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数学的教案怎么写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教案- [免费开放快速下载] http://www.csok.net/sort/353_1.htm 不知是否满足需求

小学数学的教案怎么写

2,小学数学的教案要怎么写

一、标题、课型、课时。1、语文只需写出课文题目,数学要注意主标题和副标题。2、课型主要有复习课、新授课等。3、课时要注明课时数。二、教学内容。1、注明页码;2、注明例题序号;3;注明习题序号;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写清本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学习什么,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等。2、难点:重要写清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如何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等。六、教具的使用。七、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2、合作探究学习;3、巩固提高;4、知识扩展;5、作业布置。八、板书设计。可以简单的描述哈,也可以用简略图表示哈,就行啦!最后还应该作好课后反思,有力教师专业经验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的教案要怎么写

3,怎样编写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与其他的年级教案一样,都要包括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几大块。一般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一样,只是内容呢多了一个教材页码的说明,教学目标就是本教学内容将要使学生学会哪些东西、如何学到,怎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等;教学重难点就是要达到目标有哪些要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就是教学的实施过程,这个就多样化了,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具体情况,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达到目标,怎样突出重点、怎样突破难点等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既便于教师讲解,又便于学生的学习就在这里体现了。具体的教案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方法,只要自己方便教学,有了这些模块,也就行了,没有必要一定要有很华丽的词汇啊什么的。

怎样编写小学数学教案

4,如何写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首先,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哪一领域的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然后,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12册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倒是干什 么的。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之后,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自编的为辅,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3.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确定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4.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架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语言准确、清晰,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具有鼓励性。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5.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学片断形成后,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般情况下,过渡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称为跳跃式过渡。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同时,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6.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同样道理,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经过几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在修改时,我们既可以有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如教学片断的调整;也可以有微观的细节修改,包括教师设问、过渡语言、课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这个反复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熟记教案的过程。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CUtFMsixYEiA78mU7Mrmw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来自:百度网盘提取码: bber复制提取码跳转?pwd=bber 提取码: bber

5,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

这个也十分的好写,买上一本辅助书,把重要的知识点抄上去。开头写一些上节课的复习知识,末尾再总结一下就ok了。其中有些东西需自己语言组织,如果有能力的话还可以自己创新,毕竟教案是活东西,怎么写都行。谢谢采纳!!!
一.教学内容:(这一节课所讲的内容)二.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讲完后你要达到的目的,列:让学生熟练掌握(.... )能根据(...)来进行简单的计算)三.教学重点:(一般是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 难点:(一般是本节课根据概念性知识来解决问题之类)四:教学过程:(这一部分要分细一点) 1.创设情景,课堂导入:(方法自己选择或设计) 2.进入新课(或复习课) 3.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4.课堂小结. 5.随堂练习. 6.总结. 五.作业安排.
写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呀

