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初中物理教案是什么啊

是初中的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是什么啊

2,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课本中功的教学,要怎么设计吗?下面我分享了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供你参考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 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 社会实践 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 .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 5厘米左右和将 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来源:数理化网]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 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 机械功(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 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 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   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   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o米 1J=1Nom   〔例题1〕一台 拖拉机 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 做了多少功?   [例题2] 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米,做了 3× 105焦耳的功。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 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 。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o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   [例题 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 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 到桌面上, 拉力分别做功多少?   (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 B.1焦 C.0焦 D.无法确定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 画出力的示意图   课后小结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1牛·米。   初二物理功知识点:功的定义及公式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 足球 ,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3,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http://kx.pyjy.net/source/czwl/好网站,够用了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4,初二物理滑轮教案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教案

  在 八年级 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学到《滑轮》这一课,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教案的设计。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初二物理滑轮教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二物理滑轮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使用滑轮的好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4.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1.2过程与 方法 :   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1.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2.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3.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2.2 教学难点 1.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2.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教学工具   弹簧秤、钩码、动滑轮、定滑轮、绳、小木块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生活中的定滑轮:旗杆的顶端、起重机、打桩机等。   6.2 新知介绍   【师】情景创设:   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生】可以用滑轮。   【师】那么用什么滑轮呢?我们刚看到的升国旗,是人站在地面上,把国旗升到上面去了,那么刚刚说的,如果人也在上面呢,这个时候怎么把货物运到上面呢?   所以我们不能用定滑轮,但是可以使用动滑轮。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滑轮的几种类型:   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 (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师】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师】综上,定滑轮的好处就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不能省力。那么现在,如果沿着不同方向拉绳子,一样可以将物体匀速举高,那么力的大小会一样吗?   【生】通过分析力臂,在斜拉的时候,力臂仍然是等于滑轮半径,所以力臂不变,力也不变。   【师】结论:   定滑轮特点: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2.动滑轮   【板书】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F=1/2(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师】生活中的动滑轮:起重机、打桩机等。   探究使用动画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板书】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省力的杠杆   动滑轮: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分析:当提起重物的时候,支点在哪里?   在绳子和轮接触的地方这是动力作用线,这是阻力作用线,(边讲边用手比划)把动力臂和阻力臂画出来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为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为阻力臂。(先用手比划)动力臂等于直径,阻力臂等于半径,即l1=2l2。   3 滑轮组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生活中的吊车(下左图)其实就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示意图如下右图。   【师】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   【生】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板书】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1.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的方法   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计算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f物。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f物+f动)。   2.拉力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高度h的关系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3.省力情况的确定方法   1)滑轮竖放时,在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受到的重力的情况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根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重物的几分之一。   2)滑轮组横放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几分之一。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时,F= f物,此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的距离S物的关系为:S=nS物   4.组装和设计滑轮组   【板书】由省力情况判定绳的固定端位置   1. 利用F= G总,求出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n,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2. 判定绳子固定端位置:n为偶数,则绳子固定在定滑轮上;n为奇数,则绳子固定在动滑轮上   3. 动滑轮个数为N,和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为n=2N或n=2N+1时,使用的动力最小,即最省力   课后小结   定滑轮特点: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动滑轮特点: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特点: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   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初二物理滑轮教案练习题:   1、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重物G所有的拉力中(D )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D.一样大   2、如图所示,不计滑轮及绳重,以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水平拉力为F,物体的重力为G,且在水平面上匀速向右滑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D )   A、F B、G C、G/2 D、F/2   3、如图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 G/3 ; G/4 ; G/5 。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4、图1中A是动滑轮。利用这样的装置把物体举高,用力的方向应向__上__(选填“上”、“下”)。如果A重2牛,要提起50牛的物体,至少要用_26_牛的拉   力。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__4__米。   5、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A上升速度为0.2m/s,不计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滑轮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D )   A.20N;0.4m/s B.20N;0.1m/s C.5N;0.4m/s D.5N;0.1m/s   物体横放时,拉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1/n(绳子股数)   初二物理滑轮知识点   要想解决好机械效率的问题,先要明白什么是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   有用功:对物体做的功是有用功   W有=G物h   额外功:一般不计绳重和摩擦,对动滑轮所做的功是额外功   W额=G动h   总功:拉力所做的功   W总=FS   总功还可以表示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W总=W有+W额=G物h+G动h   机械效率指有用功和总功的百分比   有两种算法   η=W有/W总   =G物h/FS   η=W有/W总   =W有/(W有+W额)   =G物h/(G物h+G动h)   =G物/(G物+G动)   通过第二个算法可以知道,机械效率高低和绳子绕法,物体移动距离等无关   只和物体重、动滑轮重有关   所以,要提高机械效率,就要增加物体的重量   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滑轮问题专项解析   1考点分析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尤为要注意绳重和摩擦,绝大多数题中绳重和摩擦都是忽略不计的,但一旦有绳重和摩擦,绳端拉力F就不能再按照下列 总结 中的公式了。   实验探究中的滑轮问题也在考察范围内,仍是注重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内容总结   定滑轮   绳端拉力F=G(不考虑绳重和摩擦)   绳端移动的距离s=h(h为物体移动的距离)   绳端的速度v=v1(v1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   绳端拉力F=?(G+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   绳端移动的距离s=2h(h为物体移动的距离)   绳端移动的速度v=2v1(v1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作用:省力,但不省距离   滑轮组   绳端拉力F=1/n(G+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n为承重端绳子的股数)   绳端移动的距离s=nh(h为物体移动的距离)   绳端移动的速度v=nv物(v物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机械效率   η=W有/W总=G/nF=G/(G+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   η=W有/W总=G/nF(考虑绳重和摩擦) 猜你喜欢: 1. 初二物理滑轮知识点 2.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4. 八年级物理上册二力平衡教案 5. 关于初中物理弹力教案 6.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设计

