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浙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勤劳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劳动者创造美好的生活,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懂得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2、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平凡的劳动...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2,怎么写教案的格式啊有没有标准的格式那

教案也有不同的用途,为上课,为应聘和为比赛。觉得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吧:一般要求:1写教材版本,授课内容,课时等占一行,这样为了以后查阅和归档方便,是该有的内容。2教材分析、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4教学方法5教学设计依据的理论和设计意图6教学过程设计(重点写)7评价(检测本课的学习水平,即作业)这是我以前回答过的。8反思(用于课后总结,可以不写内容,但是结构要有)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作业 板书反思

怎么写教案的格式啊有没有标准的格式那

3,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问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可以分为三栏左面重要概念,定理等,一般一节课内不涂擦的(占总长度的四分之一)。中间实际空间是整个黑板的一半,写教师板演的例题,学生上黑板书写的问题(占总长度的二分之一)。右面开始复习用,中间运算用,可以反复擦涂,最后可以写总结和作业(占总长度的四分之一)。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问

4,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第五单元地球有多大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地球有多大》教学设计1br《地球有多大》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课 题地 球 有 多 大 课 时 一课时 教 材 简 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第五单元“我们去环球旅行”中的第一个主题《地球有多大》。教材第83——85页本主题包括“陆地与海洋”“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两个部分,旨在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知道地球上有七个大洲、四个大洋,并初步了解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感受地球之大。 教学目标认知 目标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重难点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具 学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拼图。课前收集有关地球的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同学准备一个小地球仪。设 计 理 念通过欣赏世界各地的

5,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

原发布者:仙人指路谈谈初中数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一个设计,有一个设计就会使我们做的更加主动。单元设计,首先什么是单元,比如说一章,比如说一个模块,比如一个模块里的一块面,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这章,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内容来进行设计。当然,也可以做跨章节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比如说一次函数,我们可以把一次函数这章分为三块,一块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知识初步,一块是一次函数的知识,第三块是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函数知识是初中的一个重点,怎么样对这些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有一个整体的思考非常重要。另外,老师应该能够关注关于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单元教学设计。比如计算,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下,作为一个计算能力,在初一、二年级里,怎么样进行设计。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学的水平,能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支持计算能力的,在课程中有哪些载体。然后在这些载体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他的计算能力。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些思考,都是单元教学的设计的很重要的内容,与我们传统单元的教学设计的内容,需要开拓一点,视野开拓一点。在单元教学设计,有一个,或者有两个核心的主题词,第一个是整体,第二个是效率。

6,教案格式

  一般格式   [教学目标]   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目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既要符合课程和教材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重点]   不仅要有知识内容的重点,还要有学生技能发展的重点。   [教学难点]   要着重分析学生在知识构建和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教学方法]   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这部分是教案设计的重点,必须写得具体。完成时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或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来展开,也可综合这两条主线优化设计。   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把以问题作线索来组织教学作为过程设计的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内容和呈现的程序,还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认真选择能够体现“减负”与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方法。   要重视组织学生自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评价。活动的安排要明确。   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练习的设计,并安排当堂训练,以便检测目标的达成度。练习后要及时评价,反馈矫正。练习的难度要有层次,对难度大的要给出标识。要以“低起点、多反馈、段段清”的策略,加强基础训练。课堂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加强个别辅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学过程后期师生共同进行小结与评价。教学过程还可结合具体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反思和质疑,以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布置作业]   应控制数量,控制难度;作业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作业的题型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能力,务必使重要的知识点、能力点得到充分地落实。(转载)

7,小树有多少棵导学案设计教学案

《小树有多少棵》导学案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1.独立解答。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2.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单元第一单元———乘除法课题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7×8 = 9×6 = 6×5 = 8×5 = 4×6 =2、70、100里面有多少个十?500、2000各有多少个百?4000里面有多少个千?3、4个十、11个十是多少?5个百、13个百是多少?6个千是多少?(复习数的组成,为口算乘法做准备。)二、新授。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一共有几捆树,每捆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小树一共有多少棵?”(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4)小组交流。2、探索口算方法。(1)20×3 =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60”表示有60棵小树。(2)20+20+20=20×3=60(可以用学具摆一摆)(3)3个20棵就是6个10棵,等于60棵。(4)因为2×3=6,所以20×3=60。(5)还可以理解成再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3、小结。20×3表示的意义与我们学过的表内乘法的意义相同,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4、找规律。(发现了什么?)2×3=620×3=60200×3=600 (2个百乘以3是6个百,是600)2000×3=6000(2个千乘以3是6个千,是6000)师:刚才我们研究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这些算式都是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师:你有什么好方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用乘法口诀算出乘数和被乘数零前面的数相乘的积,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零。)思路:提出问题 → 算法多样化 → 建立数学模型 → 摆学具 → 讨论算式的表示方法 → 类比推理。三、试一试。四、练一练。看图解决实际问题。(1)让学生理解图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有几堆香蕉,每堆香蕉有几根,大象和小象每天各吃几根。(2)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交流。方法一:60×3=180(根),再计算200-180=20(根),说明够吃一天。方法二:60×3=180(根),再比较大小,因为180根比200根少,所以够吃一天。(3)解决问题(2),先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条件。(4)解决问题(3),因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所以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一:一共有多少根香蕉?问题二:一头大象和一头小象每天吃多少根香蕉?问题三:它们3天吃多少根香蕉?………………五、数学游戏。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六、作业。板书设计小树有多少棵小树每捆20棵,有三捆,一共有多少棵?20×3=60(棵)答:一共有60棵。教学后记

文章TAG:单元设计教案模板单元  设计  教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