6,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基本训练搭桥铺路——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动像启发探究规律——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搭桥铺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听算:(开火车)   8+()=108+2+1=8+2+3=8+2+5=9+2=9+8=(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凑十法)复习“凑十法”的步骤: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板书:8+3=,再问: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左边有几个桃子?右边有几个桃子?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板书: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唱毕,教师提问: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右边有几个女生?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8+8=(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说说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即: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8+5=8+6=8+9=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习,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习: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习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建立除法的逻辑推算。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2、方法与过程:经历自主探究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计算思维的灵活性。会用逻辑推理“因为??所以??”,能进行观察对比,提高对比能力。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并能熟练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整十数被一位数除、整百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方法。除法算式的不同读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好不好?请大家仔细听好。狐狸装了一筐苹果,今天它要卖苹果。狐狸说:我的苹果可甜了,而且还很便宜呢?2 个苹果只要12元哟?小熊看见了想买苹果,它说苹果价钱太贵了,狐狸就说:那好我再便宜一些吧,20个苹果只要120元钱,小熊高兴地说很便宜了,小猴看见了却说小熊上当受骗了。    2、启发提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说为什么小猴说小熊受骗了?   师:请前后四个同学讨论讨论,说说为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3、师:哪组同学能说说你们小组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2个苹果只要12元。”   “20个苹果只要120元。”   4、师:其他小组能否根据他们小组找到的信息,列出算式吗?   生:(1)12÷2=6(元)   (2)120÷20=   5、师:在计算120÷20,该怎样计算呢?   6、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板书: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讨论算法   师:先请你们小组一起讨论计算方法,并试着算一算。   (核对答案)   方法一:因为12÷2=6,120里面有12个十,20里面有2个十,所以,12个十除以2个十的商是6。   师:请和这位同学做法相同的同学举手。   师:560÷70这道题,谁来说一说“因为、所以”?   生:略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的做法吗?   方法二:因为   20=120,所以120÷20=6。   师:这位同学想到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出示题目卡片200÷20、490÷70、300÷50、240÷30)   师:像这组同学这样计算,你们会吗?能不能说出思考过程?   200÷20=? 因为__×20=200 所以200÷20=   490÷70=? 因为__×70=490 所以490÷70=   300÷50=? 因为__×50=300 所以300÷50=   240÷30=? 因为__×30=240 所以240÷30=   师(小结):结合刚才两组同学的做法,在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时,同学们可以根据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来计算;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根据12÷2=6,求出120÷20=6;在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老师和这两位同学的做法都不一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板书:120÷20=6 被除数、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   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略   师:好,现在老师就来教你们一个方法:被除数、除数同时划去相同个数的0,划0的个数根据除数。   师:再看刚才那4道题,谁来说说该怎么划0?   生:略    2、讲解读法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个算式?120÷20   (板书:3种读法)   生:120÷20 读作:120除以20   师:这个算式还有其他读法吗?   生:还可以读作:20除120   或:120被20除   师:这位同学非常好,已经在上课之前就做了预习,老师要表扬他。   (出示题目卡片:630÷7 400÷80)   师:请同桌两位同学小声地说一说这两题可以有哪几种读法?   生:略   师:(出示题目卡片)   选择:算式24÷3,下列读法错误的是( )   A、24除以3 B、24被3除 C、3除24 D、3被24除   师:请同学们手势准备、出   (检查手势答案,是否有同学错)   师: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除法算式的几种读法。    3、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本第33页,看例题;看完的同学完成练一练的1计算 师:做得快的同学,第一:请你仔细检查   第二:请你任选2题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核对答案)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看没有举手的同学,问他错在哪)   师:挑选200÷2、400÷8这两题,请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三、应用提高    1、第33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师:小巧和小丁丁和学会了“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后,来到超市里买鸡蛋,发现有两位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在超市里帮忙分鸡蛋,将210个鸡蛋平均装入3只塑料桶。那么没只塑料桶要装多少个鸡蛋呢?   师:同学们能否列出算式,并试着算算结果。   生:210÷3=70(个)   师:如果要平均装入30只塑料桶呢?又该怎么列示呢?   生:210÷30=7(个)   师: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210÷3和210÷30的异同,并说说做法   生:略   师:210÷3 我们可以先算21÷3=7,再添一个0   而210÷30 我们可以先各划去一个0,再用21÷3=7   师:(出示题目卡片)请一组同学来开火车   180÷2= 160÷40=   270÷30= 400÷8=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以及“除法算式的不同读法”,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540÷9= 500÷50=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以及理解并掌握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推理、概括等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并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掌握奇数和偶数的含义,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会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百数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铺垫迁移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的知识。谁来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生:上节课我们学了因数和倍数。   师:是的,那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又有什么特点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让老师看一看谁上节课学的最棒。(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①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②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③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它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倍数。   