5,谁有初中的物理全教案

http://wulikj.com/soft09sp/HTML/985.html 这个对你应该会有帮助

6,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表现形式,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支撑课堂实践的理论基础。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 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其产生的现象,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抽水机的原理,对大气压的利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粗略测量大气压的值。   教学工具   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具、挂衣钩、弹簧测力计、气压计、鸡蛋、广口瓶、水位保持装置、火柴、棉花。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根据想想议议提问:我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空气也具有流动性,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压强呢?   若有大气压强,能否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2.引导学生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提供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用具。   提问:   将里面的空气抽干后,里面还有没有向外的大气压?外面的大气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大气压的测量   1.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周围存在着大气压,它的大小如何,我们根据自己前面学过的压强知识能不能测量一下呢?   A.提供实验用具:弹簧测力计、挂衣钩、刻度尺。   B.实验原理?   2.选取某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在全班交流。   说明:这只是粗略地计算大气压值。   3.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大气压的精确数值:看实验录像“托里拆利实验”。   A. 为什么松开手指后,水银柱不完全下落?想一想吸汽水时,大气压为什么会托起液体?这个实验中,形成液柱的原因是否和吸汽水一个道理?   B.根据大气托起的液柱高度,怎样计算大气压值呢?   C.原理依据:   p=F/S   F=G   G=ρVg   V=Sh   如何利用这些公式?   D.从录像中可以看出,无论管子如何倾斜,只要管口不离开液面,水银柱总保持76 cm。   4.选择一组学生来介绍他们的计算过程。   5.引导学生应用:计算一下自己的手指甲上承受了多大的大气压力。   压强计   1. 讲述: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可作为测量气压的气压计,但是携带不方便。常用的是金属盒气压计,又叫无液气压计。通过书上的图,引导学生理解其原理。   在一些与气压有关的物品上,是不是有金属盒气压计?   抽水机   通过想想议议,引导学生们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   (二)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三)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杯、硬纸片、试管一根、长约两米的玻璃管一根、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皮的鸡蛋一个、镊子一个、注射器一个、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一套、打火机一个。   学生:皮碗(每两人一对)   四、 教学方法   (一)示范法:教师给出示范,进行具 体操 作演示。   (二)谈话法:师生间进行交流对话。   (三)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 渠道 搜集资料,通过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   小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主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如右图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压强?   生:受。   师: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   生:各个方向。   师: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提问:浸入空气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大气产生的压强呢?   请学生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出示课前已经抽好气的马德堡半球,让学生使劲拉但不开,打开气阀,球内进入空气后却很容易拉开。   师: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板书:“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三)授新   1、请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存在的实例。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试验,把进气口密封后,拉注射器时很费力。再一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向不同方向松开手后又都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与液体压强实验作比:   2、提问: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大气压强与液体中的压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提问:(1)空气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氮和氧)   (2)它们受重力作用吗?(受)   (3)空气能流动吗?(能)补充: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师 总结 :空气也和液体一样受重力、具有流动性,这也是浸入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压强的原因。   板书:“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我们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也了解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那么大气压强的值是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研究这个问题。   3、做覆水杯实验。   提问:(1)产生的现象是什么?(硬纸片没有掉下); (2)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呢?   师引导学生分析,装满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气,盖上硬纸片并倒置过来后,它们的周围只有空气,很明显纸片没有掉下来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向各个方向转动覆水杯,观察到硬纸片没有下落,再一次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将用硬纸片托住的装满水的试管倒立在装有水的水槽中,然后抽出纸片。   4、提问:(1)观察现象;(2)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投影仪打出图2)   分析:此时试管中的水不下落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大气压作用在水槽中的水面上。   5、提问:如果换用2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来做此实验,结果会如何?   实验结果表明,2米长的水柱也能被大气压所支持。   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师:历史上曾经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来做过此实验,结果水管中仍充满了水。看来大气压所能支持的水柱是大于10米的。   6、提问:下面我们假设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是h米,请同学们讨论能否用水柱产生的压强间接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如果可能,应用什么公式?   学生:能、p=ρ液gh水   师:用大于十米高的水柱来做此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会给我们带来问题:如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此实验;10米长的水管很难找等。   7、提问: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我手中的这根1米长的玻璃管来完成测出大气压强值的任务呢?请同学们思考。(师:启发学生由P=ρgh考虑问题。)   学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最好是水银。   师:历史上第一个想到用水银代替水来测大气压强值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其实托里拆利像你们一样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用水银来做实验的,他是在总结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才想到用液体密度最大的水银来做实验,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这一实验称为托里拆利实验。   演示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8、提问:玻璃管内水银面上空有没有空气?(没有,已被灌满的水银全部排出)   师:对,这个空间是真空。   