法吗?(再来一辆)(师贴) 现在请小朋友再来把车和人比一比,结果怎样? (师板)车和人一样多。(同样多) 6、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而且还会根据比的结果说三句话(学生口头重温)。 二、手指操 小羊们告诉我们小胖要过生日了,我们赶快活动下手指,也去帮忙。(音乐,学生做手指操) 三、巩固操作,加深理解 1、小巧分蛋糕 是谁和谁比呀?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描述比的方法,并说一说比的结果) 2、小丁丁分吸管 学生说是谁和谁比,在脑子里想结果,和同桌说一说比的结果。 3、独立完成(裤子和衣服,小朋友和球) 自己连一连,说一说比的结果,最后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反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篇7 《认识图形(二)》这一单元新课有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变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拼组图形,第三课时是七巧板的拼组。 反思本课的教学实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究。 例如在导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出现宏伟的图形宫以及满天飞舞的各种各样的图形),现在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示图形)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二、引导操作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新课部分,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当观众,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今天要认识的图形都住在立体图形上,你能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 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或画一画?孩子们情趣高涨,纷纷回答“要”。于是教师提出自己动手画一画,通过动手,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以后将要改进的地方有:在放手让学生们画图形时,收放不能自如,还有学习图形拼组时,学生自己拼自己的,搞得到处都是纸,到处都是掉的七巧板,今后还要改进课堂,不能“放”的太过了。

7,小学数学的教案怎么写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教案- [免费开放快速下载] http://www.csok.net/sort/353_1.htm 不知是否满足需求

8,如何写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作业,板书和教学反思。
认识数字2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2的形成,认识数字2,理解2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二、活动准备 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2张,1和2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2格,分别写上1和2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2格,画上1和2的圆点。三、活动过程: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2的数数,认识数字2) (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2,认读数字2。 2、分萝卜:学习2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2分。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2个图形,先贴1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1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2个圆形,把萝卜分成2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2和2以内数数。 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2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2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和2的数字)请兔宝宝将2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9,幼儿园的数学教案怎么写

题意:   幼儿兴在活动中,如何与同伴商量、合作,学会一起玩,玩得高兴,这是一个新的问题。选择了幼儿所熟悉,也是晨间锻炼时幼儿爱接触的好伙伴呼啦圈作为器械,设计了此活动“快乐圈圈”。   活动一开始,孩子们手握圈圈扮演小司机,跟着音乐做各种动作,并穿插“红绿灯”环节,控制幼儿的身体动作,使幼儿准备活动有一个动静交替的过程。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圈的不同玩法,其中双脚并拢或分开行进跳,是本次活动重点练习的基本动作,为让这一动作得到充分而重点的练习,我引导幼儿自由结伴,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将塑圈摆在地上搭成各种图案,练习行进跳,这即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也学习合作游戏。最后,创高游戏化的情境:为兔妈妈超市送货,设计了二条难度等的小路,供孩子们自由选择,其中贯穿走、跑、跳、钻等基本动作,提高运动能力,激发了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信心,使其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活动目标:   1、探索圈的不同玩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及初步的合作意识。   2、发展幼儿行进跳的技能。   活动准备:   1、圈人手一个   2、各种饮用品、食品等物的空盒子 录音机一架、开汽车音乐   活动重点   发展幼儿行进跳的技能   活动过程   一、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幼儿扮演小司机,手拿塑圈为方向盘,听音乐在场地四周自由地作边跑边开车;教师扮演警察,用红灯停,黄灯准备,绿灯开的口令为信号,控制幼儿的身体动作,使幼儿准备活动有一个动静交替的过程。 (其间幼儿手拿塑圈,跟着教师做圈操)   二、提供材料,自由探索。   1、教师提示:“小司机已经学会了用圈作方向盘开汽车,圈还可以怎么玩?要动脑筋和别的朋友玩得不一样。”   2、幼儿想出多种玩圈的方法,并亲自尝试,教师个别指导。   3、教师仔细观察,邀请幼儿上来展示各种玩圈的方法。互相启发交流。   4、难度练习,重点指导   (1)教师将合作得较好的组的玩法展示给同伴看。(双脚并拢或分开行进跳)   (2)幼儿自由结伴,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将塑圈摆在地上搭成各种图案,然后进行跳圈活动。单脚或双脚连续跳,左右脚交替跳,左右脚开合跳等。教师重点指导:如何与同伴商量合作玩的方法。   三、游戏:送货   师设计二条难度不等的小路,幼儿自由选择一条给兔妈妈超市送货,途中跳过圈圈小路,爬过小坡、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才能到超市,然后把物品送到他们自己的家。 结束 回教室喝水 准备下节课

10,数学教案怎么写

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3098145.html?an=0&si=1课题........----------------------------------------------------------------------------------------------------------------------------课型.......... 课时.................----------------------------------------------------------------------------------------------------------------------------教学目标................................................... ................................................... (重点 ............ 难点..................).-----------------------------------------------------------------------------------------------------------------------------教学准备........................... ................................. ...................................---------------------------------------------------------------------------------------------------------------------------------教学过程 ........................................................ .......................................................... ........................................................... ........................................................... .............................................................----------------------------------------------------------------------------------------------------------------------------------教学总结 ...........................................................

文章TAG:数学  教案  格式  范文  数学教案的格式范文怎么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