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那我们来做一做下面这道练习题。看一看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做一做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因数,然后再写出每个数的倍数(至少写4个)。   20 因数: 倍数:   25 因数: 倍数:   28 因数: 倍数:   20因数1、2、4、5、10、20 倍数20、40、60、80   25因数1、2、25 倍数25、50、75、100   28因数1、2、4、7、14、28 倍数28、56、84、112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完整,说明同学们对上节课学的知识总结的都很好。下面同学们再按要求做一做下面两道题。   (1)从小到大写出10个2的倍数?   生: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2)从小到大写出10个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30、35、40、45、50。   师:那同学们能看出来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2和5的特征,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2 举例交流,探索新知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引入百数表   师:在自然数中,5的`倍数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地研究,怎么办呢?   生:选择一部分数进行研究   师:那我们就先在1-100这一百个数中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出示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涂上红色。   (3)师: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的个位都是0或者5的数。   (4)师: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我们来举例验证一下。   例1:判断105 225 160 380是不是5的倍数,并说出理由。   生:105个位是5,105÷5=21,105是5的倍数。   225个位是5,225÷5=45,125是5的倍数。   160个位是0,160÷5=32,160是5的倍数。   380个位是0,380÷5=76,180是5的倍数。   师:这进一步验证了3位数中个位是5或者0的数也是5的倍数。那我们来看一看个位不是0或者5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呢?   例2: 202 136 343 564是不是5的倍数?   生:202÷5=40.4,202不是5的倍数。   136÷5=27.2,136不是5的倍数。   343÷5=68.6,343不是5的倍数。   564÷5=112.8,564不是5的倍数。   师:通过以上的两道例题,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为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师:是的,学习了5的特征有什么好处?   生:能更快的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师:是的,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猜猜下面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   练一练   下面的数都是5的倍数吗?   75、280、1325、172、52460   生:75、280、1325、52460都是5的倍数,因为它们的个位都是0或者5;172不是5的倍数,172个位是2,而且172÷5=34.4,不是整数。   师:我们都知道了5的倍数的特征,那同学们知道2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不知道。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请同学们再次拿出百数表。   (二)2的倍数的特征   师:根据研究5的特征的经验,同学们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可能和数的个位有关系,个位是几的数是2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猜想的很有道理,但也只是猜想,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涂上绿色。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2的倍数特征,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以内2的倍数的个位都是2、4、6、8、0的数。   师:是的,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例3:判断124 282 360 458 396是不是2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生:124÷2=62,124是2的倍数;   282÷2=141,282是2的倍数;   360÷2=180,360是2的倍数;   458÷2=229,458是2的倍数;   396÷2=198,396是2的倍数。   它们都是个位是0、2、4、6、8的数,而且都是2的倍数。   师:所以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生:个位为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做一做下面一道题,判断一下哪个是2的倍数,哪个不是,把它们归归类。   例4:做一做   48、125、91、6、307、554、920、43   是 2的倍数:48、6、554、920;   不是2的倍数:125、91、307、43   师:通过以上的练习,相信大家都能确认2的倍数的特征了。学习完了2的倍数的特征,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以此引入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三、探究深入,总结概念   (一)奇数与偶数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那这里呢,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其它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例如,2是偶数,3是奇数。14是偶数,15是奇数。下面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进一步感受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练习三   1、下列数中,那些是奇数?那些是偶数?   33 98 355 0 123 881   8089 1000 988 565 3678 677   生:奇数:33、355、123、881、8089、565、677   偶数:98、0、1000、988、3678   (二)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师: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看看我们会发现什么?   做一做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那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即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106   60 75 130 521 280 6018 8100   生:2的倍数:24、90、106、60、130、280、6018、810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8100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90、60、130、280、8100   师:做完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都是0。   师:是的,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这么多有趣的规律。   4 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了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通过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又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还有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内容。   练一练。   1、按要求用2、3、7、0四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有几个写几个)   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   生:2的倍数有:372、732、230、320、302、720、270、702、370、730;   5的倍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2、一个三位数27( ),   (1)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2的倍数。   (2)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5的倍数。   生:(1)0、 2、 4、 6、 8   (2)0、 5   四、课后小结   1.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教师归纳整理。   师: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奇数:整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都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7,如何写好小学数学教案