9、提问:请大家观察实验装置,哪一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托住的?(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请同学读出此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多少厘米?   若测量结果不完全等于76厘米,则简单介绍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应的大气压不同,76厘米高是托里拆利在海平面的高度测出的值。一般我们把大气压的值取为76厘米汞柱。   板书:“大气压强=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1×105帕)”   10、提问:⑴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使玻璃管倾斜插入水银槽中,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⑵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⑶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管的上端,会有什么结果?   (用2米长的水柱做此实验,得出水银会下降到与水槽内水银 面相 平的位置)   11、例1: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我们测得的水银柱高为76 厘米,则当地的大气压强值为多少帕?   若用水代替水银做此实验,则大气压支持的水柱有多高?   象这样通过求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而间接测定大气压强值的方法是一 种间接测量的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还会用到它。   12、例2:若桌面的面积为1平方米,上题中的大气压强作用在此桌面上产生的压力是多大?它相当于多少个成年人的体重?(成年人体重约500牛)这么大的力,为什么没有把桌子压塌呢?(利用此题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都有,桌面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气压强,同时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强,两者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会塌。人为什么没有被大气压压瘪也有与此类似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简称()或()。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力作用且具有()性。   3、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够证明()的存在。   4、托里拆利实验第一个测出了()的值。   5、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从竖直到倾斜放置,则( )。   ⑴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增加;   ⑵水银柱的长度不变,高度减小;   ⑶水银柱的长度减小,高度减小;   ⑷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不变。   6、做“杯呑蛋”实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请同学解释此现象?   7、(机动)塑料吸盘的使用和理论上的解释?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的第2题,习题部分的第1、3小题。   2、课外讨论:“想想议议”。   六、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覆水杯实验   p=ρ液gh水   托里拆利实验   七、教学 反思   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有赶进度的嫌疑。知识内容的排列上可以分为两课时,这样时间比较充裕。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设置为分组联系,节约一定的时间。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三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结合今年 魔术 明星刘谦大红大紫现象引题,让四组学生以四个有关大气压强的简单、神奇、有趣的魔术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课题。   二、实验导航,手脑并用、新课讲授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大气压现象说明   2、实验分析大气压强的方向   3、结合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4、老师把魔术之一做为示例讲解后,引导学生解释其他三个魔术现象   5、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动画,并让学生用吸盘模拟做实验,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小有所认识。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引导学生用身边的器材如吸盘、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等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理解其中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2、介绍准确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托里拆利实验,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会进行现象分析和结果讨论,知道大压强的准确数值和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并了解为什么不用水来做该实验的原因。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步步深入,循序善诱,让学生学会了用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达到对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通过观看视频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会随着高度和天气的变化而改变。   2、结合初二知识回顾让学生学会联系沸点和气压的关系,知道大气层压强对沸点的影响。   3、简单认识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4、大气压强的测量仪器:金属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   (四)大气压的应用   1、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联系生活中大气压的相关应用   2、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对大气压应用的理解   3、通过老师的引导指点能准确解释大气压应用相关知识。   4、课外拓展:抽水机(辅助视频分析讲解)   三、讲练结合,有机拓展、回归生活   课堂练习设计:   1、用自来水钢笔吸墨水时,只要把弹簧片按几下松开,墨水就吸到橡皮管里去了,这是因为( )   A、橡皮管有吸力   B、弹簧片有吸力   C、大气压的作用   D、橡皮管里真空有吸力   3、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液柱的高度取决于 ( )   A、外界大气压强   B、外界大气压强和管的粗细   C、外界大气压强和液体密度   D、外界大气压强和玻璃管的倾斜程度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 )   A、自来水笔吸黑水 B、抽水机抽水   C、用吸盘搬运玻璃 D、高压锅煮饭   5、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如图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 )   A.墙对它有吸力   B.玻璃对它有吸力   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   D.大气压的作用   6、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 牛顿   C、托里拆利 D、奥托格里克   7、在大气压等于760mmHg高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结果管内水银柱高度为740mmHg,其原因是 ( )   A 、管子内径太小 B、 管子上端有少量空气   C、 管子太长 D、 管子倾斜了   8、把充满水的啤酒瓶倒立在水中,然后抓住瓶底慢慢向上提,在瓶口离开水面之前,瓶底露出水面的部分将( )   A、充满水   B、瓶内外水面始终保持相平   C、酒瓶中无水   D、有水但不满   四、回顾小结,活动迁移、课后研讨   (一)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二)设定两个课后活动:   1、怎样将底部有小孔的饮料瓶灌满水?“(灌满水,盖上盖拿出水面即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学生进行用吸管搬运 乒乓球 比赛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是不允许用手接触乒乓球。(用吸管吸球搬运即可)。这个游戏寓教于乐,活跃了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也增进了学生竞争合作关系。   (三)设计两个课后研究问题:   1、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   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学生可任选其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及想象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四)课后巩固练习 猜你喜欢: 1. 人教版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2. 初二物理压强教案 3. 物理压强浮力练习题及答案 4. 物理压强单元测试题 5.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

