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数学一到六年级教案

到这里看看:http://wenku.baidu.com/view/9359d21752d380eb62946d3d.htmlhttp://wenku.baidu.com/view/998b5ca1b0717fd5360cdc73.html

小学数学一到六年级教案

2,求小学数学教案的基本格式内容最好能附上一张书写的照片感谢 搜

你好,小学数学教案一般分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导入、探究新知、巩固和反馈练习、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模板可参照如下:http://www.teachercn.com/Jxal/XXYnjsxja/2006-1/1/20060110181041926.html
不明白啊 = =!

求小学数学教案的基本格式内容最好能附上一张书写的照片感谢  搜

3,小学数学的教案怎么写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教案- [免费开放快速下载] http://www.csok.net/sort/353_1.htm 不知是否满足需求

小学数学的教案怎么写

4,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问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可以分为三栏左面重要概念,定理等,一般一节课内不涂擦的(占总长度的四分之一)。中间实际空间是整个黑板的一半,写教师板演的例题,学生上黑板书写的问题(占总长度的二分之一)。右面开始复习用,中间运算用,可以反复擦涂,最后可以写总结和作业(占总长度的四分之一)。

5,小学数学教案

示例:http://www.xbjy.net/xueke/shuxue/renjiao/04/04/200512/1039.html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5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面包,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买一次面包。 2、出示买面包的情境图,“你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买面包场景插图。让学生自由说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知道了什么?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1)54-8-22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括号”,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大家说说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8.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2、3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4-8-22=24(个) 54-(8+22)=24(个)
15
15本
小红的故事书是小明的2倍,所以小红有2×5=10(本)小明有5本故事书,所以小明小红一共有10+5=15(本)
15本
15

6,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共63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百度搜索“飞翔教学资源网”就可以到我们网站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7课时)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例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例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例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例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例5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二、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三、教学时间:7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例1及练习。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二、新知: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出示例1挂图:*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完成“做一做”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2题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南宁市的东西南北方向?(琅东、西乡塘、江南区、城北区)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四、小结。课外作业:认方向。第2课时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过程:一、复习: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3、玩“认方向”的游戏。二、新课:(一)例2: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2、学生同桌合作画。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二)例3: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4、同桌互相说: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三、巩固练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挂图)2、做一做: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完成问题。四、总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第3课时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2、进一步熟练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过程:一、练习:1、谁来说说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2、老师给知一个方向(邮局在百货大楼的东面),学生说出其他的3个方向。
- -题目?

7,小学数学优秀案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一、在本节课中结合教材分析学生的认知现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展开教学,通过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木棍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形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 4、让学生说,关注学生过程性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摆图形描述倍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数学地思考,积累经验。培养了学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比较扎实。 6、巧设凝问。在本次教学中,故意让学生手中的小木棍不够用,让问题自然产生,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兴趣,为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7、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还须改进的一些地方。 1、在第3个环节中,由于只让学生针对一个相同的例子来说“倍”的关系,只要有一个学生说出来了,那么有些学生就不去思考了,这样的锻炼面是狭窄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后来的练习中便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再上一次,那么我想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每位学生根据身边“倍”的现象来说说“倍”的关系。 2、在摆一摆的活动中,由于有些学生对于正方形比较熟悉,所以不是很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如果能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以发展。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本节课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直观的方式构建新知,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做的过程,体验“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自然地探究出并接受新的知识,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文章TAG:小学  小学数学  数学  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免费复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