(1)说作用地位。要说清本节教材的内容在课程标准,整册教材;或整个单元中的作用、地位,说清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说清它对前后教材的承启和联系。(2)说编排意图。要说清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或编排特点,说清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附件(如插图、图册、注解、思考题及阅读材料等)及其作用。(3)说前后联系。要说清本节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衔接和联系,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4)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贯穿与统率全课的整体性目标,可以从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三方面予以考虑。说课时,一要说清教学目标的分类设置及教师对目标的深层次考虑;二要说清每一类教学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三要举例说明体现这些教学目标的具体的知识点、情感教育点和能力训练点。
目标正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回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是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后是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

8,如何写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作业,板书和教学反思。
认识数字2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2的形成,认识数字2,理解2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二、活动准备 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2张,1和2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2格,分别写上1和2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2格,画上1和2的圆点。三、活动过程: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2的数数,认识数字2) (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2,认读数字2。 2、分萝卜:学习2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2分。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2个图形,先贴1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1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2个圆形,把萝卜分成2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2和2以内数数。 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2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2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和2的数字)请兔宝宝将2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9,小学数学导学案怎样写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近几年来,导学案作为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倍受关注,也在许多地区推广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诸如“杜郎口模式”、“太谷模式”等先进典型。导学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确发挥了有目共睹的作用。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导学案谈谈个人体会。1、自主整理,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圆的基础知识,课前通过看书、小组合作,拿出一份作品;在课上进行交流、欣赏、分析、评价,找出各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将复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课内复习与课外复习相结合,课堂成为展示学生思维成果的舞台。学生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画图表示的,有提纲式的,有罗列的,有表格式的,也有整理成树形结构的……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以及科学分析、评价的能力。2、重点强化,加深认识。根据学生以往学习的实际情况,抓住半圆的周长和面积、环形小路的面积、已知周长求面积等关键处导学、讨论。在学生全面复习圆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平时容易忽略和错误较多的典型问题进行重点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更加深入,真正达到“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的目的。3、联系生活,学会创造。结合生活中趣味性较强的实例,如计算捆扎4瓶啤酒所需要的绳长、求阴阳太极图黑色部分的面积等,促进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寻求最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难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享受到运用平移、割补等方法使难题大大简化产生的“顿悟”体验。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拿到导学案就做上面的题目,而不是利用导学案中的问题去预习教材、回归教材、探索教材内容;也有少数教师在课堂上只围绕导学案来组织学习,对教材不加重视。有的甚至一节课、一学期下来,课本被搁置、几乎是新的。还有的导学案与教材练习基本雷同,只是数据和情境稍加改动,连编排顺序都一致。这些“以案代本”的做法无疑都是错误的。导学案毕竟不能包揽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切内容,更不能替代教材的基础功能。导学问题的来源主要取决于对教材或其他教学文本内容的选择,应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再设计”和“二次加工”的过程。有的教材本身就是非常适合学生自学,是很好的导学之材,却被教师弃之不用或随意创编,实为可惜。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中“三角形的高”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1、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画三角形的高?2、三角形有几条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结果学生围绕“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展开了辩论,有的说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有的说钝角三角形也只有一条高,还有的说钝角三角形没有高……教室里乱成一团,几位优秀生谁也说服不了谁。更多的同学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三角形的分类”是三角形特性之后的内容,还没有学,对于这几类三角形的定义大部分学生都不清楚。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提出难度较大的思考题,造成了知识体系和课堂秩序的混乱。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导学功能,改进了导学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高,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1、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从课本P81的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哪几个词是关键?试着分析一下:(1)高是一条( );(2)高和底是( )出现的,一条边可以作底,另两条边( )作底。2、画高的方法是怎样的?书上没有图示哦,三角板怎样放,你能画出来吗?这样的导学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度而适度的挖掘,能引导学生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高”的含义以及底和高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画高方法时,又弥补了教材没有直观图的不足,让学生画出三角板的位置,既可以训练学生规范的作图习惯,又突破了操作的难点,巧妙地顺水推舟,可谓一举两得。总之,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处理好导与学、练与思、案与材的关系,努力走出偏执、极端的误区,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出和谐、高效的课堂!

10,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年、月、日的认识,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册的重点。学生掌握好这两部分计算,就为以后学习小数乘、除法打下良好基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也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一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继续学习一些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通过解答所学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量关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解答的技能和习惯。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在前一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教学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24时计时法。二、 学情分析:一个因数是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学生虽然学过一个因数是一位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开始学习一个因数是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仍然有一些困难。在学习用两位数乘时,对于乘的顺序,每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往往弄不清。在学习用两位数除时,要较快地试出准确的商,以及除的方法,也比用一位数除难掌握。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本册教材在教学用两位数乘、除的乘、除法中,分别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抽象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等。这些数量关系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一些数量关系,不仅加深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把学生解应用题过程中的思维水平提高了一步。三、 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积在万以内)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在万以内),掌握乘、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和相应的除法,一个因数和除法是和整十数的乘、除法。3、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4、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并会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两步应用题。四、 教学措施: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衡发展。3、重视形象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4、加强常规训练,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5、适当分布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订正。6、分单元、分阶段验收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文章TAG:如何写教案小学数学如何  教案  小学  
下一篇