7,求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这个网站中的中学教案网有下载http://bbs.zxxk.com/Cl_AdvGet.asp?ID=191630

8,初二物理教案

学科网,免费注册下载,全国各个版本的教案,而且全是一线教师上传,是比较正规的教学网站 http://www.zxxk.com/Html/Index.html
http://www.teachercn.com/Jxal/Cewlja/
http://www.superschool.net/TeachingPlan_Show.asp?TeachingPlanID=3370

9,物理 初二上册 人教版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并且虚像的尺寸(放大)。 2.通过实验发现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可以称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我们可以看到,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缩小实像)、(等大实像)、 (放大实像)、(放大虚像)、等取决于物距和凸透镜(焦距)的关系。 3.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 (u>f),成虚像的条件是(u<f);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是(u>2f), 成放大实像的条件是(2f>u>f)。因此,(u=f )点是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转折点。 当(u=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10,那个网页有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下载

课件很多,有免费的,也有要钱的,免费的我也下载很多 【力学课件】 【电磁学课件】 【光学课件】 【热学课件】 【声学课件】 【其它课件及常用软件】 http://www.czwlzx.com/Soft/Index.html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免点) 462 滑动变阻器正确使用(试看) 625 《滑动变阻器》综合 (新课标、免费) 1592 《欧姆定律》(试看) (flash课件) 7497 水力发电站(免费flash课件) 425 水流和电流动画(免费flash) 687 电功率(ppt课件) 沪科版 427 欧姆定律3(新课标Powerpoint) 324 欧姆定律2(新课标Powerpoint) 393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2(免费Powerpoint) 585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免费Powerpoint) 521 《电功率和用电安全》人教版(Powerpo 426 串并联电路分析 296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免费)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fl 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 ( 托盘天平的使用 (flas 物体沉浮条件的运用研 视觉误差 (flash课件) 杠杆的应用 (ppt课件) 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pp 测量硬币的直径 (flas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 锥体高度的测量 (flas 连通器----船闸(二) ( 力学复习 (ppt课件) 重力方向的应用(二)

文章TAG:初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  初中物理  物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